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6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小时前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精选16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2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②y=2x+

  4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已知方程3x+2y=10,

  (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负2,0时,所对应的y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1、2、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5、6。

  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

  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3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对平移的基本性质有了的认识,能否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能否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

  2.确定一个图形平移的位置的条件.

  能力训练:

  1.对具有平移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和动手操作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画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对具有平移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画图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

  教学难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平移的基本性质,引入课题

  如图,将线段AB平移,得到线段AB,则图中的线段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复习平移的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AA∥BB且AA=BB, A B∥AB且AB =AB)

  如果给出了线段AB,也给出了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你能作出选段AB经平移后的对应选段AB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的平移作图.

  第二环节 观察操作、探索归纳平移的作法

  ⑴已知线段AB和平移距离及方向,求作AB的对应线段AB。

  让学生观察、动手画图。

  得出已知平移距离和方向的作图:过A作平移方向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沿平移方向上截取线段,使其长度等于平移距离,即得点A的对称点A。点B的对应点B的做法同上。

  (2)已知线段AB和平移后点A的对应点A ,求作AB的对应线段AB

  和上面的(1)相比,这里的新问题,不知道平移距离和平移方向,而只知道某点的对应点,该怎么办?鼓励学生思考、交流、动手画图。

  连接A,A,得到线段AA,则AA的长度就是平移距离,有A到A的方向就是平移方向。于是问题转化为前面已经解决的问题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画图中,若有学生有不同的画法,应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这时,可以思考:“画出选段AB的方法只有(1)中的方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若学生在处理简单的线段问题时,画法比较单一,这个讨论可以放在(3)之后。

  (3)将(2)中的图形略微复杂化一些。已知平面图形以及该图形上的某一点经平移后的对应点,求作平移后的平面图形。

  例题1 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留给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平移的作图后,根据前面的若干个作图问题,增加“议一议”内容。

  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作出△DEF吗?

  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知道原来图形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对于①,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平移作图的常用方法以及这些作法所依据的原理。

  方法一:过点B、点C,分别作线段BE,CF,使得它们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连接DE,DF,EF,△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

  方法二:过点D分别作出与AB,AC平行且相等的线段DE,DF,连接EF,△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

  方法三:因为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所以过点B作线段BE,使得它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得到另一个对应点E(或者过点D作与AB平行且相等的线段DE,得到另一个对应点E)后,按原方向作△ABC的全等△DEF。

  对于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全部条件为:

  (1)图形原来的位置 (2)平移方向 (3)平移距离.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进而作出它平移后的图形.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

  1.如图,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分别过这5个点按箭头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5个端点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

  2.

  将图中的字母N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3.图中的窗棂轮廓是由一个半圆和一个矩形组成,试作出这个图案向左平移10格后的图案。

  解:分别确定矩形的四个顶点和半圆的圆心,向左平移10格后的位置,画半圆(以“圆心”平移后的位置为圆心,以6格的边长为直径),连线即可。

  第四环节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作平面图形平移的图形,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的性质,并且还知道要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需要有:①此图形原来的位置.②平移方向.③平移距离等三个条件.

  在作图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1.必做习题:习题3.2 2,3,4

  2.选做习题

  (1)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4,沿对角线所在直线l将该正方形向右平移到EFGH的位置,已知△ODH的面积为92,求平移的距离.

  (2)如图,在△ABC中,D,E是BC上的点,且BD=CE,求证:AB+ACAD+AE.

  四、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对上节课学习的平移的基本性质的复习,为新知的探索作好铺垫,进而引出新课课题简单的平移作图。在例题的选择和设计上,循序渐进,前一题往往是后一题的基础,后一题通过化归都可转化为前一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渗透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归。

  在练习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步熟练应用平移的特征、平移作图的方法,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设计了不同难度的习题,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2、命题的真假 。

  3、了解数学史。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 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 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 难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命题,那么什么叫命题呢?

  下面大家来 想一想: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那 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的 形 式叙述的。

  ②每个命题都 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③这五个命题的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Ⅱ.讲授新课

  1 .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 出的事项。

  2.举例说明 命题如何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明显的。

  ②不明显的。

  做一做

  1.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 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 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上述命题中哪 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

  3.真命题和假命题

  我们把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tru e statement),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false statement)。

  思考: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4.我们这套教材有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Ⅲ.课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命题的组成及真假。知道任何一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命题分为真命题和 假命题。

  在辨别真假命题时。注意: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而真命题除公理和性质外,必须通过推理得证。

  Ⅴ.课后作业

  预习提纲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2)如何进行推理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6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掌握简单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②,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基本图案”,并能通过对“基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基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基本图案”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肯定。

  看磁性黑板,展示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讨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周围寻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完成。

  例子一定要和大家接触紧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8

  一、课题

  27.3 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 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 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 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

  2. 如图,有A, ,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以过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得出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人归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符号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运算是怎样做的?(-5)+3= —3+(—5)=

  —3+(+5)=

  2、-(-2)= -[-(+23)]=,+[-(-2)]=

  3、2012的某天,北京市的最高气温是-20C,最低气温是-100C,这天北京市的.温差是多少?

