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0第)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
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在分析中要把握: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
(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20xx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高中生物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
资料分析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基于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的内容,介绍了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通过以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遗传病为例,引入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规律,并探讨了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了解遗传表现上与性别相联系的表现。
(2)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
(1) 探究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应用生物统计的方法研究人类遗传学问题。
(2) 通过分工合作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学习的兴趣,了解人类疾病的遗传背景。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加深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3)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面对遗传疾病问题。
(4) 增强学生发现遗传病、探索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规律。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调查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伴性遗传现象。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答疑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在课前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色盲症的发病情况与规律的调查,并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加以比较。让学生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并查找调查人群中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项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当学生发现男女在发病率上存在不同后,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使教学中的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加顺利。然而,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所以教师要在课前作出相应的培训和准备工作,例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和计算遗传病发病率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通过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并介绍色盲知识:即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伴性遗传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如红绿色盲患者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新课:通过课件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引导学生思考: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
一、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讲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并引用人类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以及果蝇的眼色等常见实例进行说明。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通过展示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认识系谱并分析图谱,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对“资料分析”的两个讨论题进行讨论;
(2) 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并填写相关学案内容。
课件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图表,并引导学生填写相关内容。
根据遗传图谱推断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预测Ⅱ-3的基因型。以下是他们的遗传图谱(此处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先进行展示)。Ⅰ-1与Ⅰ-2一样,他们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眼睛表现正常,没有色盲。然而,他们的女儿都是携带者。
接下来是Ⅱ-3和Ⅱ-4的遗传图谱(此处亦为图示)。练习巩固,引导学生思考婚配类型并回答,然后总结出正确答案。
强调书写遗传图谱的格式,并在幻灯片上演示两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谱,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遗传图谱引导学生总结出色盲遗传的特点,并得出“交叉遗传”的结论。
巩固联系,提问学生(这里教师可稍作引导)。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1、基因位置
2、遗传特点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雄。
知识扩展:总结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
1、伴Y遗传:
(1)特点:致病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没有显隐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必定患病,女性必定正常。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需要世代连续性。这也被称为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多毛症。
(3)典型的象征图案。
2、伴X显性遗传:
(1)特点:具有连续遗传现象,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多。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会患病,简记为“男病,母女患”。正常女性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正常的,简记为“女正,父子正”。女性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的家族谱图。
3、伴X隐性遗传:
(1)特点: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多。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正常的,简记为“男正,母女正”。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至少有一个致病基因。
实例:
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遗传等都是典型的'伴性遗传病例。
典型系谱图:
归纳:
通过观察典型系谱图,下列四点是判定人类伴性遗传病的口诀:
女性感染率高
父母某一亲亲密度
多见于男性
跳过男性一代
课堂步骤:
听课、思考: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课前的听讲和思考。
识别色盲:
学生通过观察图表,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填写学案:
学生对此进行填写,思考和回答问题。
遗传图解练习:
在学案上,学生已经进行过遗传图解的练习。现在通过黑板练写,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观察、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讨论了各种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现象。
思考分析、作答:
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进行了作答。
理解遗传特征:
学生在课堂上全面理解了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记住了常见实例,并且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
情感教育:
老师通过道尔顿色盲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进行情感教育,体验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通过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讲练结合:
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学生能力提升:
学生在本节课中培养了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且通过回答问题和练习,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遗传图解书写能力:
遗传图解的书写格式是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已经学习过。现在,通过讲练结合和学生的回答,学生不仅回顾所学知识,还联系了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伴性遗传也遵循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伴性遗传的教学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遗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能力。
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我们会总结本节课程中的知识点和联系,并强调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呼应
我们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下面是两个实例:
(1)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他的父亲、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母亲、祖母、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A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2)一男孩是红绿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来源是( B )
A.外祖父→母亲→男孩
B.外祖母→母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祖母→父亲→男孩
学生演练并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点。
课后作业
请见学案。
学生练习
