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精选2篇)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第1篇
课题
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
教材
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 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分子热运动。
难点
1、 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2、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设
计
思
想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引导,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
准备
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气体、铅柱、勾码、花露水、
空气清新剂、弹簧和乓乒球、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引
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复习提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等相关的问题。1、学生讨论回答
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出的(区别灰尘、花香)
2、创造情境: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2、学生感受,激发兴趣。a、学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马上表扬。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先不要求回答)。b、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
花露水的味道比较熟悉,学生容易判断出来。
(激起学生的情绪)
3、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3、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从容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问题。
4、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4、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二、
扩
散
现
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 :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媒体展示 “气体的扩散现象”4、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4、思考得出: 硫酸铜溶液分子进入到水中,水分子也进入到了硫酸铜溶液中。媒体展示结合课本阅读5、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固体中吗? 5、思考:可以。媒体展示6、讲述:扩散现象 6、观看、领悟: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7、演示: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烧杯底部注入一滴蓝墨水。 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7、观察、思考并回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高时,扩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得快。 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热水中的蓝墨水扩散得比较快,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
三、
分
子
间
的
用
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1、思考:分子为什么没有像沙子一样散开或铁丝不易拉断。 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2、演示实验:用刀把铅块的底面削平、削干净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粘”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勾码。2、(先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学生不明其中的道理,成功率较低。教师再做,激起学生的情绪) 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讨论并回答:液体和固体也都不容易被压缩。 做例题巩固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4、把弹簧的两端系上乓乒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领悟知识,突破学习的难点。)
四、
课
堂
小
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课堂实验讨论题。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根据要求完成讨论。水分子间有相互吸引的引力。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五、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下面小编为您推荐2篇关于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的范文,赶紧一起来学习吧。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经过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演练,已经初步成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有了一些体会,其中感受最为强烈的几点,希望能够继续鞭策自己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
一、巧设问题情境,轻松引入新课
通过设计的一个小活动(让学生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让学生说出所选择的辨别方法,大多数同学会说靠“闻味”。通过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利用轻松的活动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注重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时,保证热水和凉水的质量相同,滴入的墨水等量,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由于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微观性,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应用转换法,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本课教学中,两次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创设了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 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创造---发现。 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在设计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尽量避免统一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同学,筛选不同难度的实验,以适应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在课堂练习环节,同样注意到分层次教学,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习题供同学们选作。
五、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教学整合恰当适中
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本节课中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二
1、把学习目标不出示,目的在于学习目标一出示,就把一些问题的答案在没有学习时就告知了学生。而是在学习小结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我认为应该是可取的。但在另一些学科上就不以这样做。我认为这样是可取的.
2、知识学习上分两块,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自学完书的内容后就完成学案上的填空。
3、改变了实验探究的做法,而是先接受知识,后用实验来验证。感觉不是太好.
4、教学流程感觉还是完整的,一节课的内容也完成得还好。
存在的问题:
1、分组合作学习不到位,与平时要求分小组学习养成习惯不到位有关。
2、缺少点评环节。与教师平时不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关。
3、教学流程稍显不自然。与教师准备不充分有关。
4、一个验证实验没有准备好。这是硬伤。
5、使用导学案和电子白板时,要把电子课件依据导学案做简单一些,在电子白板上展示。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