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项链》教学设计(精简1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项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项链》教学设计 第1篇

  2 项 链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这篇作品写于1884年,那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正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工人阶级的却越来越多。这种社会现实使得小资产阶级在惶恐之余,加速膨胀了发财致富和爬上去过上等人“体面”生活的愿望。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就正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作品尖锐地讽刺了她追求享受、爱慕虚荣、庸俗浅薄的思想,并深刻剖析了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小说构思自然巧妙,令人叫绝。小说以“项链”作为线索,将故事各个部分缀串起来,在情节安排上,一求波澜起伏,二求出人意料。路瓦栽夫人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却苦于无首饰,这时,丈夫想到了妻子的朋友,终于绝处逢生,借到项链;风头出尽,心满意足,何曾想节外生枝,偏又丢了项链;找而不得,不还又不行,于是含辛茹苦,可最后得知,所借项链原是假的……小说,情节有波有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小说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事先又处处“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作品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形象具体、可感。

  教读本文,重在分析把握玛蒂尔德的形象及作品的主题。对作品的主题,可以允许学生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适当鼓励。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毋庸讳言,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罢了。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开一个可怕的玩笑。让我们读读莫泊桑的《项链》,定会悟出这个道理。

  二、解题

  背景介绍(出示投影):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项链》就是其中之一。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

  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XX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

  (1)提问: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3)提问: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然后思考: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五、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从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二三百字。

  (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

  (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2.自由讨论,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可写成书面稿,供下节课讨论。

《项链》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4. 培养学生德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玛蒂尔德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 简介作者、作品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

  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二、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1、 口述故事梗概。

  玛蒂尔德,一心向往上流社会,在接到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用十年的青春赔了一挂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

  2.列出情节结构。

  七个“梦想 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 爱慕虚荣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假项链 苦不堪言

  三、 讨论

  a、 这个故事中有两处重要的曲折波澜,谁能说一说?

  ——故事中问,路瓦栽夫人参加晚会大出风头后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另一处是故事结尾,洛瓦栽夫人经历十年磨难,赔偿了巨额债款后,乃知所丢的项链是假的。

  b、 设想一下,假使路瓦栽夫人大出风头后,项链没有丢失,以后的情节如何发展,(以课文内容作合乎情理的假设推想,力求符合原小说的主题思想)

  ——路瓦栽夫人第二次又去商店借了更昂贵的首饰,可是因为招摇过市,遭到抢劫,从此落入苦难……(同后)

  ——路瓦栽夫人从此在虚荣的道路上陷得更深,每天与丈夫纠缠,要他购买贵重首饰,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最后不得不上法院离婚。

  ——她终于成了一位显贵的情妇,被玩弄后,又遭抛弃,她郁郁寡欢、最终自尽。

  c、 再设想一下:路瓦栽夫人在偿还巨额债款后,忽然得知所丢的项链原来是假的,接着她又会怎样?

  ——她震惊过度,发了疯

  ——她回家后自杀了

  ——她老毛病发作,兴致勃勃地用还给她的钱买了高贵的首饰去参加夜会,却又因老又丑而遭冷淡、讥笑

  ——她接受了教训,从此勤俭过日子,生活很美满

  ——这个问题不重要,原作的结尾给人深深回味的余地,妙不可言,硬要说出某一具体的结局,是没有必要的。不具体说出来,使人想得更多。

  因为一方面说明原作精湛的艺术,我们的设想往往有续貂之嫌;另一方面,我们的设想,也有原作异曲同工之处,不必妄自菲薄。

  四、 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人物,情节与环境完全服从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因此,要读懂小说,就要读懂人物;要学习写作,就必须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

  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玛蒂尔德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二、分析玛蒂尔德形象

  提问:A.“失项链”形成了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喜欢什么时期的?

  有关玛蒂尔德的评价,文坛一直颇有争议,要求学生对照“练习二”进行讨论。

  提示1.形象是发展的,也是丰富的,十年前与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天壤之别,但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能割裂。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语文描写。《项链》在塑造玛蒂尔德形象上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B.师生结合课文共同讨论,问题设计: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有什么含义?

  这个“也”字告诉我们,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是“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只能在梦中享受。

  2.她为什么“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明确:因为她“美丽动人”,按照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她具有优越的“出身”和“资本”。

  3.当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她到底感慨什么?

  明确:①“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是佣金最廉价的;

  ②小女仆只能做“琐碎家事”,她感慨自己家境的平民化。

  4.小说中写了她七个“梦想”,怎么辩证看待?“虚荣心”的“虚”是怎么体现的?(要求学生朗读“夜会的日子到了……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明确:①追求幸福生活本身无可非议,但她不切实际,仅仅只能是“梦想”;

  ②用服饰和项链来掩饰自己;

  ③她“陶醉”的是一种虚假的,稍纵即逝的假相;

  ④一个“逃”字更形象地说明说明她的虚荣心。

  5.“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可以选择哪些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只选择“赔”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她可以选择骗、偷、逃等方式;

  ②之所以选择“赔”说明了她人格的自尊、诚实。

  6.“赔项链”使玛蒂尔德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个飞跃,那么在“借项链”中小说是否有些铺垫?

  明确:①她的“梦想”与追求实际上是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别人的尊重;

  ②她并没有利用姿色去沉沦,只是“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

  ③她的“迟疑”说明她对丈夫的了解,表现她的善良;

  ④舞会上她陶醉在所有的人都注视她,说明她希望自己的人格受人尊重。

  7.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的得益的神情笑了”?

  明确:因为她已经抛弃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她为之自豪。

  ★归纳

  玛蒂尔德漂亮 ——美丽的外表小职员、小书记、寒伧

  ——低微的出身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妄于现状 ——扭曲的性格诚实、善良、勇于面对困难

  ——可敬的人格

  ★分析:“丢项链”对玛蒂尔德的影响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的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

  提问并讨论:

  这件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败坏”还是“成全”?十年后她常常“回想”有何感慨?

