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凸透镜成像规律》 (精简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周前

凸透镜成像规律(精选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1篇

  一、--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

  视频激趣

  引入新课

  (3min)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放大镜。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

  课件播放视频《金装四大才子》第一集中片段: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对手进行蹴鞠比赛,还忙里偷闲擦拭他的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观察对比

  提出问题

  (4min)

  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猜想假设

  (2min)

  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9min)

  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选择其它器材,制定实验计划探究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

  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5min)

  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将f=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

  ②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师:下面我要求第一至第七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第八至第十五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12min)

  师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师引出实像的概念。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f2f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师板书:u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2f和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

  师板书: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u=f时不成像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

  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

  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显示:两幅图片,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

  规律再现

  总结提高

  (5min)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

  师移动动画中点燃的蜡烛从左向右逐渐靠近凸透镜。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5min)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师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代表积极发言,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2篇

  §4.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 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3篇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像距(v)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缩小倒立实像

  u = 2fv =2f等大倒立实像

  2f >u > fv > 2f放大倒立实像

  u=f不成像

  u < f v > u放大正立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教学反思】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精简13篇)

《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精选13篇)《科学之旅》的教学探究 第1篇  一、制定教学目标  人教版新教参第九页写道:“这部

《惯性定律》 (精简2篇)

惯性定律(精选2篇)惯性定律 第1篇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精拣12篇)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用12篇)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1篇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

《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设计》 (精简2篇)

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设计(精选2篇)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

《《热和能》教案设计》 (精拣2篇)

《热和能》教案设计(通用2篇)《热和能》教案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1.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典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