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通用13篇)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1篇
邱龙涛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1]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2篇
一、课文悟读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赵太后只得“求救于齐”,但齐国按照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赵太后刚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让儿子做人质,作为一位母亲,内心是何等痛苦!何等矛盾!难怪大臣强谏都没有结果。
国家的兴衰安危,牵动着每个爱国者的心。国难当头,触龙挺身而出——说赵太后。
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很多人赞叹触龙高超的劝说艺术,若止于此,仅得皮毛耳!透过那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还应看到触龙那种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排忧解难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让太后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这才是最终打动太后的原因,也才是我们学习此文的最大收获。
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月干胆两昆仑”……
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才能教育我们的子女、学生,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听从祖国的召唤。
二、亮点探究
1.触龙说赵太后之前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
探究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之前主要面临三对矛盾:(1)赵与秦的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2)赵与齐的矛盾——“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而长安君又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太后自然不肯。(3)太后与群臣的矛盾——太后出于私情不肯让长安君为质,群臣为赵国安危着想,竭力劝说,而太后却“必唾其面”。
2.齐国为什么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3.触龙采用什么方法说服了赵太后?
探究学习: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避实就虚,从叙述生活琐事人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这样,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这时因势利导,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子求情,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同时,触龙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这样,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
再次用“侧击法”。触龙抓住时机,趁势把话语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不谈人质的问题,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对比,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与爱燕后相比更爱长安君,同时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真实意图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让长安君去齐做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人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后,触龙步步紧逼,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人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继者”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人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是错误的,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由于触龙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4.如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探究学习:
(1)站在赵太后的角度:
①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
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克己奉公。将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2)站在触龙的角度:
①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②说话办事必须找到使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5.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探究学习: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反诘句,用语精辟简约,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触龙旁敲侧击,深入浅出,娓娓而谈,天下大事在口若悬河的游说中胜券稳操。作者还通过“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三、选题设计4
试分析《晏子使楚》的反驳艺术。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研究方法:
比较法,推理法。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用权者曰:‘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以幼子长安君为人质。一向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 )唾沫( )强谏(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媪( )接踵( )膏腴( )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学生读课文)。
二、师生一同对照注释,串释课文。
强调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得无……乎),以及本文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媪、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三、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2、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3、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4、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5、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6、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7、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四、简析课文,体会触龙的游说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向学生介绍吴小如《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见《教师用书》),突出讲明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整套的“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其次,用“引诱法”;再次,用“激将法”;最后,用“欲擒故纵法”。
五、讲解表现手法上的特色(见《教师用书》)
1、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突出,尤其是善于刻画心理变化。
触龙,以柔克刚,言语温和亲切,娓娓动人,可谓“义正而词婉”;
赵太后,蛮横固执,深明大义
2、细密的风格
A、文章结构安排做到层次分明;
B、选材、用语方面做到精细而周密。
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七、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3、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这叫曲线救国。
邹忌可谓酒色财气俱全,竟还拥有聪明脑瓜支配下的厉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他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献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也使齐国夺得人才乃至发展先机。
触龙用“缓冲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诱法”开后门托幼子,用“旁击法”谈燕后陪衬人,用‘植入法”论历史望未来。先用三寸不烂之舌变相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引鱼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迂回包抄使得赵太后主动缴械。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虽然烛之武和触兔年岁已高,但岂敢倚老卖老?烛之武早有言“无 能”,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此三者谙习“良药蜜口更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听”之道。事实亦如此,良言一声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层层逼紧。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隐忧国之清明;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心理),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触龙非常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采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太后心结。当然更见触龙为国之忧心,忠心明鉴。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实权。秦乘机攻赵,连拔三城,赵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本篇写触龙在太后盛怒、坚决拒谏的情况下,先避开矛盾,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由于说理透彻,使赵太后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触龙对“王孙”“公子”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辟之见,至今仍有鉴戒作用。
触龙,原作“触詟”,《史记·赵世家》作“触龙”,《汉书·古今人表》也作“左师触龙”。今本《战国策》误合“龙言”二字,遂成“詟”。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正作触龙。现据以改正。
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太后盛气而揖之(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没死以闻(11)。”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9)。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20),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21):“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为和缓些了。
左师公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行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王的儿子,有着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功勋的高位,没劳绩的俸禄,而占有着金玉珍宝等贵重的东西,更何况作臣子的呢?”
【注 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ì戏):同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死。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死”的比喻说法。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非。 (19)重器:指金玉珍宝。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谈谈说话的艺术。
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触龙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触龙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龙交谈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啦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事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课文字词串讲,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现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认识“凡事应从长远打算,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的道理,以及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教法
教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我一起背一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爱。的确,每一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体现父母爱子女主题的古文《触龙说赵太后》。
解题:
①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说”:劝说。
②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描写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问齐国的收成情况,再问百姓,最后问君王。齐使听后不悦,认为她是先卑后尊。而太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那这样一个开明的君子有因何事让大臣进谏劝说呢?
