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精简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设想

  1、设计意图

  作为文言文讲读课教学中的运用课件,在设计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能体现文言文的特点,一些重要字词的理解、特殊的语句的翻译在课件中要有所体现;其次又绝不能仅仅立足于文言文本身,而应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对课文进行适当的分析,这部分的内容课件中也必须要有,提醒学生学习时应该注意;另外,可以就课文内容作适当的延伸,并在课件中体现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过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本课的设计重在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项羽的人物形象,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其中又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作为文言文,教学时又必须考虑到其文言文的一面,因此教学时对于语句的翻译,词语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特殊的词语、句式,都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这是又一个教学重点。另外,由于课文较长,课堂上不可能全文朗读,朗读应主要放在课后,课堂上主要对重点段落进行适当的朗读。对于最后的项羽形象大辩论,应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展开,切忌围绕课文原地画圈。

  2、确定目标

  鉴于上面的分析,本课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积累重要的实词如“啖”、“飨”、“戮”、“瞋”等;

  ②理清事件的情节结构,能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③结合历史知识,正确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3、教学环节

  根据教学设想和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安排为:

  预习——疏通字词——分析——归纳——练习——辩论

  根据教学环节,拟设计如下问题:

  ①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

  ②作者在刻画人物上采用了哪些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③项羽对刘邦的态度有何转变,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④如何看待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当中出现的特殊的字词或者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应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切忌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既要让学生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有要让学生吃到饭,能吃饱。

  二、课件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课件用到的素材主要是两个方面:

  a、视频材料

  视频材料主要是作为导入的《霸王别姬》,可利用豪杰超级解霸的录取压缩功能从vcd中截取。

  b、图片

  课件用到的图片主要是第一页和最后一页中的二张图片,可利用素材在photoshop中合成。

  以上资料光盘位置: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起始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课前即出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要领: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文件,命名后保存;2、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调整至满屏;3、插入课题及作者的艺术字。

  第二页:导入页面

  页面解说:通过《霸王别姬》的vcd,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项羽落到如此下场的原因,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制作要领:1、插入新幻灯片,并将第一页的内容复制到该页;2、插入多媒体,为使多媒体突出,可插入播放器图片加以衬托;3、将多媒体设置为该页出现后即播放。

  第三页:教学目标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选择适当的艺术字形式,插入一艺术字;2、在文本框中输入目标的具体内容;3、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4、设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切换效果,可全部应用,或应用。(应用只在本页应用,全部应用则整个文件都采用此方式。下同,略。)

  第四页:预习检测

  页面解说:此页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就文中的生字进行检查,目的是查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一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检测内容;2、调整字的大小、位置颜色;3、插入另一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答案;4、调整大小、位置,使答案和练习相吻合。

  第五页:情节结构

  页面解说:此页面展示课文的情节结构,此页应结合分析课文,边分析边展示,其中宴会中的三起三落应是分析讲解的重点。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调整大小并放至合适位置;2、插入若干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事件和作用,并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3、插入五个大括号,并调整其大小、位置、颜色,可和文字进行适当组合;4、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动画效果,使内容逐个显示。

  第六页:艺术特色

  页面解说:此页面显示本文在描写人物方面的两个主要特色,应在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作分析的基础上出示。

  制作要领: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要显示的内容。然后调整大小、位置。

  第七页:归类总结

  页面解说:此页面对文中一些活用的词语加以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将课文中其他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古今异议或特殊句式等加以总结积累。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并于文本框中输入词类活用的词语;2调整字体、大小、颜色等,并设置动画效果。

  第八页:课堂训练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课堂练习,主要为检查学生对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并在文本框中输入“课堂训练”和练习内容;2、调整文本框大小、位置,并将要解释的字设置为红色。

  第九页:评价项羽

  页面解说:此页面介绍几中别人对项羽的评价以及课文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为学生的辩论提供部分材料。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若干文本框,分别在文本框中输入古诗;2、调整文本框位置,并设置各自的动画效果。

  第十页:辩论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为学生辩论,针对项羽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广泛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论,从而让学生领会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并调整至适当位置;2、在图片两边利用竖排文本框分别插入正反方观点;3、给每一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在艺术字的动画效果上配上适当的音乐,作为整个页面的背景音乐。

