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精选13篇)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1篇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孔乙己》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05年3月29日
姓名 孔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
│不会营生│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主题,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c、分析文中“摸”字的作用。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五、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文章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六、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热衷科举————中毒深
│轻视劳动————被凌辱
人物性格│麻木不仁————受嘲笑
└心地善良————教写字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3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版教材初三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版教材初三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封建科举制度残害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通过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造成的毒害,是一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说学情
初三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情感体验也更加深入,对小说这体也有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为本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根据新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分析比较法和引导点拨法等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2,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指导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
首先使用一段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孔乙己的身世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并且从咸亨酒店小伙计口中得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而孔乙己孔乙己其人究竟如何,其死因到底如何,我们还仍需深究,那么这节课就让老师再次带领各位少年侦探
穿越时空,实地探访,了解孔乙己其人,调查孔乙己死因。”
其次,布置任务:
1,潜入酒店,观察孔乙己——分析孔乙己性格特。
2,访谈调查,剖析孔死因——探究孔乙己悲剧根源。
最后,公布奖励制度:在行动中表现优秀的侦探小组将获得“少年名侦探”的勋章奖励。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
飞船出发,我们即将抵达鲁镇咸亨酒店,请各侦探小组潜入酒店,完成第一项调查任务——观察孔乙己的言行举止,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请小组内合作完成调查表一,并孔乙己性格特点。(配合动画和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环境,调动学习积极性,适当点拨引导。
如此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虚荣,还好喝懒做,他被人嘲笑,任人戏弄,但最终他也只不过是人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多余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把握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访谈酒店内群众,剖析孔乙己死亡因素。
我们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那么除了孔乙己各人原因,还有那些因素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请个小组继续深入调查,采访咸亨酒店内群众,完成调查表二,并派各组探长发言,结案陈词。(配合动画)
师生共同造成孔乙己死亡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探究孔乙己死亡的根源。
(四)课堂及表奖作业:
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和肉体收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麻木、愚钝的状态。
感谢各位少年侦探的积极参与,请优秀小组领取勋章。我们顺利完成了孔乙己死亡一案的调查,请大家课后撰写本案的调查反思与感想。
设计意图小说主题,加深学生感悟。
七.说板书设计:
性格原因
好喝懒做孔乙己冷漠麻木
自命清高
科举制度被嘲笑戏弄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摈弃繁琐,因此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主要是文中安排几处笑的巧妙之处)
4、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重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来塑造人物的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2、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切入所讨论的问题;课堂多放给学生,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深入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容。
2、课时:
1课时。
【教学材料】
学生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孔乙己》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讨论“窃”、“偷”二字的'意义的区别导入。(大家认为“窃”和“偷”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呢?……但有一个人却认为“窃”不是“偷”,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性格异常的人物。)
二、看自己班同学表演的“孔乙己”(附学生课前的表演录相)
1、看完后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2、指出你认为同学表演中不足之处。
三、分析人物
1、分析主要人物孔乙己:
⑴孔乙己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此步的目的是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分析人物)
2、短衣帮:
⑴短衣帮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引导,抓住笑来分析)。
(此步目的是学习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
3、掌柜的:(据时间来定,如时间不足,可先不讨论。)
⑴掌柜的扮演者谈感受。
⑵其他同学批评指正(教师深入引导并整理)。
四、讨论主题
分两步:
1、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2、本文揭露的主题。(师生共同讨论。)
五、进行总结
1、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
2、总结孔乙己性格特征及文章主题。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四教时
一、导语:
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蘸(zhàn)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3、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6篇
目标: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
②学习文章,了解孔乙己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③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通过主问题教学,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初步设计:
㈠出示主问题①孔乙己与书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孔乙己与书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得出他的迂腐、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㈡出示主问题②孔乙己与酒
让学生讨论,从人物、场景、情节等方面进行寻找研讨,得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以及孔乙己的好吃懒做的性格。
㈢出示主问题③孔乙己与偷
为喝而偷、因偷而笑(嘲笑)、因偷而打、因偷而引出情(读者的感情态度)
㈣出示主问题④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一句话人物短评,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7篇
孔乙己
教学目的: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研读与精读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预读
1、激趣谈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 附和 分辩 不屑 咸亨 砚 荤菜 羼水 拭 蘸
惋惜 阔绰 舀水 涨红 绽出 哄笑 间或 着了慌 打折 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 (第4段) 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 ②描写方法 ③标点 ④词义 ⑤句义 ⑥照应 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8篇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
发表日期:2004年3月16日
作者:李镇西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乙己》)
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 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 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已》,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 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教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莱,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C: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 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 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已,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A: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教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C: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说明了孔乙己在……
教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已进行描写的? 具体有什么样 的语言?
