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篇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媒体设计]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

  一、鉴赏要点

  (一) 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近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近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就是“托物言志”写法。

  作业:1.完成3+X中的本课内容,明天交。

  2.完成质监,明天交。

  3.背诵苏轼《江城子》、李煜《浪涛沙》,周三课上检查。

  4.预习《灯》,并完成《3+X》中的预习部分,周三课上提问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2篇

  重庆市江北中学彭春晖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二)、师生探讨问题

  问题1(讨论):同学们,你喜欢住怎样的房屋?豪华的、简单的?怎样的环境你最喜欢?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描绘,语言富有幽默感!

  问题2: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明确:(不怎么样,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小屋处于山中,条件不理想,交通不方便,没有豪华客厅,也没有双卫双厕,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

  问题3:李乐薇喜欢她的山中小屋吗?

  明确:(当然喜欢!)

  问题4:面对自己的最爱,李乐薇描写了山间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课件板书)

  问题5: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一、立足于小屋之外。二、立足于小屋。

  问题6: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下——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

  问题7:站在“山下”时,作者是怎样描绘小屋的?请学生朗读。

  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课件打出)

  问题8:站在“山上”时,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学生朗读。

  明确:——“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树点缀了小屋)(课件打出)

  远处的小屋在大树的掩映下,更显得“轻灵而自由”。(课件打出)。

  讨论:作者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随着行文地展开,作者还带我们领略了那“精致的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五彩的云霞”、“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如一副副画流过我们的眼前,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都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而服务的。

  问题9:在文章后半部分中,作者笔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不好走,不便于行车)但作者把“山坡”称之为什么?(幸福的阶梯),把“山路”称之为“空中走廊”!那很平常的山中夜景都变成了“迷人的人间仙境”、“朦胧的空中楼阁”!好,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一段,直观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文章第15自然段。

  问题10:这么美的小屋夜景,作者把它称之为“空中楼阁”,我想问:这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学生讨论。

  明确:同学们谈得很好!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可能作者心爱的小屋确实建于山上,高耸入云;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

  问题11:那这“空中楼阁”,这“山间小屋”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课件打出)

  提问: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多不多?(不多)这也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已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问题12: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手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

  教师:其实,这种“追求自然宁静生活、讲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就追求的,比如古有“陶渊明”、“王维”、“刘禹锡”、“欧阳修”,今有“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等等。其实,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现在我想问的是:“现代社会中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还多不多?”(不多)

  问题13:那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大家谈得很好!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同学们,如果今天这堂课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几许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一些思索,那就不虚此课了!

  三、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几段,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吧!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用5分钟检查《答谢中书书》《秋声赋》的阅读

  第二: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0/5、6、7、12-17题

  第三:用5分钟介绍作者,听课文录音

  第四:用25分钟学习分析课文

  第五: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6页阅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

  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

  “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7.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注: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一定还要围绕文章的内涵会发散思维,要能自圆其说,侧重一点来读。如想象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大自然,向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象成“李白”、“欧阳修”则可谈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一样,文人笔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赋予了灵性,与文人在心灵上有了灵通,达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审美境界。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用5分钟检查《答谢中书书》《秋声赋》的阅读

  第二: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0/5、6、7、12-17题

  第三:用5分钟介绍作者,听课文录音

  第四:用25分钟学习分析课文

  第五:用20分钟处理练习册P76页阅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同样在高一,我们还接触过一位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作家。“归有光”。

  他笔下的项脊轩经过修耷后,是什么样子的呢?

  “使不上漏……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一间“尘泥渗漉”,狭小破旧的陋室,在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课文录音+字词

  四.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示例:

  我们学校大礼堂的屋檐下,有一口老铜钟。

  这口老铜钟和学校大礼堂同龄,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我上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天都去看看它。由于日晒、风吹、雨打,全身长满了青绿色的铜锈,因而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它的表面除了五朵雕花和三圈花纹外,再没有别的打扮了。

  有一天,学校停电,电铃响不起来。这时老铜钟响了。“当!当!当!”好像在招呼我们,“上课了,大伙儿快进教室吧!”哟,老铜钟居然也有比电铃好的地方呢!

