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一篇记叙文、记念性杂感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篇寓意深刻和读后感(《读〈伊索寓言〉》)、一篇谈话体式的策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篇围绕一件艺术品而展开的有关文艺美好的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四篇文章组成。
2、纵观四篇文章内容所关涉的话题可知,从某一事件或物品说开去,论及与之有关的浓重的情感、深遽的道理、重要的政策及艰深的艺术美,是单元内文章的突出特点。《为了忘却记念》从作者与白莽、柔石等五位左联烈士的感情与私交谈开去,言及五位青年的优秀品质,言及具有如此优秀品质之青年却被当时政府残酷地杀害的恐怖现实,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对民族前途的忧虑情绪。《读〈伊索寓言〉》从浅易通俗的寓言故事中,或顺向深求,做程度上的深化;或反向追索,拉过来与之相反相悖的另一端作对照看,求得对社会的深层面的剖析和多层的批判。《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从香港97回归说起,谈及中国领导层的主权观、为政观、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观,明晰地表明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米洛斯的维纳斯》从一尊雕像的断臂谈起,提出“残缺与完整”的美学问题。“残缺是完整的至极,是美的最高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论题就是从一个具象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3、语言上,要么言简义丰,要么要言不繁;要么欲说还休,寓深刻内涵于不言之中,要么顾左右而言他,本义却在不声不响中,阅读过程中定然疑窦丛中。只要善于发现,深入探究与钻研,便会了然于心,解疑点以探求之中。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体现文化人灵魂深处的鲜明的政治理念和信仰。从《读〈伊索寓言〉》中领悟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丰富内蕴。从《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体悟到世界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联,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尊严所进行的顽强斗争以及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和雄才伟略。从《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读出美的理念和美学主张。
2、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研究探讨的前提是提出疑问,文章艰深,疑难多,则要善于突破重点;文章浅易,则要善于在无疑处发现疑问。学会从概念入手,进行探讨,弄清句意,进而弄清段意、篇意。篇意的深入领会,则必须在理解文面意思的基础,再做研究探讨,从而达到把握深层意思的目的。
3、理解本单元课文各具特色的言语样式。把握鲁迅先生寓强烈情绪于冷静叙述之中的语言;把握钱钟书先生“蕴含着真理的‘佯谬’和统一的矛盾‘不谐’”的语言;把握邓小平的庄重又不失风趣、严肃又不失智慧、不卑不亢、刚柔得体的语言风格;把握清冈卓行那“化平易为精辟,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艺术。在此基础上,领会文中含义深的语句。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会研究探讨,从而深入领会文意。研究探讨,首要的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是研究探讨的开始,实际上明确了研究探讨的对象。如为什么说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个问题就引导着我们去钻研维纳斯在美学理念中的启示意义。作者说一种“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如果我们提出“某些东西”是怎样的,便为钻研探讨提代了有价值的目标。就一篇文章而言,研究探讨对象不外乎词义、句意、段意、篇意。句意的研究探讨,要从概念入手,弄清了概念,才能明晓句意;段意的研究探讨,则要以句意为基础,既要弄清各个句意是怎样的,又要弄清为什么是这橛,而不是那样,为什么这样表述而不那样表述,各句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以怎样的形式组合起来;篇意的研究探讨,要通晓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并且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有的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就要从这一面看到那一面;有的文章话语中有弦外之音、蕴含之意,就要从浅表深入到内里;有的文章使用了象征手法,就要探讨其象征物的象征意义;有的将通俗的道理述说得深奥与艺术化,就从神奇中返璞归真。
2、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研究探讨的技巧,最终形成基本的阅读技能,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而深入的领会。借助背景材料是研究探讨的重要手段。就一篇文章而言,背景材料大致包括:作家的政治理会、作家作品的风格、作家对文中有关内容相关见解;文章内容相关的社会状况、社会意识等。如要真正理解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就必须了解香港被侵略者占有的历史材料。联系上下文,发掘语境内层的富有启发意义的信息是研究探讨的必要手段。要知道鲁迅先生得知柔石等被杀后,只写了“原来如此!……”四个字的真正原因,只能去认真体会先生与柔石间深厚友谊可知晓。善于比较也是钻研探讨的手段,因为比较中能辨识真伪、优劣、是非。逆向思维、反向立意同样是研究探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可使学生有“柳暗花明”之感。
3、体会本单元各篇章文中风格各异的语言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在“揣摩语言”能力的实践中掌握的技巧,更进一步体会如何才能“深入领会”。“深入领会”首先是在基本领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领悟的内容要明确地把握;其次是选择的切入点和途径,如要正确理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切入点是收回香港关涉到中华民族的尊严,抓着这一点,才能领会到:中国是不可屈辱的这一深层含义。其三是注意把握深入的“度”,不要任意拔高,最终违背文章原意,犯牵强附会的毛病。
四、单元教学设计
首先,按“研究性阅读”规律和程度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骤,利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读,指导学生学习尝试如何“无无疑处见疑”,教会“见疑”的基本方法:联系法。比较法。淘汰法。第二步骤,利用《读〈伊索寓言〉》尝试如何结合问题,进行研究性阅读,整体感知,研究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局部联系研究寓言的引用,评说与前后的议论存在着怎样的特殊关系,揣摩关键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并研究作者是如何评点九则寓言,“反其义而言之”的思维特征,使得语言颇具幽默特色,表达思想上有怎样的优势。第三步骤,利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导学生进行“言语样式”的研究探讨,从而实现对文章的深入领会。结合具体语句,研究文章在语言运用上,如何做到“表达明确,毫不含糊”,如何做到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含蓄委婉地运用语言进行外交。第四步骤,组织学生自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尝试自己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方法,逐步形成习惯。
其次,按照“语言习得”规律设计教学,其程序是,通读四篇课文,比较四篇课文语言样式与语言风格的异同重点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读〈伊索寓言〉》,找出含蓄、幽默的语句,研究探讨此类语言在表情达意,表达中心的警策作用,领会其深层含义结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中外交辞令,体会语言如何得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表达特定的意义自读《米洛斯的维纳斯》,研究化平俗为神奇的言语艺术,体会美学层面上的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
