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简12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短文两第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图画展示,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画画展示出来呢?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教师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树图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
2、诵读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学生自读发现,初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③ 你能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吗?
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合作感悟,品读明理:学习了课文,文中哪些语段让你感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自问自答,互动释疑:学生质疑交流,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积累文中的生词
⑵、了解巴金的生平、创作情况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⑶、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学习从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新的感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朗读课文通过关键性词语把握文章的内涵。
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课文体悟其中的人生追求,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你了解的巴金在全班交流(配课件解说)
三、写作背景(配课件说明)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2、掌握生字词;
3、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五、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想一想日飞蛾夸父月嫦娥等词语的含义。
六、美文美读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面对皓月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5、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7、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说出来和同学分享。
七、体验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读懂《薛谭学讴》这篇短文,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能有条理地表达出对短文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3、通过习作,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真正践行“学无止境”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写读短文后的心得体会。
教学方法:
读写相结合;点拨、讨论、评价、归纳、写作、讲评等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读懂《薛谭学讴》这篇文言文,明白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请学生自由读短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指名读短文,在停顿不正确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读,直至把短文读熟。
2、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试着理解短文所表达的意思。由于安排了“译文”,学生读短文的意思不难读懂。
二、谈一谈
一是阅读后的启发。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短文中提炼观点。可以从薛谭的角度谈认识,可以从秦青的'角度说启发。但教材编者的意图主要在于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把握。在学生结合短文谈所受到的启发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阅读过的其他文章和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谈体会,深化理解。
二是谈写心得的方法。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开展班级交流。
1、从短文中提炼可以一说的观点。
2、结合短文内容对观点惊醒理解。
3、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谈体会。
4、注意自己的习作加一个题目,如“由‘薛谭学讴’想到的……”。
三、写一写
学生动笔作文。
四、评议与修改。
1、学生小组内互读自己的习作,小组内评一评,那些地方写的好,好在那里,还有那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推荐写的好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3、请学生互相交换修改自己的习作。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积累美词美句和美好的思想。
2、尝试多角度鉴赏说理散文。
教学重点:
积累美词美句和美好的思想。
教学难点:
鉴赏角度的确定。
设计说明:
两篇散文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可学的。这个美文美教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为学生做一个多角度鉴赏的示范。
准备与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富兰克林与罗素。
2、朗读课文,积累美词。
整合与建构:
1、美句欣赏——品析、诵读
整句内容丰富,节奏感强,很有气势。
启发:说理性散文中整句较多。
2、美段仿写——练习
仿照《我为什么活着》第二自然段,以“我追求理想”或“我渴望长大”开头,写一段话。
3、美文赏析——比较、讨论
《美腿与丑腿》与《我为什么活着》写法比较。(对比展开,长于说理。排比展开,富于激情。)
《美腿与丑腿》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内容比较。(议论的对象相同,观点各异:前者表现出西方人的理性与乐观,后者表现出东方人的'感性与超脱,是东西方智慧人生的至高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4、学法归纳。
要善于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内容容易理解的散文,要学会多方面鉴赏。本课时从词、句、篇,积累、赏析、写作等多角度给同学们进行了示范。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同学们可根据文章特点和自身需要,灵活掌握,不一定面面俱到。
应用与拓展:
1、美人激励——成就美好人生
富兰克林:和华盛顿齐名的政治家、可与爱迪生匹敌的科学家、印刷业巨子、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传记文学作家等,被誉为“第一位美洲文明人”。
罗素:20世纪初,“罗素悖论”“类型论”,震惊国际数学界;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开一代先河,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保卫世界和平的战士。
2、运用本课学过材料和语言,写一篇《我为什么而学习》,300字左右。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
【教学预设】
1、明确课题,介绍作者: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2、教师范读,学生圈点: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把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3、学生质疑,小组交流:
⑴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⑵要求学生针对文章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比较,最后推出小组内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供全班集体讨论。
问题预测:
①作者写《日》,为什么还要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呢?这两个事情都有贬义,指做无意义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扬这两件事情呢?
②作者为什么认为“月的光是死的光”?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③《日》和《月》之间似乎有对比之意,作者到底有表达什么?
4、问题探究,把握主题:
⑴
①飞蛾是怎样扑火的?为什么它值得赞美?
②夸父逐日与飞蛾扑火有什么异同?
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你能举出几个事例来吗?
④巴金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⑵
①日的特点是代表着光和热,那么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③写月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某某人”、“什么人的面影”?
⑶两片短文,一个寒冷,一个温暖,放在一起,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5、朗读升华,视频拓展。
【板书设计】
日月
特征特征
光和热冷和死
飞蛾夸父──追求──姮娥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6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资料助读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后又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一词多义。
(1)之:
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2)往来:
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5)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四、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走进文本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有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
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在文章最后却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9、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走进主旨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陋室”“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
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五)走进写法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课堂小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7
一、教学要求
1、府读“罩、灼、降、皎、拟、例、蓬、憔、悴、萎、秃”11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了解课文的记叙,体会竹林和松树不同的美。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找出表示时间或季节推移的词句,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在自主阅读中体会竹林和松树不同的美。
三、教学准备
竹子、竹林和松树的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竹子图)说说图上竹子的样子。如果一大片这样的竹子生长在一起会是什么样?今天欠就来学习20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11个生字。
(2)注意“罩、灼”的声母是翘舌音。
(3)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竹林》
1、默读短文,说说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竹林的。(指名说)找出相关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再读短文,找一找作者描写了竹林中的哪些景物?为什么作者会抓住这些景物描写?
