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二政治教案(精拣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7天前

求索真理的历程(通用15篇)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篇

  高二政治必修四

  第 课时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识记 :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二、【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五、【本课板书设计】: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六、【教后练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2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扫描】

  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知识梳理】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重要提示: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4、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点透析】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3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

  (认识论)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2、理解目标

  (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3、运用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根据有关原理,论证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真理性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涓埃怒斥真理反对谬误。

  三、德育目标

  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2、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酸甜可口的西红柿,大家都喜欢吃。然而人类发现它好吃,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呢!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个儿,青里透红的色泽,着实让人喜欢,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食用,还美其名曰“狼桃”。16世纪,英国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带了几株回英国种在皇家花园,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尝试以下,据记载,他在吃之前穿好了入殓(lian)的衣服,吃完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召见”。但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仅没有死,而且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经过这位不知名的画家的亲身实践,人类终于发现了西红柿营养丰富可以食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讲授新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做、行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观念变为现实)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举例】按照计划学习、工作

  神州1-6号飞船的研制、飞行使嫦娥本月的神话变为现实

  工人做工――产品被加工、被生产、被组装

  农民种田――荒地变良田、绿洲

  教师上课――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家乡面貌的变化(交通、通讯网络、治理自然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体育运动、艺术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教育活动、打击罪犯

  科学实验

  【专家点评】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

  (2)特点

  a客观物质性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

  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举例】观测天体,有仪器观测精确、清晰、数量多;无仪器观测不精确、模糊、数量少

  【举例】种植遵循生长规律

  【举例】教育的结果:全面发展的学生;迎评的结果受过程的制约(资料设施、访谈、听课、测试、专业剖析);结果:三方受益

  【举例】美化校园――干净整洁美观

  b主观能动性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

  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举例】人类饮食:精挑细选、粗细搭配、色香味俱全、讲究营养、健康

  (美食节)

  动物饮食:无挑剔、不讲究

  【举例】改良土壤

  蚯蚓――将沙粒吞入口中,消化后排除体外,经过消化的沙土变得细腻、湿润而且还增加了许多化学物质,使土地变得肥沃。这一切是蚯蚓维持生存、摄取食物的本能活动。

  农民――考虑这块地何时犁,犁几遍适宜,犁多深,土是酸性还是碱性,宜用氮肥还是磷肥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行动。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总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在自觉运用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东西。

  【举例】人化的自然、社会的繁荣(见p43图片)

  c社会历史性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

  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

  【举例】wto成员国之间共同遵守规则

  企业职工、学校教师之间的分工协作、群策群力

  农民的生产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第三产业进行销售、工业提供生产资料)

  班级的进步:全体同学的分工、努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戊戌变法失败,人民不觉醒)

  【举例】鲁滨逊漂流记

  b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活动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实践主体的能力和实践的手段达到的程度以及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实践活动的历史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课堂探究】p42

  a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b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b杜威:将人的实践活动等同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费尔巴哈:将实践活动等同于理论活动;

  黑格尔:将实践活动等同于思维活动;

  【过渡】《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讲的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科学试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纠正了多年来人们形成的错误认识。没有比萨斜塔的科学实验就没有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堂探究】p44

  a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b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借助于品尝)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中国古语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认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举例】唐朝画家戴嵩(song)善于画牛,精心绘制的《斗牛图》被视为珍品。后来,这幅画受到一个牧童的批评,因为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决不会翘起来。而画上的牛尾巴翘得象一根竖起的木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面对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由人们任意规定的,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规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了人们认识的对象。

  【举例】资源的匮乏、浪费严重的现象促使人们去研究节约资源的方式,认识和寻求获得新资源的方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能源汽车的研制)

  【举例】应试教育的后果促使素质教育的产生

  【举例】包二奶现象促使新婚姻法相应条款的问世,保护被保护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从古至今,各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都是人们在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打交道的实践中产生的。

  【举例】环境科学(环境问题)、法律的完善、健全(犯罪现象)

  为了适应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测量容积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

  为了适应兴修水利、建筑、造船、航海等生产需要而产生了力学

  人们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了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如背透、放射、放疗原理、针灸技术)

  b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过程中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客观事物不会自己跑到人脑中去,要把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去,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观,反映到人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

