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通用12篇)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1篇
青岛三十三中崔显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2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 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 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④练习 与思考(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⑤课堂小结:教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3篇
【学生分析】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二、理清思路,细节感悟
教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读诗,除在诵读中把握它的大意,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外,还应该进一步理解这些诗句本身的含义,理解诗句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思路。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考虑这些诗句之间的关系,再全班交流。
学生:(默读)
学生:我觉得开头是在劝告人们,也是诗人在安慰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真正被“欺骗”了,受了打击,陷入人生的低谷,确实是悲伤、忧郁、心急的。这是我们正常的反应,但诗人劝告人们不要这样,不要长久地陷入这种情绪之中。诗人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学生:下面的诗句可以看作诗人在申诉自己的理由。诗人不能只是劝告:不能这样,应该那样。恐怕还应该讲出劝告的理由。最好是以诗歌的形式,这样更能让人信服。
教师:不错,我们可以看出普希金做到了这一点,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这样感人和激励人。那我们看一看诗人讲了哪些理由。
学生:一个理由是说生活不会永远这样,这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就作者自己而言,他坚信沙皇的专制统治不会太久。
学生: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自己不管环境如何,是永远不会被现实的困难所左右的,追求理想的心是任何恶劣的外界环境所无法左右的。
学生:还讲了一个理由,就是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这句诗与前边的哪句诗是彼此呼应的?
学生:与前边的“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彼此呼应的,但这句意思更明确,“将会”毕竟在时间上说得比较遥远,而“瞬息”说得更加迅速。“瞬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现实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且诗人乐观地看到“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将会成为我们未来一份珍贵的记忆。怎么理解这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生:这两句诗说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学生: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学生: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教师:你们的这些理解非常好。现在的挫折、困难、不顺都会丰富我们的人生,会给我们将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三、拓展感悟,结合实际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如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会更好。
四、诵读背诵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所理的思路和自己的个性体验,自由诵读,背诵本诗。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课文,感知文意
教师:同学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知道应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它会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请大家齐读本诗,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读书)
教师:“选择”是人生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你们是初中学生,但是你们已经有过人生的选择了。比如选择学校,选择业余爱好,选择朋友,选择志向……其实每个人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临选择的问题,当然有些选择是被迫的,但有些选择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主。诗人把这种人生体验浓缩在诗中。诗人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
学生:一条是已经走过的路,一条是选择时放弃了的路。
教师:请你们迅速浏览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浏览、思考)
学生:诗人在选择时,非常矛盾。因为他在诗中写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他是两条路都想走,但事实上不可能。这种矛盾心情在整首诗中时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心情十分矛盾,他觉得“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唤他去探索,都有探索的价值。
二、深入领会
教师:理解得很好。请考虑一下,诗人是不是对他的选择感到后悔,是不是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路?
学生:不是,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原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两个“更”字,实际上反应了诗人选择时的思考过程,也是他做出选择的原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不能说是缺点,因为“两条路都未经脚印的污染”。而且诗的最后一句“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也透露出一种不后悔的语气。
教师:的确,他对选择并不后悔,那你们看一下,作者写作的重点是选择的那条路,还是未选择的那条路?
学生:重点是在“未选择的路”上。
教师:既然作者不后悔,为什么他写作的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而且诗的题目也叫着“未选择的路”?
学生:因为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但那些未曾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想念和期待。像文中所述,他也想同时走两条路。
学生:这种感情在诗中,也有表现,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就是想走那条未曾选择的路。他走在已经选择的路上时,又想“改日”再走一次未曾选择的路,但他知道“难以再返回”,也永远不可能返回。
学生:事实上,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念,诗中多少年后,诗人还为这次选择而“轻声叹息”正是如此,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三、联系实际
教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可不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们的想法呢?