这部分的工作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常见事例 人类红绿色盲症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拓展延伸:伴性遗传的方式、特点及运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还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合资料收集、遗传病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遗传图谱书写和遗传概率计算,以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高二级新开课程,依据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生物学科的探索性、实验性的特点,使研究性学习课题渗透于课堂教学,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学习酶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学会控制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第二课时学习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通过实验总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处理相关习题;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课时要按新课程标准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对此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在处理这块知识时也感到困难,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这样就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给了教师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选择和创造的空间,便于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究温度与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和重复实验;
(2)在探究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判断、汇总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能力。
(4)在探究基础上,绘制实验图像,从中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图像定性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中前进的;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端正科学探究不仅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加深对合作学习的体会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增强sts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性实验进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四、教学策略:
1、引课时直接进入探究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2、展示背景资料,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窍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立即把学生引入情景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考查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收集知识信息的学习素养。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二给出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有注解,学生通过观察后,根据前二节所学理论知识回答问题“唾液淀粉酶与食物入胃后,是否还有活性?”学生回答后,确定探究问题“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通过学生对示意图解的观察、分析和倾听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分析实验材料,确立实验意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试剂与器具,与学生一起分析材料、试剂和器具在本实验中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后把材料、试剂和器具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类,哪些是用于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为了使设计实验和做实验更有针对性,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做了限定,每个探究主题准备了三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淀粉酶,调解变量每组准备了五个贴了不同温度标签的烧杯,试管给了11个,也分别用标签贴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个试管没有编号有两个作用,一是加淀粉和碘液与其它实验组进行颜色对比,另一个作用是个备用试管,为了使实验科学准确,每组还准备了二个贴了标签的量筒。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给的是肝脏研磨液和过氧化氢,给了蒸馏水,10%的盐酸,1%的盐酸,1%的氢氧化钠,10%的氢氧化钠,五个贴了标签的试管,七个贴了标签的量筒,通过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和用具,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准备这么多试管和量筒?为什么要贴号?学生思考后,心中就会对实验设计有了大致的框架。这样就使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得到突破。
4、设计实验
不同小组学生选择材料不同,设计实验也不同,教师在提示清楚相关问题时,不能干涉太多,这一环节很费时间,我根据学生可能选择的探究问题,给了三个提示性问题:
①、你将怎样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
②、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或ph值?怎样控制?怎样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③、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单因子变量、可行性原则,完成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合理设计。
在实践中我认为应组织好学生讨论,让形成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能给出现成的实验方案,如果给一个现成的实验方案,那将改变本节课的性质,不是探究实验,而是成了验证性实验,并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去,与每小组同学交流,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来学生再修改。不同的小组,设计所需的时间不同,快的小组方案可以用示物展台展示,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高效学习。此环节从目的、材料选择,装置,过程,实验结果预测都与学生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学生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引领,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使学生减少盲目性,树立自信,学习借鉴教师和本组其它成员的探究经验和方法,以实际行动启发学生要资源共享。
5、进行实验
学生在本环节按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互协作。教师在行进中查看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适当提示,并了解各小组实验的探究进度。学生体验实验过程,培养自身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数据,汇总实验结果的创造性思维与运算能力。教师参与到小组实验结论的讨论中去,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6、结果分析,全班交流。
每小组发言人用视频展台展示本组所选探究问题,实验设计思路和本组探究能力表现评价表(见后续附表)。
学生学习与欣赏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及分享信任,分享实验成果的乐趣。创造一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氛围。训练学生获取、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
7、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在此环节依据学生五组实验数据,采用描点法绘制成曲线图得出结论,应用阶段准备了二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的练习题,一道如何利用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的练习题,作业是学生自学课后sts部分知识,并写小论文《如何保存酶制品》,和让学生给加酶洗衣粉进行广告设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练习的表达与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及时调整。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打造未来技术型社会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五、教后反思
剖析成败,寻求良方
1、使用课件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用课件展示加酶洗衣粉的洗衣小窍门和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配合老师一起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温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酸碱度改变如何影响酶的活性?”。课件背景用黑色象征探究活动就象在黑夜里长征,绽放的礼花象征着知识的瑰宝引导着探究的主体勇往直前。通过以上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提问与引导有度,培养与激发有节。
根据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实验材料及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实验材料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与操作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还准备了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提示性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相互间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集体的力量完成这些问题,从而达到突破实验设计这个教学难点的目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进入实验阶段,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学习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提炼知识内涵的能力,在结果分析、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3、用心准备课堂预案,积极应对课堂挑战。