  导语: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2)-(-10)=8=(-2)+8

  2: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米,与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为-155米,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米?

  3、通过以上列式,你能发现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吗?

  (学生分组讨论,大胆发言,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提问、启发:(1)法则中的“减去一个数”,这个数指的是哪个数?“减去”两字怎样理解?(2)法则中的“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加上”两字怎样理解?“这个数的相反数”又怎样理解?(3)你能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P.24例1 计算:

  (1) 0-(-3.18)(2)(-10)-(-6)(3)-

  解:(1)0-(-3.18)=0+3.18=3.18

  (2)(-10)-(-6)=(-10)+6=-4

  (3)-=+=1

  2、课内练习:P.241、2、3

  3、游戏:两人一组,用扑克牌做有理数减法运算游戏(每人27张牌,黑牌点数为正数,红牌点数为负数,王牌点数为0。每人每次出一张牌,两人轮流先出(先出者为被减数),先求出这两张牌点数之差者获胜,直至其中一人手中无牌为止)。

  四、总结反思

  (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 有理数减法的步骤:先变为加法,再改变减数的符号,最后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五、作业

  P.27习题1.4A组1、2、5、6

  备选题

  填空:比2小-9的数是 。

  а比а+2小 。

  若а小于0,е是非负数,则2а-3е 0。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三、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四、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2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讨论,实践操作,尝试按一定的规律对物体进行排 序。

  2、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胸饰人手一份(猫、狗)分颜色与大小。

  学具:

  (1)鲜花铺(分颜色、分大小)

  (2)服装铺(分颜色、分大小、分款式)

  (3)日用品架(餐具)(分大小、分颜色、分种类)

  (4)食品架(薯片)(分颜色、分高矮)

  (5)课件

  (6)图书架(分大小、分颜色|

  三、活动过程:

  1、实践感知:(听音乐进场) T:小朋友,快来看,这是谁呀?(汪汪),他们呢?(咪咪),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咪咪和汪汪排队进大商场好吗?

  想一想,商量一下,怎么排? 咪咪,我们一起来看看汪汪是怎么排队的?再来看看咪咪是怎么排的?(幼儿集体说,教师总结) T:队伍都排整齐啦,接下来我们要进大商场啦,大商场里的货物可真多,有鲜花、有食品、有餐具、有图书、有服装,还有一个好玩的电子游戏室,请汪汪和咪咪一样一样地去玩一玩,如果你发现那些商品没有排列整齐呀,就来做理货员,把它们理一理,

  排一排。

  2、幼儿分组操作:

  3、集体参观百货商店,

  讨论: T:咪咪,快来食品柜看看,这里的薯片可真多,颜色不一样,高矮也不一样,看看刚才的理货员是 怎么排的.呀?(讨论,如有错误,集体修改)

  总结:哦,原来它们是按照高矮(颜色)不同来排队。 食品柜看完了,我们再来图书室看看吧……

  4、运用迁移 T:马上要过新年啦,百货商场里呀想挂一些漂亮的气球来布置新年的气氛,请我们的小汪汪,小咪咪一起来帮忙想一想该怎么挂呢?看看谁想出的方法多?(先讨论)然后个别 幼儿回答说一种,显示一种。 T:原来挂气球可以想到那么多不一样的方法呀,你们的本领可真大!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

  (1)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

  (1)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③画示意图分析。

  ④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

  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师可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画示意图加以验证。

  (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教学例4

  2、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

  ③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②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③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

  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例题后“做一做”

  四、课后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4添上1是5,5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2、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水果图片、树叶图片若干

  学具:树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拍手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肖老师来玩拍手游戏

  2、师:小朋友,肖老师问你,1添上1是几?

  幼:肖老师,我告诉你,1添上1是2。

  师:小朋友,肖老师问你,2添上1是几?

  3、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4,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

  4、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如:教师说1,幼儿接着说2、3、4

  二、学习5的形成

  1、小朋友,秋天到了,看看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苹果树上的果实成熟了,今天小狗要去摘苹果吃。我们看看它摘了几个苹果,是怎么摘的/

  教师扮演小黄狗,摘苹果,先摘4个苹果。

  小黄狗的苹果摘好了,我们来数数它一共摘了几个苹果?