  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打算一辈子都作为我们默默作贡献似的。(《大礼堂屋檐下的老铜钟》)

  说明:这篇文章通过对大礼堂屋檐下的大铜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做一个淳朴厚道、不计报酬,一辈子为人们默默做贡献的人。这篇文章在交代了老铜钟所在的地点和方位之后,重点抓住老铜钟的两个特点来言志。一是抓住老铜钟的“老”。老铜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全身长满了铜锈,外表并不美观,也不光亮。赞美了老铜钟淳朴厚道,一辈子为学生作贡献的精神。二是说明老铜钟的作用。在停电的时候,老铜钟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赞美了老铜钟不计报酬,随时为学生们服务的精神。作者对老铜钟的赞美,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意愿和志向。这篇文章在描写老铜钟时,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如老铜钟在电铃不响的时候招呼同学们进教室上课。结尾写老铜钟像一位淳朴厚道、不计报酬的老人。这样写较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7.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五.拓展阅读

  读下面一段短文,我们或许有了一种阅读的冲动,想急切地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

  —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

  年少时,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是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偶然间,又读到这篇短文,只读读而已,心情就已豁然开朗,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还记得读过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当时的感觉就是杨玉环终于得到了解脱,告别皇宫里的争权夺势,挣脱颓废低迷的爱情,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人间仙境,难怪传言贵妃并未死,但她却始终没有再回去。心灵一旦放飞,又怎能轻易地收回?

  一直追寻梦想中的家园,希望有心灵的一片空间,但是我没有李乐薇那么幸运。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

  5.还可以想象为“孟浩然”、“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

  注: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一定还要围绕文章的内涵会发散思维,要能自圆其说,侧重一点来读。如想象成“陶渊明”、“王维”就抓住与李乐薇都是寄情山水,向往大自然,向往清幽闲适的生活这一点来谈;想象成“李白”、“欧阳修”则可谈到文中小屋的“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一样,文人笔下的“敬亭山”、“滁州山水”都赋予了灵性,与文人在心灵上有了灵通,达到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自然审美境界。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5篇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式;

  2.思想教育目标: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散文的欣赏。

  [教学难点]

  作者独特的表达;提高赏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新授课,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媒体设计]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背诵

  一、鉴赏要点

  (一) 变换观察点,多角度描写景物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要讲究抓住特征,讲究多角度描写,讲究情景交融。

  多角度描写景物,需要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需要不断变换观察点(也叫立足点)。描写对象不变,观察点方位不断变换,于是就有了不同角度下的景物特点,从而描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本文在对小屋的描写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远望,小屋点缀着山,“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近看,树点缀着小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看到小屋的整体,大小,与树的动静搭配。站在山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的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屋瓦、一片蓝、一片白,小屋在树的遮掩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

  仰视,小屋“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俯视,“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从小屋的里面向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写出小屋的千姿百态,写出小屋的神韵。作者能够远近俯仰地放纵笔墨,正是心灵自由,襟怀开阔的内在美的自然外露。

  (二)笔调清新,语言优美

  全文多用短句,且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

  例: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其他同样的句子,略)

  适当地运用了文言词句,使本文语言显得隽逸潇洒。

  例:“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

  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的使用让人感到清新的气息。

  系列化的比喻,重形似,更重意蕴

  例:“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与人有了共同点,赋予树以人的活力与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写出作者的心胸与情趣。

  (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本文写作的意旨,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意旨不明写,却寄寓贯穿在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写外在的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而外在的景物则是带着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的景物。虽然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就是“托物言志”写法。

  作业:1.完成3+X中的本课内容,明天交。

  2.完成质监,明天交。

  3.背诵苏轼《江城子》、李煜《浪涛沙》,周三课上检查。

  4.预习《灯》,并完成《3+X》中的预习部分,周三课上提问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6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实习生:黄飞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意境。

  2、情感目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情感。

  3、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感知作者描写小屋如诗如画的情境。

  教学难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李乐薇,中国台湾当代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含蓄,本文选自台湾省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

  大家请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那究竟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是什么呢?难道真是天空中的一所房子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请听配乐朗读。

  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

  痣(zhi)、山脊(ji)、给予(ji)、一幢(zhuang)、栖(qi)、绿野阡陌(qian)

  游目骋怀(cheng)、宁谧(mi

  (背景音乐起,老师范读1-8自然段,学生集体朗读9-18自然段。)

  大家听完有没有感受到作者李乐薇散文清新脱俗的特点?

  提出要求:让我们进一步阅读学习这篇课文。

  看完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写的空中楼阁是什么?——小屋。是空中的小屋吗?——不是,是山上的小屋。

  (二)(多媒体)课后练习一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自然景物。山、树、屋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果山无屋、屋无树会是怎样的情形?

