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精简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通用13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1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 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 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 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 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2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感知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2、难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预习反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查找资料,说说对本文几作者的了解)。

  了解内容:介绍“东破突围”,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教师课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补充。

  二、整体感知 ,重视朗读

  1、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 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三、精读词句,注重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四、深入探究,揭示主题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特点: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4、要抒苍凉的情。

  六、 拓展训练

  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

  七、作业布置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响水县运河中学 任金贵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4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 1 )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 2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XX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6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赤壁奇景穿山势险峻气势拟人

  写景咏赤壁拍巨浪惊险声音对偶夸张

  大江气势卷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年轻得意英俊潇洒英雄风采

  咏史怀周瑜儒将风度非凡胆略

  抒情抒己感慨人生如梦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7篇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后记】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高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4、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讨论法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二、范读正音

  ⑴名家范读

  ⑵根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三、研读课文,把握全词内容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4、“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其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系孙策之妻,故周瑜能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四、拓展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五、布置作业:

  苏轼,我想对你说------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9篇

  陕西省乾县一中李俊红

  说教材:

  一、第三册高一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高一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高一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高一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作者邮箱: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成诵。体会苏词豪迈词风。

  2.掌握情景交融写法。

  3.领会词人借景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学模式】

  诵读法旁批式

  【诵读法】:就是并用心、眼、口、耳出声阅读的一种教学法。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它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其标准:声情并茂合一。其精髓: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旁批式】:在正文旁边写的评语。旁批就是对字词句的含*释,或内容的深入理解,或写作技巧的分析,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想象,或语言风格的品味,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人物潜台词的填补,或前后的钩连,或读者的抒情议论,总之它就是认真品读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有所获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凝炼精辟,一语中的。其标准:准——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深——品味语言,深入挖掘;美——显现积淀,体现文辞美。

  诵读是旁批的基础,旁批是诵读的提升,两者相依相随,互为促进。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积蓄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这个人就是苏轼,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

  (课前分发苏轼的材料,尤其“乌台诗案”前后、诗文书画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便于学生能角度了解苏轼,有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初读——把基调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词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同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展课件)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我们也来唱一回“大江东去”,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准其情感基调。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读读议议,与学生探导朗读技巧,把准节奏和情感。

  学生甲:朗读……

  师生点评。再读。

  学生乙:朗读……

  师生再点评。再读。

  学生丙:朗读……

  …………

  结合写作时代背景和借助课前发给的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定准调子,明确:

  整首词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感叹回忆之感。读出陶醉之情。“千古风流人物”,稍微重读,缓慢,渐渐地把调子提上去。尤其要反复揣摩推敲这一句,因为它是真正体现苏轼的豪迈词风。

  第二句:调子降下来,抒情,平缓,读出向往之情。

  第三句:升调,语速要快,有节奏感,“穿”“惊涛”“拍”“千堆雪”要重读,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来。

  第四句:降调,轻柔平缓。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出平和,羡慕;“雄姿英发”读重音,读出崇拜无限仰慕之情。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轻松,潇洒,尾音加重,拖一字一音,为“樯橹灰飞烟灭”积蓄情感,“樯橹灰飞烟灭”读升调,语速稍快,读出指点江山镇定自若的气概来。

  第七句: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地远逝,读出缓慢而空旷之感。

  定完情感基调后,再鼓励学生自读,试读,范读以致背诵。自个揣摩品味苏轼词豪迈风格。

  品读——明写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再一次品读。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不少的诗词,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写法是否一样,(一样)。请用一两个字来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下面让同学们利用旁批式学习法,各抒己见。

  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旁批点预设:时间:大浪淘尽。背景:波澜壮阔。人物:众多、风流。区分“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异同。如此恢弘的场景有何用途?(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旁批点预设:方位词对比,东——西,一逝去一永存。用词严谨——人道是。挖掘“三国周郎赤壁”的真正内涵。(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旁批点预设:手法——夸张、拟人、比喻。角度——高低远近。色彩——碧蓝、浑黄、洁白。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旁批预设点:结构——承上启下。写法——虚实结合。铺垫照应。与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异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写景点面如何有机结合?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抒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旁批点预设:—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联想到如今许多名人雕像。“遥想”引发的情思。英雄配美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旁批点预设:从言谈举止分析周郎的形象(外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内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手法——樯橹(借代)、灰飞烟灭(夸张)。从周郎联想到谢安,同样风流倜傥、决胜千里之外,苏轼为何不选谢安?或者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旁批点预设:“我”多情,有什么情?为何“华发”早生?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苏轼却是“一樽还酹江月”?一仰一俯,可看出两人性格上有何不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词人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表现的?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师生点评,必须结合学生旁批实际,同一点内容上,在指出精彩和不足的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己的杰作,可补充可延伸可反驳;不同点的内容上,启发他们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诱导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匡正,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任凭他们天马行空)

  美读——析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有选择的读,选自己以为精彩的词句,再三悟读,读出蕴含语言表象之内的真正意思,透过语言悟出情感,以达“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之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和智慧,利用旁批,抒写自己读后感受。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从中概括本词要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有以下几种:

  建功立业之说。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想到自己。

  自甘沉沦之说。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推测。“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何?最终不就大浪淘沙吗?就算儒雅风流的三国周郎而今又安在哉?

  积极向上之说。从自己四十五岁还想像周郎一样能够建功立业想到。

  多情伤感之说。从周郎得到孙权倾国之托到自己的“乌台诗案”比较预测。

  人是个复杂体,苏轼更是如此。正因为复杂才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的情感之所以复杂,还要到他的词中去分析和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因势利导,指导他们学会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多角度揣摩人物情感,讨论、分析、整合,得出比较确切而被人普遍认可的答案。

  总结:以饱含深情地背诵本词来结束本课教学。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11篇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导言】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后记】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高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发《东破突围》给学生)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解题

  1、以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3、让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第13篇

  陕西省乾县一中李俊红

  说教材:

  一、第三册高一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高一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高一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高一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作者邮箱: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包身工》教案(精简15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15篇)《包身工》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

《雨巷》教学设计(精简16篇)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16篇)《雨巷》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高一必修《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精简16篇)

高一必修《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通用16篇)高一必修《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第1篇  教学理念:  小说阅读欣赏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精简17篇)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精选17篇)《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第1篇  16.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孔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简1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1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