  三、操作要领

  1、该课件没有朗读的部分,因为课文太长;但教学时不能忽视,应指导学生对课文,尤其是三起三落部分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课后也应投入一定量的时间在朗读上。

  2、本课件重在理解分析,但对该识别记忆的内容一定不能忽略,教学时应突出对这部分的强调,以免学生轻视作为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3、情节结构页面是渐次出现的,在使用时应注意与分析课文的语言想相结合,事件和作用都可由学生根据课文来总结。

  4、导入页面在vcd播放的前后都应有一段导语相连接,避免太突然。

  四、预期效果

  本课件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是使文言文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能让学生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因此,课件重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情节三起三落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而将文言文常规教学内容采用练习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会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2篇

  设计:使用:1-22

  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1]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3篇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基于学生基础太差我并没有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情节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大多数学生课上做了笔记,感觉有所收获,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经过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课上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计问题,要么由浅入深,逐层启发,要么才找准切入点,设计提纲挈领的几个问题,把厚书读薄。

  不过我认为成功的地方也是有的。学生各抒己见分析完人物形象后,我又利用课外书给学生补充了项羽和刘邦的资料和相关优秀习作,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趁热打铁让学生练笔,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题。做到了读写结合。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

  《鸿门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这篇课文,我们准备尝试着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来进行阅读分析鉴赏。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项羽)、语言、动作、表达技巧(衬托)

  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课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2、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以情节带语言” 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3、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文中人物多元化评价。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提纲:(三遍阅读法)

  1、查资料,了解《史记》、司马迁及刘邦.并做相关的笔记整理 .

  2、一读: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二读:查注释,凭借现有的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4、三读: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节)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让学生把整理后的有关《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发言,并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最终点拨总结。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XX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点:

  1、正音:

  ①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②鲰 (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我曰

  ③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

  ④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⑤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⑥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⑦彘(彘,zhì,猪) 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②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⑤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军霸上(驻扎)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不义也(合于义)

  ②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道)

  ③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

  拔剑撞而破之(击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无被动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皆为所虏矣

  ④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⑤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6、文中出现的成(熟)语:

  ①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或另有阴谋的宴会。

  ②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三)[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

  a、 (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 (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 (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1)约为婚姻(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 (2)(5)不同,其余相同 b、 (3)(6)(7)不同,其余相同

  c、 (4)相同,其余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3)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a、(1)项羽 (2)刘备 (3)杨玉环 b、(1)岳飞 (2)刘备 (3)王昭君

  c、(1)项羽 (2)曹操 (3)王昭君 d、(1)岳飞(2)曹操 (3)杨玉环

  (三)学生复述原文,把准备好的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总结,思路梳理等作业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点拨。

  《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即: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标题

  幕

  后

  活

  动

  宴会前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项王许诺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明

  争

  暗

  斗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项王款哙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宴会后沛公脱险

  脱

  身

  锄

  奸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二、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上,还是在文章结构,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三、作业布置:

  ①再次熟读课文。

  ②预习文本中的有关刘邦、项羽的语言、动作描写

  ③尝试评价文中的项羽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设置:《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垓下歌》;表现项羽兵败之后的痛苦和无奈

  《大风歌》:表现他得天下、归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二、分析人物

  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刘邦、项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刘邦却能衣锦还乡?《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过任务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问题设置:

  填空:(红字为填空内容)

  表一

  刘

  邦阶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反映出的性格

  项伯夜访曰:“为之奈何?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善纳建议

  能言善辩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沛公北向坐(这里要简单涉及座位尊卑长幼)小心谨慎

  忍辱负重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聪明机智

  刘邦锄奸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果断决绝

  表二

  项

  羽阶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反映出的性格

  亚父定计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大怒匹夫之勇

  项王许诺项王许诺项王许诺唯亲是用

  优柔寡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默然不应。

  自高自大

  胸无城府刚愎自用

  妇人之仁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曰:“坐。”项王未有以应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

  有勇无谋

  项王受璧项王曰:“沛公安在?”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里有与范增的对比)缺乏远见胸无大志

  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总结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才决定了他们自己最终的命运。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参考: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素不相识的樊哙的态度更是寡谋轻信;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

  三、评价项羽:

  历史自然会有后人评说,请学生欣赏下面这几首诗

  (一)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包羞忍耻:可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两件史事。

  (二)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对项羽的评价是欣赏,有人对项羽是的评价是批评,但是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

  我们对项羽应作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老师总结。)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

  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3.[延伸阅读]

  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评这个人物的。

  4.积累阅读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5篇

  《鸿门宴》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黑的字注音:

  樊哙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文章为什么在沛公脱逃之前交代鸿门与霸上两地的距离?