其三,按照阅读规律设计教学。
阅读的基本程序是:整体感知——局部探讨——深入领悟。可打破课文自然编排体系,在通读课文,总体概要地把握各篇课文基本内容后,选择四篇文章中重点语段进行阅读实践,教师适度点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深入研讨。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从文体上看各具特包。《黄鹂》是‘篇寓情于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杂文::;宽容>序言》是一篇序言形式的散文,但又有很强的哲理性:《我和地坛》是——篇饱含感情的回忆性散文。文体的选择是与其内容及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的。
2.本单元的课文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情感,都有直得仔细体会和分析评价的地方。
3.本单元的课文记叙、抒情、议论手法完美结合,抒情性语言感情真诚质朴,议论性文字论证充分深刻,很值得学习借鉴。
4.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是对作品做客观分析评价,并学习借鉴吸收。
2.体会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
3.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揣摩浯言,深人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学习语言的简明、得体、生动,并做简要分析。
5.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修养。培养精益求精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而对课文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在阅读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2.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二,是引导学生在对谭文进行分析浮价的基础上去借鉴吸收。从而养成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学生个人学识和经历方面的限制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火而影响对作品的评价、借鉴.因而要从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上细心揣摩。
4.每课教学难点:《黄鹂》是一篇具有象征意艾的散文.用象征手法来说理。 身蓄生动,值得借鉴;《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怎样使用浯言才算恰当、得体,要从思想情感上把握:《<宽容》序言》有很强的哲理性。教学时可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进行把握;《我和地坛》是一篇饱含感情的回忆性散文,注意不要在揣摩细节浯言时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要从情感上,从各部分联系上整体把握。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计划8课时
第一方案:
《黄鹂》、《咬文嚼字》作为精讲课,各两课时;《(宽容)序言》、《我和地坛》作为自读课,各一课时;作文讲评一课时;练习或检测一课时。(本单元所附教案均按两课时设计,亦可灵活安排。)
第二方案:
打破课本顺序限制,按单元教学模式,每课时设计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进行分块教学,第一步以分析评价为主,设计4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做综合分析,培养鉴赏能力;第二步以借鉴吸收为主,设计4课时,其中两课时以课内知识为指导做阅读训练,两课时做写作训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可以适当安排比较阅读,如本单元各课之间、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不同作家相同风格作品之间等。
3.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2篇
课题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1课时)
课型
new
时间
年 月 日
教(导)学目标
1.能正确听、说、认读、单词和短语mrs,early,often,sometimes,light,traffic,by plane,by train,by taxi,by ship,by bus等。
2.能正确听、说、认读核心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并作出相应答语i come by、
重点
能够听懂,会说,会表演let’s talk的内容,在真实情景中交流,运用。
难点
运用核心句询问别人的出行方式。
知识考点
目标1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
检
测
题
家庭作业上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1课时)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often come by bike.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step 1 warming up
let’s chant
step 2 presentation
教师引导学生看主情景图,说出其中表现的交通方式。学生能说出:on foot,by bike,by subway.
听录音,学生模仿朗读,理解对话内容。师生共翻译句子的主要意思。
学生齐读,分组读,小组表演。
step 3 text learning
1.let’s try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用英语抢答交通方式的短语。
2.let’s talk
(1).老师ppt出示挖空了的段落,请同学自读课文并填空。请同学作答。
(2).老师播放let’s talk 的录音,学生跟读。
(3).老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请同学们小组展示。评出表现做好的一组。
step 4 exercise & consolidation
1.教材习题
(1).询问你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的出行方式。完成课文中的表格。
(2).同位活动:根据原对话和表格,进行创编。
2.随堂小练习
读一读,并试着将其译为中文。
1.on foot__________ 2.by subway________
3.by bike__________ 4.by car____________
5.by train__________ 6.by ship___________
试着理解下列句子。
1.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2.i often come by bike.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小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做总结:熟悉询问他人出行方式的句型。
作业布置:
1.听录音并模仿对话。
2.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和同伴创编一组对话并表演。
课后反思(自省)
课题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2课时)
课型
new
时间
年 月 日
教(导)学目标
1.能正确听、说、读、写单词bus,plane,taxi,ship,subway,train及短语on foot,by bus,by plane等。
2.能正确听、说、认读核心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并作出相应答语i come by、
重点
能够听说、读写有关交通方式的单词和词组on foot,by bus,等。
难点
用how do you get to..from..?询问别人的出行方式。
知识考点
目标1、2
教具学具
课件、单词卡片、录音机
检
测
题
家庭作业上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2课时)
on foot,by bus,by ship,by taxi,by subway,by train
how do you get to the usa from china?
by plane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
2.let’s chant “ how do you get there?
3.free talk
step 2 presentation
(出示ppt)呈现图片by plane/by taxi/by ship.....
