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一政治教案(精拣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7天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用13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1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第五课的内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课还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同样是本框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1、这个过程依赖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2、学生的建构活动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

  3、这种理论,为本节课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即教学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其模式如下:

  复习旧知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

  内化回味

  表述分析

  深化完善

  本节课运用的教具有:投影、多媒体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

  (引用名言)通过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过度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并指出这是本框的重点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1、由历史特点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由现实情况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和数字,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民族问题和通常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求学生预习宗教政策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堂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效果,并及时纠错,以期取得课堂的最大收益。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前本人尽管注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以及相关的时政材料,但有些问题仍然阐述不够到位。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本身就较强,所以课前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导学案】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记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

  二、预习内容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和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 权、 权、 权、 权及其他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由我国的 和 决定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5)有利于维护 和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 的权利;有利于发展 、 、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 蓬勃发展。

  【预习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划分: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相当于一般行政区划的省、市、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

  (6)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民”的民族分布特点;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关系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利于贯彻民族原则。

  (3)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点是:①从它们与国家的关系看: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和国家的关系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②从自治权的角度看:民族自治权与特别行政区有别于其他的省和直辖市,它们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但这种自治权并非“完全自治”,而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行使自治。

  二者的不同点:所属范围不同;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根据少数民族特定情况,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建立的;而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和平解决中国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而设置的;体现的方针不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鲜明体现;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则继续保留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并且长期不变;自治权的程度和内容不同。民族自治区享有的是“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则享有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二者有较大区别。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

  (2)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 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解释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3)分析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广东单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各民族聚居 b.各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居住 d.各少数民族居住

  探究二 (海南单科)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①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探究三(上海单科)XX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青藏铁路的开通

  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和繁荣

  ②可以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

  ③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消除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山东临沂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味着(  )

  ①自治机关享有经济、文化和立法自治权 ②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成为自治机关 ③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④自治地方不再是国家地方行政区域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全国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山东)《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 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XX年6月22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回答5~6题。

  5.展厅中的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讲述着这些分处祖国各地的自治区60年来与共和国一起走来的非凡故事,展现着民族区域自治的辉煌成就。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  )

  a.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b.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c.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机关

  d.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国家统一的法律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众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根据本地区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进行了变通,做了补充规定。这一事实表明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④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充分的民族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西藏和平解放50年里,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藏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③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XX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西藏自治区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据此回答3-5题。

  3.西藏的发展除了全区民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外,国家的大力帮助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是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族自治地区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区享有绝对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4.实践证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

  ①有高度自治权

  ②妥善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

  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④以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为前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5.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b.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c. 民族区域自治权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有

  d.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6.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社会基础是

  a. 我国民族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b. 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c. 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d. 各民族的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有差异

  7.XX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4周年。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

  ①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 XX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带领宁夏各族人民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此外,自治区还依《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保证了民族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内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答案

  (1)国家统一领导 各少数民族聚居 自治权(2)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3)自治权 立法自治 变通执行 经济自治 文化管理自治 (4)历史特点 现实情况(5)国家统一 安全 当家作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课内探究答案

  探究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的识记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b。其他几项表述都不准确,不能入选。

  探究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识记型考查题,排除②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县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因此选d。

  探究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可用排除法,各民族间的不平衡性不可能完全消除,故④表述错误,应选a。

  当堂检测答案

  1---6: bbaccb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b 6.a 7.c

  二、非选择题

  8.答:(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政策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材料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表明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篇

  高一政治教学案2---19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温故知新:

  XX年8月16日,《中国文化报》发表文章指出,每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令人眼花缭乱,无不显示着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国粹”的弥足珍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必然会越来越明确,全国各族兄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信心必定会越来越坚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也会更加充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试分析我国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学习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及自治权。

  尽量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在全面理解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自觉拥护这一制度。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了解:法律内容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XX年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

  (2)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

  注意: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为“各民族”,不能把“聚居”理解为“居住”。

  (3)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既是地方的国家机关,又是自治机关,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必要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 现实情况是

  (2)优越性:

  【知识联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联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民族政策体现了民放原则,有利于民族原则的贯彻和实施。

  自主:判断

  (1)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也是自治机关。( )

  合作探究: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具体原因是什么?(可以从历史原因、现实国情和优越性等方面来分析归纳)

  3.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构建知识树: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容:

  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原因 :

  原因 具体原因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除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外,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据此回答1-2。

  1、《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上述规定表明

  a、民族自治地方有立法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有变通执行权

  c、民族自治地方有经济自治权 d、民族自治地方有文化管理自治权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西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了230多件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如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立法和行政机关还将“藏历新年”定为藏族节日,把职工的工作时间定为每周35小时,比全国法定时间少了5个小时。

  问:(1)上述材料体现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哪些自治权?

