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将进酒(精选15篇)
将进酒 第1篇
汉楚
李白
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 (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 乐 愤 狂
愁 (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 , ……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 馔玉 不足贵”
(一种乐器) (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板书)
4、“主人何为言少钱?” (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 乐 愤 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情、愿)
李白
时光易逝 人生如梦 蔑视权贵 反客为主
悲 乐 愤 狂
人生易老 及时行乐 自比陈王 酒酣意浓
愁(情感的落脚点)
作者邮箱:
将进酒 第2篇
ajoe325
教学目的: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 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 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酒到酣处,意兴遄飞,李白禁不住呼朋引伴。“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等字上,突出敬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俗话说酒多话多,歌的内容其实就是诗人借题发挥的牢骚话,也就是酒后吐真言。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 这两句有着明显的取舍,他鄙弃“钟鼓馔玉”的官宦仕途,当然也有部分自嘲;他选择逃避,不满,反抗。
鲜明的爱憎道出了诗人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 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5既然明鉴历史,选择了长醉不醒,于是就痛饮狂欢了。 “主人”两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把值钱的家当全拿出去买酒,豪放之态如见。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读后应稍作停顿,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用全部家当买酒,不是消一般的儿女情愁,而是积淀了很多年很多世代的怀才不遇的郁闷。所以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中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转)
2.起兴(略)
五、板书
及时行乐 销万古愁
欢 狂
韶光易逝 长醉不醒
人生苦短 斗酒十千
悲 愤
六、作业(背诵全诗)
作者邮箱:
将进酒 第3篇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李白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李白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全唐诗》卷162_8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二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着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三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答题
一这首诗比较容易成诵,所以这道题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分两步走:(1)练习背诵,达到基本成诵;(2)参考上文“诵读提示”,逐句指导学生诵读,能读出诗人的感情。
在前一阶段,试读之后最好大致疏通文义,指出韵脚,并划分层次。本诗韵脚依次是:①来、回;②发、雪、月;③来、杯;④生、停、听、醒(这里作子声)、名;⑤乐、滤。酌;③裘、愁。划分层次当以诗意的发展变化为准,不要按换韵与否。
在后一阶段,教师应作示范诵读,必要也可以逐句领读。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而设计的。诗中可鉴赏的地方很多,如比兴的写法、用典等等,这些只宜略为道及。以下四小题都是鉴赏的重点: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因此,这道题中的两问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至于先问哪一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第一问答案:愤激。
第二问答案:详见“诵读提示”和“鉴赏要点”中的第1点。
2.这道题是为鉴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设计的,也有加深理解诗的基调的作用。古代长诗的主旨往往集中在一两个诗句上表现出来,但若不统观诗的全局就很难发现它们。这首诗中“钟鼓”二句就是这样的诗句,以此为题,正是为了探究诗的全局,这叫做“反其道而行之”。至于拿《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二句来比较,只是一种启发方式而已,着眼点其实不在这上面,能说出多少异同之处都无关紧要。
答案要点:详见“整体感知”。
补充: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撰工”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末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3.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答案要点: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证。
4二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
答案(举三例,供选用):
例一:“朝如青丝春成雪”: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仅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详见“补充注释”),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在《襄阳歌》里他曾写道:“鸿鹦村,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里是重申其意。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
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眼。
三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背诵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1]
将进酒 第4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 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 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⑴背诵《将进酒》 ⑵整理文言字词
将进酒 第5篇
汉楚
李白
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 (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 乐 愤 狂
愁 (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 , ……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 馔玉 不足贵”
(一种乐器) (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板书)
4、“主人何为言少钱?” (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 乐 愤 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情、愿)
李白
时光易逝 人生如梦 蔑视权贵 反客为主
悲 乐 愤 狂
人生易老 及时行乐 自比陈王 酒酣意浓
愁(情感的落脚点)
作者邮箱:
[1]
将进酒 第6篇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张广祥
教学目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字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酒有关的诗歌。
(说明:以上诗歌用多媒体显示,导入语的设计,一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同时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觉的感受;二是在诗歌的诵读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初步进入诗境。)
二、解题
1、《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1、本诗背景。
三、朗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了解基本意思
五、研究课文
在自由诵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练习二。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1、本诗的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只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象《阿q正传》一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可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
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板书:
悲——乐——愤——狂
愤激
2、思考练习二(2)。
明确:(见教师用书)
六、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李白诗歌
作者邮箱:
将进酒 第7篇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李白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李白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全唐诗》卷162_8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二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着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三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答题
一这首诗比较容易成诵,所以这道题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可以分两步走:(1)练习背诵,达到基本成诵;(2)参考上文“诵读提示”,逐句指导学生诵读,能读出诗人的感情。
在前一阶段,试读之后最好大致疏通文义,指出韵脚,并划分层次。本诗韵脚依次是:①来、回;②发、雪、月;③来、杯;④生、停、听、醒(这里作子声)、名;⑤乐、滤。酌;③裘、愁。划分层次当以诗意的发展变化为准,不要按换韵与否。
在后一阶段,教师应作示范诵读,必要也可以逐句领读。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而设计的。诗中可鉴赏的地方很多,如比兴的写法、用典等等,这些只宜略为道及。以下四小题都是鉴赏的重点: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因此,这道题中的两问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至于先问哪一问,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第一问答案:愤激。
第二问答案:详见“诵读提示”和“鉴赏要点”中的第1点。
2.这道题是为鉴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设计的,也有加深理解诗的基调的作用。古代长诗的主旨往往集中在一两个诗句上表现出来,但若不统观诗的全局就很难发现它们。这首诗中“钟鼓”二句就是这样的诗句,以此为题,正是为了探究诗的全局,这叫做“反其道而行之”。至于拿《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二句来比较,只是一种启发方式而已,着眼点其实不在这上面,能说出多少异同之处都无关紧要。
答案要点:详见“整体感知”。
补充: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撰工”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末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3.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答案要点: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故用为例证。