  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山与小屋、树与小屋的段落,然后请两名同学把找到的段落读出来,请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二者的关系。

  1、山与小屋:(问题:山上有了小屋,增加了什么特点?)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古典美

  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和谐

  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天空掠过一只飞鸟——生气、灵动的情调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如眉黛,小屋如眉梢一痣,古典而婉约,含蓄而不失妩媚。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不偏不倚,玲珑的一立,彼此和谐,浑然天成。“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请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水面和天空,这是一幅静的画面,飘过一片风帆,掠过一只飞雁,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的画面,给单调的画面增添了灵动的色彩。

  2、树与小屋:

  许多树小屋小屋大树

  动—— 静

  高大——小巧含蓄有风度 —— 笼罩小屋

  绿的背景 ——别致出色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出小屋的“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树与小屋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小屋“含蓄而有风度”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小屋有生命,有气质;体现作者赞美和热爱之情。

  接下来,作者的观察角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近看改为远观。站在山下看,看到什么样的小屋?

  山下远观:像鸟一样,蝶一样 —— 轻灵、自由!

  站在山下远观,树把小屋遮掩了,小屋若隐若现,却又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为什么?因为小屋看起来想什么?——“像鸟一样,蝶一样,栖于枝头”;像鸟一样,蝶一样的小屋有什么特点?——轻灵、自由!站在山下看小屋像鸟一样,像蝶一样,轻盈得像随时要飞起来,我们的心灵都为之飞翔!比建筑形容的像鸟一样,我们学过的那些文章中有类似的比喻?大家还记得初中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怎么形容醉翁亭?——“有亭翼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山没有小屋,就没有了一份生气,一份灵动,小屋成了山的标志性特征。恰如开头第一句所说的“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美人的眉黛已经很美,多了眉梢的痣一点,是不是更加俏丽动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性感女神梦露脸上的那颗痣了。

  树呢,不仅点缀了小屋,也给了小屋荫庇,一棵大树的笼罩。我们中国人喜欢门前院后有树,而西方人就不一样,他们喜欢院子里有草坪;不同的审美。

  小结:这一部分写了小屋与山、树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点缀,相互映衬而锦上添花,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优雅,含蓄生动,清新自然山林小屋画面。

  (三)(多媒体)课后练习一2、课文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

  后半部分从第9自然段起到最后共有十个段落,下面请十位同学起来,每一位同学读一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对于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感受?请大家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

  大家都读得很好,同学们从文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描写这一切?——愉快、喜悦的心情;对自然充满喜爱之情。大家是从文中那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

  “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呼吸清香的空气,充足的睡眠,一天一个美梦,的确是人间清福,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又是幸福的终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在这样的这小屋里,究竟有什么样的的风景别有洞天,令作者感到如此快乐,如此幸福呢?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解读这一部分。先看第九自然段,作者有小屋与周围山、树的环境,写到的小屋本身。小屋很小,是因为受了土地的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还有什么更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小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请大家仔细看这句话,“小路是大道”,小路不是很小吗?怎么又说是花园的大道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仔细阅读第9和第10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这句话是否矛盾?作者在后文是否给我们做了进一步解释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等下分别请同学谈谈你的理解。)袖珍型:(房屋小——花园小——小路小)——有限大道: 领空 —— 无限小路很小是客观事实,因为领土的限制,而因为领空无限,“足以举目千里,俯仰天地”,身受局限,而视野无限,心灵无限!所以站在这条小路上,“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所以这是一条广阔的大道!(这不禁使人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在这个开放性的院子里,作者可以看到什么?“有形的围墙”: 花 ——姹紫嫣红“无形的围墙”:云彩——绚烂多姿“有形的围墙”指的是院子的围墙, “无形的围墙”指的是天空, 作者由有形的院墙联想到天空这个无形的大围墙,把天空中多姿多彩的云朵想象成上帝玩赏的花园,自由驰骋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抒怀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开放的视野,自由的心灵!小结并提出要求:下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继续领略小屋的美景并学习写作意图。(第二课时)(一)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小屋与山、与树之间和谐优美的环境,接着又走进小屋的花园,领略了身处其间的自由开放的视野和情怀。请学生再次跟着作者走进小屋,请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准备,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发言)这样自由开放的视野令人心旷神怡,让我们都禁不住跟着作者闭上眼睛,深呼吸,享受这种美妙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呼吸到得空气是怎样的?——清新,感觉香;“香”是什么的香?——空气中芳草泥土、树木清风的自然清香,体现作者愉悦、喜爱之情。深呼吸完,睁开眼睛,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美景?请一位同学讲12自然段写了什么情景,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描写的原话回答。——描写小屋早晚光线变化的画面。破晓和入暮的时候,“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以三个“一片”,形像地描写出“破晓或入暮”时山上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面的美的享受。关于小屋的光线变化,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那一句?—— “小屋在山的环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比喻。将早上晨光渐渐照亮了小屋,小屋的画面变得清晰,比喻为“花蕊”的绽开,生动形像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大家请看最后一句话“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因此说富于科学的时间性;把小屋早晚的光线变化比喻成花蕊的绽放和收拢,形象而生动,具有浪漫的文学气息。明亮:视觉清晰微光:柔静宁谧 ——宁静、浪漫的环境接下来,作者说“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何以见得呢?我们看地14自然段。独立的环境就应该远离闹市,安静就要远离人群,小屋与外界的联系是什么?——“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傍山临田,不便于行车,只便于行走。交通的限制,作者来往其间是否觉得不便呢?——没有,反而是充满快乐、幸福之感,可见作者向往远离尘世的独立而安静的环境;她替山坡和山路起了什么名字?——山坡叫“幸福的阶梯“,山路叫“空中走廊”。能给山坡山路起名,而且起了这么美好的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小屋环境的热爱之情。

