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精简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个月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1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篇

  教学目的: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

  4、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 竹筛shāi 觅食m 渊博yuān bó

  鼎沸 dǐngfèi 绣像 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 shǎng脑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多角度写景 3融情入景 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 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2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1. 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2. 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3. 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 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所流露的情感。2. 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一. 简介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二. 课题解析,理清文章结构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l 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三. 初读课文,探讨问题1.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2.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3. 思考,小组讨论4. 推选代表发言交流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四. 品读“百草园”1. 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2. 交流:l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 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说…)3. 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乐”在何处?4. 集体回答:捕鸟5. 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6. 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7. 归纳百草园的特点:“景色优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园五. 品读“三味书屋”1. 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l 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2. 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然而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3. 交流:l 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 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l 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l 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六. 思考问题: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引导学生看注释1)l 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七. 布置作业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4篇

  教学设计

  [作者及作品简介]

  同学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进入中学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有必要对他的生平有个初步的了解。

  鲁迅姓周,原名樟寿,字豫才,他在南京水师学堂的时候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他是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6岁人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阅读指导]

  —、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4.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2.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四、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的动词是:扫一支一撒一系一牵一看一拉)

  五、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六、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语言训练]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一、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二、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三、作文片段练习。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5篇

  一、 教学内容: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教学要求: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选自《朝花夕拾》2、作家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13、解题: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明确: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1(二) 初读课文(25’)1、全文共24个自然段,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许多趣事。如果你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课前预习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事情说,但要求说出在何处。)(生答略)2、花5分钟整理自己的思绪。请同学上讲台交流,注意:要说出“自己”所做事的趣味(三)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段[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明确:不矛盾。“似乎”和“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再齐读第一自然段。2(四) 分析课文第第二自然段段①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②自由大声诵读第2自然段3遍,争取不看书,能按顺序背出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并加上修饰语。学生读时,板书: 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美好的 单是……就有……景物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③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④这一段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是春季景色?哪些是夏季景色?哪些是秋季景色?明确:“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景色;“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景色。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那么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⑤准确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 段中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明确:状貌(包括动态):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拥肿的何首乌根、声音: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色彩: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味道:又酸又甜的覆盆子⑥整段文字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引出了14种景物。其实,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作者写到了四件趣事,哪四件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3明确:1、翻砖找蜈蚣;2、用手指按斑蝥;3、拔何首乌;4、摘覆盆子。⑦齐读第2自然段。在这段的记叙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字里行间。不信,请同学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描写。你能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作者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吗?(可以抓句式谈;也可以抓词语谈)明确:1、“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写出了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情;2、“低唱”、“弹琴”、则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3、斑蝥在儿童心里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好奇逗乐的心理;4、写覆盆子的形、色、味,都透露出一股喜爱之情;5、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⑧、根据黑板板书提示,自由背诵第2自然段。⑨、小结第2自然段:结合黑板板书小结。本段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色。先写静景,后写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由植物到动物,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五) 布置作业课堂作业:1、抄写生词2遍;(已做好)2、抄写第2自然段,并写一篇不得少于300字的赏析。(做在作文本上) 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散文) 鲁迅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它主要描绘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好景色。齐读第2自然段。 百草园的美好景物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 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二)分析课文第七、八自然段1、过渡: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百草园“可乐”,先写景物“可乐”,后写趣事“可乐”。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冬季的百草园?冬天在百草园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齐读第7、8两个自然段。2、明确: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乏味。如果下了雪,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乐趣? 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 板书:雪地捕鸟3、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不相宜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写雪地捕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然段,用笔圈出捕鸟的动作。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板书: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4、齐读捕鸟语句,体会句中包含的感情。明确: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5、试着表演一下雪地捕鸟的趣事。6、小结:这写的还是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乐趣,再次暗点“乐园”。 作者在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时,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5(三)分析第三——六自然段1、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四)课文第一部分总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五)分析第九自然段(过渡段)1、齐读第9段,这一段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真切表达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略)(六) 分析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1、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再现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几件事。板书: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明确:①提问“怪哉”一虫的事;②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③师生读书的场面;④学生做游戏,画画儿。2、通过这部分的阅读,你觉得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为什么?明确:寿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略)3、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明确:三味书屋用的是当时通行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主要是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叫到自己身边听讲,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上生书”。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但有一些陈腐、艰深的东西,不管学生懂不懂,一律叫学生朗读、背诵。6那么,鲁迅希望有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明确:鲁迅先生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除了学习书本外,比如还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给儿童讲故事等等。(七)总结全文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比照(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自然段解决书p 50课后“探究练习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6篇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4、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一、 导语:

  在我国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文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鲁迅就是其中伟大中的一位。有哪些同学能将你所了解鲁迅的一切和同学交流一下。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 预习、要求:

  分别出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其止,找出过度段。

  三、 第一部分内容分析:

  1、 请学生复读第一部分,读完后合上书,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生活片段?———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分析:7、8节,请学生朗读

  2、 谁能说说如何在雪地捕鸟?