教师借助图片学习表示交通方式的词组,例:
t: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on monday?
s:i come to school by bike.
step 3 text learning
1.let’s learn
(1)听录音,模仿朗读,理解对话内容。
(2)小组翻译主要句子的中文意思。
(3)教师领读对话,学生模仿,分角色朗读。
2.write and say
(1)根据ppt出示的图片,小组讨论所学的交通工具的特点有哪些。
(2)小组讨论how do you get to the usa from china?的含义,并猜测“from”的汉译,讨论表格中“to ”的汉译。
(3)分组根据情况填写表格,并小组内成员结对练习对话。
step 4 exercise & consolidation
1.教材习题 根据填写的表格,每组推荐一组学生表演对话。
2.英译汉。
1.on foot__________ 2.subway________
3.bus__________ 4.plane____________
5.taxi_________ 6.ship___________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小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做总结:熟悉询问他人出行方式的句型及其答语的交际用语。
作业布置:
1.听录音并模仿对话。
2.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和同伴创编一组对话并表演。
课后反思(自省)
课题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3课时)
课型
new
时间
年 月 日
教(导)学目标
1.能够正确听说,认读单词,如helmet,wear,must以及短语pay attention to,traffic lights.
2.能正确听说,认读核心句don’t go at the red light.i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s.
重点
掌握和理解句子:don’t go at the red light.i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s.
难点
运用句子don’t...? i must..来与他人进行交通规则的交流。
知识考点
目标1、2
教具学具
课件、交通标志、录音机
检
测
题
家庭作业上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3课时)
helmet,wear,must ,pay attention to,traffic lights.
don’t go at the red light.
i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s.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step 1 warming up
1.greeting
2.t:good morning!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
s:on foot.
step 2 presentation
let’s try
播放录音,听听史密斯夫人告诉孩子们要做什么?
小组讨论平时应该注意哪些交通规则。
step 3 text learning
let’s talk
(1).教师给出问题:
where does wu yifan want to go ?
how can wu yifan get there?
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并分享问题答案。
(2).逐句跟读,教师讲解生词helmet,wear等。
(3)学生讨论美国人骑自行车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
(4)再次跟读,学生模仿,小组练习。
step 4 exercise & consolidation
1.教材习题
教师解释课本中交通标志的意思。要求学生讨论在哪里能看到这些标志。
2.读一读,将其译为汉语。
1.helmet_______ 2.must________3.wear_________
3.pay attention to_____________ 4.traffic lights___________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小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做总结: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了解常见的交通符号。
作业布置:
1.听录音并模仿对话。
2.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和同伴创编一组对话并表演。
课后反思(自省)
课题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4课时)
课型
new
时间
年 月 日
教(导)学目标
1.能正确听、说、读、写单词:slow,down,stop.
2.能够正确听说,朗读stop and at a red light.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
重点
掌握“四会”短语和单词:slow,down,stop.
难点
理解交通规则的含义及运用
知识考点
目标1、2
教具学具
课件,录音机,单词卡片。
检
测
题
家庭作业上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4课时)
stop and at a red light.
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
go at a green light.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step 1 warming up
t:good morning! how do you come to scchool?
s1:by bike.
t:should you have a helmet when you take a ride?
s1:yes.
t:good morning! how do you come to scchool?
s2:by car.
t:when you come to school,what must you pay attention to?
s2:the traffic lights.
step 2 presentation
(出示ppt)老师指着交通灯的图片,问:what color are they?
ss:they are red,yellow and green.
t:what are they mean?
step 3 text learning
1.let’s learn
(1).听录音,听一听mike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他应该怎么做呢?
(2)。教师板书新单词,学生讨论新单词的含义。
(3)。教师领读单词,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盲人问路 四人小组,其中一人扮演盲人,一人扮演交警,另外两人扮演带路人。
step 4 exercise & consolidation
教材习题
role play:四人一组,自制交通灯,一位学生扮演交警,指挥交通,其他同学根据所示的灯作出动作并说出相应的句子,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小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做总结:交通规则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作业布置:
1.听录音并模仿对话。
2.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和同伴创编一组对话并表演。
课后反思(自省)
课题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5课时)
课型
new
时间
年 月 日
教(导)学目标
1.能够正确听说,认读单词及短语,如went,sled,ferry,learn等。
2.能够正确听说,朗读read and write中的内容。
重点
能够用带有must....don’t的句子给朋友写建议。
难点
理解不同文化下交通规则的差异。
知识考点
教学目标
教具学具
课件,录音机,单词卡片。
检
测
题
家庭作业上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5课时)
you must....
don’t....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step 1 warming up
1.by review
(出示ppt)交通灯图片:
t:what are they?
s:they are traffic lights.
t:what does red/green/yellow mean?
s:stop at a red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slow down and stop!
2.教师说动作词,学生说出相应的交通灯的颜色,比如:wait——yellow,go——green,stop——red,学生之间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
step 2 presentation
t:how many ways can you think of to go to school?talk with your partner.
step 3 text learning
1.red and write
迅速浏览课文,回答课本中的问题。
2.give some suggestions.
小组讨论一些建议,仿照例句,写出一张有关建议的海报。
3.教师讲解单词连续的规律,学生跟读并模仿。
4.let’s check
听录音,回答问题,完成词汇的考核。
5.let’s wrap it up
分组讨论where is mike?依据课本给出信息。学生总结come 和go的用法。
step 4 exercise & consolidation
教材习题
通过课本找到更多的这种可以连续的单词。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小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做总结:不同国家的孩子的上学方式,交通规则的异同,连读的规则,come和go的用法。
作业布置:
1.听录音并模仿对话。
2.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向同伴提一些有关交通规则的建议。
课后反思(自省)
课题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6课时)
课型
new
时间
年 月 日
教(导)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单词:miss,different,chopsticks,double-decker,same,wrong.
