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蜀道难(精简14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蜀道难(精选14篇)

蜀道难 第1篇

  蜀 道 难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2、把握李白诗歌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以及奔放的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5′)

  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引入。

  二、作家作品。(5′) 【板书】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2、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范读全诗(15′)

  (一)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二)理解诗歌诵读要求。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15′)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五、小结、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

蜀道难 第2篇

  李白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课文 注释 练习

  课文:

  噫吁@a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③,开国何茫然④!尔来⑤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⑥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⑦,可以横绝峨眉巅⑧。地崩山摧壮士死⑨,然后天梯石栈10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1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12。黄鹤13之飞尚不得过,猿猱14欲度愁攀援。青泥15何盘盘16,百步九折萦岩峦17。→

  注:@a为字库未存字,左口右戏

  注释: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②〔噫吁@a (yīxūxī)〕惊叹声。

  ③〔蚕丛及鱼凫(fú)〕蚕丛、鱼凫,皆远古蜀王名。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máng,语言杂乱)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④〔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⑤〔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

  ⑥〔秦塞〕秦地。秦中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⑦〔西当太白有鸟道〕意思是,(长安)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之路,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唯有鸟儿能飞行,人迹所不能至。

  ⑧〔可以横绝峨眉巅〕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横绝,横着飞过去。峨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金顶是它的最高峰。

  ⑨〔地崩山摧壮士死〕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拉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10〔天梯石栈〕天梯,指高险的山路。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

  1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回,迂回、绕道。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

  1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逆折,回旋、倒流。

  13〔黄鹤〕黄鹄,健飞的大鸟。鹤,通“鹄”。

  14〔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

  15〔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县境内。

  16〔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7〔萦岩峦〕绕着山崖转。

  问君西游何时还③?畏途巉岩④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⑤!连峰去天不盈尺⑥,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⑦瀑流⑧争喧豗⑨,砯崖转石万壑雷10。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1!

  剑阁峥嵘而崔嵬1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1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15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6!

  ①〔扪(mén)参(shēn)历井〕意思是,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参、井,皆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扪,摸。

  ②〔仰胁息〕仰头望天,屏住呼吸。胁息,鼻不敢出气,唯有两胁暗暗地运动,用以换气。

  ③〔问君西游何时还〕你此番入蜀,什么时候回来呢?君,指入蜀的友人。西游,指入蜀。

  ④〔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

  ⑤〔凋朱颜〕这里是黯然失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去,距、离。盈,满、足。

  ⑦〔飞湍(tuān)〕奔腾的急流。湍,急流。

  ⑧〔瀑流〕瀑布。

  ⑨〔喧(huī)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10〔砯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大水冲击山崖,碎裂的石块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

  11〔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是用蜀人的口气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嗟,叹惋之辞。胡为,为什么。乎,语助词,无义。

  12〔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剑阁险峻高大。剑阁,是一条30里长的栈道,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

  1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剑阁易守难攻。这句和下句都本自晋张载的《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壁立千仞。……一夫荷戟,万夫趑趄(zījū,犹豫不进)。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1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逆的人。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15〔吮(shǔn)〕吸。

  16〔咨(zī)嗟〕叹息。

  练习

  一 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①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三 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Δ 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四 背诵这首诗。

蜀道难 第3篇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 解题

  1、 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 阅读课文

  1、 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 疏通字词

  五、 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 攀越之难

  (nán) 安居之难

  六、 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 、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 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 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 攀越之难 难

  (nán) 安居之难 (nàn)

  浪漫主义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 第4篇

  蜀 道 难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

蜀道难 第5篇

  邓浩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

  [1]

蜀道难 第6篇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 第7篇

  ●说 课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险,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本诗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是一首对祖国山河绝美的赞歌,是我国文学史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赏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突破。首先是从主题上突破,这就要“知人论世”,了解李白的生平,要通过对李白生平的了解,知道这一篇诗歌就是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的挥斥幽愤之作,由此得知,诗中所写之事物并非实指而是借喻,这是一说。而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却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战乱频仍的情形,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如胡氏所云。

