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小时前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2第)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sinB=,sinC=,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

  (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

  (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情境导入

  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

  第二步:瞄准目标;

  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

  第五步:开枪;

  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

  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

  课堂探究

  预习提升

  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

  2、描述方式

  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算法的特征

  (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唯一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

  (5)不唯一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唯一的

  课堂典例讲练

  命题方向1对算法意义的理解

  例1、下列叙述中,

  ①植树需要运苗、挖坑、栽苗、浇水这些步骤;

  ②按顺序进行下列运算:1+1=2,2+1=3,3+1=4,…99+1=100;

  ③从青岛乘动车到济南,再从济南乘飞机到伦敦观看奥运会开幕式;

  ④3x>x+1;

  ⑤求所有能被3整除的正数,即3,6,9,12。

  能称为算法的个数为(  )

  A、2

  B、3

  C、4

  D、5

  【解析】根据算法的含义和特征:①②③都是算法;④⑤不是算法、其中④,3x>x+1不是一个明确的步骤,不符合明确性;⑤的步骤是无穷的,与算法的有限性矛盾。

  【答案】B

  [规律总结]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及其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针对判断语句是否是算法的问题,要看它的步骤是否是明确的和有效的,而且能在有限步骤之内解决这一问题、

  【变式训练】下列对算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__

  ①一个算法应包含有限的步骤,而不能是无限的

  ②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

  ③算法中的每一步都应当有效地执行,并得到确定的结果

  ④一个问题只能设计出一个算法

  【解析】由算法的有限性指包含的步骤是有限的故①正确;

  由算法的明确性是指每一步都是确定的故②正确;

  由算法的每一步都是确定的,且每一步都应有确定的结果故③正确;

  由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故④不正确。

  【答案】④

  命题方向2解方程(组)的算法

  例2、给出求解方程组的一个算法。

  [思路分析]解线性方程组的常用方法是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这两种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别,为了适用于解一般的线性方程组,以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我们用高斯消元法(即先将方程组化为一个三角形方程组,再通过回代方程求出方程组的解)解线性方程组、

  [规范解答]方法一:算法如下:

  第一步,①×(-2)+②,得(-2+5)y=-14+11

  即方程组可化为

  第二步,解方程③,可得y=-1,④

  第三步,将④代入①,可得2x-1=7,x=4

  第四步,输出4,-1

  方法二:算法如下:

  第一步,由①式可以得到y=7-2x,⑤

  第二步,把y=7-2x代入②,得x=4

  第三步,把x=4代入⑤,得y=-1

  第四步,输出4,-1

  [规律总结]1、本题用了2种方法求解,对于问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既要强调对“通法、通解”的理解,又要强调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2、设计算法时,经常遇到解方程(组)的问题,一般是按照数学上解方程(组)的方法进行设计,但应注意全面考虑方程解的情况,即先确定方程(组)是否有解,有解时有几个解,然后根据求解步骤设计算法步骤。

  【变式训练】

  【解】算法如下:S1,①+2×②得5x=1;③

  S2,解③得x=;

  S3,②-①×2得5y=3;④

  S4,解④得y=;

  命题方向3筛选问题的算法设计

  例3、设计一个算法,对任意3个整数a、b、c,求出其中的最小值、

  [思路分析]比较a,b比较m与c―→最小数

  [规范解答]算法步骤如下:

  1、比较a与b的大小,若a

  2、比较m与c的大小,若m

  [规律总结]求最小(大)数就是从中筛选出最小(大)的一个,筛选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保证了筛选的可行性,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从多个不同数中筛选出满足要求的一个。

  【变式训练】在下列数字序列中,写出搜索89的算法:

  21,3,0,9,15,72,89,91,93

  [解析]1、先找到序列中的第一个数m,m=21;

  2、将m与89比较,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搜索到89;

  3、如果m与89不相等,则往下执行;

  4、继续将序列中的其他数赋给m,重复第2步,直到搜索到89。

  命题方向4非数值性问题的算法

  例4、一个人带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以容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掉羚羊。

  (1)设计安全渡河的算法;

  (2)思考每一步算法所遵循的共同原则是什么?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xx,xx,xx,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例题1:

  (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5

  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

  (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

  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例题:

  (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5

  一、预习目标

  预习《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建立实际问题与向量的联系。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整理例题,结合向量的运算,解决实际的几何问题、物理问题。另外,在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例1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2、利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是什么?