  明确:是“败坏”也是“成全”,她丢失了美丽和平静的生活,成全了人格的尊严。联系到小说结尾抖出那串项链是假的,可以认为: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象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三、分析玛蒂尔德悲剧的成因

  学生讨论明确:《项链》包含着许多哲学命题: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等。(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自然段以及路瓦栽及佛莱思节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情节确实看似偶然,但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

  ①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②她性格的弱点。

  归纳:玛蒂尔德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四、评析玛蒂尔德形象的意义:

  (一)提示:

  1.“文学就是人学”,是艺术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因此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也正如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2.莫泊桑虽然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受自由主义“纯客观”主张的影响,有时对所描写的事务缺乏明朗的态度,限制了思想的深度,消弱了批判的光芒。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要角度去评判。

  (二)提问:除了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讽刺,十年艰辛的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外,你还怎么看待玛蒂尔德这个形象?请用一句话概括。(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的提示,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论)

  (三)师生讨论:可预见的要点

  对玛蒂尔德的评价1、错位到复位的女性2、金钱与人格的较量3、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4、对诚实守信的赞扬5、对英雄气慨的赞扬

  五、课后练习:补充心理描写

  小说最后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串项链是假的的时候。

《项链》教学设计 第3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项链》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

  一、说教材

  <一>、确定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四册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小说的鉴赏占全书的50%。该册虽只选入了三篇外国小说,但这三篇各有千秋,且在文学史占有显著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其典型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见长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以其传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吝啬鬼闻名;而莫泊桑的这篇《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可以形成完整的小说鉴赏体系;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僻字词

  2、分析小说的情节,初看人物思想和品质。

  3、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玛蒂尔德评价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

  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德难点。

  二、说教法

  鉴于学生已在英语课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

  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又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

  三、说学法

  品读法——仿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复述《失街亭》的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

  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德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周朴园。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爱慕

  项借项链——忐忑不安虚荣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坚强蒂

  链赔项链——悲苦不堪诚实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善良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上一篇:《项链》课本剧(两个版本)

  下一篇:《项链》教案2

《项链》教学设计 第4篇

  教案用纸

  学科

  语文 项链

  审批签字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⑴理解曲折的情节和精巧的艺术构思。⑵理解独具匠心的伏笔和暗示,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和 难 点⑴理解独具匠心的伏笔和暗示,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⑵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

  复习提问《项链》围绕项链安排了哪些情节?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 记(一)导入语面对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曲线,面对这十年青春换来的假钻石项链,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是什么造成玛蒂尔德悲惨的命运?(出示幻灯片2)(二)分析小说人物形象1、命运的悲剧其实就是性格的悲剧,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人物性格又是通过情节而获得具体的显现,教师提问:在莫泊桑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巧的艺术构思中,向我们展现了玛蒂尔德怎样的人物性格?(出示幻灯片3、4、5、6)学生分析回答:强烈的虚心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 记2、“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读者在解读文本时,内心就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玛蒂尔德人物的双重性格,全面的、正确的评价小说人物。(出示幻灯片7)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的玛蒂尔德是不是仅仅只有强烈的虚荣心,她的身上是不是还有闪光的一面?学生回答:项链丢失后她一下子显出英雄气概,毅然决然偿还偿还项链,偿还为还项链欠下的可怕债务,她辞退了女仆 ,迁移住所,租赁小阁楼,她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这说明玛蒂尔德身上还有可爱之处:她诚实、守信、吃苦耐劳。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玛蒂尔德的双重人物性格。(出示幻灯片8)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栩栩如生的。玛蒂尔德身上既有强烈的虚心,同时她又诚实、守信、坚强、能吃苦耐劳。(三)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1、人物性格越复杂、越丰富,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感就越强,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了这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9)教师点拨:在序幕中作者介绍了玛蒂尔德的 “梦想”,她“觉得”,在夜会上得到极大成功她“陶醉于”,这是她的什么活动?(出示幻灯片10)学生回答:心理活动2、教师进一步点拨:这是直接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她的心理活动?学生回答:获得请柬要做新衣时夫妻对话,借项链时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都能反映她的心理活动。教师明确:小说运用了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细腻。(四)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1、玛蒂尔德由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妇现在变成了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好像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作者是对玛蒂尔德的悲惨命运是怎样认识的呢?课文中哪一段话流露出作者的观点?(出示幻灯片11、12)学生回答: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2、教师提问: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归结”极细小的一件事”你对这样的议论,有何看法?教师点拨: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小说最后这一“偶然性”结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么造成这一偶然性结果的必然性因素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观点一:如果没有虚荣心,就不会借项链了,不借自然不会丢;学生观点二:如果在夜会上不那么忘乎所以项链也不会丢,即使丢了也可能注意到;学生观点三:如果还项链时能具实以告,还可以避免最后的悲剧。……教师明确:这是玛蒂尔德身上强烈的虚荣心造成的,这是她的主观因素,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法国社会十九世纪盛行的什么风气?学生回答: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和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追求享乐与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教师点拨:这种社会风气正是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产生的土壤,这才是形成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出示幻灯片13)教师归纳: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否定人物形象的艳羡虚荣和追求享受,人物的悲剧还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强烈的警策作用。(出示幻灯片14)3、莫泊桑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揭示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本质时代特征,传统上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那么同学们通过阅读作品的背景资料、作家的有关材料,你对小说的主题有何看法?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不做过多的影响。(五)课堂讨论(出示幻灯片1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社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一、假如项链没丢,主人公现在的境况如何?(出示幻灯片1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二、“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出示幻灯片17)(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爱美”与“爱虚荣”、“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有哪些本质不同? (出示幻灯片18)提示:本质不同参考:姑娘们都希望拥有美貌,拥有能展现自己魅力的衣饰,都希望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为了炫耀自己的优越,不从自己的经济情况出发,甚至不择手段去占有、去获取,那便是虚荣,那便是贪图享乐。 “爱美”与“爱虚荣”的不同,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认定:一是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看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是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区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主要看其手段是否正当,前者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或其他合法途径去实现,后者往往是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获得。)(三)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19)1.完成《习题册》“课文理解”“语段精读”及“延伸训练”的练习。2.预习《小小说两篇》。