启示:例如,你选择现在就读的学校,你就放弃了其他的学校;你选择现在的朋友就无形中疏远了其他的朋友;你选择了勤奋就不能偷懒;你选择了刻苦就会减少玩耍的时间等。
学生:(交流)
教师: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你们说说,如果你面对某种选择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给以一定的指导;如要慎重,因为时光毕竟不能倒流;应有独立的标准,不要人云亦云;一旦选择后,应该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四、两诗比较评价
教师:今天学的这两首诗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和欣赏哪一首呢?请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成长的道路充满坎坷,人生的道路充满选择。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启发,就像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一样,我们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就会得到很多教益,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好。
〖教学反馈〗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测验:
⑴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⑵ 学了这两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检测建议:
作为诗歌,应给充分的时间熟读,必要的背诵积累要落实。同时,我们学习诗歌,特别是哲理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收获,能用学诗的收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检测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两首外国诗,两首都富于生活的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属劝戒诗。面对被生活所欺骗的状况,诗人摒弃了消极和失望,而是以积极和达观的态度去处置,甚至那不公正的遭遇也会变成一种财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理解起来要更难一些,但同时想象的空间也要更大一些。诗人眷恋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也许,选择的遗憾是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这正是“未选择的路”所要告诉我们的。
因为这两首诗是诗人经过人生的大悲大苦而写就的,所以对人生经历和阅历都有限的初一学生,作过多过深的要求是有点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我们过多的纠缠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则又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故指导学生学习这两首诗,恐怕只能“不求甚解”了,其领悟的程度也不能追求划一和相同了。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为下面的加粗字注音:
忧郁( ) 涉足( ) 伫立( ) 荒草萋萋( )
2、解释词语:
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心儿永远_____________;现在却常是忧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国著名诗人__________。
4、请写一段话,试着用上“瞬息、幽寂、延绵、萋萋”四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在本诗中阐明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种态度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写作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重点是写那条选择的路,还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请你们保持坚韧的精神,
你们辛劳的汗水不会白流,
也不会空怀崇高的进取之心。
“灾难”的忠实姐妹──
“希望”就是在明暗的矿山底层,
也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那渴望已久的时刻终将来临。
爱情和友谊将会冲破,
幽暗的牢门来到你们身旁,
就像我自由的歌声,
会飞进你们苦役犯的牢房。
沉重的枷锁将会打碎,
牢狱将变成废墟一片,
自由将热烈地迎接你们,
兄弟们会给你们送上利剑。
1、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枷锁”“牢狱”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矿山深处”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与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yù shè zhù qī
2、幽寂:幽静、寂寞。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3、向往着未来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俄 普希金
4、略。
5、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的诗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去吧”。
二、阅读鉴赏
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2、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了,人生的各种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将来回想的时候,它将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美。
3、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个人感受略,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
4、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5、重点是写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人生的道路虽有许多条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是人生真实的写照。
6、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重大选择时的矛盾,说明了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三、拓展延伸
1、革命终将成功。
2、沙皇俄国的高压统治。
3、一是指在矿山深处,二是指那种黑暗的残酷的苦役。
4、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乐观的情绪。
【资料链接】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上尉的女儿》是其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本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诗中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4篇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5篇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二、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三、《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6篇
[学生分析]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2.理清思路,细节感悟
教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读诗,除在诵读中把握它的大意,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外,还应该进一步理解这些诗句本身的含义,理解诗句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思路。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考虑这些诗句之间的关系,再全班交流。
学生:(默读)
学生:我觉得开头是在劝告人们,也是诗人在安慰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真正被“欺骗”了,受了打击,陷入人生的低谷,确实是悲伤、忧郁、心急的。这是我们正常的反应,但诗人劝告人们不要这样,不要长久地陷入这种情绪之中。诗人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学生:下面的诗句可以看作诗人在申诉自己的理由。诗人不能只是劝告:不能这样,应该那样。恐怕还应该讲出劝告的理由。最好是以诗歌的形式,这样更能让人信服。
教师:不错,我们可以看出普希金做到了这一点,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这样感人和激励人。那我们看一看诗人讲了哪些理由。
学生:一个理由是说生活不会永远这样,这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就作者自己而言,他坚信沙皇的专制统治不会太久。
学生: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自己不管环境如何,是永远不会被现实的困难所左右的,追求理想的心是任何恶劣的外界环境所无法左右的。
学生:还讲了一个理由,就是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这句诗与前边的哪句诗是彼此呼应的?