  (2)请阐述西藏自治区实施行使这些自治权的积极意义?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

  温故知新:

  (1)坚持民族平等,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2)坚持民族团结,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4)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都有利于我国民族地区的诚信友爱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选择题,1.a. 2.b

  (1)制定地方性法规体现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根据实际情况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体现了经济自治权;将“藏历新年”定为节日体现了文化管理自治权。

  (2)西藏自治区行使这些自治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体现,这有利于保障西藏地区藏族同胞等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藏族同胞的积极性,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3)上面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4篇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程学习

  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22、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3、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一、 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民族团结

  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要从中体会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在我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各民族 ( )

  ①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别 ③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强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

  V. 维护民族团结 B. 实现民族平等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例3] 下列关于民族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C.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答案 B

  [例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我国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已经消失

  B.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平等

  C.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D.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答案:C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创建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24、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5、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十二、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W. 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

  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答案:D

  [例2] 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 )

  ① 人民代表大会 ② 人民政府 ③ 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 20xx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 )

  ① 维护国家统一 ②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 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26、 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7、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的宗教政策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

  十三、 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

  (四)实例探究

  [例1]下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正确的是 ( )

  X.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Y. 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 到各种场所宣传宗教教义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 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D

  [例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 ( )

  ① 要求宗教信徒放弃宗教信仰 ② 要求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教结合起来 ③ 宗教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迷信思想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①③

  答案:C

  [例3] 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因为它 ( )

  ① 符合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②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③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 B

  [例4]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是 ( )

  ①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③ 有利于树立科学世界观 ④ 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5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6篇

  XX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政治生活之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我国的民族和宗教状况

  1、概况

  (1)多民族和睦相处

  ①构成(56个民族):汉族;少数民族(55个)。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②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③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第一,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第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第三,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第四,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④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实质: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b.我国能够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加上“党的领导”等原因。)

  c.全面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d.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2)多种宗教并行流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

  ①总体构成: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他宗教: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的其他宗教。千百年来,各宗教和睦相处,其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②爱国传统: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

  ③对外交流:我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世界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④信教人数: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不小。(▲相对数小;▲绝对数大)。

  ⑤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因为:a.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b.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2、深刻变化

  (2)表现

  a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反映在民族关系上。)

  b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消失。(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反映在宗教问题上。)

  ①我国的宗教不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用的工具,而成为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

  ②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③宗教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c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创造了条件。

  (3)根源(根本原因)

  a民族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b宗教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此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遵循、贯彻此原则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关键。)

  1、民族平等原则

  (1)含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必要性:

  ①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②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③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前提。【因此,各民族都依法平等(≠相同)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注:平等不等于没有差别)】。

  注意:a我国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已经得到真正的实现。表现在

  ①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②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③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b民族: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无优劣之别。

  c“民族平等”: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平等。

  d各民族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的。

  e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

  2、民族团结原则

  (1)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2)为什么 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③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⑥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注意:a坚持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

  b在我国: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2)为什么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③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怎么样: 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发达地区的支援,但关键是各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 ②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制度。 ④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4)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政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没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少数民族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②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③民族自治地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④民族自治地方与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推动共同繁荣。

  (5)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a.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b.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c.是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d.是国防的巩固,国家安定与民族团结的基础。

  4、三原则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分析:以少数民族聚居为条件;以行使自治权为基本内容;以国家的统一领导为前提;以设立自治机关为依托。

  (3)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4)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5)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注意: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享有民族自治权的自治地方。其人大和政府: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6)核心内容:自治权。

  a.含义:即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是地方行政区域的有限自治,而不是“高度自治”。

  (7)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必要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社会基础;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政治基础。

  b.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贯彻民主集中制。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与“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①“基本原则”是“基本政策”的理论依据;②“基本政策”体现“基本原则”。

  3、比较“a.民族自治区”与“b.特别行政区”

  (1)区别:①解决的问题不同(设立的目的不同): a.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b.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②自治的程度和内容不同:a.民族自治权(一定的自治权);b.高度自治权。③设立的地区不同:a.少数民族聚居地区;b.港、澳、台。④社会制度不同:a.社会主义制度;b.资本主义制度。

