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精选14篇)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1篇
李殿林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的彩图“祥林嫂(张嵩祖作)”是祥林嫂的一幅肖像图,展现的是她被鲁家打发出门后成为乞丐流浪街头、濒临绝境的情形。画面生动形象,其悲惨境地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可是,通读几遍课文之后,我就想,《祝福》几乎写了祥林嫂的大半生,而大部分笔墨又是写她中年时候的生活。更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年祥林嫂的两处肖像描写(“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处应该是青年时期),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这样的祥林嫂——纯朴、善良、勤劳而又不乏端庄的年轻女子形象——祥林嫂不美吗?
正是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年轻女性在封建礼教的罗网里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命运(居然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嘿!凭什么呀),结果被人们慢慢地“吃”掉了,多可悲呀!我深深悲痛于祥林嫂的毁灭,而这种悲痛正是发端于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美的女性的毁灭。
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我相信也是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体验。
悲剧之所以能震撼人的灵魂,是因为它毁灭了“美”。被毁灭的对象越美,其悲剧力量越大,也就越具有艺术感染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如果课文的彩图突出“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两颊却还是红的”青年时期的祥林嫂的形象,一定能起到使读者痛恨毁灭“美”的那个时代的艺术作用。从教学角度看,这样做也更容易拉近作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作者邮箱: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2篇
课题 祝福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刘永清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1、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二、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福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没有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3篇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1]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4篇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预习指导
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5篇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6篇
陈志平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原载1999年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7篇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8篇
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5、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9篇
方案一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韩其文)
方案二
教学目的
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教学重难点
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书为好,当然,也可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
一、布置预习。
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二)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1.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可通过幻灯片来展现,见文后)(说明:从文后的幻灯片基本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2.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三)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分析小说是怎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五)回顾课堂。
(说明: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2.完成课后练习三。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小说的语言,以便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主题。) (苗春宝)
方案三
教学目的
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2)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3)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4)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吴兆灵)
特级教师点评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繁富,但其教法多属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韩其文等三位教师的《祝福》教学方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教法,凸显其创新性。无论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方法运用还是课堂操作步骤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是一组既具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教案。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三篇方案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方案一中的五个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将学生引入对小说主题的讨论;方案二中,就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行探究,大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案三中巧妙设计研究性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德。二是注意了教学中情感氛围的创设。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教学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形塑之于外,情动之于中,有利于领悟课文精髓。三种“方案”都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教学情景。如方案一的让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方案二、三中的电影播放、幻灯演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景创设引入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语文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三种“方案”不同程度地运用实景构建、角色介入的方法,让学生以情入境,应景生情,丰富了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在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三种“方案”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方案一侧重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教学方法上更具开放性,应该是以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课型。方案二,侧重对小说主题的剖析;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引导分析为主;但分析中体现师生互动,且板书颇具特色。方案三着眼于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重在讨论祥林嫂悲剧原因的形成进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上,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
[1]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10篇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方法的作用
2、 抓住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技巧
二、基础掌握
1、字音
监( )生 镯( )子 朱拓( ) 陈抟( ) 瘦削( ) 间( )或 悚( )然 支梧( ) 不更( )事 惴惴( )
谬( )种 新正( ) 荸荠( )( ) 怔怔( )
草窠( ) 呜咽( ) 驯( )熟 讪讪( ) 拗( )
炮烙( )( ) 歆( )享 牲醴( )( )
阿( )弥陀佛
2、解释
四书
间或
不更事
沸反盈天
新正
歆享
