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大洲和大洋(精拣16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大洲和大洋(通用16篇)

大洲和大洋 第1篇

  大洲和大洋一、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由历史事件导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 _ _ _ _ _ _ _ )的前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般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人。】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_ _ _ _ _ _ _ )有幸成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他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一大步) eg: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这是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其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也说过一句同样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承转】水星无水,地球少地,看来人类真的把地球与水星的名字给颠倒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出示图2-1 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讲解与提问】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图上白色代表大气,黄色代表陆地,蔚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住了,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继续提问】从海陆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可让学生看饼状图,也可以让学生从图2-4上估算一下。)【板书】一、海陆分布(陆海三七分)【承转】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承转】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黑板出示《大洲和大洋》挂图【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引路读图】① 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② 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③ 南极洲呢?④ 各大洲的大小关系如何?⑤ 仔细看图,各个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⑥ 读图活动:说说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谁能说一说我们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⑦ 学生活动(上讲台、边指图边讲):以上面的历史事件(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为例,你作为事件中的主人公,请你说说你当时远行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到过哪些地方,还能讲讲你途中碰到过的事或物吗?⑧ 你还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吗?印弟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百慕大三角谜区在哪里?等等。【承转】每一个大洲都是一个整体。大洲内部我们又可以分几部分来认识。看图2-3【提问】大洲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 大洲 〓 大陆 ╋ 岛屿【提问】观察图2-3,用你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陆、半岛和岛屿。【承转】大洲与大洲往往远隔重洋,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板书】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图)  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150米);鱼类资源;石油(钓鱼岛、我国南海石油开采);可燃冰等。  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  生存的空间: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国防的前线:[学生总结]由学生总结)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老师总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脚步的加快,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又一个生存的空间。【自我测评】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轮廓)。

  【课后感】

大洲和大洋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二)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3、能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二、学习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及轮廓。

  三、学习难点

  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四、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么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国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杨利伟叔叔给我们带回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照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太空照片)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美不美?它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更像我们的眼球,水润而有光泽,所以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讨论总结你们小组发现的现象,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会大显身手。

  (二)a、水球,地球?

  自主构建,合作探究

  课件:1、南、北半球 2、东、西半球 3、水陆半球

  4、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5、世界海陆分布

  展示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积极发言,师加以鼓励。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2、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陆地;

  3、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等。

  师: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为什么不叫水球却叫地球呢?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原苏联宇航员也有此困惑,那就由同学们为他解答吧!

  生以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如果我们能像美人鱼那样能够生活在水里,那地球将不会叫地球啦!宇航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同学们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说你们才是最棒的,世界的未来属于你们!

  其实人类探索认识地球面貌经历了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列举出人类认识世界而作出杰出贡献的探险家?

  生:张骞、马可•波罗(意)、郑和、哥伦布(意)、麦哲伦(葡)……

  师: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b、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上这大大小小的陆地和海洋我们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同学们根据地图,小组同学讨论解释下列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海洋、大洲。(出示课件)并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岛屿。

  观看地图,自主学习

  学生到台前回答。

  2、陆地和它周围的岛屿叫大洲,那全球共有几个大洲?分别是哪几个呢?(东西半球,大洲大洋图)

  生: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师同时再鼓励。

  师: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呢?同学们看,除南极洲外,其它大洲南北两两对称。(课件)

  生: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师:哪个大洋的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呢?(课件)

  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合作探讨,展示交流。

  3、下面各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以下问题。一定要大胆踊跃。(课件展示)

  ① 主要位于半球的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② 各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北美洲。)

  ③ 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

  ④ 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非洲、南美洲。)

  ⑤ 北冰洋四周有哪三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⑥ 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4、小游戏:哪小组的同学能够到前面来,分角色摆出大洲的和大洋的分布图。

  生练习游戏。

  5、洲与洲之间都有界线,有的以山脉、海峡,有的以运河,下面同学们阅读30页2.7,

  小组讨论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结合后面地形图,看还有哪些大洲是以运河或海峡为分界线的呢?

  生总结发言,师补充,鼓励。

  (四)练习题:一、选择题(集体完成)

  二、填 图 (小组成员)

  (五)总结

  1、教师鼓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世界第一大洲——亚洲,我们要由衷的喊出:我们以生活在_为自豪,十几二十年以后,亚洲人以_为骄傲,在此老师以一首《亚洲雄风》为你们呐喊,加油!会也算是对本节大洲和大洲的总结。(师开始唱)

  2、收获季节到了,哪位同学谈一下本节的收获。(学生谈)

  (六)作业布置

  课下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绘制大洲大洋图。

  (七)尾声:同学们,本节课即将结束,愿你们随着歌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音乐:亚洲雄风响起)下课!

