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8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周前

《社会发展的规律》(精选8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学生思考故事、

  回答问题(感知农夫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想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引入新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二者什么关系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整体框架形成

  历史问题思考: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谜吗?在哲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迷惑?学生讲授斯芬克斯之谜,归纳、探究人类在社会领域陷于唯心主义的原因挖掘社会

  共鸣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问题: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学生交流发言概念学习

  总结(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练习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bcdf )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

  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社会存在,哪些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

  问题: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总结交流探究关系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学生阅读课文,阐述内涵深入自主理解

  问题:不同的阶级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合作交流理论实际化

  教师解析

  问题

  你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

  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抽象知识具体化

  总结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问题:同学们能够举出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吗?学生举例知识具体化

  教师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知识框架框架形成

  学生校正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社会意识一旦生成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深化理解

  答案对正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b、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人说马克思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同期的哲学派别有什么不同学生分析社会,回答问题知识升华

  出示漫画《趁年轻多干点》

  思考:不同时期的人,观点为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总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唯物:(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观点生成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师教授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引导学习

  矛盾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探究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导学习

  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学生阐述,并举例自我学习

  掌握规律

  解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阅读课文、阐述变相思考

  解析①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段提升

  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

  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学生总结,提升提升推导能力

  社会发展趋势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引导深化认识

  明确阶级矛盾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

  社会发展趋势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段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1、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XX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治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b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2、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d

  a、①③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c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c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2篇

  11.1

  一、自主探究

  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第86—93页。

  【课标内容要求】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填一填:

  (1)社会存在___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_____,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____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_____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的___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在生产方式中,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

  (5)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_____。经济基础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___;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社会前进。

  (6)___________的矛盾,_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的、___的,发展的过程是____的。

  (8)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实现的,_____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加以解决。___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____________的发展,使______________的发展。____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3.想一想: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5)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什么?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探究一:近年来,洋节日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的、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探究二:《诗经•卫风•伯兮》描写一位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她吟唱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里能得到谖草,栽种在北檐之下?)”谖草即萱草,传说面对萱草可以忘忧,故又名忘忧草。民间还有一传说: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萱草又名宜男草。

  回答(3)—(4)题。

  (3)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a、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b、多数是不可信的

  c、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d、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4)古时候游子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的思念之苦。唐代孟郊《游子吟》写道:“萱草生堂附,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忘忧”“宜男”之说虽“无一验者”,但并不妨碍人们借此表达某种愿望,这表明的哲理是(  )

  a、某些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眼见不一定为实            d、艺术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2.释疑解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 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3.巧建结构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城市噪音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房价高、上学难、看病贵以及环保、治安等各类问题,无论事情大小,都是让百姓牵肠挂肚的,因而“幸福指数”这一概念成为XX年地方“两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幸福指标体系将纳入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中。这表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06,江苏卷)自XX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 广东)“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4、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这一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c、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社会是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7、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实践 b、物质      c、劳动   d、主观性

  8、随着社会焦点的变化和视角的转移,每一年社会中总会新出现、新兴起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遗产”、“ 学术明星”、“ 一树/梨花/压海棠”、“ 博客”、“ 顶你个肺”、“ 你不是一个人”、“ 反盗版”、“ 标准像”、“ 恶搞”等入选XX年十大流行语。这说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二)双项选择题:

  9、下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服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c、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10、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从各国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小农社会的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都适时地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这段话说明

  a、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矛盾普遍性中包含着矛盾特殊性 d、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12345678910

  (三)辨析题:

  11、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辨析: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决定作用。

  (四)探究题:

  12、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庭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薄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

  材料二 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讲座、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为什么会出现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1-2个哲学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走进生活

  第九批新职业公布

  XX年4月2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发布第九批新职业。这10个新职业是:衡器装配调试工、汽车玻璃维修工、工程机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助听器验配师、豆制品工艺师、化妆品配方师、纺织面料设计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据介绍,劳动保障部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迄今已发布九批共96个新职业,新职业一经确立将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探究提示]

  1、请你查找一下最新公布的职业名称,并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适时公布新的职业名称。

  2、这些新的职业的公布以及对于这些职业的规范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哲学意义?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3篇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重点和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虚框,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

  2、材料一: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3.党的xx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

  4.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

  (1)材料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l,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b、实践 生产活动

  c、社会存在 生产活动 d、意识 社会存在

  2.xx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依赖的

  3.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4.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 )

  a.传统的思想意识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d.正确的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主要说明了( )

  a.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d.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

  6.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以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社会是物质的

  c.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舶社会。”这句话说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8.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二、非选择题

  9.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而这样的意识又鼓舞、傲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非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给以抵制、批评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任其泛滥,让它们去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材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10.某校高二、一班召开“我看农村改革30周年”主题班会,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发言。

  同学甲:改革开放30年来,从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同学乙: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等,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发言。

  【知识点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这面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中对二者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标准。

  2.全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

  (1)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对抗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因此,解决方法不同。

  【学习反思】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难点】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电影片段《流浪地球》:“太阳、地球运动规律”,由大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也是唯物的;人们在自然观上很容易坚持唯物主义寻找到规律,但是在历史观上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寻找不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板书《社会发展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教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由阅读教材,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等;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

  2、二者的关系

  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一《计划生育政策变迁》: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学生在观看案例的时候思考我国生育政策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时间3分钟。

  学生观看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方法论上面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出发想问题、办事情。

  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案例二: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时候,人们面对天体运动总是会出现一些惶恐,每当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总会联想到不吉利的事件会发生,于是惶惶不可终日;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天体运动的正常表现,之所以会发生日食现象是由于太阳、月亮、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之上,于是人们走出家门欣赏这一美景。学生同桌间为单位讨论:针对同一事件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同表现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5篇

