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精选2篇)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1篇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识记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后果,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经济建设,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材梳理:
(1)知识结构: 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协调发展
促进 可持续发展
小康
社会
经济
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续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2)知识要点:
1、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 ,树立 、 、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 的全面发展。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 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 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 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 发展、统筹 发展、统筹 发展、统筹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 。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的和谐,实现 和 、 、
相协调。
5、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进一步优化 ,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 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 带动 ,以 促进 ,走出一条 高、 好、 低、 少、
新型工业化路子。
(3)、解难释疑:
(一)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
(1)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
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三、问题探究:
1、教材p103张家港材料。
2、入世后,我国传统行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某市率先改造纺织行业,投资建起了纺织制版中心,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模拟用于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上市从过去需要20多天缩短为3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在高污染的造纸、钢铁、化工等行业引进了先进的治污设备,治理污染的能力扩大和提高。同时,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促进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该市的发展出现了什么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该市走上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该市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进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模式;该市引进先进设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该市引进先进的治污设备,加强治污减少污染,坚持了科学发展观。
(2)这样做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联系实际:
1.根据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合目前我国工业的现状,说明大力振兴工业中的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将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加以把握。
2.材料一:XX年7月发生在四川的猪链球菌病毒感染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材料二:据统计,在中国gdp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高位增长的同时,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这些问题每年夺去了20万人的宝贵生命,尤其是去年遭遇的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所带来的灾难,人们记忆犹新。痛定思痛,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正在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防应急处理体系。
五、能力拓展:
(一)单项选择:
1、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理解正确的是( )
①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④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XX年5月7日《经济日报》载文指出,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 )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c、以市场化促进工业化 d、以工业化拉动市场化
3、“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正在致力于( )
a、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4、连续多年保持gdp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深圳今后将不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而钭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研究和制定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工作已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政绩,这意味着( )
a、gdp已不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b、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
c、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d、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总结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回答5-6题。
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 ( )
a、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b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c、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6、XX年时,我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比为31:69,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这表明 ( )
(1)我国城乡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2)我国必须加大农转非力度,增加非农人口数量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非常迫切和必要
(4)积极发展小城镇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a、(1) b、(1)(2)(3)(4) c、(1)(4) d、(1)(2)(3)
7、“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温总理以清代郑板桥的诗句,比喻自己担任总理后的心境。他坦承:“作为中国的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的农民同胞还没有解决温饱......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总理心怀天下,让人敬佩.这主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 ( )
a.坚持全面发展 b.坚持可持续发展
c.坚持协调发展 d.坚持以人为本
8•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列措施有利于实现这一重大任务的是
①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
1.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此需要 ( )
a.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b.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据此回答2-3题.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 ( )
a.多建"数字城市""信息港""硅谷"
b.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c.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d.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下列属于统筹区域发展具体措施的是 ( )
a.人才强国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正在经历又一次历史性巨变.从2001年到2010年,这里将有3000万亩耕地和荒山重新变成忙满林海,而这恰好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昔日"北大荒"上开垦出的3000万亩耕地相吻合.这一历史巨变 ( )
a.有利于该地区的持续发展 b.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c.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d.不利于当地的粮食生产
三、问答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占全国80%以上人口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项目 地区东部西部
广东上海贵州西藏
gdp(亿元)1055649501082138
人均收入(元)13562373042865530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3)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4)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辨析题:
工业信息化程度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
⑴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于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⑵但提高经济效益,还必须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同时生产的产品必须面向市场,适销对路。
⑶因此题中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满分15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材料一: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及预计资源短缺情况
煤炭原油电力天然气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60%/5%
XX年短缺8000万吨1.4亿吨(进口)2500万千瓦时80—100亿立方米
注:据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所谓短缺,是指资源的外贸依存度(即依赖进口)在40—70%之间,超过70%以上为严重短缺。
材料二: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能源综合利用率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矿产资源
回收率单位产值
能耗机动车油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比发达国家低10%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
材料三: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评价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6分)
(1)材料共同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6分)
(2)①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限制和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