  ⑤体现的方针不同:a.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2)相同点:①都享有自治权;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③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和国家都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由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国家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两个方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注意: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①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②我国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司法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补充:

  a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的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实行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b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教:

  ①(从党的性质和宗教的本质上看)共产党员信教与其共产主义信仰相矛盾;

  ②(从党的地位和宗教的作用上看)共产党员信教难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③(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上看)这种规定与我国的宗教政策不矛盾。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两个方面。作为共产党员在其入党的时候已经做出了不信教的选择。

  (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它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④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我国,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也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总之,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符合宗教自身的规律,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信教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不能用强制的手段解决。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目的:①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③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御渗透)。

  (3)“三自方针”:自治、自传、自养。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含义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2)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注意: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它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补充:正确理解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⑴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宗教和国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政体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全民族信教,因此,宗教问题往往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正确贯彻民族政策,对两个问题的正确处理都有积极的影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6、抵制邪教活动

  (1)邪教的含义: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

  (2)邪教的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3)邪教的危害: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它们在很多地方制造集体自杀或暗杀、爆炸等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邪教不是宗教。我们要坚决发对等邪教。

  7、弘扬科学精神

  (1)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对中学生的要求:作为中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3)中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必要性

  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③是由中学生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④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总结:四个不矛盾→①实行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矛盾;

  ②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不矛盾;

  ③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教不矛盾;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与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不矛盾。

  易错点:

  1、我国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注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民族问题不一定就是宗教问题)

  2、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注意: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3、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注意: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4、我国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所以不存在民族问题了。(注意: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但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问题仍然存在。)

  5、中华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形成的。(注意:错)

  6、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分布,界限十分清楚。(注意: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7、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注意: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

  8、我国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注意: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9、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使宗教信仰最终放弃有神论和宗教信仰,逐步消灭宗教。(注意: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宗教活动纳入政策、法律、法规范围。)

  10、我国的宗教性质上已发生了根本转变。(注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1、宗教已经完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注意: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2、在我国,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注意: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起一定积极作用。)

  13、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些现实情况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注意: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性法规。)

  1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特别行政区。)

  17、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立法权。(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性法规,没有立法权。)

  19、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注意: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独立主权。)

  20、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2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注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7篇

  第二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设计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导航】

  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课前自主预习】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⑴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⑵民族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⑶我国自治机关职权: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⑴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⑵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请选择】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法院 ④人民检察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答案:b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一、全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情境导入】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对这段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这段话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知识归纳】⑴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⑵内容: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②实行区域自治的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能把“各少数民族”理解成“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成“居住”。

  ③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④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

  ⑤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⑶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要性: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②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重要性(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辨别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异同点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设立的地区港澳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自制程度高度自治权一定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设立的目的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作、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愿望

  相同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学以致用】(•全国卷•3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材料体现自治机关在国务院授权下,依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行政法规,②③符合题意。自治机关包括政府和人大,①错误,④对自治机关自治权表述不全面。

  答案:b

  【迁移训练】XX年1月16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通过了《关于出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细则》。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大制定《关于出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细则》,是在行使

  a.立法自治权 b.独立立法权 c .经济自治权 d .文化管理权

  解析:在我国,立法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本题容易错选b项,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但立法自治权不能等同于立法权。

  答案:a

  【课后提升演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据此回答1-4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自治区政府 b.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国家统一 

  答案:d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a.乡政府、镇政府、自治州和自治区政府 b.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c.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所有国家机关

  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答案:b

  3.下列属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是

  ①自治区 ②自治州 ③自治县 ④民族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自治权

  c.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d.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b

  自1947年在内蒙古成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起,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模范地开创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充分印证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据此回答5—6题。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内蒙古在我国能够最早成立少数民族自治区,主要是因为

  ①蒙古族在长期奋斗中与我国其他各民族形成紧密地相互依存关系 ②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内蒙古地区是我国蒙古族相对聚居的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分布得现实状况,③项观点错误,含③的选项均应排除,故答案选b。第4题,题目要求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②④项观点正确,故答案选b。

  答案:b

  6.内蒙古自治区能够模范地开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

  ①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 ③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④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①项讲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原因,③项讲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均不合题意。

  答案: b

  7.中国现在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这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行政长官都是由少数民族担任,在自治机关的有关部门都必须尽可能的配备少数民族干部。这说明

