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精简4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精选4篇)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

  2.课本习题6。

  3.自学课本“斜面”。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

  2.课本习题6。

  3.自学课本“斜面”。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第3篇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 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 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 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 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 (理想情形) 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 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 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3

  2、 预习机械效率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第4篇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 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 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 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 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 (理想情形) 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 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 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3

  2、 预习机械效率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第十一章》 (精简2篇)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精选2篇)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1篇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 (精简2篇)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精选2篇)2023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 第1篇  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一、磁

《《压强》教学设计》 (精拣16篇)

《压强》教学设计(通用16篇)《压强》教学设计 第1篇  “压强”教学设计   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镇龙华中学 付银权 课题

《《摩擦力》教学设计》 (精简7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7篇)《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1篇  师:同学们平时很喜欢作游戏,请几个同学来作打滑溜的游戏,  

《变阻器》 (精简14篇)

变阻器(精选14篇)变阻器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的构造和作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  2.知道滑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