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二、强调字音
大家读得很整齐,不过有几个字的字音需要强调一下,请大家标记在课文上。
强(qiǎng)谏 必唾(tuò)其面 揖(yī)之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三、课文整体梳理感知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提问:我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发现赵国此时对内对外是矛盾重重。那么本段中究竟提到了几对矛盾呢?请一位同学来帮赵国归纳一下。
明确:有三对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而攻之”一句点明了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说明了赵国语气国之间的矛盾;“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说明了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作者还强调了这几个字,“新”表明赵国国内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急”字突出了秦乘虚而入的急切,“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三个矛盾——赵国与秦国、赵国与齐国、太后与大臣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提问:堂堂一国太后,都要“老妇必唾其面”了,可见太后态度之坚决。赵国此时危如累卵。同学们,小说和电影中,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必然会有一位孤胆英雄潇洒出场,力挽狂澜,那么现在轮到了谁呢?
(同学回答)
明确:不错,“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追问:太后是什么反应呢?
明确:“盛气而揖之”。
太后已是料到触龙的来意,气冲冲的等着他了。触龙又当如何呢?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生读赵太后,男生读触龙,老师读旁白。
诵读指导: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这一段话中,触龙问了太后什么问题?
明确:日常饮食。
提问:触龙先自言年老,而后问候太后,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太后色稍解”。
难点词义讲解:徐趋、窃自恕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家常→色少解
(三)分析第三自然段
触龙闲话家常,关心太后的饮食起居,聪明的转移了赵太后的注意力。让太后的态度从“老妇必唾其面”转变为“色少解”。那么接下来,触龙又要问什么了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提问:本段中触龙对太后说到了谁?
明确:舒褀,也就是触龙的小儿子。
提问:他提到舒褀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明确:“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以卫王宫。没死以闻”不肖,即不成材的意思。黑衣,指王宫侍卫。触龙知道这个小儿子不成材,但是私下里偏心他,就求太后准许他当王宫侍卫。甚至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称自己尚未入土,将这个小儿子托付给赵太后。可见他为这个小儿子设想之周到。
提问:大家认为赵太后为什么会准许触龙的请求呢?
明确:赵太后同样非常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也就很理解触龙的请求。所以很爽快地答应了。触龙这一手可是很厉害的,他借此表明了自己在爱子方面与太后无异,就获得了太后的认同感。当他和太后讨论丈夫和妇人谁更爱小儿子的时候,已经是“笑曰”,完全解除戒备之心了。
提问:触龙为自己的爱子求职,已经和太后谈笑风生了,这时他又提到了谁呢?
明确:燕后,即太后的爱女。触龙故意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讨论太后如何不舍燕后却为之计深远。由此使得太后同意了“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打算)深远”的理论。
难点词义讲解:贱息、不肖、没死、丈夫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爱子→“然”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我们先来一起翻译前七句话。
左师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
提问:触龙先问了两个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问赵太后,当初那些建立了诸侯国的君王们,他们的亲生子孙中,现在有没有哪一位继承了他们的君位。答案居然是没有。这不是很奇怪吗。世代传席的君位居然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 ,奉厚而无劳 ,而挟重器多也。”而赵太后宠爱的长安君此时岂不也一样是“位尊而无功 ,奉厚而无劳 ,而挟重器多也”。所以触龙就可以顺理成章的问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其实此时并非只是触龙在问这个问题,赵太后心中又何尝不在自问呢?
提问:之后太后如何回答?一起读出来。
明确:“诺。恣君之所使之。”
难点词义讲解:崩、恣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王位承袭→“诺”
(五)分析第五自然段
终于,赵国等到了可喜的结果“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齐兵乃出”。
难点词义讲解:约、乘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的结果→质于齐
四、结课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全文,了解到触龙是在赵国面临三对矛盾的时候挺身而出,以一问饮食起居、二求舒淇之职、三论王位承袭,解决了矛盾。这位来自《战国策》英雄救赵国语危难之际,凭的是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以柔克刚、以情动人,我们之前还认识了一位同样来自《战国策》的英雄人物,是谁呢?(同学回答)《战国策》里的这些纵横家们都是能以一人之言地百万雄兵的,他们将语言艺术、说话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像好莱坞那些只会动刀动枪的007邦德之流,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请大家课下在此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下课。
《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触龙完美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说话技巧。能说出如此精妙的言语,是要能掌握每个字词的准确用法,以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微妙的差别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检查作业
(学生读课文)
三、课本剧表演
四、归纳重点字词
这篇课文是触龙作为一个臣子向太后进言。朝廷之上,称呼以及一些委婉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起归纳本文以及这一单元古文中的一些文言常识。
(一)古文中的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主要有:媪(特指老妇人)、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主要有: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贱内、犬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些词大多时候翻译为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即你、我、他、她即可。但是大家一定要从中注意到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差异,这些都是宝贵的信息。尤其像一些特别的称呼,如“寡人”,只有国君才会自称寡人,胆识这绝对是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这样称呼自己的。大家不要先来不是自称“寡人”啊,早上来上课,一见到同学和你打招呼就说:“寡人今日玉体有恙,尔等免礼。”
提问:尊称别人的父母是令尊、令母、令堂,自己的父母如何称呼?