  其次是从写法上来突破,李诗素有“惊天地,泣鬼神”之称,要准确理解,就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它侧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胸中有激情,笔底有波澜,李白以丰富的想像,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为了突出抒情的主体,诗人充分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有“上青天”来反衬上蜀道的艰难;以“六龙”“黄鹤”“猿猱”的不可度越来反衬蜀道的高危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回川”之险衬托山势的高危;“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清诗的结构层次,鉴赏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语句节奏,体会对本诗风格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一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步:本诗写作年代简介。范读全诗。学生诵读。

  第2步:研读,疏通意思,分析结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

  第3步:赏读,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景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像、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4.美读法。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美读,整合以上对诗歌的学习的感悟。

  ●教学用具

  媒体设计:

  1.《蜀道难》朗读带或与课文相吻合的音乐。

  2.《唐之韵》有关李白和本课的音像资料。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我们在高二时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文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在诗中,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的梦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间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诵读感受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播放《唐之韵》中《蜀道难》的音像材料,带学生进入教学氛围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三、研读,理解和体悟诗歌的内容

  1.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示范:这是本诗的主诗的主旨句。它贯穿始终,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之中。由主旨句我们可以揣摩诗的寓意。

  主旨凡三见,是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噫吁 ,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诗的中间,副句在主旨句之后,“使人听此凋朱颜”,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是说蜀道之高,而且凄凉万状,后一层是说蜀道极其险恶。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面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噫吁 ,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赏读,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1.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内容起什么作用。

  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仰望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用散文化的句子,显示了感叹的强烈。感情豪放,统率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承接上一层,用夸张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蜀道之高峻)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前来的游者深表叹息,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剑阁险要景象,表明剑阁的特点是易守难攻)

  以上诗句节奏灵活多变,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2.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示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3.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1: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示例2: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 ,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 ,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五、美读,整合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

  学生随伴奏的音乐朗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阅读并鉴赏李白的两首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示例】 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此诗通过奇妙的想像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示例】 意译并鉴赏: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李白几首五言诗的赏析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宣城明丽的风光从何写起?这是诗人构思的关键之一。此诗诗人就流经宣城的宛溪和句溪两条水及横架宛溪的两座桥的美丽景色,加以突出的描写和渲染。这是诗人用心拍摄的一个特写镜头,它犹如游览的名胜区一样,引起人们的特别注目。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以丰富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使之典型化,因而使形象更加鲜明,更富于感染力。

  3.接着诗人就满城中高大的橘柚和梧桐,概括宣城的风貌。“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诗人在写秋天傍晚景色的时候,不留痕迹地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艺术表现上,确有化工之妙。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邕湖

  剪落青梧枝,邕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1.这是一幅十分淡雅的水墨画。诗人锐敏地抓住邕湖雨后新霁的动人景色,加以细致的描绘。

  2.“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用“净”概括雨后秋山,用“滋”形容林光澹碧,的确是神来之笔,用词异常精妙。他不仅写出了眼前动人的风景,而且巧妙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在空气清新林花芬芳下的愉悦和陶醉的心情。

  3.“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以“明镜”喻湖水,以“画屏”比林山,更用“转”“移”这两个字写出了湖光山色流动变幻的状态,写出了邕湖一带的山水之美。

  4.诗人观察精细,感受深切,使这首诗秀丽而不落于纤巧,意工而不伤于雕琢,确是一首自然清新、玲珑剔透的好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里写了出荆门到楚地沿途在舟中看到的景色。诗题中“送别”二字当是衍文。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刚出三峡,两岸山渐次消失,长江进入广阔的平野时的开阔境界。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映在江水里的云彩和月亮的美丽形象。“飞”“结”是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生动而优美的画面。

  4.诗人用这美丽的景色和辽阔的视野,衬托自己极其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水多可爱啊,你一直送我至万里之外,情意何其长啊!诗人借“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抒发了他热爱和思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1.此诗是李白去京以后东游齐鲁时所作。韦八从长安来,又要回长安去,诗人在金乡写了这首送别诗。