  ———把关键词划出来: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

  3、 捕鸟的成果如何?

  ———不好。性子太急:“我却不大能用,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写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捕鸟,乐在“捕”不在“鸟”——在于捕之有趣,不在于鸟之多少。

  4、 写捕鸟活动就是为了说明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无穷乐趣。从结构上说,暗暗地呼应了开头“乐园”

  5、 写百草园的生活除了“我”“闰土父亲”外,还有谁?

  ———长妈妈。

  她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谁能来讲一讲?

  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δ 谁能再讲一个关于蛇的传说。

  6、 回忆童年生活,为什么回忆百草园?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是乐园除了雪地捕鸟和美女蛇的传说增添趣味外,还体现在哪?

  ———写景精彩

  怎么写景?

  ———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是……有不必说……单是……

  作用?——更突出了百草园具有无限趣味,既然“单是”所指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也就使人感到园中的乐趣到处皆是了。

  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

  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颜色:碧绿、紫红、黄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

  形状:高大、肥胖、轻捷

  视觉

  排比:

  修辞: 比喻:

  拟人:

  ———不必说:菜畦 石井栏 高大

  也不必说:鸣蝉 黄蜂 叫天子

  :

  单是: 泥墙根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有乌 木莲 覆盆子

  ———先写动物,后写植物,而且还写了儿童“我”的活动。

  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写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的动作,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逗人喜爱的孩子。

  小结:

  第一部分从见到的景物,听到的故事,捕鸟的活动等三个方面具体记叙百草园给“我”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 他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他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念。

  二、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同样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三味书屋的布置及规矩怎样?(略)

  ———寥,数语描述了竹门、扁、梅花鹿等。时隔数年,鲁迅对三味书屋还十分熟悉,可见他对书屋还是有感情的。

  2、 怎样描述先生?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先生是怎样的态度)

  ———从先生答礼的态度(和谐);先生的外貌,我对先生的了解及态度。从作者对先生的描述,可知对先生是十分敬重的。

  3、 叙写提问“怪哉”一事,从童年鲁迅来说,本是孩子出于求知和好奇,但是先生不作回答,是因为先生只要读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4、 你怎么看待当时的私塾教育?

  ———不允许学生问课外其他书的问题,可见私塾这种封建教育形式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发展的束缚。

  5、 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私塾教育的不合理?

  ———(1)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这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姿有味,从而反衬了三味书屋里呆板、枯燥的生活。

  (2)放开喉咙读艰涩难懂的书。

  (3)童年的路学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上描绣像。也反映了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是狭隘的,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

  6、 那么,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是不是就抵触呢?

  ———不抵触。他对读书、习字,对课还是感兴趣的,还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从哪可以看出:

  ———“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给我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写鲁迅的勤奋好学,可以看出他对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7、 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赞同百草园是乐园

  不赞同三味书屋是苦屋

  ———除了学习,孩子们同样有玩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爬上花坛折睹梅花;梅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师生朗读的情景在童年的鲁迅心里只觉得好玩,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在座位撒谎功能描绣像………这些表明三味书屋中还是有一些乐趣的。

  小结:

  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书屋后面的小园、师生朗读的情景、指甲上做游戏、画画儿都给童年鲁迅带来乐趣。

  总之,作者用三味书屋的生活来反衬百草园的多彩有趣,这种写法叫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8篇

  (2003-05-24 15:36:44)

  天津室教研室 曹光斗

  教学目标:

  一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 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 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 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 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 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豁 蝉蜕

  倜傥叵罗 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 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 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 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 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 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 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作业:

  1.默写第二自然段。

  2.片段作文:“写一个游戏”

  要求:用上表现系列动作的词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9篇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写作特点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作业练习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

  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斑蝥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阅读文段,回答7—8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0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朗读、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黄蜂在菜花上

  b、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三、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

  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互动释疑:“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4、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三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⑵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⑶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⑷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吗?