明确:是家母、家父。中国人称呼妻儿可以说贱内、犬子、小女,但是很尊敬自己父母的。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中国人对死亡的说法尤其委婉,还有像“驾鹤西游”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填沟壑、山陵崩 ”这两个词也有区别。
提问:为什么触龙说自己是“填沟壑”,赵太后就是“山陵崩”呢?
明确:一个是沟,一个是山,地位高度大不相同。这也是触龙语言非常精准的一种表现。古文的精妙在于任何一个字,都是经过几番锤炼的,古文虽短,蕴藏的信息量极大。
(二)文言实词
这几个实词在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出现了多次,那就意味着他们非常重要,请大家一定要清楚的分辨他们的每一个意思。
1、质
(1)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人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4)腰斩时用得砧垫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询问、质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2、及
(1)到……时候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2)趁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比得上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4)表并列,和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3、甚
(1)大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2)厉害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严重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4)太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5)非常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4、少
(1)表短时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2)稍微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3)同“多”相对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4)年少的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5、异
(1)奇异
此一异也 《马钧传》
(2)惊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3)特别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4)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5)不同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6、为
(1)做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2)变为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3)叫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4)表判断,是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5)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6)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7)对……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8)被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五、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入而徐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生动的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2、持其踵为之泣。
(1)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2)春秋战国时期,女儿出嫁时,其母须从女婿家选来的两双鞋中,去一双为女儿穿上,至夫家。
六、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古文,其中有三篇课文中的主人公,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取胜。烛之武,是郑国之“老”百姓,他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显其才,成功分化了秦晋联盟,令秦、赵撤兵。邹忌,是齐国之美男子也,他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说服齐王广纳群谏“战胜于朝廷”。触龙,一届老臣,在太后盛气只时,动之以情,晓之以大义,使得长安君“质于齐”,赵国免予危难。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七、结课
平时我们都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沟通,但是,我们是否真的会运用它呢?有一句俗语叫做“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并不只是为了在国之危亡时力挽狂澜,也是为了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和身边的人融洽共处,让我们的能力得以更好的发挥。对我们的学习也都大有帮助的。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小结:《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边听边在有疑之处画线)
学生提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中的“得无”该如何理解?
明确:“日食饮得无衰乎?”句是古汉语得固定句式。“得无”与语气词“乎”组成“得无……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可译为:“该不会”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应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又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应译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学生提问:“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又在者乎?”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世以前”指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三个新的诸侯建国时起。即指赵肃侯时代,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为“封侯“,名词作动词。此句应译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三、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题,再借助古汉语词典加以梳理)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质
例句
出处
意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3.甚
例句
出处
意义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4.少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例句
出处
意义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为
例句
出处
意义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四、布置作业
1.巩固梳理归纳的成果。
2.反复阅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6篇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
2、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4、认识凡事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教学要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精当的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课时安排: 安排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舌头”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让我们看看《战国策》里的触龙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太后,换来齐国救援之师的吧。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三、介绍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故四赵太后执政。新老交替,又加太后新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下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不得不向齐国求救兵,
四、指导自读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游说( )唾沫( )强谏( )有郄( )恃粥( )
耆食( )老媪( )接踵( )膏腴( ) (二)诵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的诵读: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自然段(齐读课文)诵读指导:
1、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第三自然段(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体会游说的巧妙。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作业(学生读课文)。
二、师生一同对照注释,串释课文。
1、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媪、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2、文言实词
.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底子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得砧垫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2及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到……时候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趁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表并列,和
甚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少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表短时间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稍微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对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年少的
5.异
此一异也 《马钧传》 奇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惊异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特别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为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做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变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叫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表判断,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因为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对……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被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三、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2、入而徐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3、太后之色稍解。
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4、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5、持其踵为之泣。
