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精选4篇)
马说教案 第1篇
马说教案
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七、教后记
马说教案 第2篇
二、课文阅读
1寥班朗读。读准字音蓝脸稣确的句读。
2两淌Ψ抖痢M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镣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廖难允荡省⑿榇世斫猹
1吭诮淌Φ闹傅枷峦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克娜诵∽樘致郦滦∽槌ぬ嵛湿榔溆嗳个同学抢答拦餐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堪嗉短致郦率ι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明确碌谝欢问荡湿虑Ю锫——日行千里的马伯乐——擅长相马之人
祗——只是辱——辱没
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第一段虚词露——表转折赖是故——所以酪虼
虽——即使之——结构助词赖囊——凭借
第二段实词乱皇——吃一顿食.马者——通“饲”牢
千里之能.——能力才美——才能烂篮玫乃刂
初二语文马说教案(三)
文理解
1裂生根据问题阅读欣赏板块。
2粮据欣赏板块结合课文浪娜诵∽樘致畚侍狻
3两淌ψ橹班级讨论烂魅芬韵挛侍狻
1咳文以“说”为文体狼肽愀饔靡痪浠案爬每一段个说了些什么内容
2康降紫扔星Ю锫砘故窍扔胁乐奈什么
3勘疚闹“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
4扛据韩愈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辣疚耐ㄆ不离千里马滥训乐皇撬“马”吗?
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马说》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至800考洹F涫豹篮愈初登仕途篮懿坏弥
。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牢幢徊赡伞“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蓝阍人臼孛湃霜看茄”。尽管
如此浪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啦换岫菁I搅帧:笙嗉桃栏接谛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
张建封幕下烙粲舨焕知浪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在京城应试觅官辣甲呦喔妾酪还泊袅20xx年
之久雷詈笪尴拊褂舄览肟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辣泶锪俗约夯巢
不遇的愤懑之情。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炯础对铀狄弧藩俊N恼乱粤喻圣君酪栽朴飨统吉澜“龙
嘘气成云”廊缓“乘是气烂Q笄詈跣间居钪婕洫”的传说啦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朗ゾ也离
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揽梢允游《马说》的姊妹篇。
马说教案 第3篇
马说马说马说马说
【教学目标】
1亮私夂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琳莆瘴闹械淖执式馐酮劳假字的用法谜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撂寤嶙髡呒耐性谖闹械乃枷敫星楠懒私夥饨ㄉ缁嶂腥瞬疟宦衩坏目杀情况。
【教学重点】
1晾识量挝莫辣乘锌挝摹
2撂寤岜疚耐形镌⒁獾男捶í览斫獠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捞寤岜疚募蛄贰⒑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滥忝侵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吗奈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
什么样的文体
明确
1梁愈、柳宗元猛醢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梁愈768—824孔滞酥篮友舄窘窈幽厦舷鬲咳霜揽ね昌黎雷猿撇黎韩愈浪以后人又称
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恐薪士后拦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勒暝十八年802
授四门博士览迁监察御史酪蛏鲜檠怨刂性智楸槐嵛阳山窘袷艄愣肯亓瞠涝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
军拦子监博士篮笏嬖紫嗯岫绕交次髦乱狼ㄐ滩渴汤瑟烙忠蛏媳碲上茏谟佛骨被贬潮州刺史滥伦
时廊喂子监祭酒辣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篮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懒硪环矫妾浪作为文
坛诗坛的领袖拦憬晃挠血捞嵝奖掖啦灰庞嗔Κ涝谒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婪绺裣嘟的文人。他
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阑菇卑伪人年轻的贾岛烙止睦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啦⑽他因避父讳而
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么送猹浪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浪
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啦⒁运本人为主将老破鹆艘桓龊苡杏跋斓男率潮。”《中
国文学史》菊屡嗪悛
3了氮朗枪糯的一种文体烙靡猿率鲎髡叨陨缁嵘夏承┪侍獾墓鄣悛佬捶灵活栏现代的杂文大
体相近。
马说教案 第4篇
教师写好初中语文马说教案可以自信地走进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安排更科学更合理.那么初中语文马说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马说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半期考试已经结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除了结合考试分析自己学习的得失之外,我们还要积极投身到学校运动会的筹备工作中去。谈到运动会,我想问一下,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哪些著名的运动员?
姚明被称为“中国高度”,王励勤被称为“中国的力度”,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
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20xx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20xx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1、是教练发现了刘翔是个练跨栏的人才,如果没有教练发现他,他也不可能成功。 学生2、如果没有教练对他加以正确的、科学的指导,他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二、新授
1、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教师:我们学过的“说”有哪些。
学生: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学生:读资料: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2、朗读指导: (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第1—3组齐读。
(2)听朗读录音,注意小黑板上加点字的准确读音,抽生写拼音。 齐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3 师生共同解决所提出理解困难的问题。
4、理解课文内容时,应注意本文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找一找本课中相同的词语出现在不同地方的句子。
(1)称:不以千里称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著称/相称)
(2)食:食马者„„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一食或尽粟一石(同“饲”,喂养/吃/吃一顿)
(3)尽: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竭尽/吃光)
(4)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鞭打/鞭子)
(5)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它的/加强语气,难道)
(1)哪一句话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为什么千里马并不多?
<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交代了千里马并不多,常常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认识,那就是:正因为伯乐不常有,才导致了千里马不常有。作者的这种观点,放在“说”这一类议论性的文体中,我们应算作议论文的哪一要素?(论点)
(3)千里马要能日行千里,必须要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文中谈到了千里马的特殊食量,原句是什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然而“食马者”是怎么对待“千里马的”?(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马者”的做法导致了什么后果?(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甚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文章从三个方面归纳了管理马的人的错误,那就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提炼文章主旨:
这些“食马者”、“执策”者根不知道他们的错误,甚至还如舞台丑角般地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大声感叹:“天下没有好马!”作者用一反问句式来得出结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既然关于伯乐与马的故事早就有了,那么韩愈再用《马说》一文来谈“伯乐相马”,岂不显得多余吗?其实,这是有原因的。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说学贯古今,才高八斗,便他长期得不到任用,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君难遇。在这种心情之下,他写下了《马说》一文。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
初中语文马说教案的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入手;也打算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从题目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所要讲的课文。因为我觉得在45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于是我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我的点拨之下,记起了《爱莲说》,也就明白了“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一开始沉寂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中的两个“其”字,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中语气的变化,这种语气的变化浓缩在几个“也”字上,那怎么让学生通过读这个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在当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最后我试着让几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来读这几段文字,并且要求读准这个“也”字,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并对朗读的效果进行点评。几个点评得比较好的,我还当面叫学生示范性读出来。学生对作为评委这个角色很感兴趣,点评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头痛的问题交到学生手里竟然变得很容易,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块环节也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总之,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时真实的课堂风采?我曾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常常绞尽脑汁,希望能够出奇制胜。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们的设计多么经典,能体现在课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谓“是马是驴,总要拉出来遛一遛”。在备好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这个“也”字,对它的语气的理解和把握是备课备不出来的,而最终的解决却是从学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灵光乍现”,但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能力的增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