学生:与前边的“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彼此呼应的,但这句意思更明确,“将会”毕竟在时间上说得比较遥远,而“瞬息”说得更加迅速。“瞬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现实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且诗人乐观地看到“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将会成为我们未来一份珍贵的记忆。怎么理解这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生:这两句诗说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学生: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学生: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教师:你们的这些理解非常好。现在的挫折、困难、不顺都会丰富我们的人生,会给我们将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拓展感悟,结合实际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如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会更好。
4.诵读背诵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所理的思路和自己的个性体验,自由诵读,背诵本诗。
未选择的路
1.导入课文,感知文意
教师:同学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知道应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它会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请大家齐读本诗,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读书)
教师:“选择”是人生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你们是初中学生,但是你们已经有过人生的选择了。比如选择学校,选择业余爱好,选择朋友,选择志向……其实每个人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临选择的问题,当然有些选择是被迫的,但有些选择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主。诗人把这种人生体验浓缩在诗中。诗人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
学生:一条是已经走过的路,一条是选择时放弃了的路。
教师:请你们迅速浏览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浏览、思考)
学生:诗人在选择时,非常矛盾。因为他在诗中写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他是两条路都想走,但事实上不可能。这种矛盾心情在整首诗中时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心情十分矛盾,他觉得“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唤他去探索,都有探索的价值。
2.深入领会
教师:理解得很好。请考虑一下,诗人是不是对他的选择感到后悔,是不是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路?
学生:不是,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原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两个“更”字,实际上反应了诗人选择时的思考过程,也是他做出选择的原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不能说是缺点,因为“两条路都未经脚印的污染”。而且诗的最后一句“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也透露出一种不后悔的语气。
教师:的确,他对选择并不后悔,那你们看一下,作者写作的重点是选择的那条路,还是未选择的那条路?
学生:重点是在“未选择的路”上。
教师:既然作者不后悔,为什么他写作的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而且诗的题目也叫着“未选择的路”?
学生:因为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但那些未曾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想念和期待。像文中所述,他也想同时走两条路。
学生:这种感情在诗中,也有表现,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就是想走那条未曾选择的路。他走在已经选择的路上时,又想“改日”再走一次未曾选择的路,但他知道“难以再返回”,也永远不可能返回。
学生:事实上,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念,诗中多少年后,诗人还为这次选择而“轻声叹息”正是如此,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3.联系实际
教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可不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们的想法呢?