  2.“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说你要离别了,像一阵狂风把我的心也刮到了长安去了。这不仅表现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而且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既有对往日长安生活的忆念,又蕴含着诗人期望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抱负。这些纷乱的思绪,像一阵风暴,搅乱了诗人的心肠。

  3.“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上句切诗人对长安的忆念,抒写内心难言的苦衷,诗人似有不平之意;下句承送别,希望早日重遇。

  4.“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上句写送别后瞻望友人背景之久,突出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既写瞻望中的实景,又隐含着诗人与朋友别后内心怅惘情绪,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情。

  ●学习卡片

  李白传奇

  相传峨眉峰顶有一块巨石,石上铺有一张白纸,一天午后

  风雨大作,天震地撼之际,一只硕大无比的鹏鸟碎石破纸,冲天而飞……

  第一站

  他飞临长安一家酒楼

  一

  整个天空骤然亮了起来

  满坛的酒在流

  满室的花在香

  一支破空而来的剑在呼啸

  众星无言

  又有一颗以万世的光华发声

  惊见你,巍巍然

  据案独坐在历史的另一端

  天为容,道为貌

  山是额头而河是你的血管

  乘万里清风

  载皓皓明月

  飞翔的身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

  中央是一团无际无涯的混沌

  雷声自远方滚滚而来

  不,是惊涛裂岸

  你是海,没有穿衣裳的海

  赤赤裸裸,起起落落

  你是天地之间

  酝酿了千年的一声咆哮

  二

  撩袍端带

  你昂然登上了酒楼

  负手站在阑干旁,俯身寻思

  谁是那灯火中最亮的一盏……

  这时,半空蓦然飘落一条白色儒巾

  随风化为满城的蝴蝶

  旋舞中,把所有窗口的灯

  一盏盏扑灭

  这样正好,你说你要用月光写诗

  让那些闪烁的句子

  飞越寻常百姓家

  然后一路亮到宫门深锁的内苑

  拿酒来!既称酒仙岂可无饮

  饮岂可不醉

  你向墙上的影子举杯

  千载寂寞万古愁

  在一俯一仰中尽化为声声低吟

  你犹记在那最醉的一天?

  在禁宫,在被一大丛牡丹吓醒之后

  磨墨濡笔的宫女问:

  你就是那好酒,吐酒,病酒的饮者?

  宽衣脱靴的内侍问:

  你就是那飞扬跋扈的诗人?

  你仰着脸不答,挥笔如舞剑

  顿见纸上烟霞四起

  才写下清平调的第一句

  便惊得满园子的木芍药纷纷而落

  沉香亭外正在下雪

  在盈尺的冰寒中

  你以歌声为唐玄宗暖手

  以诗句为杨贵妃铺设了

  一条鸟语花香的路

  三

  而长安

  是一个宜酒宜诗不宜仙的地方

  去吧!提起你的酒壶

  挟起你的诗册,诗册中的清风和明月

  走过饮过去游你的三江五湖

  去黄河左岸洗笔

  右岸磨剑

  让笔锋与剑气

  去刻一部辉煌的盛唐

  而做官总是败坏酒兴的事

  再也潇洒不起来的事

  永王不见得能分享你月下独酌的幽趣

  对饮的三人中

  想必不会有喋喋不休

  向高山流水发表政见之辈

  你又何苦去淌那次浑水

  放逐夜郎也罢,泛舟洞庭

  出三峡去听那哀绝的猿声也罢

  人在江湖,心在江湖

  江湖注定是你诗中的一个险句

  四

  不如学仙去

  你原本是一朵好看的青莲

  脚在泥中,头顶蓝天

  无需颖川之水

  一身红尘已被酒精洗净

  跨鲸与捉月

  无非是昨日的风流,风流的昨日

  而今你乃

  飞过嵩山三十六峰的一片云

  任风雨送入杳杳的钟声

  能不能忘记是另一回事

  就在那天下午

  访戴天山道上不遇的下午

  雨中的桃花不知流向何处去的

  下午,我终于看到

  你跃起抓住峰顶的那条飞瀑

  落入了

  滚滚而去的溪流

  李白之死

  传说李白在采石矶捞月未归,他是为了美而死,为了诗歌而死?——题记

  笙歌漫起,长袖飘举。李白把酒吟诗于采石矶,风过采石矶,浪过采石矶,不可及的月亮荡在晃动的柔波中。“我要掬你在口,我要揽你入怀。”李白化作一道弯曲的弧线,消失在青草招摇的水底。

