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通用7篇)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1篇
中学语文
汪南松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2篇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体味语言美
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研究课文
(一)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3篇
设计者:金老师
一、知识点类型分析
能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思想。
这一知识点是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设计
文章思路: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
1、当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人们会有什么选择呢?请大家说说。
学生1:投江,如屈原。
学生2:归隐,如陶潜。
学生3:冒险,如拿破仑,项羽。
老师:这所谓的无路与有路是针对这个人本人而言的。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
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
学生:“乌龟的选择”比较好。
4、作者紧接着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大家读一读第3、5、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庄子的做法的?请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先请同桌相互交流,看看同桌划出的和自己是不是一样。
请同学发言,也可以同桌推荐。
学生1:“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这句话,我认为“不经意”说明他一点不在乎,是一种条件反射,本能的反应。他老早已经想清楚了,对人生的真谛已经彻悟了。
学生2:他是在极度贫困的条件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这可以从这句话里看出来: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所以我很佩服他。
学生3:“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里“威福”和“闲福”进行了对比,说明官僚们不理解庄子的精神境界,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像庄子那样享受“闲福”的;“闲福”也反映了庄子是以享受的态度来面对他选择的人生的。刚才同学说了,他在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选择的,他却以享受的态度面对,说明他享受到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快乐。
学生4:这说明庄子拥有别人没有的“超凡绝俗的大智慧”,这种精神是“清洁的精神”。说“清洁”,也就是很干净,很高洁。他拒绝了权势的诱惑,洁身自好,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学生5:把庄子比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很美。说他是树,是因为高大,独立。说心灵是月亮,月亮皎洁,说明灵魂高洁,说明精神世界纯洁。庄子看守这这样的精神世界,说明他孤独地坚持守住这样一片天地。
学生6:作者对庄子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不可企及的妩媚”,也就是根本无法超越的审美的世界。
5、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作者把这种精神称做“清洁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老师:为什么我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不会迷失自我?那是因为有几位像庄子那样的哲学大师,他们的智慧、人格的光芒,一直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这是对庄子精神的高度赞美。
(三)探究作者怎样分析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
1、庄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大家从下文两段里找找原因。
学生1:对人类的怜悯。
学生2:作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那是跟他生存的时代有关系的。
2、让我们来看看庄子所处的时代。读第10段。找出反映时代的词。、
学生:荒唐与罪恶,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天下污浊,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3、庄子面对的人世,是“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这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的,但是庄子能看到人民的灾难,战争的残酷,那是因为什么原因?
学生1:因为庄子在冷眼旁观。
学生2:因为庄子同情百姓的疾苦,庄子对人类有着怜悯。
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9段以及胡文英的评论。说说你们的理解。
学生:庄子的表面看起来是“无情而坚强”,“眼极冷”的,那时因为他内心“最多情”,“心肠极热”。
老师:庄子内心对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有着理想和期待,可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像个人那样活着,所以庄子只能以拒绝入世来拒绝“污浊”。通过对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我们可以悟到庄子对社会的批判、对世俗的绝弃和反叛、对自由的追求,都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对生命的热爱。
学生:老师,我不懂这句话: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老师:我给大家提供几则资料。你们说伯乐是谁?
学生:是家喻户晓的相马大师。
老师:对。但是庄子认为,他是残害马的罪魁祸首。
学生先沉默了一会,接着就明白了:因为他不让马过自由的生活。
学生(蔡侠):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见每匹年轻的马都向往自己能“建立功业”。而正是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挖掘了潜在的人才,才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英雄。一些有才能的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能的高低是其中的原因,但才能的施展需要有人挖掘,这些挖掘的人便是一个个伯乐。
老师:不错,你的说法代表社会普遍的看法,人一定有有所作为,需要伯乐。你看庄子是不是就是跟你唱反调?再说说一段更令大家吃惊的话。儒家推崇圣、勇、义、智、仁,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不进室就知道室内有没有东西,是圣;入室一马当先,是勇;退出时先人后己,是义;预测是否成功,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合情合理到践踏了神圣的道德教条。
学生大笑,在笑中他们明白了:表面上看,他的语言形式是荒唐、偏激的,其实这是出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有心人能悟到满纸荒唐言后的一把辛酸泪。
4、对这样的《庄子》,作者说“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这三个词顺序能否换?