  (二)这可真称得上是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啊,大家想去吗?想去但是它在哪里呢?作者告诉我们了吗?请大家看15自然段。找找小屋究竟在哪里?——它不存在;怎么知道它不存在?——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空中楼阁?——不存在。我们看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空中楼阁”一词的解释:

  (多媒体)“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

  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清·李渔《闲情偶寄》)

  有根有据称为实,无影无形称为虚,“虚者,空中楼阁”,这雾失楼台的空中楼阁就如蓬莱仙境的海市蜃楼一样,亦真亦幻,虚无缥缈。

  我们知道这间小屋并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理想的空中楼阁。 请大家思考:作者构想了这座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作者追求的是什么?——自由、独立、宁静的生活空间;(文中那些地方最能体现?请举例。)寄托什么情怀?——对自然的无限热爱。“无需挂画,山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对自然这幅巨画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点明题意。

  本文描写空中楼阁,前半部分着重对小屋周围环境的客观描写,是实写;后半部分侧重表现作者的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是虚写,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我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三)分析本文语言特色。

  1、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用了很多修辞手法,都有那些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在这些修辞中,大家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同学告诉我们你最喜欢那一个句子,或者哪一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如: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比喻句。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排比;

  (3)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拟人;赋予生命和气质。

  (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比喻句。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比喻。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比喻。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

  (7)“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气质,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情操。

  2、音韵和谐,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在旋律轻快的音乐中漫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趣味。如

  (1)“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3)“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这些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文中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一种画一般的氛围。

  3、化用古诗词。

  1、“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眼波,山峦—眉峰,想象丰富。古人常常把远山比作女子的眉黛,或者把女子的翠眉比作远山,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

  ———“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柳永《迷神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

  作者巧妙化用古人的词句,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2、“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作者在这里巧用李白的这句诗并妙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屋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

  3、“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林升《题临安邸》)“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秦观的这一句词,写了一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雾朦朦的月夜;作者写出夜晚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得淡如烟雾,一派迷离恍惚,写出了小屋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因情造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这些诗意浓郁的诗句堪称点睛之笔,使景物神韵毕肖,读起来使人如入仙境。

  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同学们读书时就应该一个人细细感应,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才会深有体会。

  (四) 写作特色

  1、 先实后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多角度描写。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

  a、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 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五) 归纳主旨

  通过小屋的描写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寄托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情趣教育,讨论实现:让学生也来构筑自己心目中的空中楼阁,畅所欲言。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7篇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揣摩作者在选词遣句方面的用心,体会散文寄情于景的特点。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反复涵咏优美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无具体事件的纯写景抒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1、 分析题目。

  让学生思考“空中楼阁”的隐含意义。(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是实指小屋所在之山烟雾迷蒙,又虚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思考一句双关修辞的话。)

  2、 简单介绍作者。

  李乐薇,中国台湾女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作品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3、范读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寄托的感情。

  4、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试图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特点。清新、空灵、浪漫、瑰奇等。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如: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修辞,写出小屋的轻巧,和山相映成趣)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介绍博喻修辞手法,写出小屋的灵动与生气。此外,要求学生仿写该句,在格式、修辞、意境等方面与被仿写句子相同。)

  C、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应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善用短句,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无比喜爱。)

  D、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和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对偶,反问修辞,请学生仿写句子。)

  E、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

  F、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5、要求学生领会本文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全文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独立人格。

  6、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7、从写景抒情角度比较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堂月色》,又从内容相同角度比较本文于梁实秋的《雅居》,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8篇

  重庆市江北中学彭春晖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话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2、诵读赏析,体会文章诗化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只曲子叫什么名字?(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这只曲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只曲子跌宕起伏!高亢处,如排山倒海;低回时,似微风拂面,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双飞的悲壮,这就是音乐的美所产生的震撼效果!