2.能听、说、读、写核心句型:we must cross the road.first left and then right!
重点
能看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含义。
难点
了解中英交通规则的差异。
知识考点
教学目标
教具学具
课件,录音机,磁带。
检
测
题
家庭作业上的习题
板
书
设
计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 (6课时)
we must cross the road.
first left and then right!
教(导)学过程与主干知识结构:
step 1 warming up
t:good morning! how do you come to scchool?
s1:by bike.
t:when do you come to school? what must you pay attention to ?
s2:the traffic lights.
t:what color are they?
s3:they are red,yellow and green.
t:what does red mean?
s4:stop and wait.
step 2 presentation
教师介绍故事背景:amy’s friend annie comes to china.
引导看图片,猜测what are they?分享预测答案。
step 3 text learning
1.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回答以下问题:
(1).can annie use chopsticks?
(2).is the bus double-decker?
反馈答案,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2.阅读小故事,找出中英交通规则的差异。
3.再次阅读小故事,分组讨论生词的含义,翻译故事,教师给予指导,检查答案,讲解生词。
4.听录音跟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step 4 exercise & consolidation
1.教材习题
小组分角色朗读,并进行表演展示。
2.翻译下列单词。
1.miss_____ 2.different_____ 3.chopsticks______4.wrong_____
5.cross______ 6.same______ 7.double_decker_______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小结: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再做总结。
作业布置:
1.听录音并跟读故事。
2.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和同伴创编一组对话并表演。
课后反思(自省)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3篇
常州市北郊中学 杭佳楣
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 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三颗枸杞豆》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
《柳叶儿》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高一语文活动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高一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和“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
第三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
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六、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
五、课后学习:
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一)
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高一语文活动。
一.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附: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杭佳楣(常州市北郊中学)
一、积累运用。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像蜂(die)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yi)彩的画页,也似一(que)跳跃着欢快音(fu)的乐章。
——《我的“长生果”》
2、默写。
不必说,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 ,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3、仿照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句式再造一个句子,创设一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珍惜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一段歌词写到“杀你个魂也丢来魄也落。神也发抖,鬼也哆嗦,打得那狼虫虎豹无处躲。”根据这两句话,写出四个形容妖魔鬼怪溃败场景的成语。
答:__________, , , 。
6、班级要开展“说说我的童年趣事”的主题活动,请你为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油”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7、选文主要写了哪两种情景?你能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它们各自气氛特点的两个词语吗?
8.说说文中这位先生有什么性格特点?并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的词语。
9.为什么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说说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文末划线句的“拗”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请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书声琅琅是课堂上常见景象,请你描写一次课堂读书的情景,力求真实而又生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小见大
①那年他十一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②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③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④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睡眠。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⑤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⑥“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⑦“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⑧他环顾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⑨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好象做了一场梦。
⑩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⑾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女们讲起这件平常而又感人的小事。
12.既然小男孩的母亲那么守法,为什么在鲈鱼钓猎开禁的前一天,还要带小男孩去钓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中从侧面表现小男孩钓上来的是一条大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一再出现“好大的鱼”“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⑤—⑧段,回答:
①母亲所做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改成“你能把它放回去吗,儿子?”为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⑧段中划线的内容是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标题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请围绕中心回答,“大”的内涵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4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高一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高一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
《伟人细胞》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高一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往事依依》(一)
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3、初步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课前学习:学生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导入;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高一语文教育学家,她是谁呢?在于漪的脑海中那些事情是记忆犹新的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每个深印在于漪脑海中的片段给她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你有过相似的情景吗?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交流
课后学习:1、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3课时《往事依依》(二)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整理诗句的情况小组交流
2正是因为其中一个或几个佳词丽句,前面的一些诗歌才得以流传;一篇文章,或因为其情感的注入,或因为其用词精妙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本文也是如此,请同学们从文找出一些这样的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也就是说,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2学习评价:从作者从小喜爱文学到现在成为一位成功的高一语文教育家,你受到了那些启发?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小组出一期“文学伴我一起成长”的手抄报
第4课时《幼时记趣》(一)
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2、能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熟悉课文内容,准备好《常用古汉语字典》。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通过反复的朗读,基本理解文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组织学生互相翻译讨论、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提示一些重要语句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高一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学生推荐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5课时《幼时记趣》(二)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学习:1、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在熟悉文章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阅读、讨论
2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学生互评
3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阅读,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高一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写片段、交流、评价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地方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第6课时《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1、能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导入:北大,是一所很多学子向往的大学,一位女孩十三岁进入北大,如今已有三各念头,北大在她的脑海中有什么印象呢?思考,划出相关的词句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北大在作者脑海中如此的深刻,可以用书上怎样的话语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思考、划出相关语句
2组织交流
3作者还是要离开北大,是抛弃北大吗?你如何看待作者的离开。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5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思考