  3.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l.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哙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干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略)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2.以“《鸿门宴》中的”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附:板书提纲

  (一)鸿门宴(转折点)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

  张良献计“不敢倍德”

  (二)

  项王留饮“为人不忍”(?)

  范增举 “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

  (三)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入谢“不胜栖杓”

  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破斗“撞而破之”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6篇

  (一)教学思路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教学要点:1.

  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2.

  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抓矛盾线索2.理情节结构宴前(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宴中(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宴后(收还是不收)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讨论“宴上”斗争的“三起三落”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出发,认识情节发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时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内涵,同时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广阔的天地,丰富文化底蕴。教学要点:1.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

  2.关于“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评论。

  3.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材料。教学难点:对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不同看法的评论。(三)教学实例(部分教学片断实录)教学片断一: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采用实物投影仪,或预先制作成课件,投影出下列连环图画:图一:(图略)图二:(图略)图三:(图略)图四:(图略)

  (以上图片选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绘画本中国通史》)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可以适当交代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趋的“硬译”。

  图一:第二天一大早,刘邦赶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向他赔礼道歉。项羽的情绪有所缓和,并设宴款待刘邦。

  图二: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不表态。范增只得召进项庄,让他在祝酒之后舞剑助兴,寻机刺杀刘邦。这就是历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图三: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图四:张良立即外出,把情况告诉守候在军门外的樊哙,樊哙带剑持盾闯了进来,面对项羽,历举刘邦反秦之功,严辞斥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诛杀有功之人。项羽无言以对。以上说明文字不是“标准答案”,只要扣住画面,语言简洁、顺畅,都值得鼓励。

  教学片断二:“三起三落”的讨论师: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是对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赐酒赐肉,被樊哙斥责之后反而赐坐;

  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由逃离项羽军营。对这一说法,你们怎么看?请展开讨论。

  生一:对“三起”的概括应该说是准确的。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三处情节或者说细节确实充满了杀机,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让人为刘邦的命运深感忧虑。

  生二:“起”和“落”是相对的,有起才有落,它们应该在同一条横轴上展开……

  生三:是啊,一落是项王“默然不应”,视而不见;二落应该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置若罔闻,让人为刘邦暂时松了一口气。

  生四: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高度警觉,而当明了他的身份后,称之为“壮士”,先是赐酒,后又赐彘肩,一声不响地听了斥责以后又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这里,刘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胁应该说是基本上消除了。这就是“落”。把后来刘邦托辞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当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而杀不杀刘邦的关键看项羽的态度。三起三落是对应的,宴席上闪耀着刀光剑影,但又张中有弛,跌宕起伏。这一场面描写实在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典型的体现

  教学片断三:有关“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师: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一: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生三: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这样看来,我倒是有些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也能够容忍和宽恕。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耀出来。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答案”。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有帮助:“‘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四)教学体会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师成了无所不知的主角,学生是附庸,是被动的接受者。运用这种方法,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古汉语以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足够的展现和发挥,因而也就影响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对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自我钻研、互相讨论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给学生提供自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

  2.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秀的作品之一。对于这样的作品,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立体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们正是这样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注重引导他们去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知识,感受项羽和刘邦特别是项羽的形象,领悟对比、张弛和细节刻画等表现艺术;同时,组织他们搜集相关的材料,对值得商榷的专题展开讨论,提倡思想交锋,鼓励唇枪舌剑,以提高他们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3.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课内只是一个很小的“点”,课堂只是一处狭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学应该由课内辐射到课外,将课外容纳到课内,让“天光云影”在“半亩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这样去做的,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项羽”这个专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筛选,为讨论作准备。有的同学发现“鸿门宴”的情节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只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彼此互有详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续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有的复印了苏轼的《留侯论》和《范增论》;有的还查阅了楹联辞典,抄录了霸王灵祠中项羽塑像两旁的对联:“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视秦王一时气盖人世间,汉皆已得楚乎乌骓嗟不逝千古风悲垓下歌”;……材料丰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一做法有效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使《鸿门宴》的教学成了一种深层次的、弥散型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实践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2、全班齐读《垓下歌》《大风歌》。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经无限风光,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此时面对滔滔吴江水却是“奈若何”,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从容自刎,何等的壮烈!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古人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为最。反复咏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三大精华之一——鸿门宴。