启示:例如,你选择现在就读的学校,你就放弃了其他的学校;你选择现在的朋友就无形中疏远了其他的朋友;你选择了勤奋就不能偷懒;你选择了刻苦就会减少玩耍的时间等。
学生:(交流)
教师: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你们说说,如果你面对某种选择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给以一定的指导;如要慎重,因为时光毕竟不能倒流;应有独立的标准,不要人云亦云;一旦选择后,应该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4.两诗比较评价
教师:今天学的这两首诗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和欣赏哪一首呢?请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成长的道路充满坎坷,人生的道路充满选择。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启发,就像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一样,我们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就会得到很多教益,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好。
三、教学反馈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测验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2)学了这两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检测建议
作为诗歌,应给充分的时间熟读,必要的背诵积累要落实。同时,我们学习诗歌,特别是哲理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收获,能用学诗的收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检测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两首外国诗,两首都富于生活的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属劝戒诗。面对被生活所欺骗的状况,诗人摒弃了消极和失望,而是以积极和达观的态度去处置,甚至那不公正的遭遇也会变成一种财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理解起来要更难一些,但同时想象的空间也要更大一些。诗人眷恋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也许,选择的遗憾是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这正是“未选择的路”所要告诉我们的。
因为这两首诗是诗人经过人生的大悲大苦而写就的,所以对人生经历和阅历都有限的初一学生,作过多过深的要求是有点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我们过多的纠缠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则又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故指导学生学习这两首诗,恐怕只能“不求甚解”了,其领悟的程度也不能追求划一和相同了。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案例推荐]
《中学第二教材》初一语文(下)(北京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次)
《优秀教案》初一语文(下)(南方出版社XX年12月第1版次)
《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忧郁涉足伫立荒草萋萋
2.解释词语
幽寂:涉足:
萋萋:伫立:
3.填空
心儿永远;现在却常是忧郁。,;而那过去了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著名诗人。
4.请写一段话,试着用上“瞬息、幽寂、延绵、萋萋”四个词语。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二、阅读鉴赏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答: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
3.诗人在本诗中阐明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种态度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写作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重点是写那条选择的路,还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请你们保持坚韧的精神,
你们辛劳的汗水不会白流,
也不会空怀崇高的进取之心。
“灾难”的忠实姐妹──
“希望”就是在明暗的矿山底层,
也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那渴望已久的时刻终将来临。
爱情和友谊将会冲破,
幽暗的牢门来到你们身旁,
就像我自由的歌声,
会飞进你们苦役犯的牢房。
沉重的枷锁将会打碎,
牢狱将变成废墟一片,
自由将热烈地迎接你们,
兄弟们会给你们送上利剑。
(1827)
1.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答:
2.“枷锁”“牢狱”如何理解?
答:
3.“矿山深处”的含义是什么?
答:
4.这首诗与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
参考答案
一、1.yùshèzhùqī2.幽寂:幽静、寂寞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立。3.向往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俄普希金4.(略)5.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的诗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去吧”。
二、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2.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了,人生的各种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将来回想的时候,它将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美。3.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个人感受略,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4.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5.重点是写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人生的道路虽有许多条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是人生真实的写照。6.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重大选择时的矛盾,说明了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三、1.革命终将成功。2.沙皇俄国的高压统治。3.一是指在矿山深处,二是指那种黑暗的残酷的苦役。4.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乐观的情绪。
[资料链接]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上尉的女儿》是其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本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诗中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7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背诵第一首诗。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 ,
不要 !
。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四.未选择的路
导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理解诗意。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七、课后综合训练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课件设计:
一、作者像——目标——作者情况——赞誉——思考题——仿句
二、象征——延伸的路——小节意思——积累练习——课后作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
1.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
2.正确评价自我,热心地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口头和书面表达要有中心。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然而,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暂时的阴云,也会有来自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烦恼,这节课就让我们互诉心声,排除你心中的烦恼。
三、活动项目:
1.分四人小组讨论,互诉心中的烦恼。
2.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3.分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帮助朋友排忧解难的方法。
4.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四、创设情境:
1.两个同学模拟电话交流心中的烦恼。
2.以书信形式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烦恼是正常的,但是关键要正确对待它。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迎着七色阳光,笑对人生,快乐地生活。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8篇
教师:同学们,2002年世界杯小组赛分组结果已经知道了。我们中国队和巴西队分在了一组,你们说,假如中国战胜了巴西会怎样?
(学生议论纷纷)
男生甲:我会很高兴。
男生乙:会很长中国人的志气。
……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趣。刚才是老师用“假如”造句,接下来你们能不能用“假如”造几个句子?
(学生很快就造了几个句子)
教师:从同学们造的句子中,我看出了“假如”这个词的意思。它是表达人们内心一种愿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印度文豪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金色花》,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泰戈尔的愿望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
(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教师:听完了老师的朗诵,你知道泰戈尔的愿望是什么了吗?诗歌因为韵律的关系,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动听。下面老师播放音乐,同学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在座位上大声地朗读,一起来体会诗歌的音律节奏美,了解它描写的内容。
(学生各自大声的朗读课文)
教师:读完了这首诗,大家知道泰戈尔的愿望是什么了吗?
