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精选12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1篇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2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4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刚才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现在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5篇
桃 花 源 记 作者:陶渊明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2001/12/18桃 花 源 记 作者:陶渊明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2001/12/18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6篇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
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刚才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现在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7篇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自读课文(散读)
二 试背课文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 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 指名试译课文
八 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 古义:
今义:
(2)绝境 古义:
今义:
(3)无论 古义:
今义:
(4)鲜美 古义:
今义:
(5)穷 古义: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③, (2)②,
2.(1)√, (2)×, (3)√, (4)×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8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9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今异义现象;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感受课文优美的社会自然风景;
3、感受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思想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课文桃花源优美环境及渔人与村人的交往情感,积累文言词句,领悟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难点:古今异义现象,课文中流露作者的社会理想及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读,以读启思法。
五、学法:反复诵读,仔细品味,积极思考,勇于发表勾画,讨论,扮演。
六、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诵读──启发探究──延伸创新。
七、教学过程:
一、课外引入,激发兴趣。
1、提问:大家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吗?讲的是什么意思?只要学生说出有关理想中的美好幸福的地方即可。
2、引出课题《桃花源记》,请学生简介陶渊明。
3、铺垫:东晋怎样的一个时代?(战乱的时代)
过渡语:作者在这样的一个战乱时代会写些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了解线索。
小组分段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事?
渔人无意闯入桃花源的见闻
2、课文中的渔人沿路走过了哪些地方?
缘溪──桃花林──山──洞──村──郡下
3、由上题可见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
渔人的行踪(游踪)
4、桃花源给你的印象怎样?或课文哪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一)学生齐读第二段“土地平行──怡然自乐”。
1、思考:写了怎样的自然美景?写了些什么人?他们怎样?
以问题启发学生理解语句,激发学生发现及求知欲望。
2、重点点拨:俨然、之属、交通、悉知、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3、诵读感受,如果学生难以理解多读几遍。
4、小结并板书:优美环境,安定的社会(优美、和睦、幸福)。
(二)过渡语:渔人进村了。
齐读第三段:1、村人见了渔人做了些什么?
问要设酒杀鸡作食
2、村人向渔人介绍了他们哪些情况?
“自云……遂与外人间隔”
3、谁能说说这句话讲些什么?
4、点拨:率妻子绝境同时引出古今异义现象
5、渔人向村询问介绍了些什么?
“问今是……皆叹惋”
6、找出本段中的一对近义词。(要延)
7、村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害怕战争,幸福生活不愿被打挠等)
(四)深入感受,扮演创新。
课文中渔人具体怎样问?村人怎样答?不够详细,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或分角色扮演的方法演一演。
要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准备3分钟,抽小组表演。
再读课文二、三段。
桃花源,表现作者理想。
自从渔人去过了桃花源后,还有人进去过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没人进去过,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实际上桃花源并不存在)
我们现在实现了陶渊明的理想了吗?
(让学生结合现实自由发挥,注意正确的思想引导)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桃花源村的后人,无意中走出了桃花源,看到了外面世界(比如我们苍南、深圳、上海),他回去会向村人介绍些什么?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溪 桃花林 山 洞 桃花源村 郡下 线索清晰
环境优美
渔人见闻 社会安定 向往 描写生动
幸福快乐 又不可实现的矛盾心理 情感矛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10篇
第25课《桃花源记》必考内容整理
一、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
(二)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2、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4、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关联词
6、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满、不够
(三)一词多义;
舍 1、便舍船:舍弃 2、屋舍俨然:房子
寻 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随即
为 1、捕鱼为业: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乃 1、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志 1、处处志之:做标记 2、寻向所志:标记
3、故为之文以志:记
(四)其他:
1、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它奇怪 2、缘溪行 缘:沿着
3、中无杂树 中:中间 4、复前行 复:又
5、欲穷其林 穷:穷尽 6、才通人 才:仅仅
7、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9、咸来问讯 咸:全、都 10、欣然规往 规:计划
11、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问津:问路
12、悉如外人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3、延至其家 延:邀请 14、复前行 前:向前
15、未果 果:实现 16、落英:落花
17、缤纷:繁多的样子 18、具言:详细的说出
19、叹惋:感叹惊讶
20、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21、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22、鸡犬相闻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4、诣太守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25、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 值得
26、怡然自乐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
1、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记号。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一个个都安闲快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的告诉了他们。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没有再出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东西。
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0、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1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三、全文理解:
1、本文的作者是 陶渊明 , 东晋 时期人,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诗有《饮酒》、《归园田居》,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他对 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的热爱。
2、本文主旨: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厌恶。
3、从本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是虚构的?(3分)
答: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由此可见本文是虚构的。
而且,后来南阳刘子骥曾经认真的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4、桃花源人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
答:害怕外面的人来破坏他们幸福自由的生活。
5、你认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3分)
答:我认为他是一个热爱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
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4)
答:1、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灰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的情况。
4、怡然自得:(怡然自乐)形容十分高兴而自得其乐的样子。
7、.“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 “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8.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9、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2分)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11篇
【教学构想】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难点: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i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课件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同时又通过复习、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一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鲜美:鲜艳美丽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都。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语云:告诉(他)说既:已经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
②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积极评价
(积极引导,充分评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访谈练习
同桌二人,一人为采访者’(渔人),另一人为受访者(村里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最后推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利用刚学过的口语交际“访谈”,让学生分别担任采访者(渔人)和受访者(村里人),通过一问一答,来熟悉课文内容,这样避免了单调繁琐的串讲课文。]
三、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检查了上节课翻译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内容。)
四、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弓l导学生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他们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学情预估:
问题一:
生l:我认为不可能存在。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兵祸连绵,民不聊生,是个十分黑暗的社会,“桃花源”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厌倦而虚构出的如仙境般的地方,它反映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2: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社会动荡不安,官僚阶级贪腐贪腐,人民受着压迫,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存在。并且后来渔人因失约而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也暗示了这一点。
生3: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在一千年之前呢?
生4:我认为有可能存在,因为东晋虽然是个纷乱之世,不过,在这战乱频发的乱世之中,人们向往和平,肯定会有人带领心地善良的人,来到这与世无争的桃源绝境。冥冥之中,命运只让热爱这美丽且愿意保护这美丽地方的人来到这儿,享受美好生活。
问题二:
生l: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在当时黑暗的社会,有人就心甘情愿地沉沦下去,有人则努力地去争取美好的生活,而陶渊明正是这后一种人的一个代表。他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大家都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陶渊明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渔人、太守和刘子骥最终都未找到桃花源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可望不可即,也体现了他的消极心态。
生3:我认为陶渊明是消极逃避现实的。因为在这乱世之中,作者的心已疲倦,厌烦了这混乱之世。想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躲人桃源之中。
生4:我认为陶渊明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要不然他不会将桃花源写得那么美好,宛若仙境。这说明他心中还是向往美好生活的。
五、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贪腐,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沽身自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还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拓展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 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