4二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
答案(举三例,供选用):
例一:“朝如青丝春成雪”: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诗人在25岁上“辞亲去国,仅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详见“补充注释”),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在《襄阳歌》里他曾写道:“鸿鹦村,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里是重申其意。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
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眼。
三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背诵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将进酒 第8篇
一、课文悟读
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一诗的情感起于“悲”:黄河人海,势不可回;青丝成雪,人生短促,怎不让人悲叹感伤!但李白毕竟是豪放之人,紧接着便逆转为“乐”:在他看来,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有酒的做伴,酒的激发,作者的情感渐渐狂放,诗情渐趋高涨。“天生我材必有用”,消极的外衣下裹着的是一颗渴望积极用世而怀才不遇的壮士热心,至此诗人的狂放之情趋于高潮。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人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情终于如火山喷发。酒酣之时,舍弃一切呼儿买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让人不由得叹服诗人的放诞与豪壮,不由得深深体悟作者的深“愁”。
诗中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豪情万丈,千古流传。它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一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失望与消极,有力地展示了诗人深藏着的一颗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用世的痛苦的心灵,完全可以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媲美,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候。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就连无数吟诵此诗的后来者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亮点探究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多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的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是纵情享用美酒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心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否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
探究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探究学习:这个问题可以从李白的思想世界入手分析。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人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人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后来李白又干谒韩朝宗等人,也没有实现他步入仕途的梦想,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人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探究学习: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己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人胜,陶渊明则更独特地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5.在李白的“酒诗”中也能看出他想像奇特及豪放飘逸的诗风,试找出一些诗句加以说明。
探究学习:“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这些诗句的想像是如此的奇特,夸张是如此的大胆,足见李诗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三、选题设计
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酒与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300篇写酒的就有30篇,屈原虽然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的事情,但作品中也出现了酒;竹林七贤更是视酒为生命的要素,把酒放到了文人的生命之上去了;到了陶渊明,酒更化成了滔滔急流,诗与酒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可以探出端倪来。
(2)历史归因法。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溯,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的大多是儒家典籍,心中装的是“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又是许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但在社会现实这个厚厚的墙壁面前,他们常常碰壁。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又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躲避的精神港湾,在找寻调和心灵矛盾及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的时候,酒,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3)纵横对比法。对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将进酒 第9篇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字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等是俯拾即是,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酒有关的诗歌。
(说明:以上诗歌用多媒体显示,导入语的设计,一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同时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觉的感受;二是在诗歌的诵读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初步进入诗境。)
二、解题
1、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1、本诗背景。
三、 朗读课文
四、 疏通字词,了解基本意思
五、 研究课文
在自由诵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练习二。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1、本诗的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只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象《阿Q正传》一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可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
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板书:
悲——乐——愤——狂
愤激
2、思考练习二(2)。
明确:(见教师用书)
六、 朗读课文
七、 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李白诗歌。
将进酒 第10篇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a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李白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赐金还乡”之后。
二、结构
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三、感情基调
悲→欢→激愤→狂放
四、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酒与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300篇写酒的就有30篇,屈原虽然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的事情,但作品中也出现了酒;竹林七贤更是视酒为生命的要素,把酒放到了文人的生命之上去了;到了陶渊明,酒更化成了滔滔急流,诗与酒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可以探出端倪来。
(2)历史归因法。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溯,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的大多是儒家典籍,心中装的是“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又是许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但在社会现实这个厚厚的墙壁面前,他们常常碰壁。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又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躲避的精神港湾,在找寻调和心灵矛盾及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的时候,酒,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3)纵横对比法。对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将进酒 第11篇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a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李白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赐金还乡”之后。
二、结构
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三、感情基调
悲→欢→激愤→狂放
四、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酒与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300篇写酒的就有30篇,屈原虽然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的事情,但作品中也出现了酒;竹林七贤更是视酒为生命的要素,把酒放到了文人的生命之上去了;到了陶渊明,酒更化成了滔滔急流,诗与酒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可以探出端倪来。
(2)历史归因法。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溯,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的大多是儒家典籍,心中装的是“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又是许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但在社会现实这个厚厚的墙壁面前,他们常常碰壁。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又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躲避的精神港湾,在找寻调和心灵矛盾及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的时候,酒,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3)纵横对比法。对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将进酒 第12篇
文/冯伟
[导学新概念]
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要能够熟练地背诵全诗。要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册中李白的诗篇。
