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氓》导学测试(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氓》导学测试(精选17篇)

《氓》导学测试 第1篇

  导学任务:一、字词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三、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导学测试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

  高中高一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a、“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b、“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c、“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a、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d、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并称“风*”,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4、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答: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5、课文重点:(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6、思考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7、作业:1、翻译诗歌第六章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每段的内容,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氓》导学测试 第3篇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一、导入: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二、了解《诗经》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占有对方痴情幸福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导学测试 第4篇

  周道宝

  示标:

  1、 了解《诗经》

  2、 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 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 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 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 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 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 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 欣赏内容

  1、 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 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 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 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 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 静女的形象

  7、 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 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作者邮箱:

《氓》导学测试 第5篇

  【学习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学习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四、初步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文章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4、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5、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写作训练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导学测试 第6篇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

《氓》导学测试 第7篇

  一、思考领悟 《诗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手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氓》,偏重叙事;《采薇》,偏重抒情。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那么,我们要读懂《氓》(《诗经·卫风》)抒发了什么情?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了什么手法?《采薇》(《诗经·小雅》)抒发了什么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好在哪里? 二、鉴赏评价 《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网络,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氓》导学测试 第8篇

  第一课时

  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

  (沉默片刻,一生怯怯地)

  生1: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2: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3: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办法,必须得学。

  (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发展”的需要。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恐怕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做到善于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好像已经读过课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

  (生读约3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生4: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zǎ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

  生5: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师:不错!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10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沉默)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生1: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1: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看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6: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7: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有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8: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生笑)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你(生2)来!

  生2: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你(生9)来。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很简洁。婚前一般叫(生答:恋爱),哈,恋爱,哪几节是恋爱?

  生9:前两节。

  师:回家呢?

  生9:最后一节。

  师: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吗?(生答:同意)

  生10: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生11: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

  师:很多!你说的是诗句不理解还是内容上不理解?

  生11:都有,内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师:这要怪我了,我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

  生11: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11: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那么多的注解,注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几倍,要充分利用。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

  (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就是该你们自己读。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有两个要求: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生读约12分钟)

  师: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给我递了纸条。我念一下:“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门口见,我请你吃快餐。”(生大笑)是请我的吗?不过现在我们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做一次先锋?

  生6:我喜欢前两节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6: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看不见就哭。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12: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13: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14: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6: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14: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14: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14: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14:(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15:“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16: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16: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生: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17: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

  生17: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18: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生18: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起来你动脑子了。我也不怎么明白。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举个例子: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想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19: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生9: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20: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20: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师:谁来?(无人应,指生20)你说说。

  生20:“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2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9:我记得你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22: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的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就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9: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师:还有么?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生:(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生3:痛苦。

  生23:怨恨。

  生24:冷静

  师: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生9所说的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生9: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又止)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在回家途中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她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到家后可能出现的局面。行不行?

  师:你说行不行呢?

  生9:我说不好。

  师:大家分析一下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沉默)

  生22: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车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这样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23:老师,是不是《诗经》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师: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生24:“乘彼垝垣”的“垝”课下有两种解释,考试时怎么办?

  师:你给我出了个难题。你想怎么答?

  生24:都行吧。

  师:都可以。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解释为通“危”更好,高,这个词你们应学过:“危楼高百尺,(生:手可摘星辰)。”姑娘为了看到恋人的影子,抛下女孩家的文静与娇羞,登上高高的城墙远眺,多么痴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25:您刚才说是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

  师:谢谢你的批评。理解为多年,“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是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25: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生26:“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独?

  师:你用了一不规范的简称。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还可以结合《质量检测》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学会怎么读了: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氓》导学测试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

  渐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三至五章)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导学测试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设想

  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

  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文

  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通假

  字

  (二)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三)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四)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

  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

  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

  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

  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

  性格特点。

  (五)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

  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五、板书设计

  氓(一)

  恋爱(第1、2章) (热情、幸福)

  氓( 婚变(第3、4、5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 (清醒、刚烈)

  (二)主题(三)写作手法

  1、开创比、兴手法

  2、回忆和对比

《氓》导学测试 第11篇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导学测试 第12篇

  周道宝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作者邮箱:

《氓》导学测试 第13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导学测试 第14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导学测试 第15篇

  投影 画面 课题

  问好 第一次来翠园 也是一种缘分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氓》

  导入:

  《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作创作的题材,然而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

  一首诗歌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今天我们通过美读来感受,分三个环节: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在诵读中感受情感美。

  为什么强调诵读呢?