《项链》教学设计 第5篇

  2、本文艺术构思非常_____,在点明项链是赝品之前,文中有三处伏笔: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这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吗?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一句中的”也“字隐含的意思是( )

  a、表现作者对她的美丽的讽刺。 b、表明作者惋惜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c、暗示她未能凭她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d、点出她有跻身上流社会,过高雅生活的优越条件。 5、朗读“你能借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时,重音处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 一 b、这 只 c、能 借 d、借 我 6、“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女人们天生都有一种讲究打扮,企盼享受的追求。 b、“红颜薄命”是古今无数妇女的不幸,漂亮的妇女力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命运。 c、“漂亮”、“可人”是女人的资本,谁有这些资本,她就理所应当地在上流社会中享用。 d、步入上流社会尽情享受是人之常情,漂亮女人尤其希望这样。 7、路瓦栽先生收到请柬后“得意洋洋”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得到上司的赏识。 b、他有了讨好妻子的机会。 c、他好不容易弄了一张请柬,可以让妻子到上流社会露露脸。 d、能让妻子去参加夜会,可以满足一下她的虚荣心。 8、报钱的数目时,玛蒂尔德迟疑的原因是:( ) a、主意没拿定。 b、不好意思开口要那么多钱。 c、舍不得花那么多钱去做一件衣服。 d、担心丈夫不能接受。 9、夜会后,他们“惆怅地”进了家门,惆怅的主要原因是:( )

  a、夜会结束了,豪华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b、豪华是属于别人的,自己又回到寒伧的住所来了。 c、到上流社会露一次脸也不过如此。 d、费了那么大的劲做准备,并没捞到什么。 10、选出恰当的选项填入句子后面的横线上:

  (1)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________ (2)她沉迷,陶醉在欢乐里,部长也注意她了。_________ (3)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_____ (4)她猛然喊了一声,脖子上的项链没有了_______ a、追求享乐 纸醉金迷 b、乐极生悲 c、黄梁美梦 利欲熏心 d、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e、出人头地 狂妄得意 f、如痴如醉 受宠若惊 g、自惭形秽 相形见绌 h、啼笑皆非 无可奈何 11、《项链》结尾处说明项链是赝品,对这样写的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她为一晚的豪华生活,付出十年艰辛,却只为一条“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钻石项链,加深了作品的讽刺力量。 b、意在揭露佛来思节夫人虚伪欺诈,用假项链来哄骗好友则对穷人的侮慢。 c、这种写法包含了作者对世态人心的感叹,透露了对主人公的某种同情 。d、结尾处忽起波澜,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 ,能引发读者深思 。

  12、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副词是( )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她〔 〕只喜爱这些。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 〕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 〕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

  a、然而 唯独 然而 因为 甚至

  b、可是 偏偏 所以 因为 而且

  c、但是 确乎 可是 由于 由于

  d、然而 偏偏 可是 因为 由于

  13、变换句式:

  (1)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改成以“她”为主语的单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改成兼语式的单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最后说出项链是赝品,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

  a、唤起读者对玛蒂尔德的深切同情,真是极小的一件事败坏了她的命运,使她连遭不幸。

  b、债务还清,节奏平缓下来,忽又奇峰突起,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c、表现出玛蒂尔德性格当中的另一面:诚实、好强,看不透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

  d、突出主题,为一晚上的虚荣,付出十年的艰辛;而这挂项链竟是假的,多么不值得。

  阅读理解:

  她高高兴兴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上面印着这些字:

  “教育部长乔治①郎伯诺及夫人②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③星期一④光临教育部礼堂⑤参加夜会。”

  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a〕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但是,亲爱的,我原以为你一定很喜欢的,你从来不出门,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她用〔b〕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

  “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

  15、为请柬①—⑤处选取恰当的标点( )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16、为〔 〕a、b处选取恰当的词语( )

  a、懊恼 恼怒 b、恼怒 懊恼

  c、郁闷 恼火 d、怅惘 气愤

  17、对路瓦栽说这是“一个好机会”,正确的理解是( )

  a、因为妻子从来不出门,这是一次夫妻出门娱乐的机会。

  b、这是赢得漂亮妻子欢心的好机会。平日妻子常常不高兴,甚至困苦。

  c、这是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结交场面上人物的好机会。

  d、这是难得出门的妻子,向周围人展现自己美貌、丰韵的好机会。

  阅读理解: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 〕,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8、第一段方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慢慢悠悠 b、犹豫不决 c、挑三拣四 d、心中无数

  19、这部分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行动描写 b、肖像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语言描写 d、行动和语言描写

  20、这段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高兴——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21、选出对“我只借这一件”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玛蒂尔德怕对方不同意,自己失去好机会。

  b、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得少,表现玛蒂尔德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玛蒂尔德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玛蒂尔德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22、分析下面的句子中的划线词句,分别表现主人公哪些思想性格特征?

