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精选2篇)
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 第1篇
江苏无锡市第3中学 尤克光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时期广大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3.由于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要求学生培养下列能力: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商朝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生活悬殊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阶级观点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2.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约一千五、六百年。这节课,我们就讲“夏商奴隶制王朝”。(板书标题)
3.讲授新课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板书)
(1)禹传子,家天下(板书)
本来,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但是,禹在位时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经过一年战争,启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用武力夺得天下。这场流血斗争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中各个贵族集团之间争夺王位世袭权的斗争。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联盟机关,也就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奴隶和平民的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答问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并归纳说明:在奴隶社会内,战俘作为奴隶保存下来,不再被轻易杀掉,从而保存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工程,金属工具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筑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板书)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为什么叫夏朝?因为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据考古学家论证,这就是夏初的都城阳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是和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语)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夏朝已建立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隶社会,除奴隶和奴隶主外,还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旦犯法或不能偿清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请同学们在《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上找出二里头文化的大致范围。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文化以河南西部为中心,对探索夏朝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宫殿遗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才达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址进行了复原。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的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朝末期。可见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能力。
(3)夏朝的生产(板书)
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乐器。我国以青铜为原料铸造兵器和工具的历史相当早。那时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统治区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本目图画《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并找出夏的都城阳城。关于夏朝最强盛时的统治范围,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在鲁西、豫东,另一种认为是在豫西、晋东南。后一说文献资料根据充分,近年来更获得不少考古资料的证明,教科书采用此说。
(5)夏桀的暴政(板书)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有时是兄弟相继)470多年。夏朝第17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为了自己寻欢作乐,不管人民死活。请同学们阅读有关的小字部分,并观察《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这幅图选自山东武梁祠12画像石。夏桀是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隶主统治者。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梦死,还恬不知耻地自比为太阳。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宁愿和他同归于尽。他为自己的垮台创造了条件。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板书)
(1)商汤灭夏建国——公元前16世纪(板书)
商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属于东夷的一支。它的祖先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东部商丘东南),所以称为商。它的首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商军所到之外,备受欢迎。可见汤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两军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北),夏桀大败,退守三朘(今山东定陶),汤追击,桀再败,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汤回师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为王。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从汤开始,传17代,31个王,共600年左右。
商汤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对大臣要求严格,并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小字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宫殿复原图》是近年来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的一处商朝宫殿遗址,是当时商朝一个奴隶主贵族的宫殿。这座宫殿构筑在高高的夯土台上,气势雄伟。由此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建筑水平,并可推论商朝统治中心的宫殿要比它豪华得多。
(2)盘庚迁殷——公元前14世纪(板书)
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迁都的原因是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根据图注找出曾作过商朝都城的地点。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迁都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商朝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力比较强盛,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起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要求学生将《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与《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对照比较,说明商朝统治范围比夏朝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板书)
盘庚迁殷后,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目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军队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读书概括能力。图画《商朝的铜钺和面具》中的钺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杀,也用于仪仗、警卫和表示权威。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王有强大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师,一次出兵就有上万人。商王中战功最为显赫的是盘庚的孙子武丁,他3个月内用兵达23000人,他的妻子妇好是当时一名女战将。
这一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商朝为什么能够灭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说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隶的反抗,商汤任用伊尹等干才做好灭夏的准备,乘桀失去民心之机,起兵攻夏,终成大业。从而使学生认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时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经济的繁荣(板书)
(1)商朝农业的发展(板书)
农业是商朝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大批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粮食作物有粟、黍、麦和稻等,已比较齐全。图画《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农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因为奴隶对劳动没有兴趣,经常怠工,破坏工具,奴隶主不可能为奴隶准备轻便而又贵重的工具。商朝奴隶辛勤劳动,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修成一块块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书中的图画说明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字形方方正正,说明当时的农田修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长期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奴隶们培育出多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后世的家畜种类当时都已具备。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作为“牺牲”。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板书)
商朝的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教材图画也特别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像》、《商朝的青铜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种)、《司母戊鼎》、《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起码有采矿、冶炼、制模、浇铸和修整几道工序。根据商朝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当时奴隶工匠把铜和锡、铅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温冶炼青铜时,已能掌握多种金属成分恰当的比例,这种铜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适合于制造各种器具。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获得1000℃左右高温的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着重讲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而得名。鼎腹长方形,四周有盘龙纹,上竖两只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因为这个鼎大得可以当作马槽,所以当地人民称之为“马槽鼎”。此鼎形状雄伟,花纹秀丽。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请同学在看图的基础上,说明此鼎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当时每个坩埚只能熔炼12.5公斤青铜熔液。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铸出这样大的方鼎?(稍微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计算)根据每个坩埚的容量计算,至少需要70个坩埚,每个坩埚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时排着队,抬着坩埚依次浇铸。否则铜水一旦冷却,就不能融为一体了。此鼎出土后,日本侵略者屡次要劫这个鼎。当时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没有被劫去。抗战胜利后,1946年重新挖出,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保护国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护文物的观念。