学生:他要变成金色花让妈妈闻花香。
教师:除此之外还要怎样?
学生:和妈妈开玩笑。把影子投在妈妈读的书上。
教师:假如你就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像得到妈妈当时脸上的表情吗?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
学生甲:一定很高兴。
学生乙:会很紧张,因为小孩子不见了。
学生丙:小孩子和妈妈开玩笑,妈妈感到很满足、很幸福。在找不到他时,也有点着急。
教师:你能感觉得到诗中母子感情是怎样的吗?
学生:“他们感情很深,相处融洽,孩子很爱他妈妈,因为他和妈妈捉迷藏;而妈妈也很疼孩子,孩子不见了她很着急。
教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儿童与妈妈捉迷藏的过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童真、童趣的角度反映了天伦之乐。儿童的这种发自天性的行为给妈妈带来了欢乐。
教师:好了,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同学们先自已练读。
(学生各自练读。教师从举手的学生中挑选两名朗读,评点,提醒学生注意模仿诗中人物的语气、读出诗歌的感情,并且课后背诵。)
教师:《金色花》这首诗是通过“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对母爱的赞美的。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我国著名诗人冰心的《纸船》,看看这首诗又是通过什么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纸船》)
教师:你看得出来这首诗是抒发什么情感的吗?
学生:作者离开了母亲,非常想念她。
教师:作者是通过什么形象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学生:纸船。
教师:你认为在《纸船》中,那些句子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教师:“爱”是什么意思?“悲哀”又是什么意思?纸船为什么会含着泪叠?
学生:爱是对母亲的思念,悲哀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妈妈,也因为想妈妈所以才含着泪叠纸船。
(教师小结,点出《纸船》的情感内涵)
教师:母爱是如此的无私和伟大,以至于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反复进行歌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名人是怎样谈论这种伟大的情感的。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这两首诗都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忘了父爱,我提议大家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以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情和热爱!下课!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两幅挂图(泰戈尔、冰心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挂图(泰戈尔、冰心画像)。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两首精巧的诗歌,一首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纸船》。
二、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多媒体显示:
(1)下列诗句加粗字字形正确的是(错的订正在横线上)( )
a.你会溴到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从不肯忘弃了一张纸 d.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a.匿笑 b.无端 c.至爱 d.沐浴
教师任选几个学生回答,明确:(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至爱:最爱。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多媒体显示):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纸船》诗行较长,语调宜慢,应读得深情、忧伤,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纸船》就要稍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金色花》中妈妈责怪的语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速宜稍快一些。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的地方,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诗歌有其特定的节拍,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有时也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三、师生共同研读《金色花》
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把学生分为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2)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教师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
4.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投影显示: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奉献是无私的。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如时间不允许,课后完成也可)
四、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1.教师分发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2)关于冰心《纸船——寄母亲》的创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融乐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冰心万分苦恼。《纸船——寄母亲》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的。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读思路,指导学生自读《纸船——寄母亲》。
按照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的学习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也可提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1)诗人为什么要用纸折叠成小船抛进大海里?
(2)诗人叠纸船时,情态、心境、感情怎样?
(3)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4)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酌情给予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适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确:(1)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一颗永爱母亲的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情态:含着泪;心境:不灰心;感情:爱与悲哀。
(3)因为诗人心中存着永远的希望。
(4)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难受而痛苦的。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的。
(5)这首诗抒发了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游子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想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决定再次修改《纸船》,她老人家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聚焦于“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一句,“抛”能否替换为“放”?“舟”能否更写实些,换成“大轮船”?有的认为“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爱”和“悲哀”过于直露,应换成形象的词语,等等。
教师以鼓励为主,不必动辄评判。重在参与,重在自主。
五、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亲情的散文诗,全诗想像丰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印象。《纸船》是来自远离家园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两诗主题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灿烂的金色花,轻盈的纸船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该选择什么来寄托朴实纯真的母爱呢?