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四、简析课文,体会触龙的游说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在叙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辞中栩栩如生。
“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其次,用“引诱法”;再次,用“激将法”;最后,用“欲擒故纵法”。
五、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六、延伸阅读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四》
板书设计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一问饮食住行
说 过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个方面
三论王位承袭
结果 长安君质于齐 矛盾解决
[1]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7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下列词语:趋、谢、曾、恃、崩、恣、约、乘、贱息、不肖、没死、丈夫。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质、及、甚、少、异、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2.进一步训练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对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2.感悟触龙的忠诚与处事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1.体悟赵太后与触龙君臣对话中人情、人性美。
2.感受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细节生动,语言形象,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主要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可以译全文,也可只摘译难句。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3.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中,抽时间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4.教材要求背诵的第三段也是本课赏析的重点部分,因此背诵和赏析可以结合起来完成。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第三段。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领悟触龙的劝谏艺术。教师要介绍作品背景材料,对课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要点拨、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如何学会自立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
2.这篇历史散文学习的重点在于体味游说四个回合中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所展示的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自读,若能改写成现代汉语,把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心理奥秘破译出来,对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思维延伸能力都有裨益。
3.有兴趣和有条件的话,可在前面两项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改成剧本,推选学生表演。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2.理解文言词语、句式及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文中尊称、谦词。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本单元已经学过两篇“谏说”类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谏说”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烛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层深入,正反剖析;而邹忌则善于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类比推理。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谏说”对象的利益、心理出发,统观全局,并且具有很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谏说”类的文章《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的“谏说”又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2.关于《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关于战国策有关知识,上一课刚学过,可以指名学生对该书作评价以巩固复习。
3.背景介绍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4.速读全文,围绕“说”字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点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题文关系是:题目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题眼是:“说”。全文围绕一个“说(shuì)”字展开:
游说原由:赵太后不肯让幼子为人质
游说准备:以闲谈消除太后戒心(第一回合)
游说迂回:为子求职引起太后兴趣(第二回合)
游说包抄:肯定太后对女儿前途能够深谋远虑(第三回合)
游说强化:以史为鉴由太后抉择(第四回合)
游说成功:太后答应让幼子为人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投影: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强(qiǎng)谏必唾(tuò)其面揖(yī)之有所郄(xì)恃(shì)
辇(niǎn)耆(shì)食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
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膏腴(yú)百乘(shèng)
(2)注意下列句子的诵读停顿
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之色/少解年/几何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则/为之/计深远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人物的心理。
点拨:第一段太后的话,要读出恼怒、严厉;第二段触龙的话要读得恳切、舒缓;第三段触龙的话,要读出影射之味,“甚于妇人”要渎得风趣,“老臣窃以为”要读得轻松,“则为之计深远”要渎得深沉,“岂非”要渎得肯定;第四段触龙的话要读得从容、深沉,表现出忧虑。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对本文中的文言知识作分类归纳,教师巡视答疑指导。
投影:
(1)古今异义
“用事”:执政。“丈夫”:男子。“徐趋”: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没死”:冒着死罪。“至于赵之为赵”:到了……的时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
使动用法:“没死以闻”(使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贵)
动词用作名词:“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
(4)句式
“日食饮得无衰乎”(该不会……吧)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难道不是……吗)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越”(……凭什么……)
(5)尊称与谦称
完成课后练习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词多义
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
补充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却)
赵氏求救于齐(向)
和于身也(在)
甚于妇人(比)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整体思路。
本文通过触龙劝说赵太后以幼子为齐国人质,让齐国出兵解赵国之围的故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令其吃苦创业,方为上策的道理。触龙能言善辩,精通“游说他人,攻心为上”的谈话策略,使游说的动机、方法及效果高度一致。
文章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既交代赵国面对的严重形势,又突出太后的短见、固执,为触龙的“说”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5段)
第一层(第2-4段)写触龙用迂回的办法劝服赵太后。先言己年老力衰,再言“爱子”之情,最后才言及正题,归结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使太后自然而然接受新意见。
第二层(第5段),写长安君为质的结果。
(四)总结扩展
1.(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触龙劝谏的全过程。先言“说”的前因,再详写“说”的过程,最后交代“说”的结果。“说”字贯穿全文始终。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触龙和蛮横固执、爱子心切的赵太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2.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②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为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③词义的转移。例如“走”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⑤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体味触龙的劝谏艺术。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
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
[点拨]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巧”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
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
(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作铺垫的?
(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
(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
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点拨]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
[点拨]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
[点拨]“盛气而揖之”一“太后之色少解”一“笑日”
8.讨论归纳本文的表现手法及触龙的游说艺术
(1)情节跌宕起伏
触龙入见太后,太后盛气揖之,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但出人意料,触龙只字不提人质,却谈身体状况,养生之道,太后色少解;既而触龙又提出为幼子求卫土:之职的请求,似乎是来找太后“开后门”来了;言谈中太后觅得知音,转怒为喜,并不由自主提出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接着触龙一番表扬,已使太后为自己在长安君为人质问题上的短识而惭愧;然后又荡开一笔,写触龙大谈诸侯溺爱子女的恶果,巩固了游说战果,终使赵太后被说服。情节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2)说理正反对比
本文谈话的中心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触龙的观点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面说理:①令贱息舒棋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使其自主。②太后爱燕后,常祝之:“必勿使反。”反面说理:赵先主及同时代各诸侯之后嗣,位尊无功,奉厚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以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置赵太后于何去何从的抉择之中,触龙一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使赵太后猛然醒悟。
(3)游说攻心为上
触龙游说,攻心为上。开始一番闲聊,起到了托长交谈时间,缓和谈话气氛的作用。接着提出为子谋职的请求则声东击西,彻底消除太后的戒心,营造了良好的淡话气氛。表扬太后为女儿深谋远虑,是为了树立太后的自信心,使她感到自己更能为长安君深谋远虑,最后摆出两条道路让太后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对方。可见触龙的游说语言艺术炉火纯青。