设计实验很费时间,教师不能着急,不能把自己设计好的方案给学生去做实验,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地实验过程中探究到真知,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实验方案和操作。同时,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不止一次的出现错误,教师要有耐心,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切不可因态度和语言的失误挫伤学生的实验情趣。还会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适应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显得无所适从,不能积极认真的参与到实验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总之,45分钟时间完成所有环节很紧凑,在时间的分配和把握上,对任课教师有很大的挑战,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准备充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4、教学失误:
⑴、课堂容量过大,时间比较紧,对学困生表现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以后开展探究课教学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不同层次。
⑵、探究活动结束后,要留给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应用的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探究性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技术型社会探究者的主体。
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是一株常青树,它的每一片新叶、鲜花和甜美的果实,都是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我们会在这广阔的舞台,天然的实验室,为新课程的实施继续实践。
高中生物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物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具备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运动和分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并能够正确理解细胞的功能。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细胞的运动和分裂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现象和实验方法。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3.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运动和分裂过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5.总结环节:通过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
1.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总结性评估:通过考试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
1.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2.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荧光染料等。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生物科学的魅力。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结合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高中生物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2.掌握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2.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3.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教学难点:
1.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2.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
1.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的基本原理。
遗传规律。
2.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遗传变异的原因。
遗传变异的影响。
3.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进化的基本概念。
进化的方式。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讨论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3.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讲授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板书,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
3.实验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4.讨论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进化的方式,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化的概念和方式。
5.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2.实验报告。
3.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使抽象过程直观化。
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内容
遗传信息的转录:
定义: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录成RNA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
条件:R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等。
过程:DNA解旋,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遗传信息的翻译:
定义:mRNA上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
条件:tRNA、rRNA、氨基酸、ATP等。
过程:mRNA与核糖体结合,tRNA携带特定氨基酸,按照mRNA上的密码子序列依次配对,形成肽链,最终折叠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
RNA种类: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rRNA(核糖体RNA)。
遗传密码:三联体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方向性、连续性等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转录和翻译的动态过程,使抽象内容直观化。
模型模拟:利用物理模型模拟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报告:对于涉及实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强化和巩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使抽象过程直观化。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识图、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内容
遗传信息的转录:
定义及过程概述。
转录的模板、原料、酶及产物。
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原则。
遗传信息的翻译:
定义及过程概述。
翻译的'模板、原料、酶及产物。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以及tRNA的作用。
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
RNA的三种类型(mRNA、tRNA、rRNA)及其功能。
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抽象过程直观化。
模型模拟:通过物理模型模拟转录和翻译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引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问题。
提出问题:DNA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讲授新知:
讲解转录的定义、过程及产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转录过程动画,加深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
讲解翻译的定义、过程及产物。
同样利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过程动画,并结合物理模型进行模拟。
介绍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等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图表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转录和翻译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或观察分析报告:对于包含实验操作的课程部分,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或观察分析报告。
小组讨论报告:对于合作探究环节,要求学生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展示合作成果和探究过程。
测试与考试:通过定期测试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情况。
高中生物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使抽象过程直观化。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内容
遗传信息的转录:
转录的定义、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
RNA的种类(mRNA、tRNA、rRNA)及其功能。
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遗传信息的翻译:
翻译的定义、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
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其与蛋白质多样性的关系。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tRNA等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基本概念、原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使抽象内容直观化。
模型模拟:利用物理模型模拟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了DNA结构的相关知识,引出遗传信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
详细介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包括定义、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等。
讲解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
多媒体展示: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关于转录和翻译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理解。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练习反馈:通过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篇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