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选10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1篇
教者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20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时间
XX年11月9日
学校及班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决定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
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
难点
实践的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阅读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三杯溶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同学们想一想人们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学生发表的见解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教学
讲授
新课一 实践的含义问题:我们的认识来自实践,什么是实践?教师讲解: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问题:下面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医生给病人治病。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多利”问世。引导过渡并提问: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二 实践的特征探究活动1:工人建筑楼房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目的性、意识性、能动性)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社会性)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历史性)教师补充并概括实践的三个特征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引导过渡过:iphone4和iphone5深化了人类对通信工具的认识,这种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实践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探究活动2:请同学们区分三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问题:三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你是怎样认识的?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讨论: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教师补充并总结引导过渡: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究活动3: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的具体表现方面?教师讲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出示幻灯片)引导过渡: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出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材料问题:怎样来检验认识?为什么?教师讲解引导过渡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出示:《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袁隆平的技术得到应用。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道理?教师讲解小结 学生回答并分析实践的概念学生依据对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总结合作、讨论分析并举例说明(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学生探究学生讨论派代表总结学生回答学生探究,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学生分析并回答明确概念,深化学习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自主学习,探讨深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两则材料对比意在深化学生的认识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 并强调重难点学生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练习略布置作业
略
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实践的概念二 实践的特点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教学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
2、了解实践的特点
3、理解并能够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高考回眸:
考点分析: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练习:(XX年高考,重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下列两小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
①学生学习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练习:(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练习:(单选)(XX年全国文综)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练习:(单选)XX年6月20日新华社讯 ,我国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昨天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丽江天文观测站落成。据介绍,这架英国制造的天文望远镜口径2.4米,终端包括超过3千万像素的拼接ccd相机,其综合性能在同级望远镜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它拓宽了对宇宙天体认识的范围。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练习: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练习:(单选)XX年10月25日中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的研制带动了我国相关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事实上,从XX年“嫦娥一号”立项以来,经过3年多的工作,中国在遥感、微波探测等方面理论已取得了明显进步 。材料反映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2)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练习:(双选)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练习:(单选)“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告诉我们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②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提升: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xx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xx大报告中,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改革和建设的方向和指南,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材料三:xx大报告概括性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普通高中学生数偏多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相对不足的不协调现象。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向社会补充的大都是初级工,中高级技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瓶颈”。许多“饱读经书”的大学生因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而欧盟大部分国家实行低重心的、以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欧盟25国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平均占62.7%,普通高中学生占37.3%。
材料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XX年10月28日在教育部第1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xx大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能够按1:1的比例发展,并且优化内部结构,以促进劳动者更好的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二的理论依据。
(3)许多大学生就业时面临尴尬以及教育部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变化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什么观点?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3)实践的特点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那么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讨论:盲目的实践是否存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例题1】(单项)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c )
a、思想不重要,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b、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思想
c、思想变为现实需要人的实践 d、思想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变为人的现实
【例题2】(单项)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事实说明(a)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有人类实践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例题3】(单项)从“神一”到“神六”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200个,涉及到的单位近4000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15万人。这说明(a )
a、实践具有社会性特点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讨论:老者和农夫的对话。老者“不会耕地,怎样下田”。 农夫:“不让下田,怎会耕田”
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题4】(单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d)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5】(单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例题6】(单项)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b )
①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例题7】(单项)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书本知识比社会实践更重要
c、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例题8】(单项)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a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例题9】(单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例题10】(不定项)50年前,毛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1995年5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XX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说明了( ab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例题11】(单项)随着信息技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c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例题12】(单项)“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际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例题13】(单项)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这表明( a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神或上帝永远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例题14】(单项)对火星的种种猜测,只到今日终于有了结果。美国宇航局于XX年3月2日公布“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现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星球上可能存在过生命。这段材料表明 (d )
a、猜测都是符合规律的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例题15】(单项)“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例题16】(单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其中“探究性”学习正在成为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新理念。“学会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这句话强调的是(b )
a、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d、思考是认识深化的推动力
【例题17】(单项)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c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例题18】(不定项)下列成语或短句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有(ac)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活到老,学到老
19、(简答题1)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XX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实践的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对阿房宫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推动了人们认识的发展。
20、(简答题2)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而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积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现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政策,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4篇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质、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所以本课实际上是对上一课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哲学的学习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思想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小栏目、身边典型事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实践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比较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情景导入
猜谜语,听《爱情苹果》的故事,导入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明确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同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过渡到实践含义的学习。
通过猜谜、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创设情境1
展示探究活动一:
请学生找出哪些活动属于实践,为什么?