  【举例】《伦理学》是在人们处理道德关系的活动中获得的;

  《人际关系学》实在人与人交往的活动中获得的;

  《挫折学》是在遇到挫折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的;

  【举例】鲁班发明锯子

  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必须同他交往;

  养儿才报父母恩;要懂得节约的道理,必须参加工作、生产;

  【课堂探究】p44

  a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科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推进认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b它们是在实践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关衔接】p44一切知识都是实践的产物。“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在实践中亲自获得的真实的、可靠的知识)和间接经验(他人、前人总结实践经验写在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思想教育】智慧是用不尽的财富,知识是穿不破的衣裳;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4-45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举例】用火:钻木取火 液化气取火

  【举例】基于农业和医疗实践的需要,遗传工程技术得到发展(杂交、克隆)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

  【举例】观测天体:肉眼-望远镜-宇宙飞船-空间站

  美国“勇气号”火星登陆器与火星表面接触之后,XX年1月17日展开了它的机器手臂,开始了对火星土壤的微观探测。1月25日,美国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在火星成功登陆,于3月2日传回资料,使人们认识到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的星球可能存在过生命。

  【举例】检查身体:胃镜、彩超、ct

  【举例】显微镜、电脑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经过劳动、职业的教育和训练,使人的某些能力获得高度发展。

  【举例】基本功的训练、多练笔使三字一话和写作基本功提高

  司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

  染色工人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可分辨几十种不同的黑色

  销售技巧、公关技巧、作战技巧

  【课堂探究】p45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涉及真理标准问题)

  【探究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来检验。

  因为:一方面,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认识自己不能判定自己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举 例】马寅(yin)初的“新人口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经过实践就被定性为大毒草,他本人及其理论遭到强烈的批判和攻击。80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第一次是在1953年:6亿多),并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实践证明,马老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主要原因就在于正确的人口理论没有及时付诸实践。

  【相关衔接】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由假说到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名 言】p45

  恩格斯、列宁――名言意在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改造世界。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它当作资本去炫耀或将之束之高阁而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

  【举例】XX年1月,英国十岁女孩,在泰国普吉岛凭借地理知识救百人

  (教参p137-138)

  【举例】学英语――听力、对话、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

  【课堂探究】p46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应该为实践服务,应该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运用。

  【名言】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名言意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重视实践。

  【思想教育】笃学善思,创新致用。

  【过渡】认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为了追求真理,许多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追求真理,许多勇士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匈牙利的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什么是真理?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最基本的属性)

  (1)真理的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有的认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如人会死、鸟会飞),有的认识能够透过现象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图示】 现象、外部联系

  正确

  认识 本质、规律 真理

  错误 谬误

  【概念分析】真理是一种认识、反映,但不是一切认识都是真理;

  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反映,错误的认识、反映不是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正确认识不是真理;

  (2)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举例】由于立场不同,同样写黄昏,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举例】“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由于知识构成的不同,对这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被打是受害;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学工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举例】由于阶级立场不同,面对下雪场景会产生不同认识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官员:这是皇家瑞气;财主:下它三年何妨;穷人:放他妈的狗屁;

  但是,在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多种认识中,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课堂探究】p46

  a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b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之为真理?

  c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与“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个说法是不同的,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客观标准,后者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

  a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真理因为真(正确)才有用

  b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说法正确。

  【举例】为了扩张土地,日军屠杀中国人民,侵略对日本多张土地是有用的,侵略是不是真理?(二战希特勒宣传部长: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举例】“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命题是美国政府作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获取巨大的石油利益的借口,对美国来说是有用的。但随着战争的进展,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的命题沦为彻头彻尾的谎言。

  【过渡】真理是客观的不等于说真理是不变的,真理的客观性是说其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超出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p47

  【课堂探究】p47

  a欧几里得定理是否不再是真理?

  b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旨在讨论真理是不是永久的、不变的,探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a发现不能否认该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证明了真理的条件性。

  b使用范围的变化、条件的变化。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举例】阶级斗争学说在阶级社会(枪杆子里出政权)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为纲:文革)的不同意义和结果

  (2)真理都是具体的 p47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一定的历史范畴,不顾历史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举例】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身受三座大山压迫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里所说的“造反有理”是指“人们要求解放是有道理的”,它是真理,是正确的。然而,20世纪60 年代的和平时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的大旗,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这样的认识就是谬误,是反动的。