商朝青铜出土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造型之复杂,花纹之精细,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总之,商朝的劳动人民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残酷的奴隶制度(板书)
(1)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板书)
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殷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2)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板书)
商朝奴隶主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教材上的图画《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双手伽在胸前,男奴双手伽在背后,从中可见奴隶生活之悲惨,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是万恶的殉葬制的一个罪证。这一带王陵区先后发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规模之大,于此可见一斑。该墓形状像一个“中”字,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这座大墓里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个大墓,陪葬奴隶多达400人。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无论是“人牲”,还是“人殉”,根据他们的尸骨情况可以判断,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锤砸死。请同学们思考:“人牲”和“人殉”这个残酷的事实说明什么?也就是说奴隶主为什么敢于肆无忌惮地屠杀奴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在万恶的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果实,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权买卖甚至杀害奴隶。这也正是奴隶社会的反动性所在。
这一段教材讲完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商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有什么差别?教师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奴隶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葬入陵墓,准备继续享受;二是奴隶经常带着刑具干活和过夜,不少奴隶还要被杀死或活埋,为奴隶主做供品和陪葬,命运极其悲惨。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悬殊反映了奴隶社会剥削和压迫制度的残酷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小结
这节课讲了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四个问题,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夏朝建立的标志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建立的时间、人物、国家的阶级实质,公元前16世纪,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
②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统治范围远远超过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奴隶制大国。
③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历史上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迁殷后,社会比较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奴隶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商朝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铜技术和青铜器的创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⑤残酷的奴隶制度表现在奴隶和奴隶主的生活悬殊,奴隶生活极其悲惨。
(三)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后,可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4个历史时期和起建时间,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结合《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本课内容图画较多,教师可因势利导,加强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学生看图说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对一些出土文物,可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对考古知识的兴趣。
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 第2篇
江苏无锡市第3中学 尤克光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时期广大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3.由于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要求学生培养下列能力: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商朝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生活悬殊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阶级观点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2.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约一千五、六百年。这节课,我们就讲“夏商奴隶制王朝”。(板书标题)
3.讲授新课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板书)
(1)禹传子,家天下(板书)
本来,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但是,禹在位时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经过一年战争,启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用武力夺得天下。这场流血斗争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中各个贵族集团之间争夺王位世袭权的斗争。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联盟机关,也就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奴隶和平民的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答问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并归纳说明:在奴隶社会内,战俘作为奴隶保存下来,不再被轻易杀掉,从而保存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工程,金属工具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筑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板书)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为什么叫夏朝?因为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据考古学家论证,这就是夏初的都城阳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是和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语)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夏朝已建立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隶社会,除奴隶和奴隶主外,还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旦犯法或不能偿清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请同学们在《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上找出二里头文化的大致范围。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文化以河南西部为中心,对探索夏朝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宫殿遗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才达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址进行了复原。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的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朝末期。可见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能力。
(3)夏朝的生产(板书)
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乐器。我国以青铜为原料铸造兵器和工具的历史相当早。那时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统治区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本目图画《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并找出夏的都城阳城。关于夏朝最强盛时的统治范围,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在鲁西、豫东,另一种认为是在豫西、晋东南。后一说文献资料根据充分,近年来更获得不少考古资料的证明,教科书采用此说。
(5)夏桀的暴政(板书)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有时是兄弟相继)470多年。夏朝第17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为了自己寻欢作乐,不管人民死活。请同学们阅读有关的小字部分,并观察《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这幅图选自山东武梁祠12画像石。夏桀是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隶主统治者。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梦死,还恬不知耻地自比为太阳。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宁愿和他同归于尽。他为自己的垮台创造了条件。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板书)
(1)商汤灭夏建国——公元前16世纪(板书)
商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属于东夷的一支。它的祖先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东部商丘东南),所以称为商。它的首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商军所到之外,备受欢迎。可见汤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两军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北),夏桀大败,退守三朘(今山东定陶),汤追击,桀再败,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汤回师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为王。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从汤开始,传17代,31个王,共600年左右。