[资料显示屏]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萧士贇《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本李太白诗集》)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不见》)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背景
目的: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境。
三、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3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设计B
鉴赏指导
一、导入(同设计A)
二、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明确: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设计C
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将进酒 第13篇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将进酒
李白
教
学
目
标认知目标(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教学
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
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
方法师生探讨法
教学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酒)
指
导
朗
读
指
导
朗
读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起兴:
入题:
举杯劝酒:
劝酒辞:
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朗
读
练
习方法:
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⑤练习背诵。
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整
体
把
握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名
句
赏
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练习巩固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新课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思维拓展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拓展学习比较《将进酒》与唐代另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将进酒》。看看在创作上有何不同。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思想内容方面:这首诗的诗眼你这为应该是哪一句,为什么?相比之下,你认为两首《将进酒》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
两首诗歌的高下,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论诗歌的境界,李白诗的高度是极少有人能企及的,包括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句说正值暮春时节,娇艳鲜红的桃花零落如雨,令人感触到时光奔逝,生命短促,所以才有“劝君终日酩酊醉”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句子。
李白说“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那么这两句意味“须及春”。这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似乎更为沉重,而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和自信则在这里是几乎看不到了。这与李贺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关系,他是一位二十七岁便夭折的天才,自幼体弱,相貌近乎丑怪,却有一颗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贵族的血统,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击,连进士考试都未能参加,后来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官职。羸弱多病的体质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伤感。他虽也有远大的抱负,更怀着对于生命的深深眷恋,却常常感觉到前途迷茫和年华流逝的恐惧。这首诗正是此种眷恋和恐惧的产物,从中我们可看到一个封建社会青年诗人才华横溢而带有病态的内心世界。
课堂小结李白生活在盛唐,但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渐渐脱下开明的外衣,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越来越变成一纸空文。不过在“安史之乱”前,阴影还潜伏在光明下面。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幻想。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慰自解。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明暗交错、悲欢杂糅的调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避世,“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是一种消极避世;“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渴望用世,“天生我才必有用”则是渴望用世。
作业课后练习2
附:
1、板书设计
悲——乐——愤——狂
愤激
2、嗜酒反映着李白的示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1]
将进酒 第14篇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将进酒
李白
教
学
目
标认知目标(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教学
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
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
方法师生探讨法
教学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酒)
指
导
朗
读
指
导
朗
读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起兴:
入题:
举杯劝酒:
劝酒辞:
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朗
读
练
习方法:
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⑤练习背诵。
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整
体
把
握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
新课《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名
句
赏
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练习巩固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入新课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思维拓展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拓展学习比较《将进酒》与唐代另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将进酒》。看看在创作上有何不同。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思想内容方面:这首诗的诗眼你这为应该是哪一句,为什么?相比之下,你认为两首《将进酒》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
两首诗歌的高下,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论诗歌的境界,李白诗的高度是极少有人能企及的,包括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句说正值暮春时节,娇艳鲜红的桃花零落如雨,令人感触到时光奔逝,生命短促,所以才有“劝君终日酩酊醉”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句子。
李白说“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那么这两句意味“须及春”。这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似乎更为沉重,而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和自信则在这里是几乎看不到了。这与李贺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关系,他是一位二十七岁便夭折的天才,自幼体弱,相貌近乎丑怪,却有一颗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贵族的血统,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击,连进士考试都未能参加,后来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官职。羸弱多病的体质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伤感。他虽也有远大的抱负,更怀着对于生命的深深眷恋,却常常感觉到前途迷茫和年华流逝的恐惧。这首诗正是此种眷恋和恐惧的产物,从中我们可看到一个封建社会青年诗人才华横溢而带有病态的内心世界。
课堂小结李白生活在盛唐,但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渐渐脱下开明的外衣,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越来越变成一纸空文。不过在“安史之乱”前,阴影还潜伏在光明下面。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幻想。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慰自解。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明暗交错、悲欢杂糅的调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避世,“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是一种消极避世;“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渴望用世,“天生我才必有用”则是渴望用世。
作业课后练习2
附:
1、板书设计
悲——乐——愤——狂
愤激
2、嗜酒反映着李白的示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将进酒 第15篇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a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李白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赐金还乡”之后。
二、结构
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三、感情基调
悲→欢→激愤→狂放
四、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酒与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300篇写酒的就有30篇,屈原虽然没有描写过自己喝酒的事情,但作品中也出现了酒;竹林七贤更是视酒为生命的要素,把酒放到了文人的生命之上去了;到了陶渊明,酒更化成了滔滔急流,诗与酒有了更为直接的联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中可以探出端倪来。
(2)历史归因法。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溯,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学习的大多是儒家典籍,心中装的是“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的生活,又是许多文人的共同特点,但在社会现实这个厚厚的墙壁面前,他们常常碰壁。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又为那些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躲避的精神港湾,在找寻调和心灵矛盾及求得心理平衡的方法的时候,酒,就成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3)纵横对比法。对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对比分析,寻找共同点。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