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通用8第)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1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
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B.增大C.减小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二、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2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使用,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化学式的涵义,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知识复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故学生对本章知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投影展示】
二、专题讨论【重点提炼】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关于原子结构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
结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
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联系得电子得电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5.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的倾向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性质稳定稳定
6.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
化合价离子
表示
方法用+1,+2,-1,-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1”不省略)用+,2+,-,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略不写)
实例
Na、Mg、Al、Cl、OH、SO4Na+、Mg2+、Al3+、Cl-、OH-、SO42-
联系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通常数值相等,正负号书写位置不同
7.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某物质;(2)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8.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关系
根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这一规律,可以应用化合价解决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1)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2)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书写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9.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相对原子质量乘积之比。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典例分析【思路点拨】
例1.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这一实验事实说明了()
A.微粒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C.微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2.某同学在家做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在容器外壁划一条线,然后向水中放人一块蔗糖,再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在原来那条线的(填“上方”或“下方”)。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填“上升”或“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例3.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例4.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氯171817
通过此表,可以总给出的规律有:
(1),(2),
(3),(4)。
例5.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你知道哪些信息(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请写出三点:
(1);(2);(3)。
例6.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3%B.32.6%C.46%D.无法确定
四、牛刀小试【练习实践】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阴离子、阳离子中,按照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5)带正电荷的微粒是;
(6)带负电荷的微粒是;
(7)不带电荷的微粒是。
2.由某科技节目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氢元素的一种新粒子,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一个H3+粒子中含有质子,个电子。
3.西汉刘安曾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里的“铜”是指()
A.铜元素B.铜单质C.氧化铜D.铜原子
4.甲醛(化学式为CH4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是由水分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5.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Na+比Na多一个电子D.Na+最外层电子数为稳定结构
6.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B.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它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物D.它是一种单质
7.在符号2H、2SO2、2Ca、2H2O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尽相同,其中“2”的意义表示分子个数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食盐水;③水;④高锰酸钾;⑤洁净的空气;⑥液氧;⑦二氧化锰;⑧铁粉;⑨澄清石灰水;⑩碱式碳酸铜10种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其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含有物质种类最多的物质为;含有元素种类最多的纯净物为。
9.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所表示的含义
(1)2H;(2)S2–;
(3)2Ca2+;。
10.用化学符号表示:磷元素;2个硫原子;钠离子;n个镁离子。
11.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就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发生反应),而B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⑴;
⑵。
12.人体中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牛奶含钙丰富而又易吸收,且牛奶和钙的比例适中,是健骨的理想食品。右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一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1)包装标签中脂肪≥3.3g,是指100mL牛奶中含脂肪质量至少要3.3g,那么一盒牛奶含钙至少g。
(2)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为0.1%)
(3)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g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于牛奶,则一个人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3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元素和元素符号
[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把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种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称各有什么特征?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O2),还可以组成臭氧(O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
[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多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锶:0.596,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阅读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
[活动探究]P75表3-5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阅读图P753-21、22、23,分析在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分布,太阳中呢?
[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4节》。对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生命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2、膳食标准
3、10种最好的食品、10种最差的食品
[交流讨论]从化学角度怎样衡量食品的质量?
[活动探究]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从包装袋上了解该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化学式的涵义
以H2O为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
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4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教学重点:
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 一次性杯子 试管(加标签)烧杯 量筒 水 酒精(已染色)黄豆 芝麻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 针筒 研钵
教学过程:
情境一:从我们闻到芬芳的花香着手,但又看不到花的什么东西跑到我们的鼻子里引入。
设计意图:设计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情境二: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引入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步一步考虑,最后让学生从水变甜的事实,或蒸发后有糖晶体析出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只是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教学重点
分子的特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分子的特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的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一: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两个演示实验:(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用有刻度的小试管。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什么叫扩散?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扩散实验: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6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一个“铁树开花”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寻找答案的激情进入新课学习。分子属于微观领域,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师生逐步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使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起到了总结和巩固作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严密的推理。总结了分子运动论内容之后,让学生解释“铁树开花”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教学准备]:
蔗糖(包括碾碎的)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酒精红墨水针筒黄豆芝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实验引入
演示“铁树开华”实验:取五根细铁丝,把浸过酚酞的小棉花团插在铁丝的头上,铁丝下端插在橡胶塞上,再把橡胶塞放在玻璃上,旁边滴一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整个装置。学生观察实验。
师:要想知道其原因,就必须学习今天的内容——物质的构成
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
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细胞
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1、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
2、你又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
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是否消失了?