  (3)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它们往往相伴而行。新的真理不是一开始就得到理解和承认,新的真理往往为错误的、传统的观念、偏见、习惯势力所不容,有时反而被当作谬误遭到反对。

  【举例】伽利略塔斜实验被视为疯子;哥白尼的日心说被视为异端邪说;

  【举例】牛痘接种

  英国乡村医生詹纳行医期间发现,感染过牛痘病毒的挤奶妇对天花免疫,连续多年观察和试验。1796年5月4日他给一个八岁男孩接种牛痘成功,当时人们将信将疑,教会则攻击他,造谣说那个接种牛痘的孩子脸上长出了牛毛、眼睛象牛公,连咳嗽的声音也如同牛叫一样,他连续收到许多诽谤信和恐吓信。他说:“我好像乘着一只小船,快要到岸了,却受着暴风雨的袭击”。风雨过后才见彩虹。后来,牛痘接种法推广开来,英国政府承认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去世后,人们为他立碑塑像,碑铭上写着:“向母亲、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

  (4)正确对待错误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总是难免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正确对待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名言】p48毛泽东

  【思想教育】避免犯错误、正确对待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反对无所谓、自卑破罐子破摔)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两次飞跃)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认识主体的限制: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举例】对月球的认识(实践水平)

  远古时代――人们较为准确的记录它的视运动,但当时错误地把月亮看成是自己会发光的星体,月亮里的阴影被看成某种动植物。

  我国秦汉时期――科学家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只能发射月光。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新说,认识到月亮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17世纪――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弄清月亮的阴影是环形山。

  后来――人们根据观察和计算大致描述了月亮的质量和直径等。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看清了月球的真面目,并在月球表面采回了岩石的标本进行物理化学分析。

  以后――月球还在变化、发展,有待人类继续认识、探索奥秘。

  【举例】黑猫白猫论-社会主义是否建立市场经济的争论(立场、观点)

  b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复杂、变化,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讲解】人们在实践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举例】德国医生兼细菌学专家欧立希为了发明606这种药,经过了605次反复试验,都失败了,直到606次才获得成功。为了表彰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此药取名为606。

  【学生讨论】p48课堂探究

  a 我们为什么会遭遇失败?

  b应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讨论总结】a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成功。

  b正确对待挫折,要有迎难而上、不怕失败的精神,善于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原因,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课堂探究】p48-49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无限发展、永远前进、永无止境)

  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反复性,而且是无限发展、永远前进的。对于一个具体事物和过程的认识,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获得正确认识后就算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的认识无限发展,无限深入,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古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a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看,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广度无限、深度无限),其运动、发展也是无限的。

  b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类世代延续,这一代的人无法完成的认识会由下一代人继续完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实践不断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无限的。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名言】p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名言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上升。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地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课归纳】二、二、二、三、四

  两个概念(实践、真理);

  真理的两个特性(具体性、有条件性);认识的两个特性(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的三个特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4篇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提示与建议

  (1)例如,过去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历程,当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谜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讨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3)撰文:《实践论》读后感。

  二、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梳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体系】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重难点释疑】

  误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简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因此,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的观点扩大了实践的外延,是不正确的。

  误区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但同时,实践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该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误区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简析】 任何实践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没有意识支配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活动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活动的失误以至失败。因此,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因为,无论是集体行动还是单个人行动都具有社会性,都既依赖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因此,认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的观点是孤立地考察人的活动,是错误的。

  误区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简析】 人类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及规律,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这并不排斥学习书本知识的必要性,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努力读书、虚心学习,获得间接经验。但必须明确,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是“流”,而不是“源”,就知识总体来说,归根到底,仍然来源于实践。

  误区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简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说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或者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人们参加实践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因为实践是一个让人们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是人们获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条件。而要实现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一步步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仅有实践而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是很难向前发展的。

  误区7: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大多数人的意见。

  【简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大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大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

  误区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简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不同,每个人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和主体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误区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简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总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

  误区10: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简析】由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但并不是说人们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因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都有自己的条件和范围,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我们绝不能以真理的无限发展性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两者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例题精析】

  [例1]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住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其中①正确。②主要错在仅在一定时期内,应为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③正确,真理是相对的;④较易判断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b。

