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课题: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操作活动,观察并发现一面、二面、三面涂色以及无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点,以及它们的个数与正方体的点、面、棱数的数量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1.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规律。
2.经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12个棱长被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12个棱长被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12个棱长被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
3.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也知道如何求表面积和体积。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研究正方体(出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图)。看!这是一个正方体,我们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1)活动一:探究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如果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的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1)想一想:能切成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板书:2×2×2=8)
(2)看一看: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色。板书:8
(3)得出结论: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分成了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
2.过渡:猜一猜,如果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结果会不会也这样?
(2)活动二:探究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再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像这样切开后,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一共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
2.自主探究:
(1)观察猜想: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师:根据学生猜测板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猜的对不对呢,打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实验验证一下。
(2)动手实验:
①提出实验要求:
A、找一找: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B、数一数: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指导让数的小组先汇报,再让算的小组汇报。)
②汇报演示:(按上面的顺序,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达成共识。③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板书:8);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有12个(板书:12);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有6个(板书:6)。
3.回顾过程:
刚才我们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知道了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知道的?板书: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板书:找、数)、得出结论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把棱平均分成3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如果把棱平均分成4份呢。
(3)活动三: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3面、2面、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模型)
2.自主探究:
(1)提出实验要求:(请你按前面的方法)
A、猜一猜: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各有几个?
B、找一找。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可以用算的方法)
(2)汇报演示:
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可以提示:除了一个一个数出个数,还有什么快速的方法知道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达成共识。
后比较方法: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小组是根据位置的特点算出来的,你更喜欢谁的方法?喜欢的理由?)
(3)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每条棱上有2个,12条棱共24个,为了更清楚地表示24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写成(板书:12×2=24);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每个面有4个,6个面共24个(板书:6×4=24)
(4)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时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那把棱平均分成5份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小组合作,再填一填实验单:
正方体每条棱被平均分成的份数
3
4
5
6
n
三面涂色的块数
8
8
8
8
8
二面涂色的块数
12
(4-2)χ12=24
(5-2)χ12=36
(6-2)χ12=48
(n-2)χ12
一面涂色的块数
6
(4-2)2χ6=24
(5-2)2χ6=54
(6-2)2χ6=96
(n-2)2χ6
指名上讲台在白板上演示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5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和板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一下)
三、观察比较、归纳规律。
1.出示课件和板书,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分2个层次)
引导学生对比三次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后得出规律:
第1层次: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都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棱中间;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面中间。(板书:顶点、棱中间、面中间)
第2层次:怎样确定一条棱上有几个小正方体2面涂色;怎样确定一个面上有几个小正方体1面涂色。(说清楚归纳和发现规律的思考过程)
2.师:如果把棱平均分成6份、7份、9份、10份你能知道每种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了吗?还需要一个一个来研究吗?有什么好办法让人一下子看出其中的规律呢?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用式子分别表示n和a、b的关系吗?
a=12(n-2)b=6(n-2)2
3.(板书:把6×9、6×4、6×1改写成平方的形式。12×1=12,6×1=6)
4.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
(1)先猜一猜
(2)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四、回顾过程,反思得失。
1.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它们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各种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有关。)
2.把找、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这些规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用这样的实验过程研究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a=12(n-2)b=(n-2)2c=(n-2)3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板书:a:b=d:c a/b=d/c)
二、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我们刚才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而另一个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三、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17)、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现在同学们会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吗?
那就做做下面这道题: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1.5/2.5=6/X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12/24=3/X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课题:解比例)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用来解比例)
5、拓展延伸
老师给你们出一道思考题: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系?
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导:现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这是解决题复杂的地方,根据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看哪些同学能想到办法。如果思考有困难,也可以画图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
(1)画示意图看,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个小杯里;或3个小杯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个大杯里。
(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个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结:通过交流,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种是假设每个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引导: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集体评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种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讨论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确:检验时要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就是算出6个杯和1杯总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这一。
追问: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题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设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转化为同一种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实际上就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用假设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决题这题时,要先弄清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假设正确地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结果。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认识。
提问: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打折”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要用到。“打折”应用于很多商品经济领域。可以说,学生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多少有所接触与了解。但学生的这些认识还只是停留于感性认识。因此,本人在设计教案时,大胆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收集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已编例题,在师生的互动与讨论中,帮助学生逐步修正对“折扣”的认识,从日常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并沟通折扣与百分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百分数的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解答“打折”的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的问题的联系。学生已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材介绍了什么是打折,以及折扣的含义,指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然后让学生思考原价和实际售价的关系,联系打折的含义,得到数量关系“原价×折扣=实际售价”。教材体现了各类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含义和实际应用,灵活掌握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百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联系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迁移解决一些折扣的生活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2过程与方法:
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概括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的平面化,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让同学们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2教学难点:
能够分清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合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工具
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如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圆柱体,比如我手里面拿的水杯,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生:同学们举手进行回答。
师:这个水杯有哪些面组成呢?