男生C: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教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C: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教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C: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教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C: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教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 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C: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 么勤快,比较懒惰。
教师:好,还有吗?
男生C: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 位同学说孔乙已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已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已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已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已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已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出示投影片,并解说)
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乙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
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乙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已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板书)
总之,孔乙已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乙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教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乙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
众学生:“黑而且瘦”。
教师:嘿,“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
学生:不高大了。
教师:为什么?
女生C: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教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腿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教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C: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教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喝,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乙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众学生:孔乙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教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教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已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写出了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想想,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众学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教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
男生M:腿被打折了。
教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乙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萧瑟的,而孔乙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乙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 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工:孔乙已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工:其他人都没看见。
教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工:周围的人在“说笑”。
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工:“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 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乙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学生开始思考)
男生0:“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C:“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众鼓掌)
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让更多的同学讲。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有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已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凹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谢谢同学们!下课。
[简评]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李老师的这堂课真正把学生激活了。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望,群情振奋,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道道火花,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借班上课,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实属难得。而课堂的生机勃勃,学生的积极投入,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
1.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启思维闸门。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2.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 “孔乙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成都市教科所 吴玉明)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9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付义六,来自蔡山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初三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⑴ 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⑵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⑶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⑷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而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文中感受人物留给我们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说教学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孔乙己图片、咸亨酒店图片)
由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导入 (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的:
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细节欣赏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研读与精读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预读
1、激趣谈话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附和分辩不屑咸亨砚荤菜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舀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以上内容必须涉及:①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②哄笑所揭示的社会环境,
③精妙传神的动词。
四、形象分析
话题8:我——孔乙己,我觉得他是——的一个人。
——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品行好,质朴、善良。
话题9:小说中还写到一些人物,你怎么看他们?
——丁举人:同样是读书人,读的“圣贤”书,却倚权仗势,残忍无道。
掌柜:自私冷酷,毫无同情心。
酒客: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第三课时
五、主题归纳
话题10:在下列几种对本文主题的看法中,你赞同哪一种?还有新的看法吗?
①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②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的保守僵化、毫无觉悟和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
③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他们遵从固有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
六、扩展讨论
话题11:你能为孔乙己指一条生路吗?(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话题12:你认为今天的社会中还有孔乙己一类的人吗?
——有。保守的,僵化的,自命清高的,迂腐的,穷困潦倒的……
七、精段阅读(第4段)从下列方面品析:
①层次②描写方法③标点④词义⑤句义⑥照应⑦学生自命一题
八、全文小结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形、服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动作、神态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11篇
5、孔乙己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体会全文精巧含蓄的布局。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设想: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五、全面感知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 蘸(zhàn) 惋惜(wǎn) 阔绰(chuò)
舀水(yǎo) 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é)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
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4、段落分析: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学习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穿长衫)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傲但又_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想和人交流)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4、深入探因(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5、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三、归纳本文的中心: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归纳本文写作手法
(1)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 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3) 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五、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唐 附和 阔绰 涨红 绽出
2、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君子固穷
答案与提示: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是他个人的好逸恶劳,死读诗书,迂腐不化,懒惰好偷,等等。
◆个性练习设计
1、文中哪一段最能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答案与提示:第九段。
2、文章中谁最有可能想起了孔乙己?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掌柜。因为他老是忘不了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
3、孔乙己最大的精神伤疤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没有功名,被人讥笑。
4、谈谈你自己对孔乙己的评价。
答案与提示:没有标准的评价,但要客观全面,防止偏激和绝对化。
◆课堂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孔乙己》作者鲁迅 ,选自小说集《 呐喊》,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 和 封建文化教育 的战斗檄文。
(二)、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不屑置辩:( B )
A、不愿意 B、认为不值得 C、形容轻视 D、不琐碎
2、君子固穷( A )
A、安守 B、牢固 C、坚定
(三)、“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A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
(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四)、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D )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六、教学后记: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12篇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第13篇
鲁 迅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 ,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xx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 亨(hēng) 舀(yǎo) 砚(yàn) 拭(shì) 附和(hè) 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本文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理解小说主题
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 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