  [例2](全国卷ⅱ38)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竞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套主义的宝责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套公平结合起来。党的xx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xx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所用原理非常明确。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和运用。回答时应从原理的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xx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xx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XX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蛮化

  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二、非选择题

  4.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xx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5.古人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辨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参考答案

  1.b  2.a   3.d

  4.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5. ①怀疑是对现存事物的质疑,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对于常规性思维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敢于超越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始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怀疑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有重要作用。②但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是怀疑,而是实践。我们要立足于现实,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发挥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6.(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2)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5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考点解读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注: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注: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③社会历史性。a.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b.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不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②“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绝对性)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注: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②真理是具体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注: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因此,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注: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3)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二、结构体系

  三、疑难解析

  1、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3、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4、注意区别认识、理论、真理和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而达到的思维成果。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5、思维误区

  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③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⑤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四、基础训练

  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由病菌引发的疾病曾是人类的致命威胁,抗生素的发现、应用和不断升级对此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抗生素的滥用使一些病菌逐渐适应了环境,导致耐药性越来越强的各种病菌相继出现。人们一方面努力研制战胜耐药病菌的新一代抗生素,另一方面重新寻找健康和自然的疗法,试图用人类自身免疫来抵御耐药病菌的侵害。由抗生素的发现、应用和不断升级,到研制新一代抗生素的探索,同时重新寻找健康和自然的疗法,人类为战胜病菌引起的疾病所作的努力表明

  ①实践为认识创造出崭新的工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②实践不断地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③认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发展过程 ④认识的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5、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6、维生索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采弥补食物撮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下题。

  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入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XX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XX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XX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dbcccb

  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6篇

  【考点解读】 考点1.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社会结构和社会的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具有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相关链接】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学生看书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易错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知识只有参加实践 .\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真题再现】1,(09天津)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c)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考点2.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哲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原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为什么?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根本途径是实践,从而获得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来源都是实践

  另一途径是学习书本和他人,从而获得间接经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⑶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即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相关链接】归纳:假如给出一段材料,然后问: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怎么回答? \ 到书中p44-46找2abcd的例子

  [易错点]不参加实践就不能得到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的标准,所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就不是检验标准。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全面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09全国)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9山东)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动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09广东60)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4.(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5.(常州高三一研)(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分)

  (2) 谈谈实践与创新的辩证关系。(6分)

  考点3.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为什么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5,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原理)

  6,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原理)

  7,(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

  【相关链接】1,注意区别: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2,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不存在终极真理。

  [易错点]真理是客观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是绝对的。\ 真理可以人为修改。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从不同角度如实反映同一事物。\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 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 我们能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真题再现】1,(09海南)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新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①任何具体时间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江苏)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 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4.(08宁夏)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 (08山东)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考点4.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原理):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④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原理):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原理):①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相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③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④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仅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相关链接】知识点迁移:为什么形成不同认识、正误认识?-------考点4.1,①②③

  [易错点]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真理永恒不变

  【真题再现】1.(广东)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2,(09江苏)XX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考点再练】1,(09广东)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2,(09广东)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3,(09广东)“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09届盐城二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观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大作用 c.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才能成功 d.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世界也具有决定作用

  5.(09辽宁)在“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过程中,曾出现误报“轨道舱有着火点”的情况,造成电视机前的观众十分紧张。但当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却从容淡定。因为他们清楚,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能着火的,那一定是一个误报。这说明: ①人们的认识受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 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在人的掌控之中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从“毛主席万岁”、“小平你好”到“胡哥加油”,反映的都是民众对领袖的崇敬爱戴,只是时代变迁,风景别样。 这体现了( )a.意识会随社会实践变化而变化 b.事物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认识都是发展的 d.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7.“经济学家看见财富,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封建腐朽,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网络对电影《建国大业》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不同,认识也就一定不同 c.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特点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在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的发射终于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神舟七号的升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这两则材料共同表明实践具有( )a.主观能动性 b.社会历史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创造性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 b.②④ c.② d.①②③④

  10.(09南京二研)由于31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有何启示?