学生齐背《金色花》《纸船》。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依据提示默写《金色花》中的部分诗行,并尝试着仿写一节。
当你沐浴后,
当你吃过午饭,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答案:略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关于组织“诗歌朗诵会”的设想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搜集整理2~3首吟诵表现母爱的诗篇(以现代诗为主),每组选举代表参加朗诵比赛。
2.写作活动设计
(1)沐浴在浓浓的母爱中,我们幸福而陶醉。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均可。
(2)你有过远离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经历吗?当你想念母亲时,你想用什么来承载你的“爱与悲哀”?
(3)在小时候,我们肯定有过美好的心愿,想帮助妈妈减轻劳苦,以表示自己长大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引来了嗔怪以至责备。岁月的沙滩积淀了人生中至为宝贵的黄金般的记忆,采撷一瓣心香,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请写一篇文章,借鉴《金色花》的写法,不少于500字。
3.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2)诗中用 、 、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1)排比 拟人
(2)发展 贡献 牺牲
(3)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4)c(“芽儿”“花儿”“果儿”是青年的象征)
●备课资料(在下一页)
一、课文补遗
泰戈尔与冰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我们知道,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他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文。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刘半农、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中间,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尔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的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诗作家——冰心。她写了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
受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冰心较为接近,同样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温柔亲切,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但仔细品味,徐志摩过于空灵,他缺乏冰心那种求索人生的不懈和爱国主义的绵绵深情。
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世界优秀散文诗精选》1990年8月版)
二、重温经典
1.荐读泰戈尔《纸船》及《飞鸟集》(十章)。
纸 船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条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在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提示:《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作。诗的1~3句写渴望,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诗的4~6句写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秀丽花带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诗的7、8句写梦幻。子夜的星光下,我梦见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缓缓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为散文诗。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尔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满载梦的篮子”,梦中有梦,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遥想纸船进入母亲梦中,设想奇特。
《飞鸟集》(十章)
1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56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57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64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记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82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12
太阳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125
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的伟大的孩提时代给了世界。
130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157
夜秘密地把花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176
杯中的水是光辉的;海中的水却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来说清楚;大理却只有沉默。
提示:含蓄蕴藉的文字,实在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品味。
2.荐读冰心《往事·七》(散文)。
往事·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922.7.21
提示:在冰心的作品中,讴歌母爱的主题占了一个极重要的位置,她曾说:“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这神圣无边的爱。”这篇散文是作者虔诚赞颂母爱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讴歌母爱,但却移情于景,把笔墨用在白莲、红莲与荷叶的描写上。只是在结尾处,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爱的颂歌。
3.荐读李瑛《纸船》。
如果有一阵风吹回我儿时折叠的纸船,
我不知道它载来的是幸福还是辛酸。
我又想起那茅檐下雨滴溅起的水泡,
我又想起那淤积雨水的穷困的农院。
纸船,没有汽笛,没有舵,也没有帆,
自然不能挽住当年那风丝云片。
但我心头却永远活着这纯洁的记忆,
虽然,今天它和我相距已多么遥远。
此刻,望着远海狂涛中飞掠的小艇,
仿佛童年就站在哨所外向我召唤。
我们的小艇是无畏的,它不惧风雨,
因为它有一颗忠实的心和一架忠实的罗盘。
不必,再不必留恋那脆弱的纸船,
尽管它常驶进梦里,不是欺骗。
我该作一艘风浪中坚强的小艇,
驰骋天海——像雷,像火,像剑!