  诗人李白,你醉态迷离的眼神穿越千年长空,落入今天的夜色。今天,我丰腴的想像飞向采石矶。

  诗人李白,我是你的兄弟。今天夜晚,我触及到了关于你的未破解的千古之迷。我却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相信融融的月色,朦胧的月影永远飘香在你用老迈的生命做的最后一首诗歌里。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囚徒,其中有个手拄竹竿、脚步蹒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这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候,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蜀道难 第8篇

  张广祥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主义的现实情结作者邮箱:

蜀道难 第9篇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 第10篇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 第11篇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高危险峻特点来写,展示了蜀道之难。

  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成,但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而是重在描写。通过描写,艺术地再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都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呈现出了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状开道之艰难,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人于峰巅,则曰“扪参历井仰胁息”……可谓天马行空,思接千载,创造了雄浑开阔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剖析: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嚱 ,危乎高哉!”起势突兀,感叹强烈,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雄放基调。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全诗的主旨。

  这里,诗人运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是因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的,也表明了感叹之强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不断开拓诗歌的意境,感叹一次比一次强烈,反复渲染并逐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诗歌的三个段落中,每一段落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慨,细细分析,每一次出现的方式和慨叹的内涵却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出了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慨,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第二次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表明蜀道是畏途、险途,不可轻易前往。第三次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的战祸之烈。总体说来,一叹高,二叹险,三叹战乱。

  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了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剖析:登上这“天梯石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向上望,还有“高标”——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诗人由上而下,运用夸张手法,借助神话,直写山高,衬以川险,惟其川险,更见山高,进一步突出了“蜀道之难”。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剖析: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 ,就是举翅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那么,没有翅膀、不善攀援的人,又如何能翻越蜀道?因而,这一句正蕴有了“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剖析: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岭都是必经之地。就是越过了只有“鸟道”的太白山,还有这“青泥岭”呢!“百步九折”形象而具体地刻画了青泥岭的盘曲和多折。真可谓“蜀道之难”,难而又难。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剖析:站在青泥岭的山巅,仿佛可以抬手触摸天上的星宿;行人到此呼吸紧张,抚胸长叹。这便突出了山势之高和山势之险。——哪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呢!

  前面的诗句已是淋漓尽致地渲染太白山之高,这里又以奇特的想象和内心独特的感受来刻画青泥岭的高和险。蜀道,真让人望而生畏!

  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剖析:这里突出了蜀中要塞剑阁的险要。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这也当是对唐王朝的警告之言,希望统治者能注意防止一些重要关镇的守卫者据险叛变。

  二、重点语段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剖析:这里诗人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了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蚕丛 ”“鱼凫 ”,相传是蜀国的祖先。诗人展开想象,告诉世人从蜀地开国以后多少万年间,秦国与蜀地因为无路可通而长期隔绝。

  本来,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壮士,在为蜀王迎接美女的途中,见大蛇进入山洞而拽其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

  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诗人不仅写险、写难,还倾注了自己对山川的感情 。通过“壮士”开山的悲壮故事,诗人讴歌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剖析:这一段中,诗人借助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和经历来渲染由秦入蜀这段道路的奇险难行。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层峦叠嶂之间的崎岖小道上,蹒跚于人迹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时而听见飞鸟悲号,感到凄凉惨淡,黯然神伤;时而又听到子规哀鸣,四处空旷幽深,神秘恐怖。面对这般情景,岂能不为之惨目伤心,朱颜凋改。