6组织交流交流
课后学习:做评价性手册
第7课时《伟人细胞》(一)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会文章如此精彩是因为深入生活,注重对生活的积累。
3、能品位文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析题:什么是细胞?伟人的细胞是什么?听讲,回答
2在贾里的眼里,伟人应具有怎样的细胞?熟读课文,分析,思考
3组织讨论学生讨论
3贾里为追求伟人细胞做了哪些事情?请你短语来概括。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交流,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贾里做事是不是一帆风顺?他为何失败?又为何成功呢?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2老师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将失败原因与成功原因整理到能力训练本上。
第8课时《伟人细胞》(二)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准备复述课文部分内容。或演当中的片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复述课文相关内容或演当中的片段复述或表演
2组织评价评价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你认为伟人应该有怎样的细胞?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你有什么话对贾里说,让他更好的成长?思考
4组织交流交流
课后学习:1、摘抄相应的片段到读书笔记本上。
第9课时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朗读,思考,准备
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朗诵,解释,质疑
3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继续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为了让学生能尽量用词达意,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学会用词,自我修改作文是较好的方法。
第10课时:
学习目标:猜猜我是谁?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自我推荐是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素质,你能很好的向别人推荐你自己吗?学生自己写关于自己的介绍,不署名,让同学猜写作
2组织交流,猜交流,猜
3为什么有的同学文如其人,有的一点也不象呢?思考
4组织交流交流
课后学习:1、自学“说真话,抒真情”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真话连连,真情片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提供参考题目:“那一次,我;想起了;等学生讨论自定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以及修改符号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好的作文贴在白板上让学生阅读。
第13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
课前准备:拍摄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情景再现录象
第一块:展示不得体现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展示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思考你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在你身上?学生反思
2组织交流交流
3你认为这样不得体的现象有什么危害?反思交流
4组织交流交流
5我们如何来避免杜绝这样的现象呢?反思交流
6组织交流交流
7说话得体训练(书后练习)训练
8组织评价评价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篇
人教第六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 翠鸟
教学目标
1. 学认“秆 绣”等11个生字,会写“翠 秆”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鲜艳、疾飞、苇秆”等词语意思。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的部分。
3. 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树立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从“鸟”入手,导入新课
小鸟是人类的朋友,你认识什么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投影片出示翠鸟)
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美丽,还有高超的捉鱼本世纪领,所以人们又称它“叼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翠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注意“翠”的写法)
二自读自悟,了解内容
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
三检查预习,生生交流
1小组间轮读检查是否认识11个生字。
2小组比赛读
3说说自己的发现
4小组轮读课文,评价
5交流预习思考题: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是从哪里知道?引导学生抓住翠鸟的特点,体会词语的意思。
预设:
a关于翠鸟的颜色鲜艳,引导体会:翠鸟颜色鲜艳,为什么不叫别的鸟,而叫翠鸟呢?引导观察图和抓关键词:橄榄色,浅绿色,等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外形的?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个人读,学生领读、齐读)
出示一张画有翠鸟的图片,请同学动手到黑板上贴,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自己动手贴。
说话训练:看图片进行说话训练,展开想像说一说翠鸟美丽的样子像什么?
b关于翠鸟的飞行速度快。学生汇报时,可对比出示以下两组句子,体会快的程度,多读几遍,体会有什么不同?
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上疾飞。
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地飞过去。
c关于翠鸟是捕鱼高手。
引导学生留意翠鸟抓鱼动作的词。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且画下来。
四书写生字
1自学生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2重点指导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填空:
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__________,绣满了____________。背上的羽毛像____________。腹部的羽毛像__________。它小巧玲珑,一双__________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____________的嘴。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问:从哪里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翠鸟?为什么?
1默读,快速找出理由。
2找出矛盾处,引发讨论“我们真想捉鸟,是因为喜欢,可是后来我们的脸有些红呢“?进行环保教育。
三、积累好词好句
把喜欢的词语句子读给同学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鸟的外形或者活动。
6燕子专列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一、深情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还记得《燕子》一课吗?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欣喜。它们春来秋去,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它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感慨!板书课题:6 燕子专列
二、自读自语,理解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汇报交流预习效果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2、小组认读生字。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
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
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人们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3、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做思维上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a 自己练习讲一讲。
b 指名说一说。
说话举例: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4、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纺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
提醒:“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书写、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图,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师:燕子专列开走了,燕子平安了,救助燕子的事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把自己心里话告诉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自主说。
3、指名说,评价。
5、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五、积累好词好句
把喜欢的词语句子读给同学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郁 澈“等9个生字,会写”森 郁“等13生字;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小村庄变迁的原因,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 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请大家看看,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师:在这样一个鸟语花香,美丽的小村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双人读,个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读读议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
三汇报交流
1分段读文,评价
2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词
3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
2再读课文,感悟。
小组交流: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
二探究学习
1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现实体会,
2汇报:多媒体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1“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裸露的土地指什么?
2“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引导:指的是大量树木被劈柴后烧掉了。
3“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引导:指的是小村庄的人们仍旧在不断地砍伐树木,靠自然的给予过着安逸的生活。
4“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引导:破坏大自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3悟情感,明主旨。
(1)看到树木不断的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你是什么心情?(惋惜,难过)把你们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练读,教师指导,指名读,齐读。
(3)如果时光能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村民的劝告表述出来
三回顾全文,课外延伸
1.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我们人类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举例说明
2.那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珍惜,保护环境?
(1)不乱丢垃圾
(2)爱护花草树木
(3)保护益虫益鸟
(4)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5)宣传环保知识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地球,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上的人类说说?