  11,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新坝中学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答案

  c

  bdaa 5,(1)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2分)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分)③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2分)(2)①实践是创新的基础。②刨新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ddcdb

  d【参考答案】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adba adbc

  10(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4分)

  (2)青年学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当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分)

  11【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7篇

  XX届高考政治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

  一、考点扫描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二、考情分析

  实践安徽文综,10,4分

  海南单科,22,2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广东文基,16,2分

  宁夏/辽宁文综,21,4分

  海南单科,23,10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江苏单科,35(1)

  浙江文综,32,4分

  【知识梳理】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理解: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4、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真题再现

  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4、(09海南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XX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 ②④符合题意。

  6、(09山东24)XX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9、(08全国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xx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要能够全面再认再现这一知识点,其次要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角度论证党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xx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xx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23.(10分)辨析题

  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体重要作用,这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做答案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8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学案

  一、明确考点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考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XX年海南卷23题、江苏卷35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广东文基16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的知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人们 的 活动。

  ①实践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

  (2)特点: 、 和

  (3)形式: 、 和

  【对应练习】 ⅰ、(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ⅱ、(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 和

  ☆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并不是获得认识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方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含义: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 个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2)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 、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对应练习】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ⅱ、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 ( )

  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ⅲ、三十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真理与渗误相互融合

  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的 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了解认识反复性的原因)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 (了解认识无限性的原因)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 或 。

  三、重点问题探究

  1、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应练习】 ⅰ、(广东文基16)“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ⅱ、(海南卷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ⅲ、(海南卷23)辨析题: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理 解 原 因 误 区 结 论

  反复性

  无限性

  【对应练习】ⅰ、(辽宁、宁夏卷21) 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在科学认识活动中( )

  ①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 ②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③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 ④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www.ks5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ⅱ、(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XX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ⅲ、(江苏卷35)XX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五、时政热点链接 甲型h1n1流感

  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说:“经过研究探索,目前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其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病情较温和,有些无需治疗即可痊愈。”XX年7月9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调整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XX年7月29日,由河南华兰生物生产的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完成生物、生化试验后,在江苏泰州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2月20日2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413批次7524.9万人份。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签收疫苗635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3999万人。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六、巩固训练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XX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XX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

  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6. 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这告诉我们( )

  a.真理是客观的 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7.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9篇

  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答案:a 解析:“亲口吃一吃”说明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得出正确认识,直接选a项。b、c项本身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a项。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探究提示:(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标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材此处引用的恩格斯、列宁的名言,也正阐述了这一道理。

  教材“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泽东和陆游的名言论证了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教材“相关链接”提供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练习:

  l、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答案:c 解析: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故选c项,a、b、d三项本身错误。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这主要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

  a、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c、才能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d、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仅仅完成认识的任务,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伟大”的原因,故选d项。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故选 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片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课堂探究:(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探究提示:(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课堂探究:(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1)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类似的典型事例还有一个: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解释,这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堋5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课堂探究:(1)当我们在实践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探究提示:(1)我们以一定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有时也会遭遇失败,出现这一情况可能会有两种原因:一是认识正确,我们的实践过程控制存在问题,即操作性问题;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属于后者,我们不应轻易怀疑甚至否定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而应当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们的认识,发展和丰富既有认识。

  (2)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当然是错误的,而应当鼓起勇气,再接再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穷水复之后会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课堂练习: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XX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lo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课堂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对此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1)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3)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教材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课堂练习:

  1.“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2.电子的发现并没有推翻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理论,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这个事实主要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b、c、d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第2题考查了认识的无限性这一知识点,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选d项,a、b、c项与题意无关。

  本课小结:

  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本课板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0篇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考点整合:

  (一)实践及其特点 p42-43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 (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 、 。

  例1、(XX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 、 、 、 。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3、(XX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例4、(XX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例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真理:p46-48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 、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 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例5、(•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例6、(XX年广东 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赛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四)认识过程 p48-49

  1、认识的反复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例7、(•全国春季)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二、难点解疑

  1、“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②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

  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 ,主观性的东西 ,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③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三、高考实战演练:

  1、(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全局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3.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4.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

  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 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

  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d.真理第一

  5. (XX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XX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 13米停止使用。事实上,这次测量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测量技术的改进得出的精确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还不能确定。这说明

  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

  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

  9.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XX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3.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

  14.(不定项)“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15(不定项)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6.(不定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