  二、介绍历史背景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XX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XX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XX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 XX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通读全文,第一遍画出不懂语句,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结合资料字典,把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四、译文段,学语言

  翻译“张良告密一段”

  作业: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五、品细节,评人物

  1、找出你认为文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进行点评分析,体会作者写人的妙处。

  提示:精心描写的每个情节、每个场面场面的具体情境;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

  2、总结人物性格

  项羽复杂的性格。

  3、对比两人性格的不同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选下面几个片段,通过对项羽、刘邦二人的不同表现,体会二人的不同性格。

  资料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资料二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资料三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资料四: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解说:面对失败,项羽英雄气短,刘邦自我控制、积极乐观。

  资料五:

  “古往今来看项羽”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政由羽出,近古者未尝有也,赞之!王侯叛之,难矣!不觉寤不自责,过矣!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霸王别姬

  屠洪刚

  我站在烈烈风中/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忠/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换我毫情天纵/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4、探究:书面作业:根据课文及补充资料,谈一谈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写成500字的小论文。题目自拟。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8篇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习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法:自读自译,质疑研讨。

  第一课时

  一、课文助读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了解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1)注音释义

  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宾客,犒劳。 卮zhī:酒杯。

  戮lù力:合力。 玦jué:半环形的玉器。

  瞋chēn目:瞪眼。 目眦zì:眼眶,一说眼角。

  跽jì:跪直身子。 参cān乘:骖乘,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彘zhì肩:猪的前腿。 啖dàn:吃。

  俎zǔ:砧板。 间jiàn行:从小路走。

  鲰zōu(短小、浅陋) 郤xì(同隙)

  桮bēi(同杯) 哙kuài(咽下去)

  戟jǐ(长柄兵器)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意。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张良出,要项伯。

  3.秋豪不敢有所近。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拔剑切而啗之 10.沛公不胜桮杓

  (3)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研读第一段

  1、反复阅读并翻译第一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沛公居山东时 使子婴为相

  为击破沛公军

  (2)翻译下列句子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齐读课文,试概括第一段情节。

  曹无伤告密; ; 。

  五、研读第二段

  1、反复阅读并翻译第二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不可不语 秦地可尽王也

  约为婚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孰与君少长 籍吏民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具去。

  (3)试概括第二段情节。

  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朗读课文

  二、研读第三段

  1、反复阅读并翻译第三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欲止不内 头发上指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而听细说

  (2)翻译下列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然,籍何以至此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客何为者

  (3)试概括第三段情节。

  答:

  三、研读第四段

  1、反复阅读文本并翻译第四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乃令张良留谢 沛公则置车骑

  道芷阳间行 间至军矣

  再拜献大王足下 拔剑撞而破之

  (2)翻译下列句子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试概括第四段情节。

  答: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解释3、4节重点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朗读课文

  二、分析几个人物形象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三、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刘、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项羽一方内部杀不杀刘邦的矛盾

  2、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3、出色的动作语言描写

  试举例说明:

  四、讨论

  思考刘项双方成败的原因

  补充材料: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9篇

  [学习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案例剖析]

  在充分把握人物说话语气的基础上,将下列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本段话表现刘邦在与项伯相见时表达“谢罪”意图的一句话,其中刘邦的语气的谦恭卑怯的,翻译时要体现出这一特点来。

  我进入关中,一丝一毫的财物也不敢据为己有,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存府库的财产,以等待项将军。(我)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啊。(我)日夜盼望项羽将军到来,怎么能够反叛(他)呢!希望您向项王详细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学法导引]

  1.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语言.行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2. 本文中,人物的性格是十分鲜明的,这得力于作者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具体描写。

