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一、课前小测: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的基础自然科学。
2、写出下列元素符号:碳;氢;氧;钙。
3、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B.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C.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二、课堂探究:(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1、教师演示P6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填P7表格
2、归纳:
(1)、叫做物理变化,例如:、
(2)、叫做化学变化,例如:、
3、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见书本
4、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5、叫做物理性质,例如:
6、叫做化学性质,例如:
三、例题分析:
(一)重点
突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自行车胎充气过多而炸裂
C.放在衣物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矿石粉碎
例2、“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
(二)难点突破
例3、
(1)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中: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①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②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
③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④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2)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鉴别它们,请写出鉴别方法。
①铁丝与铜丝:
②白糖与食盐:
③白酒与白醋:
④汽油与水:
(三)易错点突破:
例4、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塑料袋破碎B、煤气中毒C、干冰升华D、气体挥发
(四)渗透新课标理念的中考题
例5、下列成语足,一定包含化学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成灰D、滴水成冰
四、针对性训练(课堂高效检测)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生锈B、冰融化C、矿石粉碎D、汽油挥发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烧B、食物腐烂C、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D、豆浆变酸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B牛奶变酸C铜器生锈D木柴燃烧
4、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有导电导热性B.有良好延展性C.具有银白色光泽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B.米酿成醋C.矿石粉碎D.酒精挥发
6、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以下叙述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B.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D.人体吸收氨基酸后,结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
7、下列描叙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是化学变化B.铁丝燃烧是物理变化
C.一氧化碳的熔、沸点低是物理变化D.金刚石的硬度大是化学性质
8、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有气体生成B、有沉淀生成C、有其它物质生成D、颜色改变
9、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镁条是银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氧化镁固体,镁的密度是1.7g/cm3,熔点是648.8℃,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上述叙述中:属于镁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镁的化学性质的是
五、课外作业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B.木柴燃烧C.镁条燃烧D.胆矾研碎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块雕成石狮B.海水蒸发得到食盐C.铁生锈D.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
3、下列变化既包含有物理变化又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气化后跑到空气中去B.白糖熔化制做食品C.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D.布匹先剪裁后缝制衣服
5、我国古代有许多发明闻名于世,其中不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造纸B.烧瓷器C.指南针D.火药
6、下列变化有水生成且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C.冰的融化D.镁条燃烧
7、下列叙述不属于镁条物理性质的是()
A.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B.镁易溶于水
C.镁不易传热导电D.镁可以燃烧,燃烧时发出耀眼强光
8、下列性质哪一条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
A.水在100℃时沸腾B.化肥碳酸氢铵受热时可以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C.木炭燃烧时发出白光D.冬天往厚玻璃杯内倒开水引起杯子炸裂
9、下列变化哪一条是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引起的()
A.保险丝在电流负载过大时烧断B.纸张点燃后能燃烧
C.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时生成水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10、下列物质的用途哪一项应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A.我国从山顶洞人时期就知道燃烧木柴取暖B.人们利用象牙雕刻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C.把未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来确定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D.人们把麦子磨成面粉制成面条食用
六、课前预习纲要: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记元素符号:锌、铁、铜、汞、银
2、阅读书本并划出有关重点。
3化学学习的特点:
(1)
(2)
(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2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 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
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燕宁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 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2.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判断。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
(二)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
2. 性质和变化在语言表述上的区别,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图片:铁生锈、冰雪融化、木材燃烧、玻璃破碎等。
提问:观察这些现象,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这些现象都涉及到物质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 物质的变化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在试管口玻璃片上形成水珠。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步骤:取一块胆矾,用研钵研碎,观察现象。
现象: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
讲解:像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这样,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了改变。
实验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步骤: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石灰石,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
讲解: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这样,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进行思考。
总结: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讲解物理性质
展示一些物质,如铁、铜、水、酒精等,介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能导电导热等。
讲解化学性质
通过举例,如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木材能在空气中燃烧等,介绍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区分性质和变化的表述
举例:“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是物理性质。强调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会”“可以”“易”等词来描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1.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汽油挥发( )
(2) 蜡烛燃烧( )
(3) 食物腐烂( )
(4) 瓷碗破碎( )
(5) 光合作用( )
2. 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B.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酒精能燃烧
D. 水的沸点是100℃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与联系,通过举例再次强化学生的理解。
2. 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强调性质和变化在表述上的不同,以及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判断变化类型。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和对比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区分性质和变化的表述以及判断一些复杂变化类型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 能够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道性质决定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 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 教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冰雪融化的图片,另一张是铁生锈的图片。
[提问] 同学们,观察这两张图片,你们能发现这些现象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1. 物质的变化(12 分钟)
实验 1:水的沸腾
[教师演示]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让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 水沸腾,产生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讲解] 像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形状的改变等都是物理变化。
实验 2:胆矾的研碎
[教师演示] 将块状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碎,让学生观察。
[现象] 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
[提问] 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其他类型的变化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实验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教师演示] 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 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演示]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石灰石,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现象]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讲解] 这两个实验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像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对比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和本质区别,完成如下表格:
|比较项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改变|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物质的性质(10 分钟)
物理性质
[讲解]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举例] 展示一些物质,如铁(银白色固体)、氧气(无色无味气体)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举例] 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这体现了镁的可燃性,是镁的化学性质。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派代表发言。
[区分变化和性质]
[讲解] 教师强调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描述性质时常用“能”“会”“可以”“易”等字词。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是化学性质。
3.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5 分钟)
[讲解]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同时物质的用途也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举例] 因为金刚石硬度大,所以可以用来切割玻璃;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以用作燃料。
[提问]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三)课堂小结(3 分钟)
1. 回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和判断依据。
2. 复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7 分钟)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 B. 铁钉生锈 C. 酒精挥发 D. 蜡烛燃烧
2.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颜色 B. 密度 C. 可燃性 D. 溶解性
3. 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钢铁生锈
(3)电灯发光
(4)冰雪融化
(5)煤气燃烧
(6)铜丝能导电
(7)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1. 课本 P[X]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同时分析其利用了物质的哪些性质。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指导。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