④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⑤企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自觉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考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每答出一点可以得3分,本问最高得分不得超过9分。)
六、综合探究题:
材料一 中国与其他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比较表
国家中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
能源消耗11/11.51/7.71/7.71/5.61/5.31/3.3
材料二 中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之比
45种主要矿产资源耕地水森林
不足1/21/31/41/5
注:今后若干年内,我们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资源不足的矛盾。
材料三 中共xx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因和意义,并从国家、企业和公民个人角度,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经济发展面临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
(2) 原因:
①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从我国使用能源的技术上看,能源利用率较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能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③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建议:
①国家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能源生产与利用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③公民要树立科学消费观,做到厉行节约,科学消费。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2篇
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并认同党的xx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了解我国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自觉投身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行动中。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框的基本要求: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解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第二框题,讲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什么样的发展观及战略作指导。这一框分为两目,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观。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及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有明确认识。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涉及以下内容:一是认识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及其深远意义;二是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内容与第十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大体相同。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已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所了解。
2.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对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要求了解不多,在理解相关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五、重点难点
重点: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难点: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从学生亲身感受引出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并针对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结合海南省林昌村的成果经验,探究如何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通过在课堂探究,掌握知识,通过课堂练习,运用知识。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党的xx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设计问卷、搜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交流展示
引入第二个环节:关注篇
关注:党的xx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调查结果
分析
引入第三个环节:发现篇
发现: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开始
课堂小调查引入分析归纳引入第四个环节:探究篇探究: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法“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问题引导思考分析
交流讨论教师主导、和学生一起归纳与演绎
创设情境建构
启发引导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巩固知识小结归纳法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引入第一个环节:鼓舞篇: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本课的设计首先从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作为起始。时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次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小康社会实现的程度,不仅能自然的引出课题,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环节,首先给出调查问卷,
我国正在进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以下方面是否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请结合自身感受进行判断,并用★表示出满意度。
满 意 度
饮 食
居 住
生 态
教 育
消 费
平 安
小康综合水平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党xx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经济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社会各界备受鼓舞。
2、目前我们的小康依然处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距离全面小康还有一定差距。
【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更清晰的认识。此环节关键词是“鼓舞”。】
资料一:过去五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资料二:XX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效益较好
接上述结论2,引出第二个环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于10月15日在京胜利召开,大会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跟上:
你知道此次大会对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吗?
【向学生展示资料,共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第xx届代表大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此环节关键词是“关注”。】
资料一: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十大“亮点”
资料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了解了新的要求以后,引导学生思考,进入第三环节。
思考的问题是:对照新的要求,谈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
给出两个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资料三:XX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资料四:XX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归纳学生发言,形成基本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等。
【展示资料五:前进中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说明。此环节关键词是“发现”。】
经过关注新要求、发现问题环节,进入到探究如何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第四个环节)。
播放资料六:视频:绿色小康路。请学生思考: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林昌村,一个算不上富裕的村庄,在仅仅二年的时间里,村容村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林昌村在发展中树立和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
借鉴林场村的发展经验,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的问题,谈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什么样的发展观及战略作为指导?怎样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经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引导学生结合第三环节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本环节关键词为“探究”。】
教学内容完成后,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题目围绕广东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题目及答案内容省略。最后是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课后作业有两项,为开放式作业。【引导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持续关注】请学生再次阅读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关注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在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新举措,课后进行交流。本课内容涉及到不少名词概念,如果课堂教学需要,可以点击课件中“解疑释惑”栏目了解。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略)
十、作业设计
1、再次阅读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
2、关注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在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新举措,课后交流。
十一、时间安排 时间大致安排如下:鼓舞篇:2分钟;关注篇:3分钟;发现篇:5分钟;探究篇:20分钟课堂练习:7分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分钟。课堂答疑。根据课堂实际进程而定。十二、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有比较多的名词、理论性较强,但考虑到学生已经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学习过相关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放在解析有关理论上,而是让学生能结合党的xx大的精神,对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有更新的认识。并结合课堂练习使学生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有更多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知识、能力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本人希望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进一步坚定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全面小康贡献力量。本课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得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学习。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