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1篇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上海市为了了解《新课标》的实施情况,开展区级的评优课活动,其中在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占参赛的主流。下面是位获奖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望能给老师和同学以启示。
1 案例片断一(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
[学生]:观察。
[教师]:用夸张的动作,向水中投入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
[教师]:同学们请考虑:
1.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2.放飞的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3.泡沫塑料块、乒乓球、木块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
[学生猜测回答]:它们受到浮力作用。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有浮力作用?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既然你们不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样的力是浮力?评析具有吸引力的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同学的疑惑、矛盾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动机,使同学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探究学习心理状态,为顺利进入探究问题的核心,奠定动力基础。
2 案例片段2(体验、感悟什么是浮力?)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将泡沫塑料块按压入中水,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学生多次操作,并认真观察)
[教师]:请说说你的感觉和理由。
[学生]:乒乓球、木块、船能浮在水面上,也是因为它们浸在水里时都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
[教师]:那么,你能试着说一说“什么是浮力吗”?
[学生]:物体浸在水里时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教师]:请同学们将石块、金属块、钩码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它们都沉底了。
[教师]:浮在液面的物体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块、金属块、钩码等一放入水中就下沉,它还受不受水的浮力呢?
[学生猜测回答]:(1)受到浮力作用;(2)不受浮力作用。
[教师]:你的猜测正确吗?下面请同学们自选器材,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设计实验来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各桌、组进行实验)
[教师]:(请不同方式学生交流)请你讲讲你探究的结果。
[学生]:还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教师]:请你讲讲你的做法和理由。
[学生]:重物挂在弹簧秤下,重物进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变小原因是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即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教师]:很好、请坐。下沉的物体浸在水中也受水的浮力。
[教师]:这些物体浸在其它液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学生]:将重物浸在酒精中,也是受到酒精的浮力作用。
[教师]:浮力方向怎样?为什么?
[学生]: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提示分析重物的受力情况)
[板书]: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我们能测量浮力的大小吗?请同学们讨论方法。
[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1)重物挂在弹簧秤下,物体在浸入水中之前,弹簧秤的示数f1;(2)重物进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f2。(3)减少的力的数目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学生]:所以,f浮=f1-f2。
[师生小结]:(cai展示)这告诉我们可以用弹簧秤间接地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板书]:用弹簧秤测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学生]:真的是这样?请同学们试试测量出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实验)评析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同学们提供了自主去探究、去感悟,充分留给学生探究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我发展机会。可能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但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丰富他们的感知,以利在结果交流时能展示自己的成果。
3 案例片断3(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渡]:物体浸在水中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受到水有浮力作用呢?
[学生猜测回答]:是。
[教师]:真的是这样吗?请看下面实验。
[教师]: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请同学们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猜测回答]:乒乓球一定会上浮。
[教师]:真的是这样吗?请看下面实验。
[教师演示]: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乒乓球在水中不能上浮”现象。
[学生]:(诧异、惊奇)
[教师]:请考虑此时乒乓球不能上浮原因出在哪里?
[学生讨论]:
[学生]:乒乓球下面没有水,上面有水压着乒乓球,所以不上浮。
[教师]:有水就能上浮吗?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请学生前来用手盖住瓶子口,不让水流出,使乒乓球下面有水。乒乓球立即上浮。
[教师]:还有其它方法?
[学生]:(沉默片刻,有学生前来用手在下面用力向上顶乒乓,乒乓球立即上浮。)
[教师]:这是为什么?两种做法的效果一样能解释吗?
