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通用3篇)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生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把这一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哪三大政策呢?(生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学生列举:中国同苏联17国建交;中国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参加万窿会议)
2、导入新课:
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推进新课】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合作探究】1: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国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国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合作探究】2:阅读p112“历史纵横”。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反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恢复:
【合作探究】3: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提法?
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过渡: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在此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这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中国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中国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中国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过渡:尼克松总统到访时曾对周总理说“i am very happy”。美国从最初不愿意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同中国交往呢?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合作探究】4:指导学生阅读:p113“学思之窗”及思考题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中国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中美联合公报》
内容:阐述了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中国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合作探究】5: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中国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在中国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中国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中国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中国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4、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过渡:进入到70年代末期,我国外交政策有什么调整吗?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建树?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依据: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阅读p114“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6: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是什么?
1、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
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3、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时间:xx年10月
地点:上海
与会者:中国、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成果: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意义: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时间:xx年10月
地点:上海
与会者: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文件:《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本课小结】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
2、中美两国朝着灵活务实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大门,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促成了1979年两国的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这样更多的国家和中国成为了朋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篇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课程标准】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梳理】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国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
(2)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
②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国家的安全战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③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科学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xx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巩固练习】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五项原则出自
a.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建交过程之中 d.万隆会议上
解析:c新中国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解析:a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3.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另起炉灶” b.“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b后两者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 新审查处理,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特权和影响逐步肃清,然后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b 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项指废除国民政府时期的旧外交政策;c项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d项提出于1953年,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5.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则”应是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另起炉灶”
解析:b 材料的意思是:反对侵略和干涉内政,主张和平相处。故b项正确。
6.在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的大会上,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说:“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做亚非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或威胁任何国家,只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永远不会成为对世界有威胁的国家
b.中国与亚非国家没有利益的分歧
c.中国的发展可以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d.中国已经、并将永远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解析:b 中国与亚非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中国与亚非国家应该求同存异。
7.《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c “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题中意思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8. 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要力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文章所评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
a.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对霸权主义
b.日内瓦会议——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决议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d.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解析:b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亚洲的力量,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a1964;c1953;d1955。
9. (潍坊质检)右图为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的照片。标题是: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
b.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解析:a 美国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中国是美国称霸的障碍,而国民党政府在解放战争后被迫退居中国台湾,美国是其支持者,从国共两党争夺在中国的统治权的角度出发,国共两党是敌对的,所以美国说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10. xx年是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在纪念座谈会上,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山“一边倒”外交方针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解析:a “一边倒”是毛泽东提出的。
11. xx年6月25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建55周年,55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双边关系。其中“三国”除中国、缅甸外,还有
a.越南 b. 朝鲜 c. 印度 d. 老挝
解析:c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
解析:c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针对美国等国家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的行为,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它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13.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①尊重各国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选择 ②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主权一律平等 ③各国共同建立“大家庭”式的关系 ④不用战争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争议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大家庭”式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关系的形象称呼,社会主义阵营属于结盟性质的联合,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则,故排除③。
14.你见过国书什么样吗?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右图是新中国第—号国书(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签发)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
解析:b 解题关键在于紧扣题干时间“新中国第—号国书”,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故b项正确。
15.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解析:c结合1949年我国的外交方针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1954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不结盟”政策四行使其我国外交的一项重要方针。
16.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a.1950年中苏会谈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解析:c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7.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他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a.一边倒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的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印关系识记和掌握。在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中有关两国直接达成协议的在本题四个选项中只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要求,故选b。
19.(14分)xx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3分)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5分)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3分)
解析:第(1)问,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的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二“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第(3)问,材料三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第(4)问,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求同存异”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原则。(2分,错一处扣1分)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3分)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5分)
(4)否。(1分)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2分)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3篇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材地位及分析
1、教材内容:《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2、教材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特点:从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 2、学生活动,再现历史 3、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3、通过感受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特点,形成大局观念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看问题要 一分为二并学会看主流的科学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理解在国际局势复杂变化的不同时期,中国政府是如何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的
六、教学方法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与设计(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图片反映了70年代中国外交的哪几件重大事件?
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对提问进行总结:大家都知道,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那么,这个时期我国究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述内容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内容从国内外背景、恢复原因、恢复情况、恢复影响四方面进行解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从中国、发展中国家和美国三个角度分析,归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及原因,通过幻灯片展示。
至于恢复的具体情况由学生阅读教材感知,不做具体分析。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产生什么影响呢?应从对中国、美国和国际社会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这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那么中美关系是如何改善的呢?由此过渡到下一目。由于本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故要进行详细讲解。
1、中美关系从紧张敌对到缓和
通过列举史实说明中美两国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关系由紧张敌对到缓和的过程。加深对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关系缓和的原因。
2、缓和的原因:
教师补充相关材料,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引导学生从中国、美国两个方面分析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的原因,让学生明确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理解外交政策中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总体归纳,并通过幻灯片展示。
3、缓和的过程:
既然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那么中美关系是如何一步步缓和并最终实现正常化的呢? 通过填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关系正常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的讲述过程中要突出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及其对中美关系的重大影响,并据此提问:为什么说公报发表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而不是说完全正常化的标志?由此延伸出中美的建交以及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中国台湾问题,进而延伸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让学生增强现实感和历史使命感。并由此感悟中美关系发展的曲折性,为全面看待中美关系作铺垫。最后,就中美关系要求学生课外进行探究——你如何看待中美关系?你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有何展望?
由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由此过渡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4、中日关系正常化
这一部分内容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过程、影响三方面来解读,并指出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以及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即历史问题。原因方面强调中美关系改善的促进作用,过程方面补充田中访华对历史问题表态的一些细节,为后面的问题作必要的铺垫。
就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提问,由学生自由讨论并布置在课外进行探究,你认为日本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了吗?为什么?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对两国关系有何影响?你如何看中日关系的发展?
最后进行总结提问: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呢?引出下一问题。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通过展示各国与中国建交热潮图表,从对中国外交事业、国际关系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以上,我们学习了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70年代是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又进一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创了外交的崭新局面,在新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总结过渡到下一问题。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为什么要调整?)
1、调整依据:
首先指出为什么新时期我国要调整外交政策,即新时期调整外交政策的依据。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通过前面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那么在这一时期我国到底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进行展示,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向学生展示新时期我国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取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三、课堂小结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
中美两国朝着灵活务实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大门,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促成了1979年两国的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这样更多的国家和中国成为了朋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
四、学以致用
设计一些习题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题型可以设置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等。
并以课外探究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以中美关系为题材,写一篇题为“展望未来”的10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