(4)运用伏笔回锋
触龙言及自己为儿子谋划时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不经意处,伏下一笔,“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则回锋相照应,文章细针密线,构思精巧。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公元前266年,赵惠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小,国政暂时由赵太后掌管。秦国看到赵国困难重重,欲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王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掌上明珠,太后执意不肯让他去。面对垂帘听政而又爱子情切不能忍痛割爱顾全大局的妇人,进谏必须讲求策略。当时,赵太后闻听触龙进谏,早已知道触龙必定是来劝驾。于是,她先摆出吐唾的架势,表明她的态度坚决。而触龙进门后,先避实就虚,说明自己此次不是来劝驾而是问安,大出太后意外。赵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色少解”,终于和触龙攀谈起来。触龙这时因势利导,又旁敲侧击,谈起了子女的问题,并“走起后门”,要求太后顾惜他的小儿子,流露出爱子情深的真情。太后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和知音,竟说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到此,触龙已经用激将法让太后道出了真心话。“妇人异甚”,太后免提孩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然后,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势把话题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绝口不提人质的问题,而又采用了迂回曲折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逐渐提出了“爱子情切”的真正问题是为子女以后的前途着想的命题。这时候,他便开始直陈利害,点明了赵太后爱子态度方法的不当。至此,太后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在触龙人情人量的分析上土崩瓦解,使她不由自主地说出“诺,恣君之所使之”。问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通观全文,触龙的进谏成功就在于他使用了避实就虚、移花接木、巧于迂回的方法。这种说辨的方法,可以使论敌的说辨意识丧失平衡,心理防线崩溃,最终使论敌不由自主地就范,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扩展]
文言实词词义判断六法
(1)形训法。即运用形训,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2)声训法。即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敝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敝,兵器也不锋利了。
(3)相似法。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涪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可从相应的“小流”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4)成语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括号内成语中的加点词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5)对文法。即在一些整齐的文言句式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已知的,推知另一个难懂词的词义。如: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A中由“被”推知“见”也作“被”;B中由“通”推知“贯”也作“通”;C中由“慎”推知“敬”也作“慎”;D中由“用”推知“以”也作“用”。
(6)语法法。即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词义。如:
A.烟涛微茫信请求
B.楚王贪而信张仪
C.信义著于四海
A句中“难求”为谓语,“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B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可断定“信”作“相信”讲。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作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主语,由此可推知“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四)布置作业
1.归纳巩固文言知识。
2.反复阅读,熟练背诵第三段。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8篇
ybck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触龙说赵太后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背诵)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五、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失其所与,不知 给以
B、川壅而溃 阻塞
吾能弭谤矣 消除、阻止
C、吾妻之美者,私我也 偏爱
王之蔽甚矣 被蒙蔽
D、曾不能疾走 快
入而徐趋 小步快走
2、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触龙说(shuì)赵太后 大臣强(qiáng)谏
B、盛(shèng)气而揖之 没(mào)死以闻
C、媪(yùn)之送燕后也 老妇恃(sì)辇而行
D、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3、选出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无害 ②形貌昳丽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⑥徐公来,孰视之
⑦少益耆食 ⑧老妇恃辇而行
⑨奉厚而无劳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②⑤⑧ D、⑤⑧⑨
4、和例句中“夫”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遂率子孙荷提者三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夫战,勇气也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A、①⑥ B、②③ C、④⑤ D、③④
5、下列句中“犹”字用法相同的两句是和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犹得备晨炊
D、农夫犹饿死
E、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6、下列句子中用了比喻说法的是
A、原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B、一旦山陵崩
C、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D、老臣贱息舒祺
7、下列句子没有敬称的是
A、敢以烦执事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吾不能早用子 D、媪之送燕后也
8、“与”字作介词用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若壅其曰,其与能几何 D、吾与徐公孰美
9、“其”字作人称代词用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谓其妻曰 D、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0、下列每项中的两句,后一句接得对的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武。
B、防民之口,伤人必多。
C、问之客曰:“吾孰与徐公美?”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1、选出加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1)A、不若长安君之甚 B、目似瞑,意暇甚
C、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D、甚矣,汝之不惠
(2)A、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及郡下,诣太守 D、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3)A、为川者决之使导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军函陵 ②若不阙秦 ③闻寡人之耳者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肆其西封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⑩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①⑧/②③⑨⑩/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⑨⑩/⑥/⑦
C、①⑧/②③⑨⑩/⑥/④⑤/⑦
D、①⑦/②③⑨⑩/⑥/④⑤/⑧
13、下列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组是
A、行李之往来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B、国人谤王 财用于是乎出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亲戚补察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父母之爱子
14、省略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B、敢以烦执事
C、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D、使监谤者
15、下列句子中,结构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而封以膏腴之地 贤于长安君
B、夫晋,何厌之有 忌不自信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障之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非弗思也
D、客从外来,与坐谈 敢以烦执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使监谤者
16、选出停顿有误的一组
A、于是/入朝见威王。 今齐/地/方千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C、邹忌修八尺/有余。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D、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种官职。
B、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解释鲁史《春秋》的《左传》、《公
羊传》和《谷梁传》
C、我国古代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其中包括《左传》、《国语》
和《战国策》
D、“曰”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它是作为一个语素在句子中充当成分的。
二、填空题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分别指什么人?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公卿 列士 瞽 史师 瞍 矇 百工庶人 近臣 亲戚 瞽、史 耆、艾
19、委婉劝谏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认真回答下列各题,体会课文主人公各自采用的劝谏方法。
(1)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主要在于他举例析理的深刻,详陈秦
攻郑之害,其害主要有三:
其一,
其二,
其三,
(2)邹忌运用类比的方法讽谏齐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令初下, ;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3)触龙用对比的方法,使赵太后明白了 的道理,进而使太后最终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
教学建议
文言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简略介绍背景材料,对文句稍加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既受到培养自
立能力的教育,又吸收游说语言艺术的营养,同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句式特点,并背诵文章第3段。教学时可分四个
步骤进行:
(一)简介《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背景材料
1.简介当时赵国面临的紧张形势;
2.简介赵太后其人,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并非昏庸无能之辈。
(二)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译成现代汉语。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2.太后怎样从“盛气而揖之”到“色少解”?