  ①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②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③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④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⑤但是有时候,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⑥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23、课文中下面的两句话,都有“觉得”一词,请分别找出它们的宾语:

  ①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两句话里有词语“象”或“好象”,试分别判断它们是不是比喻。

  ①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象自惭形秽,不出来。

  ②她穿得象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25、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①肴 ②赁 ③券 ④誊 ⑤倾

  26、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___,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②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___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③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___,不出来。

  ④她狂热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___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a、破旧 仰慕 自惭形秽 陶醉 b、陈旧 敬仰 惭愧羞涩 沉醉

  c、陈旧 羡慕 不好意思 沉迷 d、破旧 尊敬 羞于露面 沉溺

  27、“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这句话的含意是:( )

  a、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她决心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性格。

  b、这是虚荣心在支撑着她,不能垮下去。

  c、她下决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经济上的压力,去过穷人的生活,这是她性格中刚强一面的体现。

  d、事已至此,别无它途,只有面对现实,她认命了。

  28、“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句话的作用是:( )

  a、发人深思,深化主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性。

  b、说明佛来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的诚实所感动,两人的友情将进一步加深。

  c、强化了玛蒂尔德的悲剧的命运。

  d、流露出作者对历尽艰辛偿还债务的玛蒂尔德的同情和怜悯。

  29、下列句子中,没有表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一句是:( )

  a、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b、这是件朴素的家常衣服,这件衣服的寒伧味儿跟舞会上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她感到这一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c、她想了几秒钟,合计出一个数目,考虑到这个数目可以提出来,不会招致这个俭省的书记立刻的拒绝和惊骇的叫声。

  d、她不像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她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30、小说结尾才道出项链是赝品,这样写的作用是:( )

  a、深化了主题,既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又对玛蒂尔德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充分证明了一件偶然的小事使玛蒂尔德吃尽了苦头。

  c、揭露了佛来思节夫人一伙资产阶级的虚伪,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罪恶。

  d、掀起波澜,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丑恶的行径以及他们的虚伪,教育人们要谨防上当。

  3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 )

  (2)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玛蒂尔德生活悲剧的唯一原因。( )

  (3)作者以项链的借、丢、赔为线索,展开情节,构思新颖,故事情节曲折有致,人物心理描写很有特色。( )

  (4)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羊脂球》、《项链》都是他的短篇精品。( )

  (5)一夜豪华、十年艰辛,玛蒂尔德的不幸遭遇正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腐蚀。作者对她的态度是批评其虚荣,同情其不幸。( )

  《项链》练习卷答案

  1、法国 批判现实 短篇小说巨匠 项链 梦想 收到请柬 借 丢 陪

  点明项链是赝品 2、精巧 略

  3、不是。这句话只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而造成玛蒂尔德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她追求享乐的虚荣心。

  4、 c 5、b 6、c 7、c 8、d 9、 b 10、 d e g b 11、 c 12、d

  13、(1)她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而苦恼。

  (2)那些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的宽敞的客厅使她神往。

  14、b、d 15、b 16、a 17、c 18、b 19、d 20、a 21、b

  22、①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化,使得玛蒂尔德渴望向上爬,渴望过豪华奢侈的生活。“只得”表达了她的不平、不满和无可奈何、不尽的哀怨。

  ②“梦想”的多次出现,写尽了玛蒂尔德追求豪华生活的心理;而“没有”的三次出现,是现实生活对“梦想”的回答。这里运用了对照的写法。

  ③“沉迷”。“陶醉”充分显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

  ④主人公这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她诚实、讲信用的品德,不轻易地被厄运压倒。

  ⑤经过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没有对过去的追求感到羞耻,说明了她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导致她生活悲剧的真正原因,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思想腐蚀的严重性。

  ⑥这种“得意”是劳动换来的,是迎着厄运走过来的“得意”,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得意和自豪,艰难的生活改变了人的气质。

  23、①“觉得”的宾语是:很不幸,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②“觉得”的宾语是: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24、不是所有的有“象”、“好象”的句子都是比喻句。这两句话都未用比喻修辞方法。

  25、①yáo佳肴 ②lìn租赁 ③quàn债券 ④téng誊写 ⑤qīng倾倒

  26、a 27、c 28、a 29、c 30、a 31、(1)√(2)× (3)×(4)√(5)√

  上一篇:《项链》基础练习

  下一篇:《项链》课本剧(两个版本)

《项链》教学设计 第6篇

  高中语文《项链》说课稿怎么写?下面小编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1、分析小说的情节,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 爱慕

  项 借项链——忐忑不安 虚荣 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 坚强 蒂

  链 赔项链——悲苦不堪 诚实 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 善良 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项链》教学设计 第7篇

  《项链》说课稿

  《项链》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这是继本册第一个小说单元之后的又一个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继续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描写技巧。

  《项链》是一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d、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高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abd是重点,c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④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⑸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⑹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倒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课文和《药》的学习,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已经了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学习重点的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即结合课前印发的讲义,又通过做练习逐步掌握起来的)。为了使学生的认识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本文时就是继续围绕教学重点并结合本篇课文固有的特色,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提问、讨论,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诵读等手法,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教学过程(www.jing-luo.com)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一)导课

  1、以诗导入新课。\\\"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明·伦文叙题苏东坡百鸟归巢图)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清·无名氏《冰雪诗》)

  让学生考虑这两首诗和课文的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点拨。学生略家思索便可以知道这两首诗前三句都平淡无奇,最后一句却是奇峰突起,化平淡为神奇,诗意的大逆转给人以特别深的印象。这种大逆转类似于欧·享利式的结局,它们的共同点是出人意料,合乎 情理,《项链》的结局也是如此。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在笑声中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笑声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关于莫泊桑,除了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我还补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让他们在互相联系、互相比较中掌握知识。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仅仅抓住。同时,这也是根据大纲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

  3、解题

  《项链》的原题是《首饰》,后来选入课本时,才更名为《项链》。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在小说中,改变了路瓦栽夫人的命运的,是一条项链,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项链展开的,因而后一个标题更切合小说的内容,而原题《首饰》所涵盖的范畴显然太大了。那么,这一条小小的项链是如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体会是,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课题,深入挖掘课题所蕴涵的信息,这课书就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点拨教学法时,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二)说课文分析(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

  1、关于本文的情节和结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里主要运用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可以辅助提问法,同是主要是为了解决目标a)

  ⑴、小说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⑵、所有的情节中有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请指出来。

  ⑶、分析每一个情节中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体语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就渗透了目标b在其中。)

