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通用16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1]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2篇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3篇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颦蹙移时,乃曰:"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 ②昏耄伛偻 ( ) A.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触,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飞越重洋;昙花的理想是短暂一现;海棠的理想是四季开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十三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伟大的理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难道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理想","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足迹,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基础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jùn)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 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 宗 尝 止 一 树 下 曰 此 嘉 树 宇 文 士 及 从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谓 之 曰 魏 征 尝 劝 我 远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为 谁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头 谢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诤 陛 下 常 不 举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顺 从 陛 下 虽 贵 为 天 子 复 何 聊 乎 (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佞(nìn) b.南衙(yá) c.廷诤(zhèng) d.陛(bì)下 (3)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美,赞美。 b.谢,道歉,谢罪。 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贞观政要·任贤》)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但其尽心所事 ⑤从容对曰 ⑥征慷慨自若 ⑦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4)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谋,打算,谋划。 b.雅,雅致,高雅。 c.劳,犒劳,慰劳。 d.擢,提拔,提升。 (5)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 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 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 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见书。 2.(1)动词,用 (2)连词,目的关系,来 (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4)介词,用 (5)并列连词,来 (6)并列连词,来 (7)并列连词,来 (8)因为 (9)以致 (10)认为 (11)凭 (12)按照 3.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4.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7.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权) (2)强调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一致的。综合练习 1.d(应为bō) 2.d(应为百官) 3.a(都是“因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拓展练习 1.(1)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选自《大唐新语》) (2)a(应为nìng); (3)d(幸运的,侥幸,有幸。); (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 ②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2.(1)c(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 (2)c(3)a(4)b(雅,敬词。)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入: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三、阅读课文。 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实词 求木之长者 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义: 将崇极天之峻 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 情不能胜其欲 胜: (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 ……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内停顿 如: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 ”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翻译第一段: 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 景: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 董之以严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苟: 心: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 4、研读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将有作 作: 思谦冲以自牧 冲: 牧: 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 虑壅蔽 壅蔽: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 宏此九德 宏: 简能而任之 简: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 不言而化 化: 亏无为之大道 亏: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 乐盘游 乐: 忧懈怠 忧: (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 b.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 ① “见可欲”、“将有作”这是戒奢侈②“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③“乐盘游”、“忧懈怠”是戒放纵;④“虑壅蔽”、“惧谗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罚所及”是戒赏罚不公。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译第三段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与翻译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实词 (一)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二) 古今异义 1.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 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 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 1) 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 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 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 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兹九德 :使……光大。 (四) 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下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 7、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8、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9、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二. 文言虚词 1、盖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 2、以 1)用、行:戒奢以俭 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 3、则 1)就:则纵情以傲物 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则思…… 4、之 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代百司之职役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词: 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倒装句 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 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足以戒自 5)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谦冲而牧自 3.省略句 1)盖(陛下)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陛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其)苟免(严刑)而不怀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载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诚(陛下)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4.被动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四. 难句翻译 1.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2.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振”通“震,威吓”》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8.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阅读欣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25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5分)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3.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1)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德素以闻太宗。 (2)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三)写作训练(30分) 15、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相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4、b.略。 5、a.a项:听说;懂得;闻名。 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 d项:水流;流动;水流。 6、a.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7、d.“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8、c.不是作者的观点。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15、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4.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结构】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 根本固则木长 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十思) ………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疑难指津】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语言揣摩】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名题讲析】(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③,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⑤,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令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②付畀(bi):付与。③螟蜮:同①注。④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⑤袄(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辩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应在本单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①作连词,表多种连接关系;②作介词,表凭借、时间、原因、对象等。本题abc三项中的“以”都是表顺接的连词,可译为“来”,而题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可译为“因而”,所以取d。 1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b.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c.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d.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解析:本题考句意的理解,综合了对实词、虚词、句式、文意的检测。按文句意免除蝗灾指国君之德,汴州不是国君,决定排除b项;同理,d句的“避免蝗虫入境”也要排除;c项兼有bd二项之错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据句意所作必要补充,看句意和词义,再看a项,正确。 1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2分):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解析:此题主要是检查考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正确的方法”“上下齐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客观又实际,必然会“战胜蝗灾妖异”。而b.c的强调“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齐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确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适权”相去更远,当然更不妥。这三项都不可取。答案为d 【风景剪辑】 剪辑1: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察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剪辑2: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选自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填空题: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宗: 魏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2.d3.a4.b5.略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7.a8.a9.b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ōng)之以严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忧懈怠, ;惧谗邪, 。 ②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 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 ②昏耄伛偻 ( ) a.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触,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飞越重洋;昙花的理想是短暂一现;海棠的理想是四季开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十三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伟大的理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难道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理想','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足迹,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资料: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4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5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6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7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8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9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0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1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2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3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4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5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第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