鲸罗书馆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个月前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通用13第)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 出示书中插图:

  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小山村)

  2、引导观察,练习说话:

  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这幅图的远处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这幅图的近处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3、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小山村的景色真美,书上有一首小诗,把图上的小山村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二、图文结合 借助拼音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古诗

  (1) 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这首小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1)出示“三”、“十”

  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

  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

  (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

  (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 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

  (2)出示“台”、“六”、“花”

  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3)出示“烟村”、“亭台” 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4)(把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 (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 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

  (5)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

  (6)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

  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

  1、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2、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3、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理解品读第一、二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板书:烟村)

  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山村,多轻松啊。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

  理解品读第三、四句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

  这就是“亭子,也叫亭台”。(板书:亭台)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

  (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出示图片:亭台

  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板书:花)

  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齐读)

  4、同桌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5、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6、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看吧(出示全诗,配乐齐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短句朗读)如截图:

  四、借助游戏,背诵古诗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卡片盒,在盒子里有这首古诗的每个字)每组四个人,共同将卡片摆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然后,第一个人朗读古诗的第一句,第二个人接着朗读第二句,依次类推,看哪组摆得快,读得好。(学生练习)

  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学生自由背诵,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指名配乐、配画背诵) 小结: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五、扩展活动

  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十个数字,请大家读一读。 咏雪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注:(强调“不”的读音)

  我们的祖国真大

  一、出示中国地图引起孩子兴趣。

  二、会议天气预报,感知在同一天祖国各地气温和气候的不同。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录象。

  (2)提问:为什么北方(如哈尔滨)和南方(如海口)的气候、气温不一样?重点引导孩子了解北方是个冬天来的较早,并且比较冷的地方,南方是个温暖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鲜花。

  (3)小结:我们的国家很大很大。南方和北方在同一时间里气候不一样,北方很冷,南方很温暖。

  三、学习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1)欣赏教师朗诵诗歌。跟着老师朗诵3~4遍后,提醒孩子要注意感情,声音有高有低

  (2)提问:你觉得诗歌有趣吗?什么地方有趣?引导孩子了解世界上人在同一时间在过着四季的生活。

  (3)孩子回忆诗歌内容,教师将有关图片逐一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雪花、鲜花、滑雪、游泳及吃西瓜的孩子。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南西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课文:《小池》 《江南》

  一、 导入新课:

  1、 阅读教材,听老师朗诵欣赏《小池》 《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2、 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1)《小池》写了什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一幅水上的景致画面。

  (2)《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鲁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3)告诉孩子莲花、荷花是同一种花。两首诗写的都是荷花,让孩子仔细读一读,在描写上的有什么时候不一样?

  (4)请孩子找到诗文的文字部分,找出教师出示的大字卡的生字,读出来。《小池》:蜻蜓、荷、荫 《江南》:采莲

  根据偏旁给字归类:蜻蜓、荷、荫、莲

  (5)教师小结“蜻蜓”是“虫”字边的字,“虫”字旁字都与昆虫有关,请孩子说说还认识哪些“虫”字旁的字。教师将孩子说出的字写出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认读。

  (6)“荫”和“荷”是“艹”字头的字,“艹”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孩子说说还有哪些字是有“艹”字头。教师将孩子说出的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认读。

  二、教师带领孩子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三、活动结束。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诵读《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结合水墨画《草原》,通过说、看等多种感官感知北朝民歌豪放的风格。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诗文图、教材、古典乐曲。 教学过程:

  一、 学习《江南春》

  1、导入新课:

  2、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3、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橹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4、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二、学习《敕勒歌》

  1、 欣赏蒙古曲-------马头琴演奏《草原》,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对蒙古族游牧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的认识。

  2、欣赏水墨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讲述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

  3、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学生感受蒙古草原的`辽阔,理解穹庐的意思。

  4、完整欣赏老师朗诵。

  5、观看影碟《蒙古舞表演》。

  《咏鹅》《风》

  教学目标: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咏鹅》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脚穿一双红鞋子,唱起歌儿伸脖子。”生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咏鹅》。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2、讲读诗句

  A、读古诗,说说这句诗有几行几句。

  B、讲读每一句。

  c、鹅的羽毛什么颜色?它浮在什么样的水面上?

  D、鹅的脚掌什么颜色?它用红掌在干什么?(对照图来理解)

  3、再读课文,演一演

  师: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清,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小诗?全班朗诵

  师;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吟诵小诗?