[学生讨论]:……
评析 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心理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去丰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在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所以说感知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亲身感受,在学习中有一个体验、感悟、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让积极情感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思考《新的课标》的主要思想为: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本节的教学只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赏试。要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还需要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同学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6.6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2篇
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 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五、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为什么船上装石头会和装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贴图示板画) (贴图示板画)
物体静止浮在水面: ②物体上浮:浮力=重力+压力 ③物体下沉
① 浮力=重力 =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3篇
●○教材分析及处理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笔者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深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因此,笔者对教材的顺序做了些改动。第一节课认识浮力以及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埋下伏笔。第二节课顺理成章的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现状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⑶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⑵学习使用探究学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纠正一些片面的认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⑵用废矿泉水瓶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
●○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酒精、cuso4溶液、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用细线拴好)、乒乓球、石块(用细线拴好)。
学生实验器材:自制量筒、弹簧测力计、一大一小两个石块、细线、水、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课:体会浮力的存在(用时大约2分钟)配着轻松悠扬的钢琴曲播放人们在死海里看书、打牌的录像片段。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重温《死海不死》中的描述。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1、浮力的概念(用时大约3分钟)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①用手托着乒乓球。②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静止后。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总结出浮力的概念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用时大约8分钟)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观察思考,动手试做选代表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准备。3、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用时20—25分钟)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根据浮力现象从浮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入手,提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把学生的猜想总结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实验探究。对大家大胆的猜想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也当一次小科学家用科学实验验证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式实验研究。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先探究与物体的关系,称为①②组;另一组先探究与液体的关系,称为②①组猜想:根据猜想自选器材,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可有效的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找两组实验数据,利用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结论。演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分析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把实验数据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观察单》上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论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反馈调整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中所需的酒精和cuso4溶液不易准备,因此设计成演示实验。为下节课《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做铺垫。(用时大约5分钟)考考你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用投影打出题目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审题,举手回答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布置作业巧手你我他:用矿泉水瓶自制溢水杯、小水桶网上冲浪:搜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浮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巧手你我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网上冲浪”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教育学生阳光上网,使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
附表 (注:实验观察单上有如下内容4个,并有空白部分供学生添加实验记录)实验观察单探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记录:
物体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n)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n)物体所受的浮力f1-f2 (n)
●○教学评价本节课把实验探究引入到课堂中,把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点拨下萌发出来;让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起来;让探究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起来;让反馈的信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及时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拓展开来。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4篇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是在学习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本节教材特点是:
首先,是从抽象的“惯性”概念建立入手,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惯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个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惯性事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学会应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特别安排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内容主要联系了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通事故问题,还介绍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注意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编排突出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注意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STS”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既提高了对物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又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后面“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l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且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性质。
l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知道惯性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会利用特定的思维程序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的讨论,并对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关注。
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常常把惯性跟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相联系,对理解惯性产生了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学中要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以及怎样运动都无关。
难点是: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因为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为欠缺,同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相对贫乏,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精心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释“惯性”现象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执教的对象是初二(2)班。该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客观上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既有学习能力强,思维反映快的学生,约20%,又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约30%。总体而言,该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惯性现象又比较抽象,若一味采用简单的讲授和单向灌输,本课的达标会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本节课应当有所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打算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何特点;同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一些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报道和图片资料。
教学模式采取:“实验——体验——应用”课堂教学模式。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补偿基础知识
本节“惯性”概念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的,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熟悉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惯性观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课的开始,就设计和安排了与 “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几个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电脑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动画,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速度为360m/s,这个速度非常大,紧接着提出一个设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诞老人能否迅速跳离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转过一段很大的距离,等圣诞老人落回地面,就不会留在原处,这样圣诞老人通过不断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上述情况是否可行?能否解释原因?
接着再演示一个实验:
先将一个鸡蛋放在一块硬纸板上,缓慢的拉动硬纸板,会发现鸡蛋与纸板共同运动;再将硬纸板放在一个空茶杯上,把一个鸡蛋放在硬纸板上,试问学生:若用手将硬纸板用力弹飞出去,鸡蛋与硬纸板一同飞离茶杯呢,还是留在原处后落在杯中?操作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
3、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概念是由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学生此时对惯性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两个问题: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力;物体的惯性跟物体是静止或还是运动是否有关?
重视“惯性”概念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逐步揭示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无论物体是运动或静止,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以后,安排一道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反馈练习,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努力引导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发表看法,从他们的回答中反馈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惯性的概念。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就没有惯性
B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E只有保持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简答题:
匀速行驶的轮船甲板上,有一个船员竖直向上跳起,当脚落地时,人落在何处?是原处,还是起跳点的后方?
4、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1)为了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教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锤打象棋子
将几个象棋子叠放在一起,在锤击打底部棋子之前,引导学生思考:象棋子是否全部飞出去?
(2)一辆平板小车载一个直立的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突然运动,观察小车上直立的木块倾倒方向;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再拉载着直立的木块小车,在水平面匀速做运动,若突然遇到障碍物时,让学生注意观察障车上木块倾倒方向,并向学生提出生活中什么现象与此类似?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其逐步联想到生活中机动车突然启动和刹车的情景。
此时教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能否用惯性知识来解释这两个现象呢?