  这一语段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描绘连峰,是“去天不盈尺”;状摹砯崖转石的“飞湍瀑流”,是万壑雷鸣,极尽夸张之能事。又加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们是在“争喧豗”,称那绝壁间的枯松是“倒挂”着的。真是惊险万状,令人目不暇接,写尽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然后归结到一个“险”字,既概括又生动具体地写尽了蜀道山水的形势。最后以一个动人心魄的反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归结,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诗人通过旅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将蜀道上的“畏途巉岩”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剖析:从秦至蜀,历经重重艰险,终于穿过了蜀道,来到蜀地。然而,前途如何?——“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又屹立在眼前了。诗人在对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中,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即晋人张载的《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李白在此基础上,以豺、狼、猛虎、长蛇这些自然界中最可怕的事物作喻,大肆渲染剑阁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于是,诗篇很自然地归结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意思是锦城虽如天堂,也不应滞留,还是早日回乡的好。

  诗人由剑阁之险要引出了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意在劝诫唐王朝,要警惕战乱发生,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大唐王朝太平景象的背后已潜伏着危机,后来果真发生了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还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结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再次呼应开头,点出主题。

  审美鉴赏

  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公认的充分体现了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杰作。在诗篇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绘了蜀地山川的神奇壮伟,表现了诗人超凡的写作技巧与惊人的意趣。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嶂、千里不绝的图景一览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如此博大的眼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仅用十六字便将世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通过诗人的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先辈在高山上艰难地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让人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高峰时,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了,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激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漩涡——这幅画面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则是登上顶峰以后的感触。这里诗人似乎运用了一组摇动镜头,有趣的是“扪参历井”:似乎是人在星星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由静到动,其声动人心魄,其势非壮观所能言。这一句想象夸张,真正让人感到蜀道是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的了。

  相传当时身为显宦的诗人贺知章读了此诗,对李白大加赞赏,称他为“谪仙”。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在反映现实上,偏重于抒发热情和表现幻想,即按照作家的愿望和理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它往往具有想象奇特、极度夸张、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等特点。

  应该说屈原和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屈原的《离骚》标志着浪漫主义诗歌的成熟,而“诗仙”李白则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潮。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形象宏大,气势奔腾,豪放飘逸,善于运用新颖的比喻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来抒发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李白笔下: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船速之快,说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写蜀道之高,说是“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性格豪迈,感情奔放,纯然是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典题精讲

  1.(XX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指点迷津:①可从修辞角度加以分析,“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显得更为生动。②可从与下一句照应的角度分析,“雁引愁心去”意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映衬得体,想象奇特。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指点迷津:着重于夸张、想象等手法的分析。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阅读李白的《将进酒》,分析一下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指点迷津:主要着眼于如下两方面:①要抓住诗歌中的一些大胆夸张的语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等加以体会;②要抓住诗歌中狂放激昂的情感宣泄来感悟。

  答案:诗中的夸张在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之短;还有的借数字来表现,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贵,“万古愁”表现愁之深广。诸如此类,都显示了诗人的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再者,诗歌开篇写悲,“人生”句往下又转为写欢,“钟鼓”句以下又始写愤激之情,至结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复又写狂放之情。可以说,全诗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与力量,这也当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体现。

蜀道难 第12篇

  文/冯伟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蜀道难 第13篇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 第14篇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李白

  教

  学

  目

  标认知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能力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情感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

  重点诵读

  教学

  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

  方法指导示范

  教学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师

  生

  探

  讨

  朗

  读

  师

  生

  探

  讨

  朗

  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诗

  歌

  整

  体

  感

  知《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作业布置背诵《蜀道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鉴赏诗歌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鉴

  赏

  诗

  歌

  气

  象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作业布置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背诵课文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拓

  展

  深

  化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课堂小结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作业课后习题2、3。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附2: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

  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简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通用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第1篇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精简13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通用1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第1篇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   [教学目的]  

《拿来主义》教案(精简13篇)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3篇)《拿来主义》教案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

良药不苦更利病 忠言顺耳最利心──谈《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精简15篇)

良药不苦更利病 忠言顺耳最利心──谈《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艺术(精选15篇)良药不苦更利病 忠言顺耳最利心──谈《触龙说

青年优质课的八大通病(精简2篇)

青年优质课的八大通病(精选2篇)青年优质课的八大通病 第1篇  刚从湖北省青年优质课竞赛赛场归来,并且又一次忝列评委之席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