3.触龙认为父母应如何爱子女?
4.触龙自己是如何关爱他的幼子的?
5.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关爱女儿的?
6.赵先祖以及各国诸侯溺爱子孙留下了怎样的惨痛教训?
7.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使其欣然答应派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的?
(三)教师点拨
1.对学生理解有误处纠正。
2.对精彩之笔的点拨,如“入而徐趋”。
提示:以动作示触龙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作辅垫。
3.对文化常识的补注,如“持其踵”等。
4.对弦外之音的解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曰”等。
(四)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汉语,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写进去。
[1]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9篇
【导学新概念】
高一的文言文单元,大体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的,本单元作为第一个文言文单元,在教学中应体现其初始单元的特殊要求。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不仅课下要完成诵读作业,课上也要给他们读、背的时间并予以指导。
第二,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自觉地结合课后练习对实词、虚词、语句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文意分析的方法加以体会、运用。
第三,让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写法。由于先秦历史散文对我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影响很大,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品味和鉴赏,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人记事的艺术技巧,会十分有益,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是文化载体的性质。
有鉴于此,本课学习要反复阅读课文,争取在课堂上完成对第三段的背诵。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积累一部分实词和翻译知识。还要以第三段为重点,品读触龙的劝说语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气氛的变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诵读应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1]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10篇
《触龙说赵太后》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1、课文字词串讲,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文言句式等现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了解本文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纵横捭阖的论说技巧。学习本文通俗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
3、认识“凡事应从长远打算,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的道理,以及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细节描写和游说技巧。
教法
教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我一起背一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深爱。的确,每一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体现父母爱子女主题的古文《触龙说赵太后》。
解题:①触龙:赵国的大臣,担任左师。“说”:劝说。
②赵太后:即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描写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问齐国的收成情况,再问百姓,最后问君王。齐使听后不悦,认为她是先卑后尊。而太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那这样一个开明的君子有因何事让大臣进谏劝说呢?
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课文。
二、强调字音
大家读得很整齐,不过有几个字的字音需要强调一下,请大家标记在课文上。
强(qiǎng)谏 必唾(tuò)其面 揖(yī)之
恃(shì)辇(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没(mò)死 沟壑(hè) 媪(ǎo)
持其踵(zhǒng) 挟(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三、课文整体梳理感知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提问:我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发现赵国此时对内对外是矛盾重重。那么本段中究竟提到了几对矛盾呢?请一位同学来帮赵国归纳一下。
明确:有三对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而攻之”一句点明了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说明了赵国语气国之间的矛盾;“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说明了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作者还强调了这几个字,“新”表明赵国国内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急”字突出了秦乘虚而入的急切,“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三个矛盾——赵国与秦国、赵国与齐国、太后与大臣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提问:堂堂一国太后,都要“老妇必唾其面”了,可见太后态度之坚决。赵国此时危如累卵。同学们,小说和电影中,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必然会有一位孤胆英雄潇洒出场,力挽狂澜,那么现在轮到了谁呢?
(同学回答)
明确:不错,“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追问:太后是什么反应呢?
明确:“盛气而揖之”。
太后已是料到触龙的来意,气冲冲的等着他了。触龙又当如何呢?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生读赵太后,男生读触龙,老师读旁白。
诵读指导: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这一段话中,触龙问了太后什么问题?
明确:日常饮食。
提问:触龙先自言年老,而后问候太后,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明确:“太后色稍解”。
难点词义讲解:徐趋、窃自恕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家常→色少解
(三)分析第三自然段
触龙闲话家常,关心太后的饮食起居,聪明的转移了赵太后的注意力。让太后的态度从“老妇必唾其面”转变为“色少解”。那么接下来,触龙又要问什么了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提问:本段中触龙对太后说到了谁?