  ⑷、有人说“丢项链”写得太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让大家小组讨论是否这样?(有学生这样回答:孤立地看这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前文,尤其是全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那么她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这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出人物性格的致命弱点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

  2、关于文章的结尾部分,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每个人不同的语气。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这也是诵读法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假项链”,是《项链》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让大家考虑最后说明“项链是假的”有怎样的“打击力量”?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这就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由此我让学生考虑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这是一个自主探究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觅,去探索。有的学生见解独特:他说可以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请柬“一向很少发给职员”,“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弄到手”,偶然;晚礼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这么一笔款子”,偶然;借项链也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偶然;丈夫给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会想到这竟使妻子手忙脚乱,偶然;项链的丢失当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还项链时,朋友没有发现被掉包,也是偶然。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样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目标c就渗透在其中了。

  (三)说练习

  1、说课堂练习——表演场景

  这里的表演不是课本剧的正式改编表演,讲台即是舞台,教材即是脚本,学生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项链》可沿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给小说续写结尾或设想另外的情节,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欣赏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讨主题多重性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为此,我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了四个场景:课文开始、结尾和中间两处。下面是两位学生的表演台词:这一段文字针对“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a、老板,这牛肉还是那个价吗?

  b、你总是问又不买!

  a、这西红柿多少钱一斤?

  b、不要问啦,你买不起的!

  a、那有什么便宜点的菜吗?

  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

  a、这堆老白菜呢?

  b、老白菜啊,这些至少两个铜子。

  a、两个?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b、还再便宜?算了算了,一个铜子拿去吧,其他人还等着我呢!

  这样的即兴发挥,真是巧妙生动的阐释。这样对课文进行拓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解决目标d

  2、说课后思考题

  玛蒂尔德之所以把赝品当真物,是有因可寻的,让学生考虑其中的原因。(⑴、就人而言,不敢想象那位“富有”得令人倾倒的朋友,竟会收藏价钱低贱的假货;⑵、就物而言,不敢相信那挂置放于缎盒、储藏于镜柜、光彩照人的项链,竟会是赝品;⑶、就己而言,生于“蓬门”,嫁于“寒士”,难见珠宝一面的家庭妇女,一眼就能看出珠宝的真伪吗?⑷、就理而言,即使是对友人的珠宝的真伪有所怀疑,又怎么好意思启齿相问呢?何况用毕还要归还于人呢?)

  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而且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一种能力的迁移。

  五、说板书

  我把板书设计成了一条项链的形式,把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标注在“项链”上,每个情节的前后分别是主人公差别较大的心理活动,项链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表面上看这是一条项链,实际上是玛蒂尔德给自己戴上的一个精神枷锁。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项链》教学设计 第8篇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如果按情节——人物——主旨的流程教学《项链》,往往会因缺少聚焦点,或者说缺少一条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而零敲碎打,旁逸斜出。笔者从作者的“感慨”入手,以探究主人公人生悲剧背后的思想根源为聚焦点,带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录】

  多媒体展示:“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语段)

  师:作者的这番“感慨”,针对的是课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生1:针对的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人生悲剧。

  师:为什么会丢失?

  生2:心慌意乱,忙中出错。

  师:为什么心慌意乱?

  生3:因为她觉得“临走时候加穿的衣服”“寒碜味儿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很不相称”,“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师: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生4:虚荣心。

  师:如果她没有项链,就不会丢失。哪来的项链?

  生5: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师:为什么要借?

  生6:因为她没有。

  师: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呢?

  生7:她认为“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师:这又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生8:还是虚荣心。

  师:如果她不参加舞会,就不会借项链。她为什么要参加舞会?

  生9:她一直渴望这样的机会。

  师:依据呢?

  生10:小说一连用了八个“梦想”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其“梦想”的内容(从文中逐一指出)就是依据。

  师:这些“梦想”说明她还有什么思想?

  生11:贪图享乐。

  师:要是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会怎么样呢?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2:很难说。因为作者也感慨:“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生13: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生14:作者把玛蒂尔德的悲剧归结为人生无常,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应该说,这是作品,也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掌声雷动)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大家的意见倾向,不用老师再画蛇添足了吧。

  【后记】

  玛蒂尔德人生悲剧,实际上隐含着“偶然与必然”的唯物辨证法关系(只是教学时没有使用其术语而已),组织学生加以探究,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的要求是一致的。组织学生去探究作品以及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作者邮箱:

  [1]

《项链》教学设计 第9篇

  莫泊桑这篇小说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家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描绘”①,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

  这是大艺术家的气派,工笔也来得,写意也来得。忽而用墨如泼,忽而惜墨如金,挥洒自如,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记得在齐白石的花卉草虫小品中,往往花草是写意,而小小的虫鸟画得特别细,身上毛绒绒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写小说的道理也是一样。

  路瓦栽夫人虽然活了多年,但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只有一月十八日那一天,而能解释她命运的也只有一天,那就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的那一天。人生的关键时刻从来都是那么不多的几天。叙事要做到详略得当,节奏分明,敢于跳跃,勇于取舍,绝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手法问题,这首先要求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胸有全局,然后“裁之以识”,如此方能“洞见巨细”,“巨详细略”(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毛稚黄语)。

  如果说掌握详略已经比较困难的话,那么保持全文的均衡则更不容易。这就要求在详写的部分有略笔,略写的部分则也要有相当的细节,略处像历史著作那样完全是一笔带过或安排大段的空白并不相宜。莫泊桑用简笔写新婚之初的路瓦栽夫人,尽管是大笔勾勒,但在提到她意不在肉汤而一味想人非非时,仍然有细腻的点染,让读者对她深入骨髓的富贵荣华梦先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如果是一般的作者,这里也许就简到只用粗略的语言作一概述。后来作者写到路瓦栽夫人在十年浩劫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是略中有详,粗中有细——