1、燕子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于丹利用电视媒介讲《伦语》
5、建设和谐社会
6、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7、人们自觉改造“三观”
8、航天工作者研制“神州九号”
在学生充分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图片、分解实践含义,了解实践的形式。
阅读课本42页找出实践含义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一
通过对图片事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实践含义,为下面学习实践的特征奠定知识基础。
2、实践的特征
创设情境2
展示探究活动二:嫦娥飞天图片
请问:
1、嫦娥一号研制成功需要那些要素?
2、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是否可以随意确定?
3、科研人员研制嫦娥一号和蜜蜂筑巢有何区别?
4、嫦娥一号能靠一个人力量研制成功吗?
5、古人的梦想为何到今天才能实现?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把实践的特征与实践的含义相结合理解,并强调三个特征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的统一性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发言。并举一反三,获得感悟,形成理念。通过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出实践特征。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5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说明了我们不单要有认识,更重要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中。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4、6
(过渡)我们了解了实践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践,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
构成实践的要素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体现在:
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机、电脑、空调
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
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应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举例说明:某一同学是江海中学的学生、是某班的学生、是江门人,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其他的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并不矛盾。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所谓的社会性——表明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如工具的制作
所谓的历史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另外,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它有三种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过渡)那么实践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作为一个总的关系而存在的。在这一总的关系下,包含着四个……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问题思考:认识从哪里来?——实践中来?书本中来?——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展示非典时期的资料图片、战略计谋的产生、风扇空调的产生。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
所以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过渡)实践能够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呢?——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它联系着主观认识。
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陶行知改名。
小结:
1、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板书设计: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课后小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
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实践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 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
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展示案例判断)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⑵变革社会的实践
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46的内容,小组研究以下的材料,主动探究该内容,具体材料如下)
研究材料: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走进科学:XX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自此,太阳系行星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科学家通过探测活动,在外太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天体,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由于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人造卫星等先进的探测工具,使得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是: (为什么: 在背后补充 )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吃一堑,长一智。
走进实验: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走进生活: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学以致用
㈢本课收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课的知识。
1.实践及其特点
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③实践的基本形式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7篇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前预习 自主探究】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 实践的含义
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
(1)实践的特点有 、 、
(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
(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
(4)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我们打伞是要保证焊接质量,不是为了自己躲雨。你画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1.这两位画家的失误说明:
2. 讨论:“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认识的来源可以多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页虚框二,分析: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5页虚框,分析:
1.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应如何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6页虚框,分析: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1984到1996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初步查明了当时全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又有了很大变化,土地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需要,新一轮全国土地调查将成为解决我国土地管理决策难、规划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的关键。为查清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调查工作,以XX年10月31为统一变更数据的标准时间,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查清全国各类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制度,推进土地信息分析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基础自测】
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2,“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6.在长岛,一个较长时期里,人们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决用水问题。近年来,降水的减少,促使长岛人开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这说明( )
a.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科学gdp、绿色gdp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体现了
a.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实践具有客观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没有认识的发展就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9篇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 、 的 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 活动 (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
(2)特点
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 的制约
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
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 ,而是
。
b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
因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因为: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因为:
(4)实践是认识的
因为: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XX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XX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XX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这表明( )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师讲课 ⑤学生学习 ⑥经济体制改变 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5、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6、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已不再存在
