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精选16篇)
《氓》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氓》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正确学习、应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本课升华为对学生“理智的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跟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讲到《诗经》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已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
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在听的时候找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或不懂的字词,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部分。(通假字——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无通勿,不要泮通畔,边岸至于顿丘:至于—到达将子无怒:将—请,愿乘彼诡垣:登上那倒塌的墙以我贿迁:贿—财物,指嫁妆
体无咎言:体—卦象;咎—灾祸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无与士耽:耽—沉溺。
自我徂尔:徂—到三岁食贫:三岁—指多年;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也罔极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2、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3、总体概括:按诗歌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诗歌分为抒情诗跟叙事诗,那大家觉得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请用最短的话复述这首诗。(恋爱——婚后——决绝)恋爱——婚后——决绝各是在文中的哪些部分?
4、让一个学生领读“恋爱”部分,讨论这首叙事诗是以第几人称来叙事?
体会在第一部分中氓和女子的形象各是怎样的?(氓:易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做铺垫。女子: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不见复关,既见复关(一悲一喜,既写出女子感情专一炽烈,又写出其纯情痴情))
5、这一部分是回忆追述恋爱生活。它的基调是什么?(热情、幸福)
6、让一个学生领读“婚后”部分,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这一部分。
(第三段——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兴起,总结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段——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段写婚后的辛劳,不幸,再加上无情男子的瘧待伤上加伤。
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女子),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男子)
基调:怨恨、沉痛)
7、让一个学生领读“决绝”部分,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总结这一部分,教师从旁引导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意识到凡事都有个度,忍耐有,爱情也有。女子通过反思而变得刚强。)
8、问题小结
1、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结合本课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温柔痴情到成熟刚毅、坚强果断)
2、这首诗的题目是《氓》,如果要给题目添个定语,或副标题(例:无情的氓),你会怎么添,为什么?
3、从这篇课文中大家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引申到中学生恋爱问题,引导他们“理智的爱”)
三、总结
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的《氓》随感,字数不限。
《氓》教案 第2篇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一、导入: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二、了解《诗经》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占有对方痴情幸福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教案 第3篇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教案 第4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原始的平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名句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诗情深处是故事
任务设计:
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第二章相思与成婚,第三章相爱与新婚,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第五章忆苦自伤,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
小结:《氓》以一个弃妇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但面对不幸婚姻她又清醒倔强刚强,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任务二:赏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探究总结:
女主人公(弃妇形象)
一二章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子无良媒”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她勤劳持家;“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
总之,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2、活动设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学生自由发言。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社会的原因:
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任务三:感受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1.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三.总结
《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直爽、温柔、勤劳、坚强的女子的形象和一个用情不专、性情暴躁的负心汉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愿望,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四.作业
背诵默写《氓》
《氓》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载笑载言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氓》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教案 第7篇
投影 画面 课题
问好 第一次来翠园 也是一种缘分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氓》
导入:
《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作创作的题材,然而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一首诗歌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今天我们通过美读来感受,分三个环节: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在诵读中感受情感美。
为什么强调诵读呢?
同学们都喜爱优美动听的歌曲乐曲,歌曲乐曲的美是通过演唱演奏体会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看歌本乐谱。诗歌同源,他们有相通之处,诗经本来就是歌词配乐来演唱的,因此要多诵读。
一、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1、自读 注音
本文需要掌握的词句: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
(2)于(xǖ)嗟(juē)鸠(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3)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
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2、四言诗的节奏 齐读
感觉沉稳、顿错,表现早期民间歌谣厚重、质朴的风格。
3.齐读
给每加一个小标题
4.分章读 加小标题
5.痴情女子是如何对待负心郎的
《氓》教案 第8篇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材料左右对称地装饰气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乐于参与手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的气球,纸绳、卡纸、双面胶、木胶
2、范例
3、气球充好气,放置在礼物袋中
4、录音机、《铃儿响叮当》《碰一碰》磁带
活动过程:
1、送礼物,烘托节日气氛。
(1)圣诞节快到了,老师有礼物送给你们,高兴吗?(放音乐,气球从礼物带里倒出,幼儿拿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看,你拿到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比一比大小?
(2)请幼儿根据气球的颜色、大小等特征带着气球排排队。
2、气球变变变。
(1)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我拿到了一只不一样的气球!3,2,1(出示范例小小鸡)。我的气球漂亮吗?怎么会这么漂亮的呢?