让学生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请一个中等学生回答汽车突然启动人或司机后倒的原因?若能解释完整,可再一个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试试。
若不能,就用电脑课件模拟汽车突然启动的情景,并反复几次,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人与车的运动状态的不同。
由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较为细致地对惯性现象做出解释,并归纳出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表达程序。而后再请学生仿照老师指导的表达方法,进行尝试,解释汽车刹车时人为什么前倾。
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
l 用铁锹挖煤向锅炉中送煤,手和锹停止运动,煤为什么能飞进炉膛??
l 人行走中,被石头绊到,为什么向前跌倒?
l 电脑模拟轰炸机投掷炸弹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机要在目标前方提前投弹?
讨论结束,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和程序来解释惯性现象,并分组向全班汇报,其他组同学及时纠正和补充。
5、联系生活实际,强化STS意识
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课前收集和查阅的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为了避免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人前倒,公安部门都要求系司机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通过收集资料和交流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惯性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在理解了惯性,学会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知识,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物理目标与测试》,进行形成性练习,教师应注意进行分类指导,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
最后结束本课,分层布置作业。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5篇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设计示例之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浮沉;第三,浮力产生原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这一节是本章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产生原因,理解物体浮沉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原因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问题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物理教案设计《物理教案设计-《浮力》说课稿》。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发现和物理理论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来建立浮力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观念,最突出是"重物体下沉,轻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木头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平衡状态,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产生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分析,把突破难点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正确方法目。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一种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有关,与液体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三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决定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软木塞、水、酒精、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学生活动: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第五节浮力)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软木塞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设计说明:用一个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对比,对浮力较实际的探究,创造情景和条件,以学生参与为基础,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 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讲台展示:用弹簧秤测铝块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铝块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铝块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 (板书:2.大小f浮=g-f)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两个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智力快车道:(投影展示) 1.小发明: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一个能直接测浮力的测力计。 2.智多星: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设计说明:通过小发明制作和智多星,学生间进行知识的运用,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到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收获平台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板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天然课和生存履历中已经熟习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联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底子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睁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要害,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识对人们的一样寻常生存,生产技能和科学研究有着遍及的实际意义。 3、讲授目的 (1)知识目的 凭据讲授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讲授,要使门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点击浏览更多说课稿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讲授容量大,以是反馈和牢固重要留待课后完成。要是讲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首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丈量浮力巨细的要领。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实行作准备。二是受力均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泊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巨细的决定式。 摘要:《浮力》一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浮力;中考热点;实验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__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课前回顾 1.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在_________________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不同液体内部压强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的定义式: 3.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4.什么是深度: 三、互动探究 (一)什么是浮力 说出你的感受:将小瓶子轻轻的压入装有水的大瓶子中,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画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时的示意图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你能确定浮力的方向总是 4.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浮力。 活动1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呢? 1、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物体,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示数变____________,这个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_____________,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 3、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2 1、将瓶口朝下(不要盖瓶盖),放入乒乓球,压着球向瓶子内倒水。你看到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__,将瓶盖拧紧,重复刚才的实验,你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浸入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液体压力的示意图。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物块上表面所处的深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所以物体上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所以物体受到液体给他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合力,这个合力就是浮力。 4、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_________和向____________的压力_____________ 产生的。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3 1、提出问题: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完成P87填空 4、结论: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跟液体的_____________也有关。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跟浸入液体中的_______________无关。 四、过关测试 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 A、20 B、8 C、28 D、12 2.一切_______________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3.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_________物体上表面受到_________ 的压力,这个压力___________就是浮力。 4.物体重为G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为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__。 5.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_________N. 6. 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 ) A.F1 B.F2 C.F3 D.F4 五、中考连接 1、将一橡皮碗压入水底,并使其紧贴容器底部,则皮碗浮力(选填“受到”或“不受”) 2、将一物体压入水中某位置,使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向上压力为19.6牛,向下压力为14.7牛,则物体受到浮力牛。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为14.7牛,把它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是9.8牛,则此时金属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牛。 4、轮船、鸭子等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受到水竖直向的力,而在水中搬石头感觉石头感觉石头变,也是由于石头受到了的作用。 5、如图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 A.1.8NB.1.6NC.0.2ND.0N 6、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 (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 ①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浸在液体中,进行比较,你会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因为hA__________h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PA__________PB ,(根据P=ρ液gh可知) 所以FA__________FB ,(根据F=PS可知) 8、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B、b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C、c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D、d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9、把一沉在水中的铁块从不中匀速拉出来,在铁块被完全拉出水面之前,手对铁块的拉力大小( ) A 一直不变 B 不断变大 C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大 D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小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6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7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8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9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10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11篇
简介《浮力》的探究性学习 第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