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元素》教案设计》 (精简11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元素》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元素》教案设计 第1篇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时学生认识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学生能够应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微观领域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在原子组成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进行了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理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本节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 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三大部分进行:

  1、元素概念的建立

  <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

  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

  物质名称 原子种类 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

  氧气(o2)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过氧化氢(h2o2)

  物质名称 原子种类 其中氮原子的质子数

  氮气(n2)

  二氧化氮(no2)

  尿素[co(nh2)2]

  硝酸(hno3)

  <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讨论> 见课本71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思考>为数不多的元素为什么可以组成这么许多物质呢?

  2.元素符号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一化学变化

  用中文表达: 镁 氧气 → 氧化镁

  用英语表示:magnesium oxygen → magnesium oxide

  用化学用语表达:mg o2 → mgo

  通过以上表示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化学都要学习这套语言。不同国家的化学家们合作和交流也要用这套语言。

  <拓展视野> 阅读课本73页资料。联系查找常见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讨论〉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三、元素周期表

  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活动与探究> 课本74页。

  四、本课小结:

  <学生活动>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2、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

  五、本节检测

  全班过关:

  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

  a.质子数 b. 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

  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 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元素》教案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

  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五:[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

  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

  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

  六:布置作业

《元素》教案设计 第3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元素》教案设计 第4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与、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与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原子半径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元素》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以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的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碱金属元素递变规律的学习,体会化学的规律美。焰色反应的学习体悟化学的现象美。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及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K、Na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相似的。初中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时我们就知道钠盐、钾盐是全溶的,用离子反应是不可能把钠离子和钾离子鉴别出来的。怎么样鉴别钠盐和钾盐?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平时我们炒菜时如果不小心把盐水洒在炉火上,火焰会变成黄色。酒精燃烧的火焰本身是淡蓝色的,但我们使用酒精灯时发现酒精灯的火焰实际上也是黄色的,这是为什么?

  [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物质改变了火焰的颜色。

  [教师]这种假设合不合理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时火焰颜色的变化。

  [演示]NaCl、NaOH、Na2SO4的焰色反应。

  [学生归纳]有钠离子的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都是黄色的。

  [演示] K2CO3、Cu、CuSO4、BaCl2、CaCl2的焰色反应

  [电脑展示]Sr、Rb的焰色反应

  [板书]四、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发出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实质不是化学反应,是物理变化)。

  2、焰色反应的操作

  完成要点:先要灼烧铂丝成无色,做完一种离子的鉴别后,要用盐酸洗,再灼烧至无色,再检验第二种离子。

  [思考].为什么铂丝用稀盐酸洗涤、灼烧后才能做下一个焰色反应实验?

  [学生]氯化物绝大多数都是易溶的,只有氯化银不溶,用稀盐酸洗涤灼烧可使铂丝上残留的阳离子除去。

  [设问]观察钾的焰色反应,为什么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焰色反很灵敏,微量的金属都能被检验出来,一般的溶液中都有少量的钠离子,由于钾焰色反应的颜色浅,容易被钠干扰)

  [强调]1.钠原子与钠离子的焰色反应的颜色是一样的,书中说:"金属或金属离子"

  2.熟记钠,钾的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 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设问]一种溶液,若其焰色反应呈黄色,能证明它是钠盐溶液吗(不能,能得出其中含有钠离子,也可能是氢氧化钠)

  [板书]3、焰色反应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

  ① 离子检验

  ② 焰火材料(电脑展示节日焰火图片)

  碱金属元素(第二课时)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讨论] :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纯碱。当在玻璃管口点燃某些可燃性气体时,火焰常呈现黄色。能否由此说明这些气体的火焰为黄色?为什么?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补充混合物的计算。

  例如:18.4g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0C,经充分反应排出气体,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54.3%)

  [反馈练习]

  1、 灼某物质灼烧时,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含钠元素 (B)该物质一定是钠的化合物

  (C)该物质一定是金属钠 (D)不能确定是否含钾元素,碱金属元素(第二课时)

  2、 下列关于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sOH是一种可溶于水的强碱性物质

  (B) Cs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Cs2O

  (C)Cs与水反应,能发生爆炸,并放出O2

  (D) 加热Cs2CO3可生成氧化铯和二氧化碳

  3、A,B,C,D四种化合物的焰色反应,透过钴玻璃观察均为紫色.A,B,C和盐酸反应均生成D,B和C 反应可生成A,在B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时,适量时得A,过量时得C,写出分子式:

  A___ ____B____ ____C___ ____D_____ ____

  4、一定条件下,下列各物质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反应中生成的水没有写出)。请回答:

  (1)固体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碱金属元素(第二课时)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5、有A、B、C、D四种物质的水溶液,焰色反应均为黄色。

  A为酸性,B为碱性,C、D为两种盐。在A的水溶液里加入HNO3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与B、C、D反应时,B无明显现象,C、D均能产生无色无臭气体,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D也可以等物质的量相互反应生成C。试回答:

  (1)写出化学式A 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2)B与D作用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D作用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显酸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金属元素(第二课时)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碱金属元素(第二课时)。

《元素》教案设计 第6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元素》。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19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元素》教案设计 第7篇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 硅 铝 氧 b 铝 硅 氧

  c 氧 铝 硅 d 氧 硅 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 核内质子数不同 b 核外电子数不同

  c 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⒉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 板书设计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元素》教案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元素》教案设计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教学新课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投影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表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

  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

  C.等。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教学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LNFT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法则

  提问: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涵义。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投影4.简介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4页内容。

  阅读。完成活动与探究。活动过程中采用如下形式:符号认位,小组查表抢答竞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小结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

  仍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商议推出代表发言。

  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练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说出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称。

  3.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元素都改变了。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写出氯、氮、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5.写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称。

  6.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锌ZN.银AG.氯cl.钙Cu.

  七、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教案设计 第10篇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 ,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 。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 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 ,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 。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 )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元素》教案设计 第11篇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 硅 铝 氧 b 铝 硅 氧

  c 氧 铝 硅 d 氧 硅 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 核内质子数不同 b 核外电子数不同

  c 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⒉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 板书设计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期末复习提纲》 (精简6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期末复习提纲(精选6篇)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期末复习提纲 第1篇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第八章第二节淀粉与油脂》 (精拣2篇)

第八章第二节淀粉与油脂(通用2篇)第八章第二节淀粉与油脂 第1篇  课题  淀粉和油脂  课  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精拣2篇)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通用2篇)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第1篇  第三章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一、 指导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精拣3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设计(通用3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设计 第1篇  11

《氧气的制取教案设计》 (精简6篇)

氧气的制取教案设计(精选6篇)氧气的制取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  教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