  二、学习《风》

  1、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看录像:

  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风)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

  古代有一个叫李峤的诗人,写了一首风的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看课件欣赏古诗第一遍。

  《风》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风娃娃了?教室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浪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

  3、欣赏第二遍

  风儿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我来出你来做 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4句古诗

  4、学说古诗

  (1)多可爱的风娃娃,让我们美美读读这节,留住它。(齐读,再分组读,评价。)

  (2)孩子们,你们和风娃娃玩得开心吗?那让我们开开心心来说一说

  5、听录音表演古诗: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说一遍。

  6、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百花,掀起巨浪,吹斜大树、还可以干什么呢? 用风可以-------说一句话 教师小结: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可以------,风儿真可爱。

  你看我们小朋友也会作诗了。

  7、延伸活动:玩风车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3

  设计理念:

  让孩子走近《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凭借此课,体现校本经典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背文。

  2、掌握有关诵读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学会简单地运用三字经。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与态度: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行为与习惯: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经典,多加积累。学习经典中的积极之处,好好做人做事。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这课不仅是学生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虽然这些字词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

  《三字经》为人处事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三字经》:

  李老师知道我们四(1)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来比一比谁的知识多,好不好?

  出示课件:

  1、哪些书伴随古代孩子成长?

  2、“玉不琢”的下半句是什么?

  3、我国历史上,谁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个个金榜题名,做官清廉能干,美名传扬,被当时人称“燕山窦氏五龙”?

  4、“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分别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勤学之士发奋读书的'情景?

  你知道在哪本书上可以找到这些答案吗?对了,答案就是《三字经》。

  二、简介《三字经》。

  幻灯出示,师配乐读。

  既然《三字经》那么好,我们赶快去学学吧。

  三、学习《三字经》。

  (一)读文:

  1、请你自由地读读纸上的三字经,要特别注意那些多音字。

  2、谁愿意试试看,当众读一读?个别读,正音。

  3、老师也想来读,请你当听众,可要听仔细了!

  4、谁也读读看?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赶快再练练。学生读完后再指名读。

  (二)找特点:

  1、读了《三字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交流特点(1):是啊,三字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朗朗上口,还押韵呢,如唱儿歌,那就让我们一起边拍手边念吧!

  2、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交流特点(2):《三字经》中还有许多既有趣,又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历史典故。

  看看,你在经文中找到了哪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看,这么小,就懂得尊敬兄长,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

  看图夸孔融。

  谁能来背一下?

  我们一起来背!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4

  一、教学内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

  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

  (3).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

  (4).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

  (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

  3、学习“兄弟睦,孝在中”

  (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3).从故事中你知道了母亲为什么吃不下饭呢?经过折箭这件事,后来这些兄弟有没有团结和睦呢?看着和睦相处的几个弟兄,这时如果你是母亲你心情怎样?会觉得这几个儿子怎样?

  (4).是呀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

  4、学习“财物轻,怨何生”

  (1).我们再看《兄弟折箭》这个故事,几个兄弟因为什么差点打起来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不去争那只鹿还会打起来吗?

  (2).把财物看轻,不去争,不去抢,就不会打起来,就不会产生怨恨。

  5、学习“言语忍,忿自泯”

  (1).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

  看《将相和好》。

  (2).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大的时候很不服气,开始说的什么?如果是你听了这话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会怎么做?蔺相如听了怎么做的?蔺相如是怕了廉颇吗?他说了什么?从这儿可以看出蔺相如懂得怎样?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结果廉颇还生气吗?

  (3).小结,是呀在言语方面如果我们懂得忍让就会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三)诵读

  1.下面我们把学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

  2.小朋友能不能把今天学的内容记在你的脑海呢?

  (四)谈一谈,升华感情。

  1.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我们就像一家人,大家亲如兄弟姐妹,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呢?

  2.不光《弟子规》教育我们这样做,古人还有好多关于我们今天学的内容的成语、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得饶人处且饶人;和睦相处;一团和气;化干戈为玉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最后老师有一首歌送给大家。我们来一起唱一唱结束今天的课程。

  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五)作业: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教学反思:

  哲学家菩德曼说过:“播下一个信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多方位的渗透、熏陶、感染往往比直白的说教效果更好。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孔融让梨》、《兄弟折箭》、《将相和好》的故事,最后唱《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学生一步步加深理解和体会,使孝敬父母的美德逐渐深入学生心灵。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两句话都强调了积累的作用。离开了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好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么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成了“空中楼阁”了。该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积累呢?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自读、齐读、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悟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更积累了品质。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5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根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知识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诗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里的一首民歌。(板书课题《静女》)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所以《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3、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静女》录音,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6、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四、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真诚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呢?(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六、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

  2、赋的表现手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形象,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诗经·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课堂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

  1、D

  2、C

  3、C

  4、D(比喻手法),

  5、B

  6、(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十、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一、教学后记: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文,开好了头下面的教学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设计上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等让学生知道古诗的朗读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高考考点学习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学习继续加深巩固。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外古诗并理解其意境和主旨