大洲和大洋 第3篇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第4篇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第5篇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第6篇

  一、课程标准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二、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2.从地图中认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由历史事件导入]【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外名叫尤瑞·加加林(_ _ _ _ _ _ _ _ )的前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般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中的人。】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_ _ _ _ _ _ _ )有幸成为登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当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他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一大步) EG: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这是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其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也说过一句同样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承转】水星无水,地球少地,看来人类真的把地球与水星的名字给颠倒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出示图2-1 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讲解与提问】这是一张地球卫星图片,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出了什么?图上白色代表大气,黄色代表陆地,蔚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虽然有的地方被云层遮住了,但还是能明显看出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继续提问】从海陆分布比例来看,地球上几分是海?几分是陆?(可让学生看饼状图,也可以让学生从图2-4上估算一下。)【板书】一、海陆分布(陆海三七分)【承转】那么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承转】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黑板出示挂图【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七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引路读图】① 哪七大洲和哪四大洋?(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② 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③ 南极洲呢?④ 各大洲的大小关系如何?⑤ 仔细看图,各个大洲的位置分布有何特点?⑥ 读图活动:说说的位置关系?谁能说一说我们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⑦ 学生活动(上讲台、边指图边讲):以上面的历史事件(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为例,你作为事件中的主人公,请你说说你当时远行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到过哪些地方,还能讲讲你途中碰到过的事或物吗?⑧ 你还知道如下一些事情吗?印弟安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沉没的?百慕大三角谜区在哪里?等等。【承转】每一个大洲都是一个整体。大洲内部我们又可以分几部分来认识。看图2-3【提问】大洲由哪几部分组成?【板书】 大洲 〓 大陆 ╋ 岛屿【提问】观察图2-3,用你话来描述一下什么是大陆、半岛和岛屿。【承转】大洲与大洲往往远隔重洋,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海洋?【板书】2.四大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云雨的故乡:地球水气的主要来源(画海陆水循环示意图) 资源的宝库:海水淡化;盐(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都提出来,平铺在全世界的陆地上,陆地可以增高150米);鱼类资源;石油(钓鱼岛、我国南海石油开采);可燃冰等。 贸易的通道:海峡(日本海上生命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捷径――—马六甲海峡;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海上航线(石油运输等)。 生存的空间:日本神户人工岛;荷兰、澳门的围海造陆。国防的前线:[学生总结]由学生总结)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老师总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脚步的加快,海洋将成为人类的又一个生存的空间。【自我测评】绘制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表示大洲轮廓)。

  【课后感】

大洲和大洋 第7篇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第8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大洲和大洋 第9篇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达一知识点后,围绕“既然我们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一个梦”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大胆想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七大洲四大洋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动手拼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胶带纸

  课堂实录

  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

  生:杨利伟。

  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

  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呢?

  生:陆地。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小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生:海洋面积大。

  师:是的,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吗?

  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生:我觉得应该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

  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

  师:佩服他们什么?

  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师: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齐声地)想!

  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

  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

  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

  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

  师:怎样淡化?

  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

  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

  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

  ……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

  课件展示: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师: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

  (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洲大致的经纬度位置。

  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

  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大洲南北对称分布。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

  用提问的方式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

  巩固练习: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四大洋

  点评: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观察,分析大洲分布的规律,较好地掌握了大洋和大洲的分布。利用特殊经线纬线穿过大洲和大洋,将大洲的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相结合。利用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探究地球的陆地是否会缺水,如果缺水,该怎样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大洲和大洋 第10篇