1980年12月于北京
提示:诗人对事物有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力,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运用比喻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诗人往往从小处落墨,努力从所描写的点点滴滴上寻找、搜罗有时代内容、时代色彩的形象和思想,把平凡的事物写得不平凡。想一想,诗中“纸船”和“小船”各有怎样的含义?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改写
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改换体裁,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戏剧改写成故事,小说改写成戏剧;可以改换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如将描写改成叙述,把叙述改成描写。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题和风格。改写可以全面训练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培养想像能力。改定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按要求改写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10篇
从初一接手这个班级起,就明显感觉到学生整体朗读水平较低,每次齐声朗读不是把声音拖得长长的听得人昏昏欲睡,就是读出如行军般的感觉,把文章的意境完全破坏了。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学生在朗读时对文本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得出自已个性化的感受,对语气、语速、语调缺乏正确的把握,又如何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呢?在上本课时,基于本文是由两首诗歌组成,而诗歌教学重点还在于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通过讨论,给诗歌标出停顿、重音(并说明为何读重音)、语气。讨论结束后,四人小组中推举出一人站起来朗读诗歌,一人陈述朗读脚本的设计。读一节分析一节,最后评出最佳小组。
这一环节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对诗歌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事实证明,读得精彩的小组,在朗读脚本的设计中也体现出对诗歌内涵的正确理解。
而且这一工作是在小组内协作完成的,组内各人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分析,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朗读,有的负责陈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遗憾。因为个别学生陈述的声音不够响亮,其他学生听不清楚,需要教师一再强调,浪费了一些时间,从而导致展示朗读脚本的小组不够多,参与面不够广。
在优秀小组陈述完自己的设计后,没有及时引领学生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以上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到弥补。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11篇
第一部分:1、填空:⑴冰心,原名 ,现代著名 , ,著有 、 等。⑵泰戈尔, 著名诗人,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重要诗作有 、 、 、 等。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妄弃( ) 馨香( ) 晨诗( ) 凝注( ) 悠远( )3、请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①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②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词。③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④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4、《纸船》一诗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思念告诉给母亲的?5、《纸船》的开头用词语“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面对纸船遭遇的“不测”,诗人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诗人希望纸船最终到达的地方是哪儿?7、诗中的神来之笔“纸船入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求它载着它的爱和悲哀归去”中的“它”指什么?怎样理解“爱和悲哀”?“归”到“哪儿去”?第二部分: (一)阅读泰戈尔的《母亲》,完成8~14题 母亲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在我游戏中间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当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8、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为什么又强调自己忘不了母亲的歌调,气息和眼光?9、诗中写母亲的记忆,写了哪三个片断?⑴⑵⑶10、怎样理解“歌调在玩具上回旋”?11、“庙里晨祷的馨香”怎么能吹来母亲的气息?12、我为什么“觉得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13、从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你能谈谈你印象中母亲对你的关切、对你的爱吗?14、《纸船》和《母亲》这两首诗,你最喜爱哪一首?谈谈你的看法? (二)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摘自冰心《繁星》)15.这三节诗诗人用了 的修辞手法。16.这三节诗之间按内容来看是 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是暗指 。17.诗歌要求语言精炼,诗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 特征,用 、 、 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18.“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不能互换?为什么?19.这三节诗的寓意是什么?《诗两首》答案1、⑴谢婉莹、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⑵印度、《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2、略 3、①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②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③庙里|晨诗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④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4、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颂歌。(意近即可) 5、表现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深。6、诗人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纸船,希望纸船能载着诗人的思念到达母亲的心口。 7、略 8、正话反说,强调母亲的难忘。 9、①在晃动我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②母亲在庙里为我晨祷。③我远望时母亲对我的凝注。10、略 11、略 12、母爱是广博的,它充满着我的生活的各个角落。(意近即可) 13、关键是母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14、略 15.拟人 16.递进。果树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17.色彩。嫩绿,淡白,深红。 18.不能互换。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使自己成才,而“花儿”、“果儿”的作贡献,作牺牲,又如青年掌握本领后要为人类作出贡献,创造成果后要甘于作出牺牲。(意近即可) 19.说明青年人充实、提高、发展自己是为了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第12篇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