明确:舒褀,也就是触龙的小儿子。
提问:他提到舒褀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明确:“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以卫王宫。没死以闻”不肖,即不成材的意思。黑衣,指王宫侍卫。触龙知道这个小儿子不成材,但是私下里偏心他,就求太后准许他当王宫侍卫。甚至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称自己尚未入土,将这个小儿子托付给赵太后。可见他为这个小儿子设想之周到。
提问:大家认为赵太后为什么会准许触龙的请求呢?
明确:赵太后同样非常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也就很理解触龙的请求。所以很爽快地答应了。触龙这一手可是很厉害的,他借此表明了自己在爱子方面与太后无异,就获得了太后的认同感。当他和太后讨论丈夫和妇人谁更爱小儿子的时候,已经是“笑曰”,完全解除戒备之心了。
提问:触龙为自己的爱子求职,已经和太后谈笑风生了,这时他又提到了谁呢?
明确:燕后,即太后的爱女。触龙故意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讨论太后如何不舍燕后却为之计深远。由此使得太后同意了“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打算)深远”的理论。
难点词义讲解:贱息、不肖、没死、丈夫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爱子→“然”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我们先来一起翻译前七句话。
左师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
提问:触龙先问了两个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问赵太后,当初那些建立了诸侯国的君王们,他们的亲生子孙中,现在有没有哪一位继承了他们的君位。答案居然是没有。这不是很奇怪吗。世代传席的君位居然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 ,奉厚而无劳 ,而挟重器多也。”而赵太后宠爱的长安君此时岂不也一样是“位尊而无功 ,奉厚而无劳 ,而挟重器多也”。所以触龙就可以顺理成章的问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其实此时并非只是触龙在问这个问题,赵太后心中又何尝不在自问呢?
提问:之后太后如何回答?一起读出来。
明确:“诺。恣君之所使之。”
难点词义讲解:崩、恣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王位承袭→“诺”
(五)分析第五自然段
终于,赵国等到了可喜的结果“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齐兵乃出”。
难点词义讲解:约、乘
指导同学翻译
板书:聊的结果→质于齐
四、结课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全文,了解到触龙是在赵国面临三对矛盾的时候挺身而出,以一问饮食起居、二求舒淇之职、三论王位承袭,解决了矛盾。这位来自《战国策》英雄救赵国语危难之际,凭的是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以柔克刚、以情动人,我们之前还认识了一位同样来自《战国策》的英雄人物,是谁呢?(同学回答)《战国策》里的这些纵横家们都是能以一人之言地百万雄兵的,他们将语言艺术、说话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不像好莱坞那些只会动刀动枪的007邦德之流,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请大家课下在此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下课。
《触龙说赵太后》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触龙完美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说话技巧。能说出如此精妙的言语,是要能掌握每个字词的准确用法,以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微妙的差别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检查作业
(学生读课文)
三、课本剧表演
四、归纳重点字词
这篇课文是触龙作为一个臣子向太后进言。朝廷之上,称呼以及一些委婉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起归纳本文以及这一单元古文中的一些文言常识。
(一)古文中的中的敬词、谦词、委婉说法等。
尊称主要有:媪(特指老妇人)、子、君、足下、执事、子大夫、令尊、令母、令堂……
谦称主要有:寡人、老臣、仆、愚、贱息、贱妾、贱内、犬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些词大多时候翻译为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即你、我、他、她即可。但是大家一定要从中注意到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差异,这些都是宝贵的信息。尤其像一些特别的称呼,如“寡人”,只有国君才会自称寡人,胆识这绝对是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这样称呼自己的。大家不要先来不是自称“寡人”啊,早上来上课,一见到同学和你打招呼就说:“寡人今日玉体有恙,尔等免礼。”
提问:尊称别人的父母是令尊、令母、令堂,自己的父母如何称呼?
明确:是家母、家父。中国人称呼妻儿可以说贱内、犬子、小女,但是很尊敬自己父母的。
委婉说法:填沟壑、山陵崩
中国人对死亡的说法尤其委婉,还有像“驾鹤西游”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填沟壑、山陵崩 ”这两个词也有区别。
提问:为什么触龙说自己是“填沟壑”,赵太后就是“山陵崩”呢?