  17.(XX年广东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18.(不定项)“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XX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人高科技的内 容,如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加现代化。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学科,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北京申奥场馆建设的环保示范工程—首都体育馆,明亮鲜艳,馆内已经被使用了纳米技术的材料整修一新……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b.人们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规律是客观的

  d.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19.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0.(XX年江苏)辨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20.〔答案〕(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21.(XX年四川)材料一XX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XX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21.[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1篇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考点整合:

  (一)实践及其特点 p42-43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 (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 、 。

  例1、(XX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例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 、 、 、 。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例3、(XX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例4、(XX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例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真理:p46-48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 、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 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例5、(•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例6、(XX年广东 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赛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四)认识过程 p48-49

  1、认识的反复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例7、(•全国春季)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二、难点解疑

  1、“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②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

  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 ,主观性的东西 ,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③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三、高考实战演练:

  1、(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全局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3.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4.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

  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 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

  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d.真理第一

  5. (XX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XX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 13米停止使用。事实上,这次测量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测量技术的改进得出的精确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还不能确定。这说明

  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 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

  9.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XX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3.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

  14.(不定项)“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15(不定项)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6.(不定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

  17.(XX年广东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18.(不定项)“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XX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人高科技的内 容,如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加现代化。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学科,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北京申奥场馆建设的环保示范工程—首都体育馆,明亮鲜艳,馆内已经被使用了纳米技术的材料整修一新……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b.人们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规律是客观的 d.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19.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0.(XX年江苏)辨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20.〔答案〕(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21.(XX年四川)材料一XX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XX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XX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21.[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2篇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

  ①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 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②真理的相对性

  a、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b、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5.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意】

  既不能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提示】

  认识的无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3篇

  政治教案设计—求索真理的历程

  教学内容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辨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二)能力目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是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实认识到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阅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题,初步构建框题结构图。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点。3完成思考题,小组内讨论答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

  教学重点

  和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⑴实践的定义;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预习完成一: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 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 、 。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其次,实践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因而也具有客观性。(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 的活动,而是 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 、 、 和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5)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 ,二是 ,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中才能完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只有把 和 联系起来加以 和 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东西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 习 过 程

  学习导航

  情景设置

  问题探究

  体验结论

  一实践及其特点

  引入:投影材料

  漫画《耕田》

  活动体验:浇水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1你认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2漫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活动体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的建成说明了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鲁滨孙制作独木舟的例子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三峡工程图片

  三峡工程图片二

  三峡工程图片三

  鲁滨孙制作独木舟的图片

  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结论四: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输血认识不断深化的材料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结论:

  课 堂 知 识 测 评

  一、 单项选择题: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d营业员售货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7、“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9.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10.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辨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教与学的反思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4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热点探究

  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与农村改革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包括数个中央全会文件和11个中央 “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主要是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是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说明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不断创新。

  【知识链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们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a.立足于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到了认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b.做到了从中国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把尊重客观规律建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

  【答案】b

  2.我国农村改革30多年来,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主题的变化,是我们党在实践上、理论上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体现的认识论观点是( )

  a.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答案】a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5篇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教学内容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辨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二)能力目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是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实认识到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阅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题,初步构建框题结构图。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点。3完成思考题,小组内讨论答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

  教学重点

  和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⑴实践的定义;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预习完成一: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 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 、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其次,实践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因而也具有客观性。(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 的活动,而是 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 、 、 和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5)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 ,二是 ,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中才能完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只有把 和 联系起来加以 和 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东西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 习 过 程

  学习导航

  情景设置

  问题探究

  体验结论

  一实践及其特点

  引入:投影材料

  漫画《耕田》

  活动体验:浇水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1你认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2漫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活动体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的建成说明了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鲁滨孙制作独木舟的例子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三峡工程图片

  三峡工程图片二

  三峡工程图片三

  鲁滨孙制作独木舟的图片

  结论一:

  结论二:

  结论三:

  结论四: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输血认识不断深化的材料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结论:

  课 堂 知 识 测 评

  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d营业员售货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7、“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9.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10.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辨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教与学的反思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第二课》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精选3篇)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1篇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设计(精选3篇)《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设计 第1篇  第10课时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诵读经典与圣贤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15篇)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精选15篇)《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 第1篇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8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精选8篇)《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

《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2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设计(精选2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设计 第1篇  课题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