  项羽的自矜攻伐又为人不忍;刘邦的狡诈多端,能屈能伸;张良的忠心耿耿;樊哙的豪放直爽;范增的老谋深算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加以分析体会。

  7.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属于故事性记叙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讨论后以提纲的形式表现作者的思路。

  [巩固发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进行正确分类。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答: / /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正确归类.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若入前为寿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为下列句子归类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11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此其志不在小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翻译下列列语句,注意其句式特点及说话语气。

  ①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②大王来何操? 译文: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④且为之奈何? 译文:

  ⑤竖子不足与谋! 译文:

  ⑥范增起,出,召项庄。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3.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用法。

  ①间至军中 间: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③可烧而走也 走:

  ④道芷阳间行 间:

  ⑤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 夜: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沛公安在? 句式特点: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式特点:

  ③恐为操所先 句式特点:

  ④卿欲何言? 句式特点: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句式特点: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译文:

  ②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译文: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6. 将这段话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小故事,注意细致描绘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表情。(300字左右)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4题。

  甲: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苏轼《贾谊论》)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③孝文帝说之,超迁

  ④贾生志大而量小

  ⑤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⑥则知其有狷介之操

  8. 翻译下列语句。

  ①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译文:

  ②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译文:

  ③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译文:

  13.“孝文皇帝初立”后“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14.译文中作者引用苻坚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个人或分小组合作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研究完成。

  15.搜集整理有关司马迁的史料及其《史记》中的有关篇章,写一篇以《司马迁传》

  为题目的研究性文章。

  16.挑选文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物,在充分阅读有关文章史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人物篇评论。

  17.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班内表演。

  [参考答案]1.c 2. ④/①②③/⑤⑥(依次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3.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a 4. 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b 6.①(项伯)与你相比,谁的年龄大?②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③为大王献出这条计策的人是谁?④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⑤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⑥范增站起来,走到外边,召见项庄。7.①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⑤名词作状语 8.①疑问式宾语前置句②定语后置③被动句④疑问式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 9.①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②再拜奉献给大将军③我们这些人即将被他俘虏了 10.(略) 11.①连缀,写作②优秀的才能③同“悦”,赞赏④度量⑤悲叹,悲悯⑥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12.①人人感到像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②有高出世人的才能,必定又不合时宜的忧虑③像贾生这样的人,在立身行事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13.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14.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0篇

  周志恩郭姣凤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 “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1篇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捧读原文,悬想情境,依循思路,剖析文心,不难发现,司马迁于刀光剑影之下隐藏赤胆忠心之志,于从容平静当中满蓄击节叹赏之情。具体而言,我以为太史公对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哙钦赞有五: 一赞其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喧,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平淡、简洁的两句话凸现了樊哙急人(主公)所急,忧人所忧,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 二赞其勇。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樊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闯龙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辞,义无返顾。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三赞其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赞其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五赞其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辨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字字含刺,真是说者见智取不见仁,听者沽名且钓誉。慷慨陈辞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思虑周密,论辨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机敏,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 综上所析,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绘了“樊哙闯帐”这一精彩片断,又用精而又精的笔墨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然而,透过这些简洁精炼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实在值得司马迁,也值得千秋万代的人们为之高歌一曲。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XX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

  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 ,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

  (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

  1、“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鸿门宴”的结果对项羽不利,归根结蒂是谁之过?为什么?

  3、你如何认识评价范增这个谋士?

  4、项羽对樊哙不斥不恼,反而二呼“壮士”,可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

  5、鸿门宴上,基有无杀刘之意?他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宴请刘邦的?

  6、项羽“东向坐”说明什么?

  7、举所佩之者三,项王为何默然不应?项庄请舞剑,他又为何曰诺?

  8、名钓誉”是什么意思?用它来概括项羽的性格合适吗?

  9、在宴前宴后对刘邦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二、写作:

  1、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

  2、以《我最喜欢------》或者《我最讨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标题横线上填写《鸿门宴》中的人物名字。

  (2)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自圆其说。

  (3)800字左右。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3篇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

  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板书一二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 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

  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

  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2)、朗读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针对这首诗设计三个小问题:

  a、项羽乌江自刎时说“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也”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b、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c、 那么他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鸿门宴》

  这两个大的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强学生的为下文刘项形势改变的原因作铺垫

  (二)走进鸿门宴

  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

  1、鸿门宴上,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鸿门宴是改变天下的契机吗?(三人一组讨论)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关键情节---- 项羽失去了几次杀刘邦的机会?