明确:一个是沟,一个是山,地位高度大不相同。这也是触龙语言非常精准的一种表现。古文的精妙在于任何一个字,都是经过几番锤炼的,古文虽短,蕴藏的信息量极大。
(二)文言实词
这几个实词在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出现了多次,那就意味着他们非常重要,请大家一定要清楚的分辨他们的每一个意思。
1、质
(1)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人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质”通“贽”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
(4)腰斩时用得砧垫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询问、质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2、及
(1)到……时候
及返,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
(2)趁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比得上
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史记•孙子列传》
(4)表并列,和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史记•孙子列传》
3、甚
(1)大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2)厉害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严重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4)太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5)非常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4、少
(1)表短时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之战》
(2)稍微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 《史记•西门豹治邺》
(3)同“多”相对
自经丧乱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4)年少的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精卫填海》
5、异
(1)奇异
此一异也 《马钧传》
(2)惊异
渔人甚异也 《桃花源记》
(3)特别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4)特别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5)不同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
6、为
(1)做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史记•孙子列传》
(2)变为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人谋 《三国志•隆中对》
(3)叫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
(4)表判断,是
必为有窃疾矣 《墨子•公输》
(5)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6)前一个“为”当“替”讲,后一个“为”当“制造”讲
公输盘为我为(wéi)云梯 《墨子•公输》
(7)对……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8)被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附:1~5句“为”读wéi,6~8句“为”读wèi。
五、教师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1、入而徐趋。
“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生动的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2、持其踵为之泣。
(1)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2)春秋战国时期,女儿出嫁时,其母须从女婿家选来的两双鞋中,去一双为女儿穿上,至夫家。
六、试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古文,其中有三篇课文中的主人公,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取胜。烛之武,是郑国之“老”百姓,他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显其才,成功分化了秦晋联盟,令秦、赵撤兵。邹忌,是齐国之美男子也,他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说服齐王广纳群谏“战胜于朝廷”。触龙,一届老臣,在太后盛气只时,动之以情,晓之以大义,使得长安君“质于齐”,赵国免予危难。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七、结课
平时我们都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沟通,但是,我们是否真的会运用它呢?有一句俗语叫做“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并不只是为了在国之危亡时力挽狂澜,也是为了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和身边的人融洽共处,让我们的能力得以更好的发挥。对我们的学习也都大有帮助的。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12篇
刘志
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优秀教案 第13篇
自读目标: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自读设想:
让学生在理解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把本文改编成剧本,培养其想象创新能力。
自读指导程序:
一、导语: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简介赵太后: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她是先卑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答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
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从文中找出触龙对太后关心的句子。
①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听了触龙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后,赵太后的表情有何变化?
太后之色少解。
4、从课文中找出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
①“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
②“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幼子的问题,触龙和赵太后是如何争论的?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甚于妇人。”
太后:“妇人异甚。”
6、触龙是怎样看待太后对子女的爱的?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8、触龙哪些话最终打动了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四、教师点拔:
1、对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点拔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该句说明太后对触龙的来意早有戒心,她认为触龙在这个节骨眼上竟敢求见,真是太肆无忌惮、太不知趣了,太后气极,严阵以待,准备好了一口唾沫,随时都可能吐触龙一脸。
太后旁白:这个老触龙,他竟充耳不闻(当做耳旁风)。就算你年老功大,也不能不把老妇我放在眼里呀!好,你来吧,老妇等着,小心你的脸!
②入而徐趋。
“徐趋”与“疾趋”相对。据古书记载,古代行礼时的步伐有“疾趋”和“徐趋”两种,当行礼人“执龟玉”和“与尸行”时用“徐趋”,其特点是步子小,脚跟不抬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臣见君,用“疾趋”,其特点是步子较大,脚跟离地。触龙见赵太后应“疾趋”,但因为他脚有毛病,只能按“徐趋”的步子走,用前倾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与“趋”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活画出一位老者想表示恭敬小步快走却走不动的老态,以动作示其足痛,为下文闲谈,乃至提出为子谋职做了铺垫。
赵太后看到触龙这模样,感情上会有什么变化?
太后独白:几天不见,这老触龙咋变成这样了?也难为他了。且看他怎样说吧。
③太后之色稍解。
何以一番闲聊会使太君怒气稍平?原来太后也有一肚子委屈,新近丧夫,新君年少;众大臣不体察太后做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的心情,只把她当成一国之后,强逼她交出爱子为质,无怪太后恼怒得要“唾其面”。而触龙却绝口不提太子的事,反而对太后嘘寒问暖。这如盛夏中吹来一般凉风,给盛怒的太后一丝清凉的慰藉。
太后独白:到底是老臣,能理解我,知道关心我的身体。
④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盛怒之下的太后此刻怎么会笑起来呢?一是太后明白了触龙的来意原来是为其幼子谋一卫士之职,放松了警惕;二是触龙一大老爷们竟也懂疼爱幼子,简直与自己是志同道合了,难得遇上了知音。这一笑是宽慰的笑,是被人理解了的笑。
⑤持其踵为之泣。
课本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样解释与情理相悖。哪有母亲送女儿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不让她走的?实际上,“持”的意思是“止”,“持其踵”,即“使其踵止”,意为不想离开她。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注释:“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前。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
⑥太后曰:“然。”
一个“然”字,表面上是赵太后同意触龙对自己对待女儿种种做法的理解;实际上,太后已经悟到自己不让长安君为人质是短识的。太后在说“然”的时候,应是恍然若有所悟的样子。
⑦太后曰:“诺。……”
一个“诺”字,道出赵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让长安君做人质。
五、知识点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 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 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 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 (颜色) B、曾不能疾走 (竟)
C、妇人异甚 (差异) D、持其踵为之泣 (大声哭)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