(1)小组展开讨论,综合小组的意见,写出一句忠告的话语。
(2)小组汇报自己的话。
(3)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个信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如果破坏了大自然,那我们最终还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五课后拓展
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出一次墙报
8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你们读懂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整体感知)
三、练读、议读、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
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四、练习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高一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四课时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课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习作课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6篇
常州市北环中学 祝畅红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守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编者力求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潮流的影响而忽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与政治学科渗透,带领学生开展几次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意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附注)。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欣赏配乐诗朗诵、结合课外查资料所得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可对学生的发言作小结并补充白求恩的背景资料)
2布置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回答: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号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哪些精神? 独立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形成自己的观点。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4想一想以上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根据每段的重点句概括出来的。
5总结:请结合文章概括白求恩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过渡:请同学这段对白求恩的介绍与第一段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文章这样有什么作用。(附)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比较,思考,小组交流。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
2布置任务: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讨论交流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 主义战士。
教学反思
第三块:拓展:仿写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撰写提纲,准备口头小作文。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学生互评。
3教师小结学生根据学生、教师的评价修改提纲。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作文: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课前作业: 交流上节课后写的小作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互改,然后推荐好的文章在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
2布置任务:文章中多处将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请结合文章完成下表,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独立思考,完成表格,交流。白求恩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4拓展:假如今天来写《纪念白求恩》,你觉得可以作些什么对比,试续写。续写,交流续写及原因。
教学反思
第二块:赏析文章的概括性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找一找——文章中大量运用成语,请你找出来并谈谈有什么作用。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交流。
2情境2:比一比——(两组句子)第一组:A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B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第二组:A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B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以同桌为单位,选择一组进行比较,哪一句的效果好,为什么。
3组织交流讨论,交流,评价。
4布置任务:试一试——前面先说一个意思,后面再作一定的补充说明,可以突出要强调的内容。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仿写
5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议论方法,举例并谈谈有什么好处。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方法,通过通读文章,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课前学习:
预习文章,谈谈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课前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运用阿基米得及第欧根尼为例进行说理,举王尔德的例子进行论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基于外在的物质财富”然后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最后表达自己的期望。
2组织交流评价,弄清文章论点及结构(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把握中心论点及论证方法并能了解文章结构即可)讨论交流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质疑: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换为“高尚”好不好?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交流
4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问题: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朝他劈开时,说:“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两个人的话都耐人寻味。思考:他们的话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思考、交流
2深入:课文中说:“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认为什么是“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请与大家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与进行比较阅读。
《陋室铭》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内合作梳理文章内容,记下存在疑难。明确任务、多种方式朗读
2组织活动:让学生先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交流疑难、释疑,复述、
3组织交流、评价:了解学生疑难给予补充、指导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补充背景资料)刘禹锡的《陋室铭》名留千古,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听《陋室铭》的录音文为心声,请大家有感情地再读文章,结合文章来谈谈,你觉得作者藉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阅读背景资料,听录音,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组织交流评价,教师总结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块:美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大声读
2组织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评价读、听、评
3听范读录音模仿、再读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请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或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铭》。
《多一些宽容》
学习目标:提倡人与人之间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思考: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互”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有所侧重又互相联系。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结合课内容知识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2创设问题情境: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
3组织交流、讨论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课外搜集人格修养方面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与同学们交流。
《敬业与乐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点,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读文章,在文中圈点勾画,找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有关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并归类用表格表示。(自己设计表格)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设计表格。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找出的观点中,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将不同意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
2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全班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列表格方法,课后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名言警句,择1-3句谈谈名言对自己的教育和启迪或持有不同意见的理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清楚地说出名言警句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或针对名言警句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理解反问、设问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第一块:制作资料卡片,谈谈个人见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名言警句对自己的启迪或自己的不同看法。全班讨论交流评价
2根据全班交流的结果择要点修改准备制作资料卡片交流评价后修改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反问、设问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找出文章中的反问、设问句,择1-2句转化为陈述句进行比较,谈谈不同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反问、设句的作用,教师作适当点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制作资料卡片。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第1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口头设想练习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2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学习目标:学习在交流中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学习:搜集能听出讨论焦点,有针对性发表意见、和无法辨别讨论意见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经验全班交流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7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高一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高一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
《伟人细胞》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6、《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高一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7、《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8、《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9、《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
1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六、往事依依
于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由朗读,讲书下注释的拼音标到书上,圈起自己不懂的字词。
二、集体朗读课文。
三、字词:
1、注音:
涟漪徜徉水浒
水泊停泊浩淼
歌咏重读阴晴雨晦
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2、解释造句: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烟波浩淼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气象万千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谆谆教导
四、名句积累:
年华似流水
徜徉于山水之间
春城无处不飞花
绿树荫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
靑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三、教学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4、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高一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高一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5、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板书)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明确: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
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点: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5、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注意: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6、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
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7、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
举例1: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2: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谈谈感想,自我评价:(教师稍加把握即可。)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六、教后反思:
七、幼时记趣
沈复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八、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实世界里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6ngl6ng):指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此指无边的天空。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摘下,取下。
惆怅(Chou2Chang4):伤感,失意。
沉淀(dian4):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前飞越细小的缝隙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①倘祥:例句______造句____
②似曾相识:例句______造句____
③茫然若失:例句______造句____
④通幽曲径:例句______造句____
(2)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六、教后反思:
九、伟人的细胞
秦文君
教学目标: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交流的能力;
3、抽象与概括能力
4、想象与创造能力
活动设计:
1、收集、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2、小组讨论,探究主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伟人细胞》节选自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金奖小说《男生贾里》第18章。小说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施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小说分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贾里三次“可歌可泣”的伟人行动;第四部分是贾里的一次意外成功。小说通过塑造贾里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一个道理:必须从小事做起才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二、品读日记:
1、贾里画像评议。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想见见他吗?今天,我把他请到了现场……(拿出小黑板上的贾里画像,介绍作者)。
“贾里有三个最大、最得意的细胞还没有画出来。是哪三个细胞?你知道吗?”……
2、导读贾里日记:
①从日记里看出,贾里是个怎样的人?(很自信,很痛苦)②从哪些句子看出?该怎样读?(导读日记……)
③评价贾里(自评;他评,同学评)
二、抓关键句,回顾课文。
1、关键句质疑:
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默读,思考:
为了做伟人,贾里做了哪几件“可歌可泣”的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指的又是哪一件事?……
2、浏览课文,熟悉情节
学生浏览课文,圈点,汇报。
“可歌可泣”的行为:(1)“仇人”变朋友
(2)追求“矮个风度”
(3)打工计划失败
“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主动要破书。
三、精读思考,探究主旨:
贾里想当伟人,有远大的理想,这决不是坏事。遗憾的是他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行动都失败了,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贾里三次伟人计划都失败了,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贾里要实现伟人梦,还应该添加哪些伟人细胞?(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贾里失败原因:
想法不当,不切实际;
不想做小事,只想一鸣惊人;…
应该添加的细胞:
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等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贾里走上成功之路!