  音乐文学本相通,一篇美文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审美享受,能否让我们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件打出题目)。

  二、问题探讨,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一)、朗读思考问题

  下面,同学们迅速但轻声地朗读全文(大概5分钟时间),我们音乐伴奏,同学们边读边思考: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何处?(课件放伴奏音乐《秋日的私语》课件打出问题)

  (二)、师生探讨问题

  问题1(讨论):同学们,你喜欢住怎样的房屋?豪华的、简单的?怎样的环境你最喜欢?

  明确: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描绘,语言富有幽默感!

  问题2: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明确:(不怎么样,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小屋处于山中,条件不理想,交通不方便,没有豪华客厅,也没有双卫双厕,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

  问题3:李乐薇喜欢她的山中小屋吗?

  明确:(当然喜欢!)

  问题4:面对自己的最爱,李乐薇描写了山间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

  明确:按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小屋、山、树、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课件板书)

  问题5: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角度、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一、立足于小屋之外。二、立足于小屋。

  问题6:当她立足于“小屋之外”时,观察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由远及近再到远,也就是由“山下——山上——山下”,就好比一个摄影师,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用一个长镜头,一会儿用一个短镜头,一会儿再来个面部特写!

  问题7:站在“山下”时,作者是怎样描绘小屋的?请学生朗读。

  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课件打出)

  问题8:站在“山上”时,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呢?学生朗读。

  明确:——“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树点缀了小屋)(课件打出)

  远处的小屋在大树的掩映下,更显得“轻灵而自由”。(课件打出)。

  讨论:作者作者笔下的“山——小屋——树”可以说达到了“完美自然、和谐统一”,作者这样刻意地描写它们的“和谐统一”,目的何在?

  明确: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小屋是人文景观,作者反复写三者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达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

  随着行文地展开,作者还带我们领略了那“精致的花园、园中小路”、“山中五彩的云霞”、“美丽的山中晨昏”、“崎岖的山路”、“迷人的小屋夜景”,如一副副画流过我们的眼前,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情感的烙印”,都是为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而服务的。

  问题9:在文章后半部分中,作者笔下的山路、山坡好不好走?(不好走,不便于行车)但作者把“山坡”称之为什么?(幸福的阶梯),把“山路”称之为“空中走廊”!那很平常的山中夜景都变成了“迷人的人间仙境”、“朦胧的空中楼阁”!好,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一段,直观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文章第15自然段。

  问题10:这么美的小屋夜景,作者把它称之为“空中楼阁”,我想问:这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学生讨论。

  明确:同学们谈得很好!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可能作者心爱的小屋确实建于山上,高耸入云;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

  问题11:那这“空中楼阁”,这“山间小屋”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课件打出)

  提问: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多不多?(不多)这也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已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问题12:散文中这种“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志向”的手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正像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对山中美景着意描绘的目的了!

  教师:其实,这种“追求自然宁静生活、讲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中国文人自古就追求的,比如古有“陶渊明”、“王维”、“刘禹锡”、“欧阳修”,今有“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等等。其实,李乐薇在景中流露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现在我想问的是:“现代社会中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还多不多?”(不多)

  问题13:那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吗?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大家谈得很好!事实上,当我们凝视月光下的树影,聆听山间的鸟鸣时,我们的精神会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坚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它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不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同学们,如果今天这堂课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几许涟漪,引发我们对人生、世事的一些思索,那就不虚此课了!

  三、简析文章诗化语言。

  美好的情怀是散文的神,我们已经领略了,当然,这美好情怀还需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才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是很美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语言:(课件板书)

  1、修辞美——生动的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2、音乐美——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语句

  3、绘画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几段,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吧!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人文美的结合,使得任何的拆解都于心不忍,于是笔者决定将本文上成鉴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可能就是找一个世外桃源,享受一种安宁、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为什么呢?