三、基础拓展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ì) 渲染(xuàn) 倾轧(yà) 叱咤风云(zhà)
b.蓦地(mò) 缄默(jiān) 遒劲(qiú) 朝夕揣磨(mó)
c.裨益(bì) 犒赏(kào) 惬意(xiá) 腾挪跌宕(dàng)
d.谙习(ān) 感喟(kuì) 荟萃(cuì) 胜卷在握(quàn)
2.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③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违反篡改
b.异议违犯窜改
c.争议违犯窜改
d.争议违反篡改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等我们来到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大连万达战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b.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四、文本体悟
1、 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2、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3、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五、课外阅读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 (4分)
答:比喻 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什么?从文中摘出它所指的语句,然后再简要概括出上述整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不超过18字)分别把答案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3分)
表达了作者 的精神(3分)
3、作者见到“绿”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 (4分)
答: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的开头,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我”那时大多沉醉于这蓝色中
b.“我”离开海边,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明代诗人顾炎武《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
d.文章的题目是《绿的歌》,作者却先写大海的湛蓝,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这是为突出后面的绿色作铺垫
e、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比拟手法,分别赋予蓝色、杂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思想感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分析小说的环境
2、 领悟小说的主旨
二、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 (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 (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 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3、“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4、《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5、《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一项):( )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6、下面这句话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三、基础拓展
1、选出下面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不啻(chì) 迂讷(nè) 邑庠(xiáng) 咸与(yù)维新
b.忤(wǔ)逆 觇(chān)视 叱咤(chà) 乳臭(xiù)未干
c.酵(jiào)母 斡(wò)旋 安谧(mì) 为虎作伥(zhàng)
d.鸩(zhèn)毒 嗾(shuō)使 萧瑟(sè) 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长篇累牍 川流不息 风驰电擎 残羹冷炙
b.随声附合 趋之若鹜 固若金汤 泽被后世
c.贻笑大方 遐思迩想 众口砾金 莫明其妙
d.孑然一身 恬退隐忍 臻于郅治 不经之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迄今还没有一个人设计出一种计算机能在解决难题时转念再用另一个办法
b.今天的孔庙曾经具备了一个小型汉代雕刻陈列馆的条件了
c.越来越多的北京人选择中国周边的国家当作自己和家人度假的地方
d.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措施扼制盗版的产生,难怪《宝莲灯》被盗版的这一天是迟早都会到来的
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某领导任命的这位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b.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c.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报收到的群众来信中,反映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来信始终没有间断过
b.谁又能否认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呢!
c.扶贫工作组的同志们经常下到农村了解情况,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黄冈的五十多个乡镇
d.大家事先都知道这场灾难势必难免,政府也作了移民安排,但还是有人没有逃脱这场无妄之灾
四、文本阅读:
1、祥林嫂死了,不论是自杀,还是冻死,鲁镇上的人们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仔细阅读小说,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2、祥林嫂对加于自己身上的命运,并不只是逆来顺受,她是反抗过的,她是怎样反抗的?你怎样看待她的反抗?
3、祥林嫂的悲剧是必然的,她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而总结文章主旨
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描写并加以分析
五、课外延伸:
1、把下面横线上的长句改为较短的句子,要求读起来简短明确(4分)
为了使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更有说服力,安先生从数以千计的图片中精选了十几幅具有震撼力且能突出主题的照片作为每篇文章的配图
答:
2、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请仿照上述示例,为下面几处大学拟制校训,要求:①采用对偶形式②体现学校专业特点(任选两处即可)(4分)
某师范大学:,
某医科大学:,
某地质大学:,
3、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32个字)(4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答:“高纯度”饮用水
五、练笔活动
课外观看或了解电视剧《橘子红了》,比较祥林嫂与秀禾的性格和命运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11篇
作者: 袁卫星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
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这堂课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头接耳)
师:有结论的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生1:这还用说,肯定是他杀。
师:是他杀?那么,谁是凶手?(板书:“谁是凶手?”)
生2:鲁四老爷呗!
生3:还有四婶。
生4:柳妈也是的。
生5:卫老婆子多少也沾点儿边。
生6:别忘了祥林嫂的婆家人。
生7:我看“我”也脱不了干系。(众笑)我这个“我”可是带引号的,你们别瞎笑。(又笑)
生8:总之,鲁镇的一群鸟男女呗!
师:(笑)鲁镇人统统是凶手?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
生9: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生10: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生11: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
生12:我赞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
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是个怎样的句式?
生13:感叹句。
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
生14:倒装句。
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
生15: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
生16: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生17:“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18: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
生16: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馊主意!
生18: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
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点头)
生19:“我”不是凶手。他是同情祥林嫂,憎恶鲁四老爷的。他只是没有办法救祥林嫂于死地。
师:用你们历史书上的话来讲,这叫什么?
生20: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性。
师:很好。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1:有。
师:你认为“我”也是凶手?