  小狗刚想走了,想起了要送一个苹果给小花狗吃,于是又回去摘了1个苹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黄狗一共摘到了几只苹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4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有5个苹果。

  小黄狗一共摘了5个苹果。

  3、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慢慢地变黄了,黄了的树叶会掉到地上去,成了落叶。

  教师演示一棵树上落下来了4片树叶。

  接着又落下来了一片。

  引导孩子说出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

  4、以相类似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5的形成。

  5、小朋友,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那我们就知道了4添上1是5。

  三、拾落叶

  1、小朋友,秋天到了,你们也想去拾落叶吗?

  2、教师为每张桌子发放好一定的落叶。

  3、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拾落叶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小朋友听老师的指挥,老师请你先拾几片,你就先拾几片,然后拾几片,还要边操作边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结束部分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4添上1是5。

  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数量是5。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5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答案。

  2.感受和体验8的组成中所分的两个部分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观图1种的贴绒数字1-8级分合号若干套,放大的记录单子(如附图所示)。

  2.学具:按小组准备,幼儿用书第1页小铅笔卡每人8张,放大的记录单,笔。1份双色画片8个,记录单,笔、剪刀等。幼儿用倏地9页的格子纸头。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活动。

  1.分铅笔:请幼儿每次讲8块铅笔分成两分。并用熟悉作记录,要求每一次分的答案都不一样。分一次记一次,最后找出想象的两组,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想想怎么分才能分的又快又对。

  2.剪贴格子:

  请一名幼儿介绍活动规则,启发幼儿按序进行分合,最后找出想象的两组,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3.翻片片:

  请幼儿将8个片片拍成一派,然后翻动前面一部分片片的变化颜色,说说两种颜色的片片各有几个,用数字记录下来。要求每次翻出的.另一种颜色的片片数目都不能相同,最后找出想象的两组,并在后面的空格里做出标记。

  二、归纳总结8的分合纪录。

  1.展示个别幼儿的分合纪录,引导幼儿检查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或遗漏,分得合计得是否一样,知道8分成有7种不同的答案。

  2.请幼儿根据记录单上给想象的两组作出的标记,说说分成两分的7个答案中分别有那两组分合式是想象的。

  三、学习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1.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记录单上的那几组分合式可以省略?为什么?

  2.启发幼儿思考并说出理由。

  四、相互交流与分享。

  1.请幼儿选择张自己做的记录单,尝试省略盖章记录单上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2 . 展示个别幼儿重新调整后的记录单,请幼儿猜测,说说该张记录单上那几组分合式省略了。

  活动延伸:

  提供纽扣、换班、记录单等材料,继续让幼儿进行分合活动,并用标记表示想象的两组分合式。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 16

  设计背景:

  部分幼儿对10以内数的排序混淆,数前后爱颠倒遇到抽象的数学就只能呆呆地看着你,设计这节课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也是一门快乐的学科。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个数的相邻数让幼儿知道2的相邻数是1和3,3的相邻数是2和4,4的相邻数是3和5,5的.相邻数是4和6,6的相邻数是5和7,7的相邻数是6和8,8的相邻数是7和9,9的相邻数是8和10。

  2、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数字填写卡(人手一份)、电话、1-10的数字卡。

  2、贴绒教具:十间房子、十位动画客人卡片(孙悟空、葫芦娃、米老鼠、黑猫警长、奥特曼、小一休、圣诞老人、天线宝宝、蓝猫、哪吒)、课题《1-10的相邻数》。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1、制造悬念,以找客人的方式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1-10的相邻数》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1)分别展示十位动画“客人”

  2、点一名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1-10的数字贴在房子上,再点十名幼儿给卡通人物分房子。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个幼儿参与表现的欲望都很强,说明了幼儿是非常热情好客的,从而增添了幼儿亲和力并且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从中获得良好的性情)

  (2)引导幼儿认识相邻数。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3-10号房的邻居,从而引导幼儿找出它们的相邻数。

  (4)老师讲解:相邻数就像邻居一样是挨在一起的。

  2、活动总结: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课,我总结了以下心得体会:

  1、设计活动应考虑多角色,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

  2、部分幼儿在下面表演时,要注意带动下面幼儿一起参与其中。

  3、通过加入游戏在其中,符合了幼儿边玩边学的心理。

  4、如果下次再上这样的课,我会把卡片贴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排序,感受数与人排序的相同点。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5篇

初中数学教案精拣15第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15篇

【精简】初中数学教案15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5篇)

初中数学教案精简(15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拣18第)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必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必备15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

《旋转》教学设计(精简14篇)

动作)  10、从大家精彩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你们每个人心中的平移和旋转。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你们的感觉一样吗?(不一样)有什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精简(15篇)

初中数学教案精简(15第)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

全等三角形 说课稿(精简6篇)

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初中数学教案: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

初中数学教案素材设计15篇

【精简】初中数学教案15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