  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她粉红的指甲在油污的盆盆盖盖和锅子底儿上磕磕碰碰磨坏头发乱糟糟,裙子歪歪斜斜,两手通红,说话粗声大气,刷地板大冲大洗。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

  在概述之中仍然有这样意味深长的细节,真所谓简而不陋,与此相对的则是在详写的部分也有简笔,例如一月十八日的晚会,作者并没有去大写会上的红男绿女、交际应酬、旖旎风光,而只是着力描写出够了风头的路瓦栽夫人如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看来宏观的详略和微观的详略不妨有一定的交错,形成富有张力的配合,这样才会有纵深感,全文也才能保持战略上的平衡。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然“无话”了为什么不是“无”而还要有“短”呢?恐怕也是要保持宏观上的某种均衡吧。

  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又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

  知道了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假的,前文中的许多情节都有了崭新的丰富的意味。例如她去借项链吧,她东挑西拣,什么高级的都没有看好,偏偏选了一副假货,这一定让佛来思节夫人大跌眼镜,于是她十分爽快地同意借出;后来听说弄坏了—点正在修理(其实是丢了),当然毫不着急;当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的时候,她满脸不高兴,说自己可能要用,看来不过是拿穷朋友开玩笑,事实上她连盒子也没有打开。这才是贵夫人的架势。路瓦栽夫人成天梦想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其实她对什么叫高雅奢华一窍不通。作品开头处写她的白日梦,那梦中的客厅、家具、壁毯、筵席,在路瓦栽夫人心目中已经是够阔派的了,而其实彻头彻尾地带着小家子气,与真正的高雅奢华毫不相干。

  路瓦栽夫人的慧眼既然只能看得见假钻石项链四射的光芒,既然她对几百法郎与几万法郎的货色都分不清楚,那么她在赔偿项链时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就由崇高一变而为滑稽,由可敬沦为可笑。她的生活悲剧就带上了浓重的喜剧色彩。

  相对于这样一个神奇的结尾来说,前文几乎都可以说是冷峻的伏笔,处处都有深长的意味,例如在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时,如果将事情和盘托出,问题本来可以很容易就得到解决,但女主人公的性格决定了她一定不肯在朋友面前丢这份面子,她宁可打落门牙往肚里咽。由此再追溯上去,路瓦栽夫人要避免悲剧的命运本来是不难的,她可以根本不去参加那次舞会(可是这样的好机会断乎不容放过!),或者只带一朵鲜花(那样太寒酸了,还不如不去!),或者好好地跳舞,从容地回家,那也就什么麻烦也没有了;可惜她的丈夫太体贴她了,怕她着凉,送来家常衣裳,于是逼得她匆匆逃出,以便保持来之不易的大出风头的光荣,谁知竟在这仓皇出逃的慌乱中弄丢了项链!性格就是命运。直到最后,在得知那项链原来是假的以后,她也许才如梦初醒——也许竟仍然不醒。作品就在这里结束,留给读者一块很大的重新思索的空间。

  一般认为《项链》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虚荣心也不单是小资产阶级妇女才有,而且小说的意义似乎也并不局限于此,它实际上揭示了某种人生的哲理。

  鲁迅先生在课堂上曾经介绍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项链》的分析:“将刹那的幻觉当做生命现象之真,以致堕入悲剧的境地,影响一生的命运,这富有哲理的暗示,使读者读后如梦初醒,遂使它成为不朽的名篇。”2这一分析很有启发性,作品里明显可见的情节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而在骨子里贯穿全文的则是路瓦栽夫人那起伏变化贯彻始终的幻觉。两条线里应外合,沉潜往复,引人人胜,发人深省。到小说结尾真相大白:那项链原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半生追求的幸福又何尝不像这假项链似的,乃是虚幻的东西!沉溺于幻觉之中的人们应当从这里得到极好的教训。

  路瓦栽夫人那样深地沉溺于虚荣的幻觉之中,实际是一种病态。用医学的眼光来看,她有神经官能症,需要心理治疗。新弗罗伊德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理想自我、真我、实我。真我是生命的中心,是本来意义上的我;理想自我则是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当完美以至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而实我则是在客观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的综合,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实际的行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整合、协调这三者,使之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因此人格是统一的。神经官能症(或称心理症)患者则失去这种平衡,形成人格的异常发展,如果更严重些则可能发展为人格解体——那就不是神经官能症而是精神病,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了。

  神经官能症患者虽然平时也能同普通人一样生活,可是一旦遇到某些事情,有什么波折障碍,他的官能症状就出来了,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理想自我过于膨胀,他会一头栽进自我理想化的迷梦中去而不能自拔,这在别人看上去就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自我理想化离不了自颂,它带给个人相当需要的意义感及凌驾他人的优越感,但决非盲目的自大,每个人都经由自己特殊的经验、过去的幻想、个人的需要以及他所具有的天赋,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3路瓦栽夫人凭借美艳动人的天生丽质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她因此而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可惜实际情况与此极不合拍,她嫁给一个小小的书记,只能过平淡俭朴的日子,为此她不断地感到无限的委屈和痛苦,时时痛哭流涕,于是就一头栽进幻想中去寻求安慰,经常大做其内容相当丰富具体的白日梦,在梦中,她高雅华贵之至——这正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的强迫症状。大量的病例表明,神经官能症患者为了实现“理想自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强迫性的要求和需要,从而深深陷入幻想,日甚一日地远离实际,远离“真我”;患者不断地增强自负的情感,往往会形成一个带有他个人特色的“自负系统”,“当自负系统仍未获得解决时,他会感到真正的痛苦”4。

  参加舞会,大出风头,路瓦栽夫人的自负系统暂时得到满足,可惜好景不长,丢失项链给她极沉重的打击,自负系统迅速土崩瓦解,这时她的“理想自我”不得不大为收缩,“真我”有所复兴,面对现实她一度调整了自己的人格系统:“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生活中的巨变粉碎了她的幻想,重新确定自我的方向;现代精神疗法无非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患者破除迷妄,把自我的方向重新定准,以免在实际生活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新弗罗伊德学派指出,如果只发生了“破除迷妄的醒悟过程”而没有建设性的步骤加入,

