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素材设计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个月前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示例:

  (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

  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

  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

  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

  探究活动

  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

  (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

  组织:自愿结组.

  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

  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超重、失重及完全失重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解释。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坐电梯的时候,电梯突然上升和下降有什么感觉?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感觉“变轻”或“变重”了呢?这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超重与失重》有关,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定性研究

  引导学生利用书本定性的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分别感受不同状态下(静止;缓缓向上、向下移动书本;突然竖直向上、向下移动书本)书对手掌的压力的大小。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手掌受到的压力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感受。

  2. 定量研究

  引导学生定量的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分别测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钩码。

  (2)将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缓慢上移、下移。

  (3)将钩码用弹簧测力计突然竖直上移、下移。

  学生总结,教师进行归纳:缓缓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几乎无变化;突然竖直上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会变大;突然竖直下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静止时对比会变小;

  3. 分析论证

  结合上面两个实验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并做出总结:

  (1)静止和匀速上下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2)突然竖直上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T变大,则教师总结这种情况称之为超重,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3)突然竖直下移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T变小,则教师总结这种情况称之为失重,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时的现象叫做失重。

  教师加以补充:在失重的状态下,如果,则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称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解释上课开始时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2.作业:思考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哪些物理现象不会发生。

  四、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叫超重;叫失重;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清楚示重和实重的区别,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通过理论推导明确现象实质,提高逻辑推导的能力及洞察现象本质的能力。

  3.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难点】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将班级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派出1个代表,轮番在事先准备好的体重计上向下蹲,提问:在下蹲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体重计测量的“体重”一直发生变化,难道真的是我们的重量在变化吗?真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入新课《超重和失重》。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测量

  提问:重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G=mg。

  讲解:一种测量重力的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最后代入公式计算。

  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想一想我们初中学过的直接测量重力的工具。

  学生回答:将待测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它处于静止状态,测力计的示数反映了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教师讲解:物体实际所受重力是实重,用弹簧测力计或台秤来测量物体重力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叫做视重,只有当平衡状态时,视重=实重。

  2.超重和失重

  动画展示:选取人为研究对象,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N,设竖直向下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使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教师讲解:人加速下蹲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N=ma,所以FN=m(g-a)

  小组讨论(3分钟,同桌两人):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力)大于人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类比失重,写出超重现象的原理方程。

  学生回答:FN-mg=ma,所以FN=m(g+a)>mg。

  提问:失重和超重现象加速度的方向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失重现象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超重现象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教师补充:失重现象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速度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故其运动状态可以是加速下降也可以是减速上升;同样,超重现象的运动状态可以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提问:当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加速度方向向哪?大小呢?

  学生回答: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

  教师讲解:如果物体加速度竖直向下,且a=g,那么,体重计的示数为0,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这种现象被叫作完全失重状态。

  (三)巩固提高

  小活动:选一名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动作。观察计算机采集的图线。

  学生回答:图象呈现的是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很明显,图线直观地描绘了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的全过程。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总结。

  2.作业:寻找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四、板书设计

化学课《燃料和热量》优质教案

化学课《燃料和热量》教案素材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

政治《文化生活》名师教学设计

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xx班的政治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是初次接触哲学,不能独立的...

《责任对于你我他》学案设计

《责任对于你我他》教学设计  【目标定向】  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有承诺就有责任,知道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了解...

《责任对于你我他》优质学案设计

《责任对于你我他》优质学案设计 一内容标准2.3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

《洗手帕》名师教学设计板书

小班律动教案:洗手帕 第一篇活动目标:1、在洗手帕的过程中,启发幼儿体会洗、搓、拧、晒等动作,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尝...

《7.8》 (精拣16篇)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通用16篇)7.8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篇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1)  教学目标  

《绪》 (精拣16篇)

绪 言(通用16篇)绪 言 第1篇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习物理学的重

《第三节》 (精拣2篇)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磁场(通用2篇)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磁场 第1篇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磁场   一、教学目标  (一

《《功》教案设计》 (精拣13篇)

《功》教案设计(通用13篇)《功》教案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认知: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整合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精简8篇)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精选8篇)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复习上节课知识,并推出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