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精简16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6篇)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篇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不[    ]a.qiaob.xioc.ku92.摔[    ]a.ku3b.ku4c.ku13.克家[    ]a.z1ngb.z4ngc.c2ng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着  活:他已经了  死:有的人了  死:他还着  活: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二)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参考答案】一、1.b  2.a  3.a二、c三、b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2篇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不朽[    ]

  a.qiao

  b.xio

  c.ku9

  2.摔垮[    ]

  a.ku3

  b.ku4

  c.ku1

  3.臧克家

  [    ]

  a.z1ng

  b.z4ng

  c.c2ng

  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

  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

  有的人活着  活:

  他已经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还活着  活: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

  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

  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

  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二、c

  三、b

  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

  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3篇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4篇

  教学目标: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自制录音带,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形成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情感。

  3、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导学

  1、请同学注意这首诗的副标题,从诗中找到与其相照应的语句,并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发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中的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诗歌的对比着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两种人迥然不同的表现,另一个是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相反的态度。

  3、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

  4、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全部。阅读诗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读,并从中找出你比较喜欢的语句,最好能说一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学生默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问题预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点拨: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问题预想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点拨: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噪与静的对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跃然纸上。

  3)问题预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点拨:诗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的人”的险恶而可笑的用心,极具讽刺意味。

  4)问题预想4:“后三节”

  点拨:“后三节”诗酣畅淋漓,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这也是对人生价值最客观的评价,阅读这些诗句无异于一次灵魂的净化。

  小结:臧克家对他的诗歌的风格,作了十分精炼、准确的概括,即“严谨质朴,凝炼含蓄,沉郁顿挫。”对这个诗风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视闻一多的影响,他说:“他(闻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诗篇是学习的榜样。”“在他(闻一多)的指导下,我学习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一个字。我不甘心于艺术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语言。

  四、导练

  阅读臧克家的诗《三代》,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简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诗向来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这首作于抗战期间的小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全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共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五、小结

  阅读臧克家的诗,往往被它的质朴、深刻、真诚,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所打动。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您的为人和您的诗一样,像清澈见底的涓涓流水那样清纯,像春天和煦的阳光那样明快,像林中美丽候鸟那样爽朗,像一团火那样灼热、那样别有风韵,像一幅古朴的油画那样质朴、真诚。”

  六、臧克家经典作品推荐:《老马》、《罪恶的黑手》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5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重点:

  对比写法的好处。

  学法提示: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以鲜明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感情,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认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用标出重音。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怀着情感而写的。

  3、“有的人”诗中指和人。鲁迅先生属于一种人。全文采用对比手法,褒贬鲜明。作者从鲁迅生前,去世后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4、我能理解诗句中的几个词语

  5、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节)

  第二部分(第节)

  第三部分(第节)

  6、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如何进行对比的?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有什么作用?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一个什么道理?

  7、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直接以纪念鲁迅为题,而取名为“有的人”?

  (三)拓展延伸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1、这首诗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相关链接

  臧克家(1905~20__)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__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6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有 的 人

  对比

  活着

  ↑ 反复

  死了

  教学反思: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六(3)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书后面补充的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研员曾桂英老师和教学处两位主任,以及刘日华等十来位老师莅临课堂指导,课后,他们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首先,老师们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2、善于指导朗读,读得有层次,有进步;3、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4、善于挖掘素材,音像的、文字的。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7篇

  一、导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

  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

  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

  编撰导学稿,印发学生试做。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导学流程:

  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介绍后补充

  臧克家(1905-20__),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__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2、诗歌内容鉴赏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

  (1)感情朗读全诗

  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学生读诗,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反动统治者

  ④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明确:第一小节,把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二至四小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第五至七小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特点:都是先反后正。

  作用:在重重对比中衬托,使鲁迅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来衬托鲁迅,因此,以“有的人”为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是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的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明确:有两种,一是词语反复,二是句子反复。

  ⑤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充分抒写了诗人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⑥还有什么手法吗?

  明确: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出评价,而是对比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议论用语生动形象,如以“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表现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表现愿为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人生命长在,精神永存;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人民对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人的拥戴。

  (四)综合学习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明确: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比然灭亡。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检测》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8篇

  这是个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杂加上身体的不适,今天的课堂呈现,有些沉闷,可我却有些力不从心,该反思!

  1.课堂没有灵气,没有调控好,产生"怨气",实属不该!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心境,下午第一节又正是犯困的时候,听着无精打采,有力无力的读书声,老师该做什么?埋怨学生,显然错误,然而,我的态度明显不好,这种互为传染的情绪在蔓延,只会是更加沉闷!本想带着对资料袋的再识,激情导入学诗,环节还是在走,情感流动的缺乏,导致课堂灵气的缺失,反思!

  2.课堂缺乏信任,没有调控好,产生"不知所措",这样不好!环节的相扣,情感的相连,一旦老师的批评会引发中断,一读短诗,初步了解内容,二读,提出词句疑问,三读,体会作者写法,总结,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本可以进行得很流畅的,本可以留余时间练习的,虽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听与记,需要反思!

  3.课堂缺少等待,没有调控好,产生"急躁之气",应该改正!周末作业不清楚的只是个别,当然是不好,但不能以点责面,课堂上不专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这个,但对于抛出的问题,显得急躁,总会不由连带"牵连",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要调整的是师生的状态,越是急越是闷,欲速则不达啊!虽然一节课该讲的讲了,虽然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但课堂无端地催赶,莫名的躁气应该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学生的精彩,只有课堂的精彩才是老师的精彩!是为记,在周一!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9篇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有的人》说课稿范文,大家在写说课稿的范文的时候,不妨多加参考。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0篇

  一、基础知识及训练

  1.填空:

  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____;句子反复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刻:________,烂: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

  a.表示假设和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

  c.表示反语和否定

  d.表示着重和强调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①“——纪念鲁迅有感”,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远铭记 烂:短暂消失。(根据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1篇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纵观全诗,对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诵这首诗,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和教师的引导,进而理解诗歌的大意,从中得到做人的启示。因此,学习本诗重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觉得学生理解这首诗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学生课前的预习还是很认真的,资料查找也很全面,所以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大意。但对于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样含义深刻的个别诗句学生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学难点没有得到更好地突破。以不同形式朗诵这首诗歌大部分学生读出了内心的感受,但部分学生不能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读出爱憎分明的内心情感。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自悟、合作探究的不够;二是教师的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的。这首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明显,所以学生还是基本体会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这节课有不少遗憾的地方,比如:教师对学生朗诵的指导不十分到位;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不够及时丰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2篇

  《有的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tobeornotisa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众笑)

  师:(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生阅读、讨论)

  生⑷:“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师: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生踊跃发言)

  生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师:真的写了很多人吗?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哪两种人?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生⒅: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照这样来说:这节诗如果写成:“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生思索)

  生⒇: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21):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说的是: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不错。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很好。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但说无妨。

  生(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师: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生点头)

  师: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3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5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第16篇

  教学目标: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自制录音带,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蜡烛》教学杂谈(精简13篇)

《蜡烛》教学杂谈(通用13篇)《蜡烛》教学杂谈 第1篇  【海南省琼海市大路中学 吴达明】  〖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

《泊秦淮》教案(精简5篇)

《泊秦淮》教案(通用5篇)《泊秦淮》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精简15篇)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精选15篇)《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第1篇  基础训练一、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1.辍耕之垄上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精简17篇)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精选17篇)《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 第1篇  互动目标:  一.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我的母亲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我的母亲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