  “则他们亦无法而且也绝不会具有彻底而永久的解放效果”5。路瓦栽夫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她在十年辛苦不寻常之后外貌变化很大,而官能症状仍未彻底清除,此时路瓦栽夫人虽然活得很累显得老了,“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原来这位夫人还在忙里偷闲,重温她的旧梦。一个病人膏肓的神经官能症患者要彻底走出幻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莫泊桑拿一条假冒伪劣的钻石项链来打破路瓦栽夫人虚幻的“理想自我”,以毒攻毒,妙不可言。小说超越了心理和病理的范围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去,乃是这篇小说永久魅力之所在。

  青年人最富于朝气和理想,同时恐怕也是梦幻最多的时期,如何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地前进,防止因溺于幻想而陷人麻烦和悲剧,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项链》在这一方面至今仍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① 莫泊桑《〈梅塘之夜〉这本书是怎样写成的》,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② 转引自孙席珍《鲁迅先怎样教导我们的》,载《鲁迅诞辰百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卡伦·荷妮《自我的挣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④ 前引书,第159页。

  [1]

《项链》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介绍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项链》(二)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介绍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 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 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什么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且产生了“悲哀的感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又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如何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上一篇:《项链》教案1

  下一篇:《项链》教案3

《项链》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目的: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同情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5、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c、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课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五、板书设计

  主题内容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一夜欢乐借项链

  讽刺丢项链

  情感倾向同情赔项链

  赞扬还债务

  恪守诚信(不惜)十年艰辛识项链

  上一篇:《项链》教学片段实录

  下一篇:《项链》教案2

《项链》教学设计 第12篇

  一.作家简介

  187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法国大作家左拉的梅塘别墅里,聚集着六位自称自然主义者的文人。他们商定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每人各写一篇中短篇小说。文成以后,结成《梅塘晚会》集子公开出版。《羊脂球》被公认为其中最好的作品,作者也因此而一举成名。他就是后来成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1850-1893)。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受母亲影响,他十三岁就开始写诗。1873年,还接受了母亲的老友法国著名作者福楼拜的亲自指导和严格训练。莫泊桑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了中短篇小说三百多篇,长篇小说六部,诗集一部,游记三部和各种有分量的评论性文章。

  其中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极为广泛,大致可分为描写普法战争的;反映资产阶级世俗生活和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描写下层人民贫困痛苦和反映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等几个类型。各个类型中的较有名的作品分别有:《羊脂球》、《蜚蜚小姐》、《米龙老爹》、《两个朋友》;《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遗产》、《勋章到手了》、《雨伞》;《一个女长年的故事》、《希孟的爸爸》、《一个儿子》、《乞丐》等等。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精巧,选用典型细节、采用叙事抒情的手法,文笔自然流畅,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十九世纪三大短篇小说家。

  二.能力训练

  1.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1)寒伧( )  (2)咕哝( )  (3)相称( )

  (4)皱褶( )  (5)账簿( )  (6)一杆( )猎枪

  (7)债券( )  (8)租赁( )  (9)抹( )布

  (10)一模( )一样          (11)瘦削( )苍白

  2.看拼音写汉字

  (1)shē( )华   (2)suǒ( )碎   (3)感kǎi( )

  (4)佳yáo( )   (5)惊hài( )   (6)穷酸xiàng( )

  (7)端xiáng( )  (8)赔cháng( )  (9)犹豫不jué( )

  (10)wēi( )胁   (11)téng( )写  (12)面面相qù( )

  (13)亲nì( )   (14)yán( )缓   (15)变huàn( )无常

  (16)wéi( )幕   (17)别zhì( )   (18)自惭形huì( )

  3.选词填空

  (1)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  ),优美的(  ),温柔的(  ),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a.聪明 资质 性情   b.资质 性情 聪明

  c.资质 聪明 性情   d.聪明 性情 资质

  (2)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的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  ),墙壁的(  ),家具的(  ),衣料的(  ),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

  a.黯淡  寒伧  粗陋  破旧

  b.破旧  黯淡  粗陋  寒伧

  c.粗陋  寒伧  破旧  黯淡

  d.寒伧  黯淡  破旧  粗陋

  4.问题提示

  (1)路瓦栽夫人丢项链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在前文的交代中是否有些伏笔,告诉我们丢掉项链是有可能性的呢?

  (2)项链是假的,是小说的结局。在前文的描写中是否有一些描写,暗示项链是假的?

  (3)路瓦栽夫人是否不再像以前那样虚荣了?

  (4)假如没有“项链是假的”这样的结局,小说还是不是悲剧呢?

  参考答案

  1.(1)chen(2)nong(3)chèn(4)zhě(5)bù(6)gǎn(7)quàn(8)lìn(9)mā(10)mú(11)xuē

  2.(1)奢(2)琐(3)慨(4)肴(5)骇(6)相(7)详(8)偿(9)决(10)威(11)誊(12)觑(13)昵(14)延(15)幻(16)帷(17)致(18)秽

  3.(1)a(2)d

  4.