  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作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认为鲁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起来写是为了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实际上这种评判已经忽视了作家的某些本意。从根本上说,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是人生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都不尽其然。只有那些能体味到作者人生况味的研究者、读者,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气韵。而鲁迅正是通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道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即使不是曲解,也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

  2、搜集资料,交流认识,走近鲁迅。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1篇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 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 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 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 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2篇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 、记叙的感情色彩。

  5 、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四、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3篇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4篇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关于美女蛇的分歧意见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坏的,鲁迅是批判它的。

  “其实我看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故事的后半段还讲飞蜈蚣制死美女蛇的传说,更是迷信,更没有什么寓意。我觉得这就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美女蛇’之类的故事,是从儒家说教派生出来的,原意在于逼诱儿童‘有志于学’。造成了孩子的迷信和恐惧,‘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

  (陈智贤、毛志成《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北京师大学报》1974年第3期)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好的。

  “说的是蛇,指的却是人:世间有这么一种恶人,专会装扮善良的面貌骗人害人,必须小心提防他。飞蜈蚣是幻想出来的制服这种恶人的力量。”

  (张毕来《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二册教学参考书》)

  有人则认为:

  “这个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带有封建迷信成分和颂扬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的伪装来害人的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

  (上海人民出版社《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对先生的分歧意见

  李何林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作品中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李何林认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山东师院等四院校编《语文教学》1978年第1期。

  《山东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说,“先生”是“一个迂腐的老学究”,他用自己身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于儿童”。并指出,“先生”这样做“却又非但全无恶意,倒还是出于一片至诚。这里所包含的悲剧性是多么深啊!”杨炳辉也认为“先生”“是一个深受毒害的长期执行地主阶级反动教育路线的下层知识分子。因此,鲁迅对他的讽刺和批判还是有分寸的”。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笔记》,原载云南教育学院《中学教学》1979年第4期。

  ②见《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载爱辉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参考资料》1977年第3、4期。④见《试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个问题》,原载《语文战线》1976年第4期。

  谷奎、沛夫认为前一种意见是错误的,没有抓住“先生”的本质特征。他们依据毛泽东同志说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认为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本质,“就是一个忠实地顽固地宣扬反动腐朽封建思想的卫道士,是一个儒家的代表”;“在鲁迅笔下,先生是一个被批判、讽刺的可憎而又可笑的反面人物。”②

  南京师院图书馆、中文系编的《文教资料简报》1976年第1期《关于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把作品中的“先生”落实到现实生活里的寿镜吾并根据对寿老先生生前的种种传说,认为把他看成“腐儒”,“似乎与鲁迅原意不十分吻合”。曲辰也是把“先生”与寿镜吾联系起来看的,他认为对“先生”应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曲辰认为作品中的“先生”并非是“不学无术的腐儒”,他“实行那一套是题中应有之义,完全不足为怪”;而现实中的寿老先生,据有关资料,他不仅“知识渊博”,更可贵的是“具有反帝爱国思想”,对鲁迅关心,鲁迅对他“也非常尊敬”。因此曲辰认为作品中“对寿先生的描写丝毫没有恶意”,“仅对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讽刺”。③

  常明对前一种说法提出异议,他说:“作者既未点寿镜吾先生的名,因而提出‘关于对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评价问题’,在提法上倒是不十分吻合鲁迅的原意的。”他认为“如何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寿镜吾和如何评价作品中的塾师是两回事”,因为“作者总不免要进行一些加工”。作品中不点明“寿老先生”,常明说,这是作者“怕人落实而影响塾师的典型性,从而影响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他认为李何林说“先生”是“典型的腐儒”,“正是根据作品的具体叙述而肯定”的。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1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

  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仪。有条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可选取重点章节,播放录音磁带或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无从  宿儒  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明确:

  a、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段,第二部分⑨~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a、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集体讨论、交流,课堂发言,明确: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地指导,逐渐集中、归纳。)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描写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

  一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景物的概貌;“单是……”则抓住“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详写百草园的内容。二是动静交替、各具特色:“不必说……”写静物,“也不必说……”写动物,“单是……”亦动亦静,且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生动,用词准确。三是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数景物是实写,“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是虚写,通过联想和想像,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四是多角度观察、感受:眼观色,耳闻声,手触物,舌品味……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平时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其中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说明白为什么喜欢,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片断多朗读、多品味、多体会。景物描写一段最好让学生背过。)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应热爱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作业

  1、抄写,积累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教师可从读、说、背、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三、整体感知

  1、默读理解:

  a、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搜索信息,客观地理解作者的本意。)

  2、讨论明确:

  a、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二、问题探究

  1、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重点问题(教师备案):

  a、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三、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写一段对自己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生活经历。300字左右。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幼儿园中班艺术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手指游戏小班教案(最新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

《拔萝卜》教学设计(最新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iu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小学一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精简18篇)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1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

初一语文《春》教案范文(精简17篇)

初一语文《春》教案范文(精选17篇)初一语文《春》教案范文 第1篇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  酝酿(yùn niàng)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精简7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社戏》能力训练练习(精简13篇)

《社戏》能力训练练习(精选13篇)《社戏》能力训练练习 第1篇  社戏·能力训练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凫( )水 怠(

《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及反思(精简15篇)

《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及反思(通用15篇)《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