  ①我国少数民族依法享有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②民族区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我国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内容反映了我国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①②③项符合题意,故选答案选c。④项中“根本原则”说法错误。

  答案:c

  8.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坚持实践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①维护国家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③促进现代化建设 ④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9.辨析: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解析:本题属于缺乏条件型辨析题,在作答时首先肯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性,然后补充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条件,即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努力以及国家的支持。

  参考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

  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⑵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还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团结原则。

  ⑶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需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还需要国家、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和帮助。

  10.材料一:最近,《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维护了我国安定团结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6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好政策、好制度。

  材料二:内蒙古自治区•30年辉煌成就

  (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好政策、好制度”?

  (2)运用有关民族知识,简要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经济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政治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实际是要求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可以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注意题目的知识限定——民族知识,解答本题可以从处理民族关系原则、政策、民族关系、国家扶持、发达地区帮助等方面分析。

  答案:(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有利于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各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平等权利和利益,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

  (2)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④把国家的扶持、发达地区的帮助与少数民族地区党和政府及人民的艰苦创业结合起来。

  第三课时 我国的宗教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8篇

  【课程目标

  §3.10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我们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明确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

  6.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7.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8.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细说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首先,第一框介绍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阐释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第二框分析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第三框介绍了我国的宗教政策。本课主要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等六个高考考点。

  一、民族问题

  1.我国民族的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总称中华民族。

  (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3)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①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③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民族团结原则

  ①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指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 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3)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二、宗教问题

  1.我国宗教的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其中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

  宗教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2)全面正确地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实质: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3)弘扬科学精神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国家: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中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构建

  【时政热点

  1.XX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宁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制度实现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进步。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真题演练

  例1.(XX年广东高考,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各民族聚居 b.各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居住 d.各少数民族居住

  [答案]b

  例2. (XX年江苏高考,22) XX年11月30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为江苏徐州教区王仁雷神父举行了辅理主教祝圣仪式。天主教教皇称这一做法违反了教规。国家宗教局回应说,自行祝圣是中国内部事务。这体现了我国

  a.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b.充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c.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

  [答案]d

  例3.(XX年江苏高考,10)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答案]c

  例4.(XX年广东高考,16)据XX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表明

  a.我国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b.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答案]b

  例5.(XX年海南高考,8) 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①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例6.(XX年四川高考,35)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例7.(XX年重庆高考,34) 建国以来,根据我国民族状况自身特点,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会制定的有关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国依法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符合我国国情 ②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③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④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例8.(XX年全国高考文综ⅰ,39)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

  (2)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处可见乐融融的民族大家庭景象,这正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这说明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

  a.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和平、团结、勤劳、勇敢 c.和平、团结、统一、自强

  2.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平等原则 c.民族互助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XX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数据如下表:

  经济发展

  国家投资

  国家财政补贴

  农牧民生活水平

  人均gdp1.2万元,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

  770多亿元,支持西藏规划180个工程项目

  283.31亿元,用于教育、卫生、居住等民生方面

  人均收入达2788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上述材料表明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c.我国坚持各民族政治平等的原则 d.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文化问题

  4.XX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大喜日子。50年来,宁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不断谱写出团结与进步、和谐与繁荣的壮丽篇章,充分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b.保障民族自治权

  c.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d.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西藏自治区设立的省级自治机关是该区的

  a.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c.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b.行使自治权 c.设立自治机关 d.实行区域自治

  7.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向它们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这

  ①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繁荣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②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利完全平等 ③说明我国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④表明实行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XX年4月30日,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大量详实的图片、文物和实物,充分展示了5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述材料表明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我国各民族在事实上是平等的

  c.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我国已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9.我国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信教群众每年自由参加各种的宗教活动。这说明我国

  a.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b.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

  c.引导宗教为社会发展服务 d.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10.下列对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理解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b.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c.我国宗教组织和个人不得与国际宗教界进行交流活动

  d.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11.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下列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宗教组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c.禁止我国宗教界人士同国外宗教组织的一切交往活动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强大生命力,其特点和优势体现在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③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背景材料:XX年9月1日,我国西藏自治区成立43周年;XX年10月1日,我国新疆自治区成立53周年。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辨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能实现民族繁荣。

  【问题探究

  14.XX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多倍,财政收入增长近400倍,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宁夏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的原因。

  【思维拓展

  15.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请回答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baac 6-10 bcaac 11-12 bd