  总结:不设鸿门宴,可直接杀---樊哙闯帐---范增意杀---项庄舞剑杀---刘邦不辞而别借口杀----逃走,追杀---刚到鸿门杀(共七个理由杀)

  2、项羽为什么坐失良机?刘邦为什么会脱身逃走?提示:找一个角度来分析,谋士角度、年龄角度(有人说项羽因青年人的血气输给了刘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龄的悲剧吗?)重点从项羽、刘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环环相扣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既可以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也可以从根植于人们心中“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入手。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也许鸿门释刘成了项羽的一则美谈。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环环相扣的特点(课件展示)

  (三)纵观人物(课件展示)

  赏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在这里设置两个问题

  1、引导学生对于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2、我们能从项羽的悲剧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如何完善人格?这个问题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价值观。

  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四)作业设计

  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站在历史长河的最前端,(XX年)你怎样看刘邦,项羽,鸿门宴。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4篇

  《鸿门宴》是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单元的讲读篇目,由七个段落组成,节选自司马迁的文史名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它记载了推翻秦王朝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完整,生动地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等四组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堪称史传文学的经典名篇。为使学生真正了解《鸿门宴》所代表的《史记》集史实和传记于一身的突出特点、成就,及按照《教学大纲》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一为是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又依据《教学大纲》中有关“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和《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规定,我将教学重点二确定为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幸”“如”“举”“谢”等,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由于《鸿门宴》的篇幅较长,用一节课来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有较大难度,所以围绕着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重点实词、活用字及特殊句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有目的的预习,以减轻课上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我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的片断以引出项羽的结局,指出失败的原因是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中酿下的祸根,由此导入《鸿门宴》。这个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认识到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历史的重要转折,加深感受。对《鸿门宴》一文的教学,我分为提问预习、概述情节、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刻画方法和总结全文六个步骤进行,其中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和刻画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所在。下面就每个步骤具体说说我的想法。一、提问预习部分。我设置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习题,历史背景则采用学生口述的方法,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和故事背景的预习情况。二、概述情节部分。对鸿门宴文脉的把握,我要求学生先复述故事,后概述情节,再划分层次。这可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地熟悉故事,把握矛盾迭出、三起三落的情节,又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更为翻译理解和分析人物奠定基础。我的答案提示全部采用四至五字的概括,并串联成线,连贯清晰:曹 范 项 张 刘 刘 项 范 项 樊 项 沛 张 项 沛无 增 伯 良 项 邦 羽 增 庄 哙 王 公 良 王 公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告 项 张 计 婚 罪 宴 意 剑 帐 酒 逃 谢 璧 奸密 羽 良 策 姻           座三、翻译理解部分。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一)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二)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四、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五、刻画方法部分。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六、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作业布置两点: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鸿门宴》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素善留侯张良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7.距关,毋内诸侯 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9.君安与项伯有故? 10.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1.张良出,邀项伯 12.籍吏民,封府库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4.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15.若入前为寿 16.头发上指

  17.项王按剑而跽曰 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9.大王来何操 20.相去四十里

  21.沛公则置车骑 22.道芷阳间行

  23.再拜献大王足下 24.沛公安在

  25.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今者项王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三. 迁移训练。(XX年重庆卷)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 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

  (2)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0.c 11.b 12.d 13.a14.(6分)

  (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17灯下漫笔(精简16篇)

17灯下漫笔(通用16篇)17灯下漫笔 第1篇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高二《都江堰》教案(精简15篇)

高二《都江堰》教案(精选15篇)高二《都江堰》教案 第1篇  《都江堰》教案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

《苏武传》(精简16篇)

《苏武传》(精选16篇)《苏武传》 第1篇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苏武传 班固 第一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简8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8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第1篇  齐桓晋文之事  ●说 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

智取生辰纲(精简13篇)

智取生辰纲(精选13篇)智取生辰纲 第1篇  [导学新概念]  《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