  2、掌握初一课外古诗并可以准确默写

  3、能轻松默对理解性课外古诗提问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理解、情感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指导学习诗歌

  回顾提问:诗歌赏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

  1、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景物、关键词(组)

  2、指导学习诗歌《晚春》

  (1)背景: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

  (2)景物:草树、杨花榆荚

  (3)关键词语:知、斗、无才思、惟解

  (4)情感归纳:不得志、惜时、不放弃

  (5)有情感诵读

  3、指导学习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1)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2)景物:

  (3)关键词语

  (4)情感归纳:

  (5)有情感诵读

  二、合作学习,赏析诗歌《竹里馆》

  先按照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准备,然后交流,明确诗歌情感。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三、当堂训练

  1、靠自己,按照方法赏析《逢入京使》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2、熟读成诵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累了品质。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文生字,会写三个字和笔画“一”,养成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书写“一、二、三”,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小山村的优美。

  教学过程:

  1. 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讲故事,大体了解诗意:两个小孩在一座小山村外玩,走出二三里,看到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家家冒炊烟。小孩走累了,看到路边有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繁茂。

  教师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 朗读课文:

  学生先拼读音节,再将一句话连起来读,最后连起来读整首诗。

  教师巡视指导,反馈正音,表扬读得准的`学生。

  3. 认识生字:

  将生字从古诗中拿出来,让学生单独认读。

  4. 初步理解诗意:

  学生轻声读古诗,一边读一边看图,理解古诗中的景物。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再合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 巩固认识生字,深入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1. 复习生字。

  2.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 讨论: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

  4. 拓展阅读:读郑板桥的《咏雪诗》,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5. 练习:进行数球员、摘苹果等练习。

  课后练习:

  生字抄写本、课堂作业本和每课一练。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诵读《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2. 认识相关生字,了解诗句大意。

  3. 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诗文图、教材、古典乐曲。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与江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江南的美景中。

  教师讲述: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莲花特别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江南莲花的古诗《江南》。

  2. 初读古诗:

  学生听录音欣赏《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教师出示诗文,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理解古诗:

  教师出示诗文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教师讲解诗句大意,重点讲解“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等句。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

  4. 巩固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5. 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江南除了莲花,还有哪些美景?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古诗或诗句,供学生阅读欣赏。

  6. 课后作业:

  学生背诵《江南》并默写。

  收集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古诗或诗句,与同学分享。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文生字,会写“一、二、三”和笔画“一”,养成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书写“一、二、三”,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小山村的优美。

  教学过程:

  1. 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讲故事,大体了解诗意。

  两个小孩在一座小山村外玩,走出二三里,看到四五户人家,家家冒炊烟。他们看到路边有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繁茂,一个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八枝、九枝、十枝……”。

  2. 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先把拼音读顺。

  同桌一起读拼音,然后连起来读整首诗,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

  3. 认识生字:

  课文里有很多生字,需要认识记住。

  把生字从古诗里拿出来,看学生是否能读好。

  4. 初步理解诗意:

  生字回到古诗中,轻声读诗,一边读一边看图,理解诗意。

  弄懂“一去二三里”的'意思(一路走去二三里路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 巩固认识生字,深入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1. 复习生字。

  2.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 讨论: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

  4. 拓展:读郑板桥的《咏雪诗》,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5. 练习:数球员、摘苹果等游戏。

  课后练习:生字抄写本、课堂作业本和每课一练。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3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诵读《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2. 认识相关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诗文图、教材、古典乐曲。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是否去过江南,描述一下对江南的.印象。

  引出古诗《江南》。

  2. 初读古诗:

  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对照拼音初读古诗,读准、读好生字。

  3. 理解诗意:

  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讨论:“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鱼儿在莲叶间是怎么游戏的?

  莲叶茂盛,鱼儿在莲叶间东、南、西、北、中游戏,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4. 诵读古诗:

  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多种形式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

  5. 拓展延伸:

  欣赏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古诗或诗词。

  讨论:你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描述。

  6. 作业布置:

  背诵《江南》并默写。

  收集其他描写江南的古诗或诗词,准备分享。

社会实践教学总结范文

社会实践教学总结范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

大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大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

关于写字教学工作总结

关于写字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

音乐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音乐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

英语工作总结

英语工作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

信息技术教案通用1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

《茂密的花》教案设计

《茂密的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

中班语言教案《彩色牛奶》(精拣12篇)

中班语言教案《彩色牛奶》(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小小测量员》教案

《小小测量员》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

高中体育教案

高中体育教案素材(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素材准备工作,借助教案素材可以更好地提高教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