  3、例3中,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内容

  1、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向量加减法与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解决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中直线或线段的平行、垂直、相等、夹角和距离等问题。

  2、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向量运算与几何中的结论"若,则,且所在直线平行或重合"相类比,你有什么体会?

  (2)举出几个具有线性运算的几何实例。

  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

  试用几何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向量的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D、DC边的中点,BE、BF分别与AC交于R、T两点,你能发现AR、RT、TC之间的关系吗?

  探究二:两个人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夹角越小越省力。这些力的问题是怎么回事?

  例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作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这个问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⑵|F1|能等于|G|吗?为什么?

  例4如图,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m,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速度|v1|=10km/h,水流的速度|v2|=2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min)?

  变式训练:两个粒子A、B从同一源发射出来,在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移分别为,(1)写出此时粒子B相对粒子A的位移s;(2)计算s在方向上的投影。

  三、反思总结

  结合图形特点,选定正交基底,用坐标表示向量进行运算解决几何问题,体现几何问题。

  代数化的特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向量作为桥梁工具使得运算简练标致,又体现了数学的美。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平行、垂直等问题常用此法。

  本节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以及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

  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

  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3、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4、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

  (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能够初步应用这些性质解决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特别是复杂情境下的数学建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实例引入等比数列性质的学习。

  2. 新课讲授

  性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想并证明等比数列的性质(如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的比值相等,即公比q)。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强调解题步骤和思路。

  3.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直接应用性质和需要一定推理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强调类比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外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等比数列的应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能够解决简单的组合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类比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解组合的应用题,特别是需要灵活运用组合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从几个不同元素中选取几个元素组成一组)引入组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定义讲解:明确组合的定义,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m≤n)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公式推导:通过实例讲解组合数的计算公式C(n,m)=n!/[m!(n-m)!],并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推导过程。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利用组合公式解决组合问题,强调解题步骤和思路。

  3.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直接应用组合公式和需要一定推理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组合的概念、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强调类比思维在解决组合问题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外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组合的应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性质。

  引导学生对比等差数列,思考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可能具有的性质。

  2. 新课讲授

  定义讲解:明确等比数列的定义,即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性质推导:通过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并推导等比数列的性质。例如,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的比值相等,通项公式为$a_n = a_1 \times q^{(n-1)}$等。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如何应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3. 探究活动

  小组研讨:分组让学生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代表讲解练习。

  性质证明:选取几个重要的'性质进行证明,如等比数列中项的性质、求和公式等。

  4.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综合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与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本习题和思考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并学会应用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归纳概括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解组合的应用题,特别是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组合问题并求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引导学生思考并区分排列与组合问题。

  2. 新课讲授

  定义讲解:明确组合的定义,即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并成一组(m≤n),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公式推导:通过分步计数原理推导出组合数的计算公式$C_n^m = \frac{n!}{m!(n-m)!}$。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如何应用组合数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3. 归纳概括

  总结组合的定义、性质及计算公式,强调组合与排列的区别。

  4.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综合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

  5. 小结与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组合的意义及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本习题和思考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集合]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

[集合]高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

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15篇(精简)

高中数学教案15第(精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

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5篇)

高中数学教案精简(15第)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

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15篇)

高中数学教案(15第)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5篇)

高中数学教案(精简15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

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15篇

高中数学教案15第【必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精拣16篇)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16篇)《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精简17篇)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精选17篇)《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第1篇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高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最新

高中数学教案最新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

《统计》教案(精简13篇)

《统计》教案(精选13篇)《统计》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巩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相关知识,熟练填写简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