  生:1、那儿景色美、风光好。

  2、那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3、更接近大自然,空气新鲜而纯净。

  师:我们喜欢大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想象,尤其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自然的抚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情感。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想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境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结”。

  三、课文预习: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是描写的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问题。

  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答案。

  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明确:

  主要景物:山、小屋、树、花、花园、光线、山路、灯

  重点景物:山、小屋、树

  2、研讨标题的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从课文中找)“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小屋仅仅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

  生:不是!

  师:那它还指什么呢?我们从“空中”二字可以看出,它一方面是指小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指那种想象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那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分析完课文后再作回答。

  四、课文赏析。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觉?

  生:语言优美、意境优美。

  师:确实是这样,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优美的享受。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大声朗读并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写的呢?

  师生研讨。然后回答:这篇课文又浑然一体,是什么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

  学生分析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明确:是一种情,是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爱之情呢?

  这种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呢?

  学生共同讨论。

  教师提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人们已经厌倦了那种都市生活的紧张、枯燥、杂乱的生活,而向往一种宁静、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田园似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生活。

  师:不错。再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空中楼阁”的另一层次的含义也就明确了。

  五、课后练习: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我的空中楼阁》教学有感

  ●黄卫刚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密切相关,自然与人类已经相处几百万年。起初,大自然控制了人类一切,慢慢的,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用她为自己造福。这时,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关系融洽。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一种悲剧性的结果,人类开始肆意破坏大自然,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再顾及往日的旧情;而大自然也奋起反抗,人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警告和应得的惩罚。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和自然难道就不能和谐相处吗?人类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快乐吗?读了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人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相处,真是不可思议!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彩云,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李乐薇用她那饱含真情的笔墨为我们抒写了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仙境。文章的语言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融为了一体,甚至让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语言的优美造就了山的特色,还是风景的优美造就了语言的特色。

  作者赋予了景物极大的灵性,这样就使得人与景物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姿态: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作者充分享受着自然美景带给她的无限的快乐!

  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热情极高,他们也和作者一样融入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们也用自己纯真的心灵去描绘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他们用自己的轻灵和自由抒写着快乐的篇章,他们幻想着拥有自己的空中楼阁,而这“空中楼阁”决不是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们拥有青春和活力,他们拥有热情和干劲,在二十一世纪的广阔天地里,他们可以大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愿他们不再是大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朋友,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回归自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的阵地上把这个主题发扬光大,他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筑美丽家园。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0篇

  散文的教学,不宜作太细的分析,鬼知道是作者多愁善感还是别有所指!应当以学生的诵读、理解、领会、感悟为主,教师只作简单的引导,点到为止即可。学生感悟到十分之一,也比老师面面俱到来的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问:“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

  《醉翁亭记》名句------

  《登幽洲台歌》名句-----

  《岳阳楼记》名句------

  写自己的小屋则有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

  2、同学们,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房子盖在哪里?你如何设计你的小屋?

  繁华的都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迹罕至的桃花园

  ……

  3、作者是不是有这样的一间小屋?

  学生的答案都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文学作品只是现实的折射,而非百分百的描述,就象阿Q,你能说生活中没有阿Q这样的人?在很多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见阿Q的影子。但生活实际中确实又没有阿Q这样的人。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海市蜃楼)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可以指所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学生基本上认为是作者理想中的小屋,可以引导学生与《桃花园记》联系起来。

  好,不管现实中作者有没有这样的小屋,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笔下小屋的位置与周围之景。

  (学生活动,教师帮助理解分析)

  4、完成思考练习一。给课文分为2部分。

  客观之景-------实写

  主观之情-------虚写

  5、生活于这样小屋之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A.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

  B、可想象为当代“欧阳修”

  还可以想象为“刘禹锡”、“周敦颐”,甚或“朱自清”,“徐志摩”。

  二.对比《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之异同。

  如:

  作者心情:

  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借景抒情)

  《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语言美:

  修辞手法:

  三:探讨:精神----物质

  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海子的精神家园——麦地(?)