2、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
小说最后有一句话,“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小说中看到,从开始到最后,贾里的变化很大。
从思想上看,他不再空想,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伟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从行动上看,他不再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开始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主动要破书。
这说明,贾里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进步了,开始成熟了。所以“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
3、学生赠言:
经历了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贾里吧……
四、创造,拓展。
1、人都是发展变化的。看着板书,谁能借用刚学过的数轴来表现人的两种相反的发展变化?……
原点表示什么?(人的起点)
箭头表示什么?(人的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
刻度呢?(表示人生的足迹)
看着这个人生的数轴,想想你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老师赠言……
2、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高一语文书的扉页上。
3、推荐阅读《男生贾里》。
附:板书设计:
九、伟人细胞
贾里
庸人普通人伟人
理想远大╋脚踏实地=成功
五、作业:
1、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高一语文书的扉页上。
2、完成高一语文《训练册》。
六、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8篇
常州市北环中学 祝畅红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守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编者力求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潮流的影响而忽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与政治学科渗透,带领学生开展几次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意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附注)。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欣赏配乐诗朗诵、结合课外查资料所得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可对学生的发言作小结并补充白求恩的背景资料)
2布置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回答: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号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哪些精神? 独立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形成自己的观点。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4想一想以上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根据每段的重点句概括出来的。
5总结:请结合文章概括白求恩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过渡:请同学这段对白求恩的介绍与第一段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文章这样有什么作用。(附)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比较,思考,小组交流。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
2布置任务: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讨论交流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 主义战士。
教学反思
第三块:拓展:仿写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撰写提纲,准备口头小作文。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学生互评。
3教师小结学生根据学生、教师的评价修改提纲。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作文: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课前作业: 交流上节课后写的小作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互改,然后推荐好的文章在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
2布置任务:文章中多处将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请结合文章完成下表,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独立思考,完成表格,交流。白求恩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4拓展:假如今天来写《纪念白求恩》,你觉得可以作些什么对比,试续写。续写,交流续写及原因。
教学反思
第二块:赏析文章的概括性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找一找——文章中大量运用成语,请你找出来并谈谈有什么作用。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交流。
2情境2:比一比——(两组句子)第一组:A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B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第二组:A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B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以同桌为单位,选择一组进行比较,哪一句的效果好,为什么。
3组织交流讨论,交流,评价。
4布置任务:试一试——前面先说一个意思,后面再作一定的补充说明,可以突出要强调的内容。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仿写
5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议论方法,举例并谈谈有什么好处。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方法,通过通读文章,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课前学习:
预习文章,谈谈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课前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运用阿基米得及第欧根尼为例进行说理,举王尔德的例子进行论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基于外在的物质财富”然后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最后表达自己的期望。
2组织交流评价,弄清文章论点及结构(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把握中心论点及论证方法并能了解文章结构即可)讨论交流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质疑: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换为“高尚”好不好?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交流
4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问题: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朝他劈开时,说:“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两个人的话都耐人寻味。思考:他们的话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思考、交流
2深入:课文中说:“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认为什么是“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请与大家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与进行比较阅读。
《陋室铭》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小组内合作梳理文章内容,记下存在疑难。明确任务、多种方式朗读
2组织活动:让学生先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交流疑难、释疑,复述、
3组织交流、评价:了解学生疑难给予补充、指导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补充背景资料)刘禹锡的《陋室铭》名留千古,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听《陋室铭》的录音文为心声,请大家有感情地再读文章,结合文章来谈谈,你觉得作者藉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阅读背景资料,听录音,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组织交流评价,教师总结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块:美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大声读
2组织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评价读、听、评
3听范读录音模仿、再读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请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或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铭》。
《多一些宽容》
学习目标:提倡人与人之间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思考: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互”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有所侧重又互相联系。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结合课内容知识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2创设问题情境: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
3组织交流、讨论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课外搜集人格修养方面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与同学们交流。
《敬业与乐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点,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读文章,在文中圈点勾画,找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有关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并归类用表格表示。(自己设计表格)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设计表格。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找出的观点中,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将不同意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
2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全班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列表格方法,课后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名言警句,择1-3句谈谈名言对自己的教育和启迪或持有不同意见的理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清楚地说出名言警句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或针对名言警句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理解反问、设问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
第一块:制作资料卡片,谈谈个人见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名言警句对自己的启迪或自己的不同看法。全班讨论交流评价
2根据全班交流的结果择要点修改准备制作资料卡片交流评价后修改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反问、设问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找出文章中的反问、设问句,择1-2句转化为陈述句进行比较,谈谈不同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反问、设句的作用,教师作适当点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制作资料卡片。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第1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文章结构提纲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口头设想练习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2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学习目标:学习在交流中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学习:搜集能听出讨论焦点,有针对性发表意见、和无法辨别讨论意见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经验全班交流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9篇
常州市北郊中学 杭佳楣
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 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三颗枸杞豆》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
《柳叶儿》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高一语文活动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高一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的百草园”和“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
第三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
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六、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
五、课后学习:
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一)
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高一语文活动。
一.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附: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杭佳楣(常州市北郊中学)
一、积累运用。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像蜂(die)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yi)彩的画页,也似一(que)跳跃着欢快音(fu)的乐章。
——《我的“长生果”》
2、默写。
不必说,光滑的石井栏,,;也不必说 ,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3、仿照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句式再造一个句子,创设一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珍惜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一段歌词写到“杀你个魂也丢来魄也落。神也发抖,鬼也哆嗦,打得那狼虫虎豹无处躲。”根据这两句话,写出四个形容妖魔鬼怪溃败场景的成语。
答:__________, , , 。
6、班级要开展“说说我的童年趣事”的主题活动,请你为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油”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7、选文主要写了哪两种情景?你能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它们各自气氛特点的两个词语吗?