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
(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分子很小的概念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分子很小的概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
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
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你得到什么结论?
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
有空隙的。
芝麻和黄豆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1、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酒精,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
2、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
总体积变小了。
分子之间有空隙。
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化抽象为形象,更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思考提供了空间。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吗?
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
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
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
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
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
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你得出什么结论?
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不停的运动中
打开香水的盖子。闻到厨房饭菜香味。
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
液体也会发生扩散,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举固体扩散的例子。如:铅片和金片的例子,晶体管
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体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地多的汽化现象,同时蒸发和沸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教学反思
对于分子和分子运动论,学生感觉很抽象,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安排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的三条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存在间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微粒特点的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分子的三条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存在间隙。
【难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俗语说:“墙里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花香可以传播。
②酒香可以扩散。
【教师引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闻到的到底是什么?这节课就来探索其奥秘,一起走入微观的世界。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教师播放动画】电子显微镜观察水。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中内容,从数字的`角度感知其质量和体积。
【教师提问】由此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说明分子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知道氨气和酚酞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取烧杯A,注入20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溶液,再慢慢加入浓氨水,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播放视频】在B、C烧杯中加入等量的酚酞试液,另取一个小烧杯D加入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B、D两个小烧杯,烧杯C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B中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C中酚酞溶液仍为无色。说明烧杯D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了烧杯B中,所以颜色为红色,烧杯C中没有氨气分子进入,所以颜色为无色。
【共同总结】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下干得快?为什么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学生回答】分子运动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间存在间隔。
【教师提问】已知水和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50ml水与50ml的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原因是什么?
【学生实验】实验后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酒精与水混合时互相填充了空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教师提问】固体、液体及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结合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可得出分子间间隔规律为气体>液体
【教师讲授】分子之间间隔的一般规律为:气体>液体>固体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分子的性质解释“墙里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因。
解析: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导致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3条性质。
布置作业:预习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的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节是粤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和特性。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能用微观的角度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断,得到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用具】
酒精溶液、红墨水、试管、镊子、导管、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把香水洒在手帕上,能闻到香味,生活中的体验水的蒸发,水蒸气遇冷凝结,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下面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师: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等等
生:观看模型,回答
师:完善并总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师:水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如果要抓住一个水分子,用一把超级镊子能否做到
【探究实验1】
用一把镊子去夹烧瓶中的水分子
生:回答现象
师:一滴水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这一事实不仅说明水分子的客观存在,同时还能说明水分子是一种怎样的微粒
师:介绍苯分子,要观察苯分子应该用精密的仪器观察到。这样事实都说明了?
生:回答
【板书】
特性: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
【探究实验2】
1、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2、A、B两个小烧瓶,A杯装蒸馏水,并滴入数滴酚酞,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个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回答
师:这与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师: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
【拓展思维】
1、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2、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生:回答
师: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有关
【板书】
特性: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师:5+5是不是等于10,那么5ml酒精和5ml水混合是否会得到10ml的溶液呢?
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观察现象 师:为什么体积小于10ml 生:回答 师:进行微观解释
【板书】特性:分子之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3】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师:哪支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这与分子之间距离大小有关吗?
生:回答
【幻灯片演示】水通电分解示意图
师:比较水蒸发实验和水通电分解实验的不同之处
生:回答
师: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板书】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许多氢分子构成了氢气,氢气是纯净物。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中含有几种分子呢?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生:回答
【板书】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小结】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二.分子的特点 :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引导激疑——确定目标,设计方案——互动实践,探究结论——知识迁移,拓展应用的顺序来学习分子的。在导入宏观物质是由微观微粒构成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的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最后共同得出了结论。在学习分子的特性时,成功的演示实验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个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都很高,气氛很活跃。但是这节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只顾看热闹,不去认真地观察、思考。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发现有的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以后要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逐渐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课堂练习:
1.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诗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说明诗人诗中表达情景的科学道理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用分子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说明分子间没有间隙
C变瘪的兵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内部有间隙
3.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
A.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有间隔
D.水分子很小
4.冰雪是人们常见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雪融化其状态没有改变
B.冰和雪的主要成分都是水
C.当水冰冻时,分子运动就停止了
D.冰雪融化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
5、(2012年重庆市中考题)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 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B. 1L芝麻和1L绿豆混匀后体积小于2L
C. 走近花园,闻到花香
D. 2L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
6、(2013年烟台)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作业:1、阅读教材预习第二课时2、完成资源评价2、2
篇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