  普希金的精神家园——大海

  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色下的荷塘

  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难得的假日又得为生活的琐碎和繁重而操心,购买衣物,购买油盐酱醋,双休日就这么葬送在日常家居中,偶尔的出外踏青旅游,也只是聊解一下心情而已,等到元旦国庆等大节日,幸运地有那么几天假期,又该回家看望老父母,真正的让心情放松,呼吸大自然,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多么美丽的居所,多么幸福的人生。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远离凡尘俗世,远离都市喧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难怪宋代的林通,甘愿抛弃荣华富贵,隐居山林,弄梅侍鹤,被后人喻为“梅妻鹤子”,历代许多的名人都爱归隐山林,而且愈发萌发灵感,写出了更动人的诗篇,难道不是因为也浸染了大自然的灵气?“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茫茫的大自然,云雾缭绕,层山叠翠,生活在此中,又怎能不释怀?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目的: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阅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

  绚烂:灿烂。

  柔静:柔和恬静。

  宁谧:安宁、安静。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par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2篇

  保定一中马艳荣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味文中的比喻修辞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乐微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即:对独立宁静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文中的语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强调文章要讲究文采。散文是滴水见海,尺幅兴波的文体,因此一篇优秀的散文除了要求立意深远,构思精巧之外,语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乐微的艺术采笔之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无穷的情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飘逸淡雅的图画,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除了构思立意及句式的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而其中又有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即:比喻。

  钱中书先生曾经把比喻称为语言王冠上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立足于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来瞻仰这颗耀眼的明珠,品味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 学过程

  ㈠请同学朗读课文,品味其语言美,同时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总结

  李乐微是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笔下的比喻层次错处,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使文章气运生动,情采飞扬。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句来分析品评。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

  明确: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对小屋空灵小巧的特点不能突显。

  此比喻句从形式上可称为“连环式比喻”。其特点是立足于前一比喻,合理而有逻辑的推出第二层比喻,二者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从而使整个比喻修辞给人以和谐的美感。我们的笔下曾出现过这样的句子:让我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乘着理想的航船驶入知识的殿堂。此一比喻就前后失谐,让人感觉不到美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的美感。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这种比喻我们称之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我们将来要接触到另外的一篇名家美文,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中在说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的时候,作者这样写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正是抓住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设喻,推出了一系列的比喻句,让人深感北国之秋的浓烈与阔大。

  3、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来写云霞。作者通过视觉感官来写小屋领空之中的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把云霞比做花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依据人的心理逻辑先对所见之物进行描摹,接着再点出本体,从而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把这种比喻称为倒挂式的比喻。

  本文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倒挂式比喻,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先对喻体进行描摹,进而点出本体,既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有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改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画”则会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可言。

  三、总结

  学习是为了应用,品味了李乐微高超的比喻手法,我们还要尝试着到写作实践之中去运用。使用过程真要注意:

  1、以情动人。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情感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与内质。

  2、新颖独特。

  比喻不仅要自然贴切,更要新奇独特。否则大家都把笑脸比做盛开的鲜花,就会落入俗套,让人厌烦。

  3、和谐统一。

  无论是创设的氛围还是使用的词语,都要和谐统一。

  四、练习:

  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能触动我们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阁,请同学们模仿李乐微的比喻手法,拟写一两个感情真挚,新颖独特的比喻句。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3篇

  一、教学目的: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阅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

  绚烂:灿烂。

  柔静:柔和恬静。

  宁谧:安宁、安静。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par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4篇

  李乐薇

  一、教学目标

  1.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积极的“小屋”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把握

  2.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课型

  鉴赏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是怎样的。(板书: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三〉教学过程

  1.解题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我的空中楼阁》。首先,看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我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是!当然不是!那究竟指什么呢?对,精神上的,我们看课文提示,既写外在的景观,又写内在的精神,景情浑然一体。我们从“空中”二字也可以看出,“空中”一方面指小屋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没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实际的,是想象的。那这种精神、情思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不急于作答,让我们看完课文后再说!

  2.课文分析

  现在进入课文。同学们都熟读了课文,有什么感觉呢?(直觉:语言优美)像不像你在幽静的环境中,当早晨第一束阳光升起的时候,你坐在家门前品味着一杯淡淡的香铭,品味着它的色品味着它的味?刚才我听同学说,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很美。确实。这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鉴赏能力。那你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那你们都喜欢哪些语言呢?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并点评,结果有如下板书:)