8.说说文中这位先生有什么性格特点?并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的词语。
9.为什么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说说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文末划线句的“拗”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请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书声琅琅是课堂上常见景象,请你描写一次课堂读书的情景,力求真实而又生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小见大
①那年他十一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②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③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④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睡眠。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⑤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⑥“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⑦“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⑧他环顾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⑨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好象做了一场梦。
⑩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⑾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女们讲起这件平常而又感人的小事。
12.既然小男孩的母亲那么守法,为什么在鲈鱼钓猎开禁的前一天,还要带小男孩去钓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中从侧面表现小男孩钓上来的是一条大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一再出现“好大的鱼”“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⑤—⑧段,回答:
①母亲所做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改成“你能把它放回去吗,儿子?”为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⑧段中划线的内容是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标题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请围绕中心回答,“大”的内涵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10篇
常州市北郊中学 杭佳楣
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 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三颗枸杞豆》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
《柳叶儿》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高一语文活动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高一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第四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 《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
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六、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 《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
五、课后学习:
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
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 《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 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高一语文活动。
一.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附: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杭佳楣(常州市北郊中学)
一、积累运用。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像蜂 (die)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 (yi)彩的画页,也似一 (que)跳跃着欢快音 (fu)的乐章。
——《我的“长生果”》
2、默写。
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 ;也不必说 ,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
3、仿照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句式再造一个句子,创设一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珍惜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一段歌词写到“杀你个魂也丢来魄也落。神也发抖,鬼也哆嗦,打得那狼虫虎豹无处躲。”根据这两句话,写出四个形容妖魔鬼怪溃败场景的成语。
答:__________ , , , 。
6、班级要开展“说说我的童年趣事”的主题活动,请你为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 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油”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7、选文主要写了哪两种情景?你能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它们各自气氛特点的两个词语吗?
8.说说文中这位先生有什么性格特点?并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的词语。
9.为什么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说说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文末划线句的“拗”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请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书声琅琅是课堂上常见景象,请你描写一次课堂读书的情景,力求真实而又生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小见大
①那年他十一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②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③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④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睡眠。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⑤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⑥“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⑦“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⑧他环顾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⑨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好象做了一场梦。
⑩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⑾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女们讲起这件平常而又感人的小事。
12.既然小男孩的母亲那么守法,为什么在鲈鱼钓猎开禁的前一天,还要带小男孩去钓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中从侧面表现小男孩钓上来的是一条大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一再出现“好大的鱼”“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⑤—⑧段,回答:
①母亲所做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改成“你能把它放回去吗,儿子?”为什么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⑧段中划线的内容是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标题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请围绕中心回答,“大”的内涵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
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12篇
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2.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推敲鉴赏与反复诵读,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单元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在小说阅读的实践中,学会“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所选的四篇小说都是传统名篇,作品在烛照现实丑恶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悲悯博大的情怀,蕴涵着永不磨灭的人文精神的光辉。因此教学本单元课文,我有以下一些基本设想:1.本单元应着眼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知道读小说应读什么,该怎么读。2.教学可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读出作品的味道。3.教眼要设在“理解、鉴赏”之上,让学生多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和感悟,尽量避免零敲碎打的问题教学。4.每篇小说都要注重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各有侧重,《故乡》可侧重人物形象的品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侧重情节的赏析,《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侧重环境描写的赏读,《多收了三五斗》可侧重对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群像的学习。5.本单元的教学应特别重视综合学习与探究,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蕴涵在本单元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确立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和探究,使学生学会开掘阅读的深度,避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快餐式阅读。6.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可引导学生与文学家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读出社会,读出人生的基础上读出自己。
单元课时安排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故 乡》3课时《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推荐与阅读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自由阅读,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及基本欣赏方法。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研究专题。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在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情节,请简要谈谈。自由发言二感知1.交流小说的常识和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1)小说的三要素。(2)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感悟、品味、欣赏(3)读小说的几个要点:了解小说的要素;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线索;品评小说的细节;评价作者或作品的风格。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2.自由阅读本单元课文,按照下列提示整理文学常识。课题作者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反映时代3.以“亲近文学大师”为主题,搜集本单元作家的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最突出的成就。4.自由谈谈本单元中你最感兴趣的小说或人物。交流补充阅读课文,了解常识。搜集资料,介绍作家。自由谈论。三确立专题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再读小说,确立或讨论专题。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