c人的实践活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 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7、“知识经济”将是21世纪的主导性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因为( )
(1)科学试验以精确认识自然界为直接目的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通过人才才能发挥出来
(5)实践主体是智力与脑力的统一
a(1)(2)(3)(4) b(2)(3)(4)(5) c(3)(4)(5) d(1)(3)(4)
8、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9、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10、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1)蜜蜂酿蜜 (2)教师讲课 (3)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4)鹦鹉学舌 (5)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6)经济体制改革(7)修身养性
a(1)(2)(3) b(2)(5)(6) c(3)(4)(5) d(5)(6)(7)
11、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说明( )
a思想观念不能说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认识不断发展 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所谓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
a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 b实践没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实践不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没有意识的指导
14、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
15、“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1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17、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亮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实现炎黄子孙千年奔月梦想,进 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理论是推动实践发展和检验实践的标准 ③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④事物的性质和状态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
(1)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3)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4)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1)(2)(3) b(2)(3)(4) c(1)(3)(4) d(1)(2)(4)
18、“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
a正确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错误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正确地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错误地认为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分析题
19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优秀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对sars病毒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XX年5月,他们联合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经科学试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这些药物的发明在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20甲乙二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拦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甲说:“不知深浅,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请从哲学上谈谈你的看法。
21.材料一 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 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央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材料三 鲁滨逊漂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提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请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8分)
参考答案:
1--10aadac cbcab 11--18bcbac daab
19、基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需要,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集中优秀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的知识与技术手段,对sars病毒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XX年5月,他们联合研制出抗击sars病毒侵入细胞的多肽药物。经科学试验证明,它可以阻断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具有预防和治疗两种功效。这些药物的发明在非典型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答案提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0、甲乙二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拦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甲说:“不知深浅,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请从哲学上谈谈你的看法。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涉水过河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对河的深浅状况的认识,只能在过河的实践中产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乙认为“不去过河,怎知深浅”是正确的。 (3)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在知道深浅的正确认识指导下过河则会顺利进行,但是,甲认为“不知深浅,怎能过河”把这一方面绝对化,认为没有认识的指导就不能过河是错误的。
21、.材料一 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 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央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材料三 鲁滨逊漂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提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请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8分)
(1)材料一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结果都是客观的。
(2)材料二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调整政策是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
(3)材料三说明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10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缺缺圆圆,变幻摇曳。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两层基本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中国探月三阶段(视频介绍)
第一期绕:20xx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落:20xx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回:时间定在20xx至20xx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探究二:(分组讨论)
(2)特点
①探月工程是实践活动吗?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②为何要进行探月工程?这与蜘蛛织网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又具有什么特点?
③探月工程靠一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我们祖先就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还具有什么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20xx年2月6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清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思考:我国发布的全月球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由于需要为“嫦娥三号”任务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嫦娥二号”卫星于20xx年10月1日发射。“嫦娥二号”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比“嫦娥一号”高出许多,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是120米,而“嫦娥二号”的则达到了7米,由此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大大提高。
思考: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为什么能大大提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三: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曾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在《常娥》一诗中也曾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我们熟悉的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而我国探月工程却一再证明,月球上有的只是大量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月面的环形山,既没有玉兔、桂花树,更不可能住着吴刚、嫦娥,那只是个传说。
思考:我们是怎样证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只是“一个传说”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四:研究发现,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计有上百万吨。而利用氦3参与的核聚变发电向人类提供能源,是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解决将氦3运回地球这一问题的话,8吨的氦3就可以解决全中国一年的能源供应总量。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嫦娥二号”携带新型伽马射线谱仪奔月,更加精确地探测出月球上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进而发现月球表面资源富集区。
由此可见,我国实施的探月工程,就是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