生21:不,我认为祥林嫂不是他杀。
师:(笑)杀出程咬金来了。好,你说说你的观点。
生21: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
生:(一片哗然)
师:讲讲道理。
生21:(振振有词地)如果当初祥林嫂不从婆家逃出来,是不是也就不会改嫁?
生22:(自发起立反驳)我认为还是会被迫改嫁。——就是不改嫁,也会被虐待而死。
生21:那她再到鲁镇之后,鲁四老爷家还是收留她的,不让她沾手祝福,她不沾手就是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生23:这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不差的问题,这是精神打击,比肉体折磨更痛苦!
生21:捐门槛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
生24:不捐门槛她会更痛苦。
生21:那她沦为乞丐,也可以到鲁镇以外的地方去呀,幸许李镇、王镇什么的,还能让她谋到一份帮工呢!
生25:你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李镇会有李四老爷,王镇会有王四老爷。(众生笑)
[经过一番激烈辩论,21号同学开始处下风。
师:打住,请你们打住。这其实已经牵涉到小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们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请大家把小说开头两小节齐读一遍,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生齐读。
生26:当时是辛亥革命以后。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6:因为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新党也叫“维新党”,辛亥革命前后,用它称呼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
师:注意到了课文注释,很好。
生27:文中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我想是有深意的。
师:什么深意?
生27: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社”的却是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她们“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劳动。
师:很好。女人除了劳动,当时还要受到“三权”的统治,这“三权”就是,神权、族权、夫权。女子有“七出”,也就是说七种被丈夫休弃的理由。无子当然是一条,生重病也是一条。你看,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这样看来,祥林嫂之死是被杀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知道刚才那位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21:(害羞地摇头)
师:可是,元凶——我是说元凶——到底是谁,却值得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
生28:是封建礼教。
师:为什么?
生28: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29:也正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推了一把。
生30:还是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教务长挣脱不了命运的绞索。
师:祥林嫂和命运抗争过吗?
生31:抗争过的。
师:请你详细说说。
生31: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鲁镇;后是头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门槛,试图赎罪;最后是问“我”灵魂有无。
师:说得很好。确实是这样,这一“逃”一“撞”一“捐”一“问”构成了祥林嫂追求生活、抗争命运的发展图。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也徒劳。这是因为,封建礼教害人太深了。正像丁玲同志所说的那样:“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我提议,我们下一堂课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届时请同学们对包括罪魁祸首封建礼教在内的凶手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
生:(跃跃欲试)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12篇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13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何妨让祥林嫂“美”起来——对课文《祝福》彩图的建议 第14篇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阅读上: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现代小说(步骤、方法、技巧等)
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置疑、点拨、讨论为主并辅之以适当的课堂和课外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并用之理清本文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教学方法:精讲方法并通过置疑让学生自行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脉络。
教学步骤:1、随堂调查对小说的兴趣和欣赏的方法。
2、精讲方法:五注意:四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小说发表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
三研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找出)线索、结构(抓住场面)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再留心:人物活动的舞台-----典型环境,并从中寻求环境与人物的因果联系或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结果。
三认识:小说的认识、教育、美感三作用
3、导学:1,阅读课文,解读作品及人物
弄明:作品写于何时?(1924.2)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老监生:比先前并没有什麽大改变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麽大改变
年终大典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主要人物是谁?(祥林嫂)
她的身份是什麽?(寡妇、女佣、再嫁寡妇、女佣-----社会下层劳动妇女)
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丧夫,独子惨遭狼吃,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死前景况:(四十上下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悲哀仿佛木刻,提着空破碗,拄着破竹竿-----纯乎是一个乞丐)
2.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夫小十岁,初婚不幸。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手脚都壮大、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然而反满足-----安分耐劳勤快能干)
(“变成奴隶“还万分喜欢”--------最后“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
(并不逆来顺受,敢于奋起反抗:逃出婆家,反虐待;出格地闹
反迫害;求捐门槛,反命运;询问魂灵的有无,怀疑神权统治。
屡遭不幸打击,仍然坚韧坚强:在丧夫丧子又被赶“真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要寻求自食其力的活路
面对鲁镇人们“又冷又尖”的嘲笑“总是瞪者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4.讨论:这样一个勤劳、坚韧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为何命运如此悲惨?(试深入分析一下造成她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
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
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
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的克扣
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
课堂小结(略)
布置课后作业: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
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
教学步骤:1:检查作业(抽查)
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
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
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
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
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
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
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
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又冷又尖
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
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
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
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
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夫妻有别“别”在何处?