(2)出示其他几个范例,拓展幼儿的想象。
气球变变变,变成------,气球变变变,变成-----。
(3)你的气球会变成什么呢?
(4)根据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教师示范装饰气球。
重点引导幼儿注意两边对称。
(5)你们想把自己的气球打扮得更漂亮吗?
想好你想把气球变成什么?它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其它部位用什么材料装饰,装饰在什么地方?想好了,就可以开始动手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合理布局,并及时展示幼儿有创意的装饰方式。
4、请装饰好的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5、与气球娃娃跳舞。
《氓》教案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福州市教育局防溺水视频会议精神,全面开展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切实有效的减少和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为我校安全工作的持续稳定和构建"平安先行学校"提供保障。
二、活动主题
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先,全面构建学校防溺水安全工作防护体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日至9月30日
四、活动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全面组织开展活动。
五、活动内容
1、要充分认识对师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每年夏季青少年学生因游泳、嬉水而引发的溺水事故时有发生,因溺水死亡的学生人数居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首位。而绝大部分溺水事故都是在学生脱离监护私自下水游泳的情况下造成的,事故的发生给遇难学生的家庭带来了难以抚平的痛苦和巨大损失。因此,学校要从此类事故中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找差距,进一步提高对师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学生发生溺水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大对师生进行防溺水教育的力度,不断增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努力把溺水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2、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加强防溺水专项教育。
学校从现在起至九月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项活动。一是学校要通过升旗仪式、每天5分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板报墙报、宣传标语、专题报告、召开家长会、手抄报、安全专刊以及利用身边案例等形式和途径,在学生中深入开展防溺水专项教育。二是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明纪律,明确要求中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外出游泳戏水;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私自到海、江、河、湖、溪、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不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参加有组织有家长带领的游泳活动,要清楚自己的体质和水性,不打闹,不逞强,不贸然下水,严防意外发生。
3、加强沟通,形成联动,共同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
要认真分析本校特点,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取得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要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和向家长发公开信、签订防溺水安全承诺书的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使家长在节假日及学生上学、放学途中这些脱离家长监护和学校老师管理的时段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监管;特别要注意做好外来工子女家长的沟通工作,督促他们做好自己子女的安全工作。要争取社区支持,在江(河)边、湖边、水厍边等设立安全警示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广大中小学生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注重实效。要分工落实责任,周密部署,认真制订活动工作计划和方案,科学合理安全地开展活动,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2、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氓》教案 第10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并学唱歌曲,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和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2、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歌唱形式演唱。
3、激发幼儿体验为社区服务所带来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刷子、油漆和各色房子等),音乐背景。
活动过程:
1、通过平时观察,发现小区里房子的特点。(形状和颜色)“东亭家园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你你想让它变成什么颜色的?”
①出示课件,用猜谜的游戏引出刷子和油漆。
“五颜六色的,用来刷墙的。”――油漆
“毛儿长长的,用来刷油漆”――刷子
②学习粉刷匠刷墙的动作。
③“粉刷匠带来了油漆,我们看看这里有哪些颜色的油漆?”,结合课件中房子的颜色一起熟悉歌曲的后半部分。
2、
①教师完整地演唱歌曲,请幼儿听歌词。提问“谁来了”“今天来干什么”再听一遍,“刷匠是怎样介绍自己的?”请幼儿学习。
②边听边看,猜猜最后的动作表示什么意思。
③结合课件内容,试着一起唱一遍。
3、①通过大家想出的各种方法进行歌曲的练习。(幼儿与教师分唱,最后一句一起唱,交换。
②教师示范演唱自己喜欢的颜色,请幼儿根据自己的颜色练习唱歌。
③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扮演粉刷匠和房子进行演唱,并两两组合,交换角色进行。
《氓》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师生明确: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①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②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③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④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⑤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⑥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⑦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⑧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略)。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氓》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_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氓》教案 第13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教案 第14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将( )子
载( ) 于( )嗟 徂( )
汤汤( ) 裳( ) 靡( )
隰( ) 垝垣( ) 筮( )
蓍( )草 渐( ) 咥( )
2、填空: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 搜集了从 到 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教案 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氓》教案 第1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5、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