学生:不能,反映从惊到敬到爱的心理过程。一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听到庄子的言论觉得很吃惊,但是当他理解了庄子的满纸荒唐言中含着一把辛酸泪之后,对庄子产生了热爱之情。
(四)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
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
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五)思考题意
1、这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可是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
学生:不是。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意思是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读庄子对我们有帮助。
老师:不错。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从历史背景和心灵世界中寻找解释。二是含蓄地告诉人们物欲横流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的今天,应该学习庄子。
2、不过,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他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三、教学板书
赞庄子的清洁精神:自由权力
析庄子的哲学困境:热肠冷眼
读庄子的特殊感受:惊敬爱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湖畔初阳在 2004/08/02 05:25pm 第 1 次编辑]
初阳评金老师的课例:
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阅读课,对观点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对庄子的解读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它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课堂教学水平可能位于我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思路之清晰、语言之干净、认识之深刻令初阳叹为观止。
可是,我不喜欢。因为我感觉到在课堂上师生只是就文本论文本,就语言谈语言,没有触发学生对于历史和生活的独特的感悟,没有在理解庄子的基础上认同或者反对的激情,没有因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产生的激烈的碰撞。另外,也许是嫉妒,学生说的都太好了,太对了,我感觉不到认识上或情感上的变化。学一篇课文,作为学习者,如果只有回答,没有疑惑,只有表达,没有领悟,那么这样的学习应该也是有缺憾的。
“庄子认为强盗也有圣、勇、义、智、仁”一说非常有趣,学生听了大笑,我也大笑,请问它在《庄子》中的出处。
编辑 删除 2004/08/02 05:2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792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盗亦有道”的出处我找到了!
初听这话,就觉得它应该是盗跖说的,于是我就在《庄子。盗跖》篇中查找,遍寻不着,但觉得庄子文章实在精妙,值得一读再读。于是,我痛下决心,多读它几篇,终于在《月去箧》篇中找到。原文为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译文: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
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断章取义地初读,觉得非常荒谬可笑;联系庄子和盗跖生平,在语境中一读再读,便笑不出来了。不得不承认,成大事者,其理一也。盗跖其人,与圣人比绝不逊色,难怪孔子在他的雄辩面前落荒而逃了。
于是想,怎么理解庄子其人,怎么理解鲍氏其文,仅仅死抠文句,其得便有限,如果联系《庄子》一书的名句,那么学生必然对鲍文中的难句有自己的领悟。
编辑 删除 2004/08/03 07:18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03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6 楼]
联系《庄子》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觉得收获更大。下面摘录《庄子》中我喜欢的句子以飨网友。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祛箧》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你唯独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在那个时代,人民用结绳来记事,有甜美的饮食,好看的衣服,欢快的习俗,安适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到,人民从生直到死也互不往来。像那样的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
12、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13、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14、庄子曰:“虎狼,仁也。”……“至仁无亲。”《天运》
15、老子曰:“……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生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天运》
(名誉,是众人公用之物,不可以多索取。仁义,为先王暂住之所,只可以停留一宿,不可以久居。把仁义昭示于人,会招致众多责难。……以富有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俸禄;以名声显赫为正道的人,不肯让出名誉。贪恋权势的人,不能把权力让给他人。)
1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19、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为追求物欲而丧失自我,为趋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20、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2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22、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23、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4、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相互容纳与相互遗弃相差甚远,而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淡漠而相亲,小人甘美而易断绝。)
25、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26、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2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2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30、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
3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4篇
cici
一、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体会优美的语言。
二、整体把握
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归纳整合
(一)研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二)研读2~7段: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3.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三)研读8~10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三、探究质疑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4.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5篇
时间:2004年3月24日
地点:杭州二高
执教教师:楼老师借班上课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6篇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加点的字:
先:笥:宁:涂: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教学后记: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探究学习:作为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性格的确鲜明奇特: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穷困却拒绝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现成饭,坚决不与权势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自由独立的准则,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凡事不要认真,一切都无所谓,行动上不仅与世无争,而且顺世随俗,不固守一端,以便与世俗和谐相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即“内不化”而“外化”。必须指出:“反差”绝对不是“二重人格”,“外化”是与污秽、荒唐、罪恶的现实世界“周旋”,目的是实现心灵的坚守,保证“内不化”。如果说庄子以“乌龟的选择”为喻,婉转诱导奉命前来的两位大夫理解自己的心迹,更没有仿许由“洗耳”使对方太过难堪由此激化矛盾,算是“外化”的习惯表现。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取悦、得利,而是要推掉那个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维护自己那片晶莹宁静的心灵的天空,从而保全生命的自由、独立和孤傲。说“圆滑主义”显然是浮光掠影,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在这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内力拒绝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巨大诱惑,否定的不仅是世俗的利欲观念,还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让生命达到了清新明澈的“无我”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称赞庄子拒聘是“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
(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
(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阿Q正传>序》《寄<戏>周刊编者信》。
(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1]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笔记 第7篇
时间:2004年3月24日
地点:杭州二高
执教教师:楼老师借班上课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1]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