男人可以借七种借口遗弃妻子并可拥有三妻四妾
女人只能必须遵从“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且“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他们注定妇女必须过那掩藏的生活,而使妇女的再醮(再嫁)成为犯罪行为。崇拜贞节-----这是理学家在妇女界中竭力鼓吹的---变成心理上的固定的理想,妇女因此须付社会道德上的责任,而男子则对此享着免杀的特权。妇女更须负责以保全名誉而提高品格。这一点,男人家也常热烈予以赞美,盖至此其主眼已从寻常家庭妇德转移于女性的英雄主义与节烈的牺牲精神。”
--------林语堂《吾国吾民.第五章.妇女生活》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我之节烈观》
小结:全镇人都将学和礼教奉为金科玉律,她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的”败类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甚至她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卖命服务过的主家鲁四老爷还骂她“是一个谬种”。
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思想的驱使,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角色。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其实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被礼教吃掉的又何止一个祥林嫂?看看古徽州和全国各地遗存的贞节牌坊,哪一座牌坊下不埋葬着一个被礼教吃掉的无辜妇女的冤魂?难怪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因此,鲁迅大声疾呼要掀翻这吃人的筵席,“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
三,再研讨
1,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
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 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麽?(倒叙)
3, 这样安排有什麽好处?(先写她的惨死,就为全文定下的悲剧的基调,也制造出悬念,引人入胜。)
4, 首尾两段可否删掉?(不可。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与祥林嫂命运有重要关系的一个人物鲁四老爷,没有鲁四老爷这样的人物和鲁镇这样的背景,就不会有祥林嫂这样的人生悲剧。
尾段:呼应全文,也烘托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否则首尾不完整。
小结:(略)
布置作业:1,作者运用了什麽方法又抓住什麽来描写祥林嫂的?
2,作者在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写道:“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
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请你写出脱落的上联。(品德详明德性坚定----朱熹《四书集注》)
3.思考一下:此处这样的描写有无深意?
(与鲁四老爷其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生前“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为他卖命服务过的祥林嫂惨死雪夜,他不但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哪里有‘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之样?由此对其进行反讽,表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四:布置作业:将本课对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分析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评论。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习题训练
教学步骤:一。1,检查作业(抽查)
请一位同学填写上联。
2.有何用意?(略)
二.研讨:1。对祥林嫂的描写中最突出也最成功的是什麽方法?(外貌描写)
(共有四次:第一次在鲁家出现时:春上刚死了丈夫“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次:经历了丧夫丧子的不幸后“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第四次:临死前: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一句该怎样理解?这是一个表认知行为的单句,宾语是一个复句结构形式。话语字面的指称语义是清晰的,骂的是康有为。之所以骂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中改良主义的领袖,有违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由此更进一步揭露了鲁四的政治立场。但这句话还蕴含了一个言外之意。“还是”,仍然是,竟然是。时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厦之将倾,“新党”的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用来指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鲁四所骂的竟然还是、仍然是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落后腐朽性便昭然弥彰了,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对形象进行了嘲讽和鞭挞;绵里藏针,含蓄之中,闪烁着尖锐的批判的锋芒。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叙述者“我”与鲁四立场的对立,其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清楚地表现出来。
3,“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该怎样理解?
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
4.对“我独坐在”到“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一段话该怎样理解?(略)
5.在祥林嫂被劫后,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麽?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三.请再完成以下习题
1.紧接下文的一句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4)
A、不多久,这推想便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便被证实了。
D、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2.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1踌躇监生朱拓不更事形骸
2.折罪正月恐吓炮烙
3.分外歆享牲醴陈抟
4.间或瘦削忌讳踱步
4.不含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
1.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麽大。
2. 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3. 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
4.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5. 5.标点有误的一项(1)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6,.选词填空(4)
1.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在书房里。
2.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麽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成一团糟。
3.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4.她于是()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1.留搅盯流
2.呆乱瞅淌
3.待和看滴
4.剩乱钉淌
7.关联词语填空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四.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的学习,观察课本扉页上的插图,以“面对祥林嫂的诉说”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