  同学们都喜爱优美动听的歌曲乐曲,歌曲乐曲的美是通过演唱演奏体会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看歌本乐谱。诗歌同源,他们有相通之处,诗经本来就是歌词配乐来演唱的,因此要多诵读。

  一、在诵读中体会音乐美

  1、自读 注音

  本文需要掌握的词句: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个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

  (2)于(xǖ)嗟(juē)鸠(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叹词,鸠:鸟名,这里用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3)犹可说(tuō)也:说:通“脱”,解脱。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一凋零,就会枯黄掉下。这里以桑叶黄落来比喻女子颜色衰老。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隰:低湿之地。泮:通“畔”,边。这两句用淇水有岸,低湿之地有边来反喻自己的愁思无限。

  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

  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2、四言诗的节奏 齐读

  感觉沉稳、顿错,表现早期民间歌谣厚重、质朴的风格。

  3.齐读

  给每加一个小标题

  4.分章读 加小标题

  5.痴情女子是如何对待负心郎的

《氓》导学测试 第16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将( )子

  载( ) 于( )嗟 徂( )

  汤汤( ) 裳( ) 靡( )

  隰( ) 垝垣( ) 筮( )

  蓍( )草 渐( ) 咥( )

  2、填空: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 搜集了从 到 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导学测试 第17篇

  授课人:李玉山

  时 间:2005年8月18日

  地 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二2班

  第一课时

  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到底想让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呢?难道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悲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

  (沉默片刻,一生怯怯地)

  生1:应该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2: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3: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办法,必须得学。

  (生笑)

  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发展”的需要。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恐怕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欢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发现问题,做到善于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好像已经读过课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

  (生读约3分钟)

  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

  师:节奏比较准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明,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有几个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

  生4:zài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zǎi。多音字是根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时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准确的。“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

  生5:老师,“渐”书上说读一声,是不是注错了?

  师:没错,这也是个多音字,“渐”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一声学名叫阴平声,有个词今天还在用“渐染”。课下查查字典是什么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齐读全诗,应该比上次读得要好。

  (生读)

  师:不错!请大家拿起笔,自读这首诗,完成这个几个任务:理解诗句,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准确表达。读的时候先不要看注解,更不要看课外书,能自己读懂诗句是最好不过了;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注解,但不要把注解当作僵化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10分钟够了吧。

  (生读)

  师:哪个同学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沉默)

  师:要勇敢些,说不准没关系,不说你怎么会发现自己有那些优势或不足呢?

  生1: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商量结婚的事,女子先是没有答应,后来看见男子发怒了才答应。结婚后男子很快就变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里充满了怨恨。

  师:结果呢?

  生1:好像是这个女子跑回了娘家,(看书)“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还讥笑她。

  师:基本轮廓勾勒出来了。哪个同学能再具体些?

  生6:这个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劳,日夜劳作,可是却受到虐待。

  生7:她挺恨那个男的,骂他三心二意。(有生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8:我觉得这个女的太傻了,不应该那么痛快地就嫁给“氓”。起码儿得考验他几年,生米做成熟饭了,后悔也晚了。

  (生笑)

  师:你已经进入到诗歌深层内容的分析了。结合这些同学的回答,请大家用三四句话概括该诗的内容。你(生2)来!

  生2: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师:很好。根据上面的概括,这首诗如果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

  生:(齐答)三层。

  师:具体说说。你(生9)来。

  生9:婚前,婚后,回家。

  师:很简洁。婚前一般叫(生答:恋爱),哈,恋爱,哪几节是恋爱?

  生9:前两节。

  师:回家呢?

  生9:最后一节。

  师: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吗?(生答:同意)

  生10: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一首自叙诗,是女子的自述。

  师:对,你很细心。这是一首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诗,所以刚才有同学看出女子有“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诉吧。

  生11:我有很多地方还不太理解。

  师:很多!你说的是诗句不理解还是内容上不理解?

  生11:都有,内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师:这要怪我了,我给大家的时间太少了。

  生11: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得细一些,我们以前的老师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讲啊。

  师:你希望我也这么做,是吗?

  生11:那我们学起来多轻松啊!