商汤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对大臣要求严格,并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小字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宫殿复原图》是近年来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的一处商朝宫殿遗址,是当时商朝一个奴隶主贵族的宫殿。这座宫殿构筑在高高的夯土台上,气势雄伟。由此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建筑水平,并可推论商朝统治中心的宫殿要比它豪华得多。
(2)盘庚迁殷——公元前14世纪(板书)
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迁都的原因是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根据图注找出曾作过商朝都城的地点。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迁都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商朝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力比较强盛,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起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要求学生将《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与《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对照比较,说明商朝统治范围比夏朝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板书)
盘庚迁殷后,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目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军队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读书概括能力。图画《商朝的铜钺和面具》中的钺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杀,也用于仪仗、警卫和表示权威。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王有强大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师,一次出兵就有上万人。商王中战功最为显赫的是盘庚的孙子武丁,他3个月内用兵达23000人,他的妻子妇好是当时一名女战将。
这一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商朝为什么能够灭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说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隶的反抗,商汤任用伊尹等干才做好灭夏的准备,乘桀失去民心之机,起兵攻夏,终成大业。从而使学生认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时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经济的繁荣(板书)
(1)商朝农业的发展(板书)
农业是商朝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大批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粮食作物有粟、黍、麦和稻等,已比较齐全。图画《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农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因为奴隶对劳动没有兴趣,经常怠工,破坏工具,奴隶主不可能为奴隶准备轻便而又贵重的工具。商朝奴隶辛勤劳动,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修成一块块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书中的图画说明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字形方方正正,说明当时的农田修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长期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奴隶们培育出多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后世的家畜种类当时都已具备。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作为“牺牲”。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板书)
商朝的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教材图画也特别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像》、《商朝的青铜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种)、《司母戊鼎》、《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起码有采矿、冶炼、制模、浇铸和修整几道工序。根据商朝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当时奴隶工匠把铜和锡、铅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温冶炼青铜时,已能掌握多种金属成分恰当的比例,这种铜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适合于制造各种器具。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获得1000℃左右高温的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着重讲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而得名。鼎腹长方形,四周有盘龙纹,上竖两只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因为这个鼎大得可以当作马槽,所以当地人民称之为“马槽鼎”。此鼎形状雄伟,花纹秀丽。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请同学在看图的基础上,说明此鼎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当时每个坩埚只能熔炼12.5公斤青铜熔液。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铸出这样大的方鼎?(稍微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计算)根据每个坩埚的容量计算,至少需要70个坩埚,每个坩埚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时排着队,抬着坩埚依次浇铸。否则铜水一旦冷却,就不能融为一体了。此鼎出土后,日本侵略者屡次要劫这个鼎。当时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没有被劫去。抗战胜利后,1946年重新挖出,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保护国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护文物的观念。
商朝青铜出土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造型之复杂,花纹之精细,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总之,商朝的劳动人民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残酷的奴隶制度(板书)
(1)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板书)
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殷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2)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板书)
商朝奴隶主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教材上的图画《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双手伽在胸前,男奴双手伽在背后,从中可见奴隶生活之悲惨,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是万恶的殉葬制的一个罪证。这一带王陵区先后发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规模之大,于此可见一斑。该墓形状像一个“中”字,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这座大墓里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个大墓,陪葬奴隶多达400人。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无论是“人牲”,还是“人殉”,根据他们的尸骨情况可以判断,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锤砸死。请同学们思考:“人牲”和“人殉”这个残酷的事实说明什么?也就是说奴隶主为什么敢于肆无忌惮地屠杀奴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在万恶的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果实,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权买卖甚至杀害奴隶。这也正是奴隶社会的反动性所在。
这一段教材讲完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商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有什么差别?教师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奴隶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葬入陵墓,准备继续享受;二是奴隶经常带着刑具干活和过夜,不少奴隶还要被杀死或活埋,为奴隶主做供品和陪葬,命运极其悲惨。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悬殊反映了奴隶社会剥削和压迫制度的残酷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小结
这节课讲了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四个问题,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夏朝建立的标志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建立的时间、人物、国家的阶级实质,公元前16世纪,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
②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统治范围远远超过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奴隶制大国。
③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历史上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迁殷后,社会比较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奴隶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商朝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铜技术和青铜器的创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⑤残酷的奴隶制度表现在奴隶和奴隶主的生活悬殊,奴隶生活极其悲惨。
(三)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后,可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4个历史时期和起建时间,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补充些材料,结合《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讲清奴隶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及青铜器工艺之高超、产品之多,使学生感受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重点讲述司母戊鼎,教师需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文物的教育。
本课内容图画较多,教师可因势利导,加强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学生看图说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对一些出土文物,可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对考古知识的兴趣。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