生:上底面、下底面、侧面
师:多媒体出示动画
师: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部分组成。
师:现在想一下这三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上下底面(圆形),侧面(长方形)
师:把这三个面积加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
生:举手口述连线答案。
师:课件出示答案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数量关系:
①柱体上下底面面积相等;
②圆柱体侧面长=底面圆周长
③圆柱体侧面宽=圆柱体高
二、探究新知
(一)、侧面积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圆柱体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侧面积=长×宽=底面圆周长x高
师:现在我们看看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计算的。(多媒体出示问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高为125px,求一下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及时多少?
生:举手回答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cm?
师:同学们要认真观察书写步骤。
(二)、表面积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圆柱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多媒体出示答案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
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练习吧!
2、现在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2dm,高为10dm的圆柱形铁桶,需要多少铁皮?
师:同学们可以先算出侧面积和底面积,然后再算表面积。
生:通过同学们互相竞争,增强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解析:
解:周长=2πr =2×2π =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10=40π
底面圆面积=πr?=4π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40π+2x4π=40π+8π =48π
答:需要48πdm?铁皮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道题,能不能分小组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天气冷了,农村学生就要生火了,烟囱使用铁皮做的,一节烟囱长为20xxpx,烟囱的半径为100px,求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解:周长=2πr=2×4π=8π
表面积=侧面积=8π×10=80π
答:制作这样的烟囱一节需要80πcm?铁皮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也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2.现在要砌一个圆柱形的水窖,预计水窖深3米,水窖底的底面直径为1.5米,现在求一下整个水窖需要抹去多少平方米的混凝土。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周长=πd=1.5π
表面积=侧面积+下底面积=1.5π×3+2.25π=6.75π
答:整个水窖需要抹去6.75π平方米的混凝土
师:现在大家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题目)。
3、已知一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15700px?,其中圆柱体的底面半径50px,求圆柱体的高。
解:设圆柱体的高为h
根据: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
628=2×2πh+2×π2?
628=4πh+8π
628=4×3.14h+8×3.14
20=4h+8
h=4
答:圆柱体的高4米
7作业布置
师:在作业本上面完成下面的`2个题目。
1、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半径为5,圆柱体高为10,那么,求一下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解:周长=2πr=2×5π=10π
侧面积=周长×高=10π×10=100π
底面积=πr?=25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100π+2×25π=150π
2、现在要给一个圆柱形的纸质品涂上颜色,现在知道该艺术品的底面圆半径为50px,圆柱体高为125px,请同学们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
解:周长=2πr=2×2π=4π
侧面积=周长×高=4π×5=20π
底面积=πr?=4π
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20π+4π=24π
课后小结
这堂课大家通过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使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图形面积问题。主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建立丰富的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板书
第2节圆柱(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我们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找到这个长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思路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呢?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1250px2,高是2.1m。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50×2.1=105(cm3)答:它的体积是2625px3。
②2.1m=5250px 50×210=10500(cm3)
答:它的体积是262500px3。
③1250px2=0.5m2 0.5×2.1=1.05(m3)
答:它的体积是1.05m3。
④1250px2=0.005m2
0.005×2.1=0.0105(m3)
答:它的体积是0.0105m3。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V=πr2h。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课后小结
1.“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授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课后习题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答案:“做一做”:1. 6750(cm3)
2. 7.85m3
第1题:(从左往右)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景理解折扣的意义
师:利用课件或挂图出示商场店庆、商品打折的情境。
问: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生:结合实际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交流,再阅读课本进行对照分析。
小结: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问: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4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汇报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且两个问题加以比较
板书:(1)18085%=153(元)
(2)160(1-90%)=16(元)
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活动三、实践应用
1、第9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各折扣表示的意思
2、第101页第1、2、3
活动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1)18085%=153(元)
(2)160(1-90%)=16(元)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都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情境图,创设一个出示班级新同学照片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照片,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比的读写方法及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课件,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比的意义和读写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
(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
3、探究规律。
(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
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上课,所以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
生:好!