(1)指名学生作答。
(2)组织学生讨论是否找得正确,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作者又是怎么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教师相机板书:雾纱笼罩、小鸟欢叫,遮挡阳光、玩游戏,皎洁的阳光、竹林沉睡)
(4)抓住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描写了竹林中的雾、露珠、小鸟、阳光、月亮、风等等。作者抓住这些景物进行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生机勃勃、美丽动人的特点,说明作者观察事物非常仔细)
3、轻声读短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同桌互相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评价是否读出了喜欢的感觉)
4、指导朗读,体会竹林的美。
5、指名读,全班评一评,看哪个同学读得最美。
(四)学习《松树》
1、刚才我人产学习了《竹林》,知道作者观察了竹林,所以能写得这么美,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平时你看到的松树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完后,出示松树的幻灯,认识松树)
2、我们可以用学习《竹林》的方法来学习《松树》,下面我们进行读书比赛活动,看谁会问谁会答。
3、下面分小组进行学习,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可以分几步来进行讨论学习。
(1)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注意“苍劲”和“劲”是多音字。
(2)找一找文章的描述顺序,并找出关键的词语。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读出美的感觉。
4、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5、读书汇报会。
(按照自学提示依次讨论问题,采用学生自问自答、互相补充的形式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讲述自己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相机评价)
6、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多读一读。
“秋风过后,许多树木披上了黄衣裳;往日顽皮的小草,也显得有些憔悴。”(这句话把树木、小草当作人来写,写得格外有趣,把季节人格化了)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也说一说这样的拟人句吗?
7、小结:课文是按照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松树,围绕着“一年四季,它都青葱苍翠”的特点,运用了比较、拟人等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篇文字优美的文章,作者抓住不同时间或不同季节中的景色进行了生动有趣描写,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也能写出这么美丽动人的文章。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
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
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
(2)词义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
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精神振奋的感觉。
2、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布置作业
从这篇小短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
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探究
三、语言分析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2、成和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我们每天都在长大,面对成长,你是烦恼、苦闷,还是欣喜、快乐?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0 短文两篇
胆小——胆大小马——成长——小毛虫笨拙——轻盈
温顺——活泼 丑陋——美丽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都是动物所表现的悲壮母爱。以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再加以叙述、抒情,展示了动物伟大的母爱,令人竖然起敬。
【设计理念】:
以“母爱”为线索,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品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斥、咧、婪、吆、栖、蹿。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3、情感目标: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从小孝敬父母的良好德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动物形象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感悟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教学准备】:
DVD教学资源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述:母爱是人性中最闪亮的。在动物中,母爱同样闪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2课,去认识两位伟大的母亲。
2、板书课题:22短文两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首先来听听牛妈妈的故事吧!板书:母牛
2、学生齐读短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请用“﹏﹏”画出来。(DVD出示相应的句子)
4、交流:
(1)指名读画出的感动语句。(或词)
(2)说说被感动的原因。
5、请在文中找一个词来形容母牛。(倔强)
6、交流:
(1)母牛的倔强的后果是什么?
(2)你是否赞赏这种倔强?为什么?
四、总结写作方法。
1、引导:文中对谁进行了直接描写?对谁进行间接描写?
2、我们从运水战士、司机、牛主人、小牛身上可以看到什么?
3、小结:课文就是通过叙述与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母牛的母爱。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学习文中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益处,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学习文中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都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
预设:
学生1:我读过许多童话和寓言,我学会了想象学生2: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打基础)
(二)知识冲浪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文出现的字词
(投影展示,学生齐读)读音沙龙
师:在正式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相关知识。
(投影展示,教师解读)点击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课前基础知识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实现厚积薄发,对学生长期的语文能力发展是有好处的)
(三)初读感知
1、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课文谈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三部分内容: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读了本文后,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预设:
学生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对读书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学生2: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学生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不同的书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提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递提炼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探究方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大家对读书的作用、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方面的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预设
学生1:读书目的这一层的论证思路是: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然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这一层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生2:读书方法这一层的论证思路是:阐述读书的方法。先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然后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相结合。这一层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3:读书作用这一层的论证思路:先阐述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阐述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这一层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小结:可见培根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严密具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语言优美,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一些论证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思考本
文的.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语言品析
师:黑格尔说过:“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格言。”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认为可以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记出来,并进行赏析,角度自定。
预设
学生1: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 “浅尝、吞食、咀嚼”三个词准确生动写出了不同的书需不同的读法。
学生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
学生3: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地例举了读书的目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课文语言进行赏析与品味,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以读带思,提高阅读的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体验反思
师: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预设:
学生1:“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结果弄得自己筋疲力尽,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投影展示,学生齐读)教师投影展示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读书观,同时也是树立自己读书观的过程,补充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读书观念,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作业: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结语: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处处充满挑战的社会中,唯有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遨游于书的海洋中,方能充实自我,方能在时代竞
争的大潮中,挂云帆,济沧海。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如果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非常讨厌,好像很少人喜欢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导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席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席慕容的诗?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字词
三、朗读
四、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拓展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篇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