  大洲和大洋 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第二章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主要用于说明大陆的轮廓和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构成三个南北向的瓣状图形,故称为大陆瓣。图中还点出了这种分布特点,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学建议【地球?水球?】1.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衔接的。不过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2.本章第一幅出现的地图就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这是一幅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图,它可以和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对照判读,本图上虽无大洲大洋名称,但在第一章的图中已出现过大洲名称,可从轮廓上进行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3.对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要突出海陆面积百分比数字的记忆。图中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陆地的印象。观察本图对应与课文中内容对照(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4.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阅读材料的阅读建议。这段阅读材料很精炼地把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空间上看,自中国至世界,不断拓宽;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直至近代,不断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当然尚有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去发现探究。阅读本材料与学习课文不同,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可提供一定地图(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图),让学生去观察。有条件也可请学生就其中一两项内容向大家介绍。对阅读的内容无须作“掌握”的要求。5.对“地球还是水球”阅读图和讨论活动的建议。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水半球和陆半球的读图活动,可联系前面看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并配合看地球仪演示,印证图侧所讲“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划分界线(联系经度与纬度知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确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见参考资料)。【七大洲和四大洋】1.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读图建议。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③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2.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阅读建议。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以东、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图上出现了洲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第一章已出现,此处可让学生说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观察该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的涵义。③观察图的同时,可结合阅读“大洲的命名”逐一从图上了解其轮廓位置,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结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时将各大洲名称与课本最后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进行对照,要求学生会读,并写在笔记本上。3.关于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活动建议。①第一道题是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②第二道题是查阅世界地形图(课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间的关系,如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并结合观察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③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亚洲最大(4 400万km2)、大洋洲最小(897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 020万km2)、欧洲次小(1 016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 422.8万km2),南美洲第四(1 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居第五(1 400万km2),约占陆地9.4%,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可让学生观察,由于目前对以上现象尚无合理的解释,故不宜作过多的讨论。④第四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大洲和大洋 第11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大洲和大洋 第12篇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 “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大洲和大洋 第13篇

  第一节:与反思

  发布者: 彭绍云

  第一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地图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 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 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 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 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 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 地球、地球

  2、 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较强的空间思维,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

  2、 要指导学生多读图,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 本课要按排学生一定的课堂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大洲和大洋 第14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大洲和大洋 第15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 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 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 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地形图》。

  [练习] 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 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 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 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 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 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总结] 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 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 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 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大洲和大洋 第16篇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要求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主要用于说明大陆的轮廓和分布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除南极洲外,其他六个大洲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与大洋洲、欧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构成三个南北向的瓣状图形,故称为大陆瓣。图中还点出了这种分布特点,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作出合理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学建议【地球?水球?】1.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都已经出现了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了基础。所以无论从学习内容或学习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衔接的。不过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2.本章第一幅出现的地图就是世界海陆分布图,这是一幅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图,它可以和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对照判读,本图上虽无大洲大洋名称,但在第一章的图中已出现过大洲名称,可从轮廓上进行辨认,初步建立大洲相对位置的概念。3.对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要突出海陆面积百分比数字的记忆。图中用鲸和袋鼠分别表示了海洋和陆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陆地的印象。观察本图对应与课文中内容对照(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4.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阅读材料的阅读建议。这段阅读材料很精炼地把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从空间上看,自中国至世界,不断拓宽;从时间上看,自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直至近代,不断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当然尚有许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去发现探究。阅读本材料与学习课文不同,要给学生以更多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可提供一定地图(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图),让学生去观察。有条件也可请学生就其中一两项内容向大家介绍。对阅读的内容无须作“掌握”的要求。5.对“地球还是水球”阅读图和讨论活动的建议。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水半球和陆半球的读图活动,可联系前面看过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图,并配合看地球仪演示,印证图侧所讲“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划分界线(联系经度与纬度知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确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见参考资料)。【七大洲和四大洋】1.对“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读图建议。该图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③有条件的学生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2.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阅读建议。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以东、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图上出现了洲界,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第一章已出现,此处可让学生说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观察该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的涵义。③观察图的同时,可结合阅读“大洲的命名”逐一从图上了解其轮廓位置,使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结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时将各大洲名称与课本最后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进行对照,要求学生会读,并写在笔记本上。3.关于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的活动建议。①第一道题是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②第二道题是查阅世界地形图(课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间的关系,如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等),并结合观察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③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 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亚洲最大(4 400万km2)、大洋洲最小(897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 020万km2)、欧洲次小(1 016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 422.8万km2),南美洲第四(1 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居第五(1 400万km2),约占陆地9.4%,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可让学生观察,由于目前对以上现象尚无合理的解释,故不宜作过多的讨论。④第四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海陆的变迁(精简11篇)

海陆的变迁(精选11篇)海陆的变迁 第1篇  第二章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天气与生活》教案设计(精简3篇)

《天气与生活》教案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生活》教案设计 第1篇  本节课是初一(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拣7篇)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7篇)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篇  第一节 《美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册追寻高雅生活(精拣2篇)

第一册追寻高雅生活(通用2篇)第一册追寻高雅生活 第1篇  导入新课: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地认为,懂不懂得生活情趣

南非 教案设计示例(精简3篇)

南非 教案设计示例(精选3篇)南非 教案设计示例 第1篇  教案设计示例  ——“南非”  【重点】1.重要的地理位置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