师:那你想怎样表述我们的关系?
生: 我们双方面互为朋友,也可以说成“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 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请同学们计算几道题。 师: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乘积都是1!??
师: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生:(齐)能!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一定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
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错。
师: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出示例7
师:那请你们来帮帮忙,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学生个别回答)
师:你们找的这些与之前写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生:乘积都是1。
师:你知道吗?揭示意义】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生齐读。
师:黑板上所写的两个数的积都是1 ,所以他们互为倒数。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示范说】
师:3/8和8/3互为倒数!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以前我们学过这种两数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知识吗?
师:2/5和5/2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师:7/10和10/7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
(小结:刚才我们就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生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生:能
师:试一试!
师在黑板上出示3/5 7/2 ,写出它们的倒数。
师:那5(0.1)的倒数是什么?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还有1 又1/8呢?
生: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小数 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带分数
三、 分数倒数。 倒数。 假分数
师:那1 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
0的倒数呢?
师:为什么?
生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 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
四、巩固练习
1、打开书,阅读课本P34,把你认为重要的划起来。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4/11=11/4)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1:比如4/11的倒数是11/4,4/11是真分数,11/4另一个是假分数,它们是不可能相等的。
(4)师: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不会相等的(1除外)。我们在书写时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如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
3、小游戏:同桌互相出一题,对方说出答案。
4、先说说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3/4的倒数是( ) (2)9/7的倒数是( )
2/5的倒数是( )10/3的倒数是( )
4/7的倒数是( ) 6/5的倒数是( )
(3)1/3的倒数是( ) (4)3的倒数是( )
1/10的倒数是( )9的倒数是( )
1/13的倒数是( )14的倒数是( )
由学生说出各数的倒数。然后
师:请你仔细观察,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发现得越多越好。
师:小组间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汇报: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生2:我从第二组中发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者假分数。
生3:真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假分数的倒数大于1。 假分数的倒数也可能等于1。 生4:我发现分子是1的分数。
4、填空:
7×( )=15/2×( )=( )×3又2/3=0.17×( )=1
五、课堂小结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呢?
大家课后可去思考一下。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0.1的倒数10 5的倒数是5 1又1/8的倒数是8/9 。
(0.1=1/10) (5=5/1) (1又1/8=9/8)
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 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带分数
分数假分数 倒数。 倒数。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探究如何用方程来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有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图示来解决,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学生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数化成分数的办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新问题中是很好的办法。
2.注重统计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阅读统计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学生在课前调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对家庭月支出情况展开实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明确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了解家庭月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使“试一试”中的计算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支出情况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引入新课
1.先写出下面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小学有女生45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段铁丝剪去后,刚好是3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刚好占全桶油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家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如果这个月让你当家,你会如何支配家里的支出?
(3)“当家”中的学问可多了,你们想弄清“当家”中的数学问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找等量关系和统计月支出的复习为探究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明确了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乐乐家,看看乐乐是怎样当家的.,她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2)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题。
师:你从例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信息、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该怎样求出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师:可以用乘法吗?
生讨论。
(2)探究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关系,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或
得出等量关系式:总支出×40%=买食品的钱数。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体订正。
3.(1)小结:用方程解决求总数的问题要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列出方程,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决。
(2)与引入复习的内容作比较,体会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仿照分数问题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决。
4.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乐乐家这个月的总支出是1250元。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再来帮乐乐解决一下其他的问题。
(1)出示乐乐家这个月的支出统计表。
(2)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让学生独立计算,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全班交流反馈。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明确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应用问题可以看成分数应用问题,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124—125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三十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储蓄存款的一些常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日常的存款利息。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说明:
“利息“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从导入新课就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课外调查入手,顺势导入,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存款凭条,自己动手计算利息,小小储蓄员活动,课外调查验证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理念。
通过学生调查,教师讲解,可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顺势导入
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调查了自己家上半年的总收入与总支出,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家上半年结余了多少钱?