  (1)提示:丢项链是可能的。在前文也有一些伏笔。比如:当玛蒂尔德离开舞会时,她的丈夫把一件家常衣服披在她的肩膀上,她为了不让别的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路瓦栽拉住她,要给她叫一辆马车,她“一点也不听,赶忙走下台阶。”在大街上到处找马车……等处,都在交代她离开舞会时的狼狈与匆忙,为丢项链打下伏笔。

  (2)提示:项链是假的,在前文是有暗示的。比如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任何犹豫,当即回答:“当然可以。”佛来思节夫人的镇定、淡然与玛蒂尔德的狂喜、惴惴形成了强烈反差;在马蒂尔德忐忑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根本没有打开盒子,以验明正身,表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之物;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盒子是后配的。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缜密构思。

  (3)提示:玛蒂尔德还是摆脱了一些以往的虚荣的,虽然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的无奈。比如在她还是一个美丽的小女人的时候,她“从来不出门”也不再去看望有钱的佛来思节夫人,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衣服。而现在她不再拥有美貌,“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的时候,却会“去极乐公园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而且在看见年轻依旧,美丽依旧的佛来思节夫人时,选择了坦然走上前去与她说话。

  (4)即使没有这个结局,小说仍然是一个悲剧。用十年的苦辛换一夜的陶醉,本身就已经很有悲剧色彩了。拿来交换这一夜的光彩照人的,是永远也挽回不了的青春和美丽。而这个“项链是假的”的结局,更增添了悲剧意味,甚至增添了一些荒诞色彩。自以为烘托了自己价值的东西其实本没有太大价值,而自己却为它付出了当时妇女们看来最有价值的“资本”——美丽、风韵和娇媚。项链是假的,人们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外在的东西中又有几多虚假呀。

  内容与形式

  高二(2)班 李伟

  有时候,即使很简单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把人感动。

  看过一段文章,说作者在一个偏远的警察局采访,碰到执行任务追捕穷凶极恶的歹徒,全员出发,队长不声不响地拿起了队里唯一一件防弹衣,跑了出去。作者只觉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后来他们成功地抓获了罪犯,整个大队被授功,队长也因表现出色受到嘉奖。再后来作者有意无意提起防弹衣,这时队长向他讲述了队中不成文的规定:由于队里资源短缺,凡是拿到那件防弹衣的,必须在冲锋时抢在前面,迎接死亡的挑战。

  看到这里,只觉感动得哭出来。其实那篇文章很短,也没有什么铺排修辞,甚至原文也许只比我的叙述多一点,但,这个故事本身的魅力,使一切文字上的修饰都成了多余。

  一篇好文章的标准,也许不必有华美的词句,不必有奇异的结构,但内容本身必须具有吸引力,语句不过是为怎样讲好一个好故事服务的——当然,如果同时具有两个条件,就该算是优秀的文章,或者叫做经典了。

  可惜现在的大部分书,大部分作家都在如何提高语言能力上下功夫,极尽铺张之能事,语言千变万化,故弄玄虚,仿佛为了标榜自己与常人说话方式有异。但,美丽的语句下面埋藏的是苍白的内容,如同金箔做成的屋子,虽好看,却住不进人。这样的东西,看多了就觉得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其实他们自己也未被打动),让人感叹这样的东西给小学生当做造句练习,让他们明白我国的语言文化之博大精深还可以。当作家们的码字能力越来越高的时候,他们心灵的窗子却越关越紧,越来越难以发现美好的东西。

  由此便有另外一个问题:作家是我最不喜欢的职业,因为我觉得,当一个人要靠写东西混饭吃的时候,难免会写出一些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自己认为最出色的东西。毕竟,好文章是可遇不可求的,没有人能保证好的题材每隔个一年半载就敲一次门,但这中间还得吃饭,而且这又不是三年不开张,开张撑三年的事(哈利·波特不算),当他为生计所迫,再或是个别责任心差的人想要改善老婆孩子的生活条件,却又没有好的材料,就会拼凑一些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以美丽的语句做幌子的垃圾。(那些有点名气的作家最爱干这种事,反正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会有编辑要)就算其他职业的人也会做些违心的工作,却没有一个群体像作家那样对人类的影响巨大,毕竟他们也算灵魂的工程师。

  经典的条件是好内容好形式,那么,那些不是终日写作的人,也是很难写出经典的。因为说实话,写东西这件事还算得是熟练工种。文笔,还非得靠不断的磨练才能进步,不写他几十万字达不到驾轻就熟,那些网络作家还是靠往网上帖字拍砖成长起来的呢。也许每个人都会偶尔有美丽的发现,但却不一定有写好的本事,自娱自乐还行,不一定都上得来台面。

  那么,也许是那些衣食无忧,有时间练笔的作家更容易写好吧,不把写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凭兴趣出发,对自己,对读者负责。比如歌德,愿意花六十年的时间写一部著作。当然了,这样的人,又容易背上不知民间疾苦的恶名,起码下九流那些悲惨的生活他们是不能体会的,描写自然有些欠缺。再或者,就是因为纯粹对写作的热爱而甘于清贫,语不惊人誓不休,直至写出惊世骇俗的东西,这样的代表人物有曹雪芹,只是,呵呵,他自身的命运就有些坎坷了。其实他还算幸运的,起码作品被人们发掘到了,看看电影《鹅毛笔》中的那些天才们,有的在作品没完成时就在困苦中死去。

  所以,大师、经典总是那么少。

  话说回来,我们起码可以保证的是在内容上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评语】

  别林斯基曾这样说:“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事物都是纯朴而谦逊的。”本文谈及的内容关乎“简单”,然而李伟同学用他深刻的思考和对文坛的冷峻观察告诉我们:简单与质朴不等于平淡与平庸,华丽与矫饰不代表富足与高贵,伟大的作品应该文质兼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写作不是谋生的手段,影响着人类灵魂塑造的事业应是对得起良心与良知的拷问的。

  上一篇:《项链》教案3

  下一篇:《项链》第一课时教案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精简12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通用1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第1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9 拿来主义(精简12篇)

9 拿来主义(通用12篇)9 拿来主义 第1篇  教学目的:       学习鲁

《蜀道难》教学实录(精简17篇)

《蜀道难》教学实录(精选17篇)《蜀道难》教学实录 第1篇  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精简1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通用1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

高二生物专题研究性学习教案(精简2篇)

高二生物专题研究性学习教案(通用2篇)高二生物专题研究性学习教案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