  师:是啊,你轻松,我也轻松。可是书是要你们自己读的,那么多的注解,注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几倍,要充分利用。老师总不能到考场上给你讲吧。

  (生笑)

  师:下面的时间就是该你们自己读。诗歌的整体内容我们清楚了,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做深入研究。有两个要求:①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②还有哪些经过思考后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诗句、内容、手法等方面。

  (生读约12分钟)

  师: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谈谈,写在纸上也行。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给我递了纸条。我念一下:“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门口见,我请你吃快餐。”(生大笑)是请我的吗?不过现在我们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做一次先锋?

  生6:我喜欢前两节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6:这个男子给女子的印象很不错,很忠厚,可以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后,女子十分思念,经常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男子家,看见了就特别高兴;看不见就哭。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绝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刚才有个同学问我,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12: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所以才有“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生笑)这两节是叙述、描写,这种方法就是“赋”的手法。(板书)

  生13: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生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当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双眼,就像上节课那个同学所说,没有发现氓的真实面目。

  生14: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

  生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师:哪个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6: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结婚仅三年就被赶了回去。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14:怎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解答?

  (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

  (有生说比,有生说兴)

  师: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14: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14: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14:(看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任意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15:“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16: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16: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对,是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诫: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在哪看到的桑树?(生:路上……车上)对,应该是女子在坐车回家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17: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

  生17:由淇水的(看书)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看书)“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18: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呢?

  生18: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起来你动脑子了。我也不怎么明白。我是这么理解的,这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举个例子:这种风气可不像西北风那样能很快横扫天下。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想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19: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哦,我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也是比,是反喻。

  哪个同学还有高论?

  生9: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后,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这一切。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20: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20: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看起来出英雄所见(生:略同)。到底那种说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认真读诗,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让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赶回家的举手,前后自由结组。

  (生讨论,有的独自看书)

  师:谁来?(无人应,指生20)你说说。

  生20:“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这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2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你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这叫什么事儿?

  师:还有吗?请“赶回派”阐述理由。

  生9:我记得你曾说过,《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中心社会。当时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女子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她都能忍过来,她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22:他说的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嘛还有《蒹葭》里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嘛还要抱的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的身份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但就是真情相爱的人到了到婚姻层面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相爱的人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房子要男方买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9: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她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来感动氓。

  师:还有么?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从作品中找出的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歌的结尾她却说――

  生:(齐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都包含了那些“感叹”呢?

  生3:痛苦。

  生23:怨恨。

  生24:冷静

  师:她没有哀求氓,很冷静地接受了现实,这里面有一种生9所说的坚强。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

  生9: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又止)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在回家途中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她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到家后可能出现的局面。行不行?

  师:你说行不行呢?

  生9:我说不好。

  师:大家分析一下不管是否同意,都要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沉默)

  生22: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车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这样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23:老师,是不是《诗经》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词来理解?

  师:有的时候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无衣》中的“于”《静女》中的“有”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助词。但不是说所有的“言”“于”“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说的意思,有说有笑很快乐。要结合诗句内容去灵活判断,不要绝对化。

  生24:“乘彼垝垣”的“垝”课下有两种解释,考试时怎么办?

  师:你给我出了个难题。你想怎么答?

  生24:都行吧。

  师:都可以。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解释为通“危”更好,高,这个词你们应学过:“危楼高百尺,(生:手可摘星辰)。”姑娘为了看到恋人的影子,抛下女孩家的文静与娇羞,登上高高的城墙远眺,多么痴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25:您刚才说是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数。

  师:谢谢你的批评。理解为多年,“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是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25: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

  生26:“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独?

  师:你用了一不规范的简称。关于诗歌中的词语,大家应该学会自己归纳,记牢,活用。还可以结合《质量检测》相关练习进行巩固。要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大家高中阶段学的第一首古诗,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学会怎么读了:要多读,每次读的目的与收获是不一样的;在理解诗句、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诗歌丰满化,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这就像喝茶,需要时间;读诗,就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作者邮箱:

  [1]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小狗包弟》(精简13篇)

《小狗包弟》(精选13篇)《小狗包弟》 第1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仔细揣摩质朴的语言中传达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褒禅山记(精简12篇)

褒禅山记(精选12篇)褒禅山记 第1篇  10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

阿房宫赋教案(精简13篇)

阿房宫赋教案(通用13篇)阿房宫赋教案 第1篇  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师 说》学案(精简4篇)

《师 说》学案(精选4篇)《师 说》学案 第1篇  学习要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

高一语文教案-《我的母亲》(精简12篇)

高一语文教案-《我的母亲》(精选12篇)高一语文教案-《我的母亲》 第1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北京市八一中学 史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