  二、非选择题

  13.(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繁荣。

  (2)要实现民族的繁荣,还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国家在投资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等。

  (3)因此,笼统地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能实现民族繁荣是不科学的。

  14.(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发展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宁夏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苦干实干。

  (3)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对宁夏给予了大力支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对宁夏大力支援,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15.(1)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被铲除,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促进了新型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团结了广大信教群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简介:吴飞,男,中学政治一级教师,广州市首批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广州市中学政治教坛新秀,广州市白云区十佳青年政治教师。现就职于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参加工作XX年来,一直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科组长工作,共任教高中毕业班教学7届,科组长工作XX年,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突出,积累了丰富的高考备考经验,所教班级在高考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多篇论文和课件在《广州教育导刊》《广东教育(教研)》等杂志上发表以及多次获得市、区各项奖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9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1.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自己的比较、鉴别能力。

  2. 学着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 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  基础知识梳理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阅读教材77页,思考民族自治区确立的法律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 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 2. 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 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教材77到78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

  2.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1) 自治层次: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个级别是

  (2) 自治机关: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含义

  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阅读教材第78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并思考课本上所提出的探究题目

  ③其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

  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阅读教材第79-80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优越性:

  1.有利于

  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2.有利于

  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3.有利于

  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4.有利于

  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学习完民族区域自治,想一想: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有什么异同?

  五 巩固练习

  选择题

  XX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可以说内蒙古自治60年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实践。据此回答1~3题:

  1.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国情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 )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3.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下列关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 )

  ①历史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③长期斗争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④我国的民族差别已经消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五十年代以来,

  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

  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的 政策和 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

  贯彻落实。

  a.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b. 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共同繁荣

  c. 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政治平等 d. 民族团结 各民族经济平等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

  a..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c. 坚持民族平等 d. 保障自治权

  6.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 )的自治。

  a.少数民族高度独立 b.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c.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 d.类似联邦制式

  7. 自1965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一事实表明( )

  a.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西藏人民享有高度自治权

  8.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财政权、立法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b. 外交权、外贸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政府

  c. 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d. 终审权在民族自治区

  9.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国情

  ④ 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10.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 )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法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______________为前提和基础的。

  a.民族的平等 b.民族的团结 c.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d.党的统一领导

  12. XX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 )

  ①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更好地发展经济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规定表明: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非选择题

  14. XX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

  (1) 为什么我国“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

  (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10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全章概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三、我国的宗教政策新课程学习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二)进行新课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2)民族团结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要从中体会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四)实例探究[例1] 在我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这段话表明了我国各民族 ( )①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 不存在利益差别 ③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④ 加强团结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前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答案:c [例2]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维护民族团结 b. 实现民族平等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d[例3] 下列关于民族三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b. 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c.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d.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答案 b[例4]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我国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已经消失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平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答案:c★课余作业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创建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11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注意三者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理解: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部分与整体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这是前提。

  b、区域自治,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c、自治机关:自治地方机关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必然性)

  由历史情况决定:我国自古以来是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实际情况决定: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

  实践证明:是个好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

  1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根据:

  宗教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的存在有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

  我国信仰宗教的人,虽然占人口比例不大,但绝对数不小。团结和调动这部分公民积极性,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b、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

  政府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这有两个内涵: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2) 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3)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要求宗教界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

  b、要求宗教界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做住贡献。

  3、弘扬科学精神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人民科学地对待宗教。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对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2) 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7课重点知识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相互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机关、核心、必然性(为什么要实行)、优越性。

  3、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独立自主自办、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12篇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三者关系: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原因三者关系

  民族平等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

  同繁荣在民主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2)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

  (3)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贡献。

  4.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民族自治地方分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4)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的职权具有两重性,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6)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上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5、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我国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地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化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为什么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我国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②含义(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6、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②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8、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高一政治教案(精简2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精选2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 第1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

《《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教学案》 高一政治教案(精简17篇)

《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教学案(精选17篇)《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教学案 第1篇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 多

《影响价格的因素》 高一政治教案(精拣17篇)

影响价格的因素(通用17篇)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1篇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1课时   知识点一供求影响价格  情景诱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高一政治教案(精简2篇)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精选2篇)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第1篇  9.3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

《市场配置资源学案》 高一政治教案(精拣2篇)

市场配置资源学案(通用2篇)市场配置资源学案 第1篇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2. 理解市场调节的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