  小屋

  我山玲珑

  的树轻灵

  空花开阔

  中李光浪漫

  楼乐路幸福

  阁薇夜朦胧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美文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写的呢?(两者皆非,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那是什么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呢?对,情,是什么样的请呢?对,喜爱之情。我们看,其整篇文章,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那么多的优美语言、新颖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屋,写山脊的小屋,树间的小屋,小屋的的花园、光线,小屋与外界交通的山路,夜间的小屋等等,无一不充满一种欣赏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那样的一间空中楼阁,也就是喜欢它的什么?(安静:13段)(独立:山路不便于行车,与外界少或无联系,“空中”也可体现,15段,山上、上下灯光对比。)(自然美,非认为文明:整篇文章、特别是最后两段)在古代,向往这种独立、安静、自然的文人古来皆有,特别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人。说到这,我们自然会想到?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他的“世外桃源”。我们还会想到?王维《山居秋暝》。其实,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古人写这样的文章,或者因为一中抽象的感情、情思不容易表达出来,或者因为社会环境不便于直接表达,而采用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遗篇美文,或者说,为什么会向往这种安静、独立、非认为文明的小屋呢?(可能与作者的生世有关)(学生回答,并肯定其答案)其实原因很多,同学们说的,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想来充实一个原因。说之前,请同学们听一段小短文:“我们闻不到花草的香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与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听了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感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共同的呼喊!他们厌倦了都市紧张、枯燥、疲惫的生活,得了一种都市的文明病!他们向往着那样一间小屋,那里有鸟语,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绿水……由于社会的工业化不断地加强,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种释放的人性又常表现出负面效应,而又给自身带来新的束缚,目光锐利的作家感受到了这一点,便及时的反映了出来。相对于都市的喧嚣来说,你们是幸福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间小屋,除了指建于山上的小屋之外,它还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类:2.生活环境、生活方式3.独立的人格4.心灵的归宿、寓所)在这里,我主要

  讲一下心灵的归宿(请同学读自己的文章)这种心灵的寓所,如果作者失去了,就会象普希金没有了大海,徐志摩失去了康桥,越王打败了勾践,基督徒失去了上帝,心便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寓所,没有了努力的方向,注定是个悲剧!人,只有找到并坚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小屋”,他便不会空虚、无聊、苦闷、烦恼,才是一个完全的人,幸福的人。作者选择了那样一间小屋做为自己心灵归宿,心灵的寓所,他是幸福的。(如有时间:)那么你们找到了自己的“小屋”了吗?它是什么呢?

  好了,还是以开场白作结吧,“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希望你们没一人都建好自己的小屋,一间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小屋,愿你们幸福!

  附:板书

  小屋(物)志

  我山玲珑自生活方式

  的树轻灵然生活环境

  空花开阔独独立人格

  中李光浪漫立美好事物

  楼乐路幸福安心灵归宿

  阁薇夜朦胧静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5篇

  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夏永

  【教学目的】

  1学习从各种不同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即定景换点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体会文章寄情于景的特点。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宁谧:(谧mì)安宁,平静。

  2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3缥缈:(piāo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内容主旨】

  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1~3自然段)立足山外,写小屋和山的关系,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4~7自然段)立足山上,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第8自然段)立足山下,仰望远观,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从不同侧面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这部分有四层:第一层(9、10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第二层(11、12段)写小屋的光线和空气。第三层(13、14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第四层(15~18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重点语段解读】

  课文第13段: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课文第15段:……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分析:第13段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解题指导】

  一、略。二1明喻。将“山”比作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作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并且用“痣的一点”而不用“一点痣”这种表达更能见小屋之轻巧。2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小屋”比作“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和“小屋”都同时有了动感,有了灵气。3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比喻的标志词是“是”。4第一句是直接描写,简洁而得体。第二句用暗喻,将整个大自然比作一幅“巨画”,使文章的意境更加开阔。

  三1、因为山上有花、草、树木的香气。2①因为“小屋”位于山脊上,加上窗多,白天的光线是充足的,只有“破晓”或“入暮”时分,山上只有“一片微光”,所以说“例外”。②谧,mì。③这是光线变化造成的感觉。文章先把群山环抱的小屋比作一个花蕊,早晨时,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瓣慢慢淀开似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十分传神地写出静态景物在光线变化中给人视觉造成的动态感觉。④这也是光线变化给人造成的视觉误差。黑暗逐渐消失,山与小屋的距离也就看清楚了,所以给人感觉是层山后退了。3(1)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一天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迎接新的乐趣,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2)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3)这里的“山路”已成了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6篇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阅读课文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第17篇

  ◆设计意图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框架。

  ◆ 设计实施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1)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2)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3)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4)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精简12篇)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精选12篇)《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精简12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通用1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第1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窦娥冤》(精简12篇)

《窦娥冤》(精选12篇)《窦娥冤》 第1篇  13窦娥冤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分析剧情结构,感受窦娥的善良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精简2篇)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通用2篇)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第1篇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鲁迅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

祭十二郎文(精简14篇)

祭十二郎文(精选14篇)祭十二郎文 第1篇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