  我说课的课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学习,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该框是学习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导入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学生思考故事、

  回答问题(感知农夫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想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引入新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二者什么关系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整体框架形成

  历史问题思考: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谜吗?在哲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迷惑?学生讲授斯芬克斯之谜,归纳、探究人类在社会领域陷于唯心主义的原因挖掘社会

  共鸣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问题: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学生交流发言概念学习

  总结(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练习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 bcdf )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

  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社会存在,哪些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

  问题: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总结交流探究关系

  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学生阅读课文,阐述内涵深入自主理解

  问题:不同的阶级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合作交流理论实际化

  教师解析

  问题

  你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

  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抽象知识具体化

  总结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问题:同学们能够举出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吗?学生举例知识具体化

  教师总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知识框架框架形成

  学生校正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辨析:社会意识一旦生成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深化理解

  答案对正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b、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人说马克思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同期的哲学派别有什么不同学生分析社会,回答问题知识升华

  出示漫画《趁年轻多干点》

  思考:不同时期的人,观点为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总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总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唯物:(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心: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观点生成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师教授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引导学习

  矛盾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探究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导学习

  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学生阐述,并举例自我学习

  掌握规律

  解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阅读课文、阐述变相思考

  解析①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段提升

  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

  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学生总结,提升提升推导能力

  社会发展趋势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引导深化认识

  明确阶级矛盾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

  社会发展趋势总趋势: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段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1、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XX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治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b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社会是物质的

  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2、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d

  a、①③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b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4、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c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c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人类的实践活动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6.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2、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体现了这一点。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7篇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并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及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学法指导

  1.澄清概念。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2.观察生活。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间流传的神话、人们信仰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同时,看看这些意识现象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能动的影响。

  3.分析历史。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原理对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特别是要运用这些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知识点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定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精神方面,是人类各种精神生活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这里强调以下几点:第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里的社会意识包括各种意识现象,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虚假的,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而发生变化。第三,先于社会存在变化而产生的社会意识并不等于先进的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不同回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心主义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它在历史观中的表现是:认为历史发展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特别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天命”、“神”或“绝对精神”决定的。

  例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开放、独立、协作、平等、竞争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d.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了现代化思想观念,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观念的确立,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和b表述不完整,d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为c。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这一原理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这里要注意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机构。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意识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比社会意识要小,它专指那些与特定生产关系有关的社会意识现象。风俗习惯、科学等社会意识现象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4.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例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②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③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④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在于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并非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正确答案为b。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阶级社会的发展可以采取革命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改良的方式。至于到底采用什么方式,要看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程度,看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激烈程度,还要看具体的历史环境。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它们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采取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

  例题: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

  ①改革是为了解放我国的生产力②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③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的阶级斗争④改革是为了彻底变革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方式的理解。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和革命一样,起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③是不正确的,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④也是不正确的,改革是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彻底改变它。正确答案为b。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表明(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第二次是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第三次是关于“姓公姓私”问题的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旧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不断破除旧思想的哲学依据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思想观念的变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原因在于(    )

  ①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③生产方式规定了一切社会细节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甲和乙合开了一家蛋糕店。开始时,两个人分别做蛋糕,甲一天做20个,乙一天做25个。后来两人分工,一个制作坯子,一个加工成型,一天可以做60个蛋糕。这个小事例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生产关系反作于生产力     d.办事情应当从实际出发

  5.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有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相适应,我国酝酿数年之久的《物权法》终于在XX年颁布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过程表明(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下列观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是(    )

  a.阶级斗争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又是有规律的

  d.物质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有决定作用

  (二)非选择题

  1.父亲对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说:“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家宝,一分钱要掰成两半儿花,千万不能忘啊!”儿子对父亲说:“都像您一样勤俭节约,内需还怎么拉动啊!现在都什么年头了,消费观念要跟上时代潮流。”

  请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评析父子俩的对话。

  2.辨析:凡是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能力拓展

  1.“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请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常变化和改革”的原因。

  2.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相关信息

  (一)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贯彻和应用。依据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立后,才出现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

  (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三)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是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这两个因素构成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首要因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四)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即分配形式。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

  (五)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在每一个社会形态里,都有一种生产关系占主要地位,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特征,也规定着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特征。

  (六)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所谓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这个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面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

  (七)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机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里,政治上层建筑是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这些体现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思想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这些体现着人们的思想关系。

《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个框题的内容极其抽象,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举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用不同的理论解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看书找答案。

  教师叙述:要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尽管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只有物质和精神(或思维和存在)两大类现象。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现象中的物质和意识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

  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学生:思考回答。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二、实践、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三者间的关系

  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其本质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在社会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生:举手回答

  因为人们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衣食住行这个基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现实的而不是观念中的生产方式。所以说社会存在的最本质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阅读课本P89页,归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叙述:我们把握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等于解开了社会历史之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上述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问题: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归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可以看出,在生产方式内部存在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板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叙述:要把握对社会整体面貌的变化发展,仅仅了解作为社会本质的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为此,还须进一步揭示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

  怎样决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即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

  问题:那么,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呢?二者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90也自主学习。

  归纳: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板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

  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虚框材料,思考: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板书: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改革解决的。

  课堂小结: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这一奥秘,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展示:本节知识结构解析图板书设计: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目标检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新课改中强调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因此在讲课中我设计了三条线:学生线、知识线、情景线。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点值得去思考:就是如何才能够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精选3篇)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第1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2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精选2篇)《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8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精选8篇)《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社

《文化塑造人生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文化塑造人生教案设计(精选3篇)文化塑造人生教案设计 第1篇  知识目标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教案(精简3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设计(精选3篇)《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设计 第1篇  第10课时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诵读经典与圣贤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