生1:我家今年上半年共结余了2550元。
生2:我家结余的多一些,是5200元。
生3:我家上半年新买了四轮拖拉机,没结余钱。
生4:我家上半年结余的少(不好意思地停了一下)只结余了500元
……
师:那你们家结余的钱都干师妹去了?
生1:我家结余的钱借给二叔家盖房子了。
生2:我家结余的钱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3:我家结余的前也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4:我家结余的钱存入农业银行了。
……
师:把结余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同学有多少呢?(有一大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因此,储蓄是件利国利家的事,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参加储蓄就要知道利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通过实里例:介绍储蓄知识。
1、教师介绍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
2、举例说明师妹是本金,利息和利率。
幻灯出示:(例如)
师:同学们,同桌可以互相帮忙,从上面的例子里站找到本金、利息、以及本息合计是多少。(学生汇报)
生1:我知道,小丽存入银行的100元钱是本金。
生2:小丽一年之后从银行得到多付给的1。8元就是利息。
生3:一年之后,小丽从银行共取回来本金和利息101。8元。
师:关于利息,谁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生2:我也知道,银行多付给小丽的1。8元就是缴纳利息税之后的利息
生3:我爸今年买的国债就不纳利息税。
三、试算利息,依法纳税。
师:计算利息,就要知道利率,利率是什么呢?
生: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让学生自学利率的内容。
师:计算利息用什么公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对照利率,请大家帮小丽计算一下;她的100元钱整存整取三年,到期的税后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我是这样计算的:
三年到期的利息是:
100×2.70%×3=8.1(元)
应该纳利息税:8.10×20%=1.62(元)
实际上得到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三年到期之后,小丽共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师:大家赞同她的计算方法吗?
大部分赞同,有三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三个计算的不一样吗?
生1.2.3:我忘记计算利息税了。
师(笑说):那么三个平时都遵纪守法的,储蓄时可别忘了依法纳税哟!
四、小小储蓄员,计算利息准。
1、出示第125页的做一做
2、把全班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同桌左边的同学充当张华,按第124页的存款凭条填写存款凭条;同桌右边的同学充当储蓄员,计算利息,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计算最准确。
3、书面练习:练习第三十三页第1、2题。
五、课外作业: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请同学们可后调查一下,现在的利率是多少?与我们书上介绍的一样吗?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试验、统计、分析数据等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过程。
2、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了解可能性是描述随机事件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色子、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熟知目标
师生游戏:猜色子
师:乒乓球比赛中,选手通过猜裁判把乒乓球放在左手还是右手,决定谁先发球。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
看来可能性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对可能性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生读学习目标
二、复习旧知
口袋里有标着1、2、3、4、5、6、7、8、9的9张数字卡片,每次摸出一张。
(1)摸出“3”的'可能性是()。
(2)摸出偶数的可能性是(),摸出奇数的可能性是()。
(3)摸出合数的可能性是(),摸出质数的可能性是()。
(4)摸出的数小于6的可能性是()。
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请目前的每组5号同学展示
展示后,学生提问,对抗组回答
三、自主探究
1、游戏探究,发现现象
每组桌面有两个色子,在表面上分别有1—6各点数。同组同学一起做游戏。两人同时抛掷这两个色子,把两个朝上面的数加起来。记录抛掷30次的结果。(指学生读题)
同学们猜猜正面朝上的两个数的和中哪个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学生开始游戏,并做好记录
各小组出一个代表汇报统计的结果(学生整理在电子表格里面)
2、画图表示,总结发现
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数据的多少,我们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先画图,再小组交流:从统计图中能发现什么?
3、解释现象,理解原因
为什么有的和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出现的次数少呢?老师这有一个表,帮大家理解理解。这一排表示第一个色子面朝上的数,这一列表示第二个色子面朝上的数,中间的数表示两个数的和。
让学生说说“2”“3”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小组交流:有的和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出现的次数少的原因。
请一名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四、解决问题
1、东安和顺达两家超市都开展有奖促销活动,购物满100元可从袋里摸球,摸到红球赠送18元。你会选择哪个超市?
顺达
东安
学生自己读题,思考,准备展示
2、如果你是顺达老板,你打算怎么办?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准备展示
五、全课小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2.深化理解
提问:①什么是互为倒数?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②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3.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设疑: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①出示例题
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