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地球的运动(精简14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地球的运动(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 第1篇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1天1年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 第2篇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地球的运动 第3篇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地球的运动 第4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使学生掌握五带的名称及在地球上的 分布和产生原因

  2.通过学习地球启转、公转规律及其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意义,难点是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产生。

  教学用具 地球仪(有条件可准备地球公转演示仪——三球仪)、灯泡光源。

  教学提纲

  一、地球的自转

  1.自转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规律

  2.阳光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的形成

  三、五带的划分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 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它有几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地学习这些运动的特点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教师讲述]大家知道,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提问]地球自转方向是什么?(自西向东)

  [练习]请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从南极和北极上俯视地球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计,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怎么来证明?(自转一周时间是24小时,可用太阳两次升起的间隔时间来证明。教师补充讲述自转周期是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间隔。)

  [教师总结]

  1.地球的自转规律:(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

  [提问]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有什么关系?(昼夜更替是由自转产生的。)

  [学生演示]完成课本“做一做”。

  [教师总结]

  2.自转的地理意义(板书)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二、地球的公转

  [教师讲述]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教师演示]用三球仪或用灯与地球仪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讲述其基本特点并总结公转规律。

  1.公转规律(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轨道形状:近圆形。

  轨道面与地轴关系:地轴与轨道面夹角为68.5°,地轴指向北极星不变。

  [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夹角68.5°不变,才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一年中阳光直射点的移动。

  2.阳光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的形成(板书)

  [展示投影片]阳光直射与斜射成因图

  [提问]左图是用同一束光以不同的方式分别照射甲地和乙地,哪个地方是直射,哪个地方单位面积受热多,为什么?(甲为直射,甲地单位面积受热多,光线集中。)

  [提问]右图表示的是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认真观察并回答:①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直射,哪些地方是斜射?(赤道为直射,其它地方为斜射。)②在地球表面产生直射和斜射的原因是什么?(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讲述]一年中,阳光直射点是不断变化的。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时阳光直射点的移动。请学生注意观察一年中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阳光直射的纬度。之后,教师在黑板上绘出阳光直射情况的板图

  [提问]根据刚才的观察,说出A、B、C、D四幅图表示的时间是什么?(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

  [教师总结]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及其间移动。这四点叫四至点,A是春分,B是夏至,C是秋分,D是冬至,由于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练习]回答课本“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相同的(原因在高中地理中讲述),人们按照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划分了四季。

  [教师演示、讲解]教师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详细讲解四季的划分和四季的特点。强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练习]解答课本“想一想”中的问题。

  过渡 由于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同一时间里不同纬度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

  三、五带的划分

  [阅读课文]读课本,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括号内文字为待填内容)

  布置作业 用课本“地球公转示意图”总结地球的公转规律,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及四季的划分。

地球的运动 第5篇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 第6篇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地球的运动 第7篇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1.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知识拓宽、加深。

  教师小结:(边小结过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歌诀帮助学生记忆。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③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表中的"?"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悬念。

  板书设计

  构架式的板书,给学生一个重点突出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观察时间竿影长度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_边,中午,竿影在_边,下午,竿影在_边。_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 第8篇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 第9篇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 第10篇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的运动 第11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设计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教学后记: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标: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 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教学后记: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后记

  6、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后记: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

  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

  (2)模拟实验:

  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

  (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

  (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

  三、小结: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

  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地球的运动 第12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小编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

  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地球的运动 第13篇

  一、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6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节。然后抽签选一个小组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要求:①讲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②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演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⑶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定任一个小组进行解答。

  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请大家看演示,(学生转动地球仪,指着地球仪)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昼夜也就在不断更替。

  三、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感受昼和夜

  ⑴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断转动地球仪,感受昼夜更替。

  ⑵假设你的眼睛就是太阳,把地球仪上南京的位置转到大概中午12时,看这时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处于黑夜?

  四、学生自由提问、师生讨论交流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欢迎同学们解答,老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

  生:仍会有昼和夜,但受到阳光照射的一半将永远是白昼,另一半永远是黑夜。

  师:那样地球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讨论交流。

  生: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将很热,未被照亮的部分将很寒冷,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生: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手电筒分别照在地球仪和“透明地球仪”(用透明塑料纸制成)。

  大家看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地球将永远是白天,没有黑夜。

  生:昼夜的形成和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有必然联系。

  生:“在汽车上我们能感觉得到汽车在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坐火车或轮船时的感觉?”

  生:“火车很平稳,”“火车的速度很快。”

  师:“你在火车上是怎样感觉到它的速度很快的?”

  生:“我看到路两旁的树木、房屋等迅速地向后移动。”

  师:“如果不看窗外的物体,你还能感觉到火车在运动吗?”

  生:“不能。”

  生:“我从钢轨的声音也可判断出来。”

  生:“我有一次随妈妈旅游,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后以为在家里的床上呢!”

  师:有坐过轮船的同学吗?能谈谈感受吗?

  生:“我坐过轮船,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周围水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几乎感觉不到船在航行。”

  师:“为什么在火车上不看窗外就几乎感觉不到火车在运动?为什么在大海上感觉不到轮船在航行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对比的东西。”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球就像在宇宙中航行的一艘大船,运行的速度非常平稳,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被地球带着在自转,另外,在运行的轨道周围找不到可以对照的东西,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感觉不到它是在运动的。

  生:老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师:当然有,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哪些?

  生:“昼夜更替。”

  生:“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生:“北半球河流南岸比北岸陡一些。”

  生:“我们在洗菜、洗澡放水池里的水时,水的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生:“老师,我这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傅科摆也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生:“过去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师:我非常佩服同学们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究精神。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甚至为之做出了无畏的牺牲,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认识过程?

  学生介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曲折过程。

  师:我们从刚才同学的介绍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断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成功=大胆地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

  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生: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又有哪些不同?

  生:日月星辰将西升东落。

  生: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家看地球仪上的ab两点,哪点在东?(a)哪点在西?(b)(转动地球仪),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哪点?(a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例如,现在我们南京已经是下午了,但纽约却还是黑夜。

  生:老师,我认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去年七一我和爸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时北京凌晨5点左右太阳就出来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时要5点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上海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按照课本说法北京应该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课本中的理论不是和事实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深度,说明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和思考,让我们为他敢于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鼓掌。

  生:我曾经在书里看过,一个地方看到日出的时刻除了受经度影响外,也与纬度有关,有的时候可能越往北日出越早。

  生:北半球夏至的时候,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出现白昼,可能与这个有关。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很深奥,牵扯到高中地理知识,但我相信同学们具有不怕难不服输的勇气,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下节课解释给我们听好吗?

地球的运动 第14篇

  教学基本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知识目标:

  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 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 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 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 自西向东

  ③周期 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拣7篇)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7篇)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篇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母亲河》教案设计(精拣2篇)

《母亲河》教案设计(通用2篇)《母亲河》教案设计 ;歌曲《长江我的家》《保卫黄河》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教学目标

初一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分析(精简12篇)

初一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分析(精选12篇)初一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分析 的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

第一册我和父母(精简3篇)

和新闻报道,(权当是一种“抛砖引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回音壁:  亲情计划—— 

极地地区(精简13篇)

极地地区(精选13篇)极地地区 第1篇  第十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