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和变化
教学方法
地球仪 教学用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绕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看书p9~p10)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绕地轴转动
2.方向:自西而东
3.周期:一天(24小时)
4.昼夜更替现象
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而东
3.周期:一年
4.轨道:椭圆轨道
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指向不变)
6.季节的变化
(师):
地球一直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看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直到后来,人们才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才确定地球本身运动的结果。
更确切的讲,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提问):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回答):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p9)
(提问):
哪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如何的呢?(回答):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而东
(师):
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时,观察到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感觉它们都是在向后移动,而自己却是静止的。而实际上的情况是车外的树木等景观是静止的,我们却是在向前移动。
这样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刚刚学习的地球自转运动的观察情况相似嘛。我们
看见太阳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却是地球的自身在进行着自西而东的自转运动。(参照物的选择的不同)
(演示地球仪):
(师):
请同学们按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仪,使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作什么样的转动?(逆时针)
使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作什么样的转动?(顺时针)
(师):
因为地球不是透明的球体,所以光线是不能透过它的,例如,当地球仪上的亚洲、非洲和欧洲面对着同学们的时候,大家是看不到南、北美洲的。
这样的话,地球自转,就会产生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
(看书p10 图1.14 或是图册p3)
(师):
可以看出,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就形成了白昼,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形成了黑夜,我们称它为夜半球。
(提问):当北京是正午的时候,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
(师):
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我们经历一次完整的昼夜交替大约需要多少时间(24小时),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是一天,而是一年时间;
三.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
(过渡):
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同时,还在绕着太阳进行着公转运动。
(读书p10):
(画图):
略
(师):
从刚刚同学阅读的这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它的自转一样,都是自西而东的运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形轨道(看图册p3),所以它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看图p11 图1.16和1.17)(师):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非常重要的特征。
我们知道,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有自转,地球就有赤道和赤道平面。有公转,地球也就有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有时是用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的。地轴同赤道平面相垂直,而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球自转面和地球公转平面)的夹角是23.5°,那么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就应该是90°-23.5°=66.5°。
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是地球公转的第一个特征。
大家在看图1.17的时候,可以看出,地球的地轴总是指向一个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北极星附近,它不会因为地球在公转平面上的位置改变而发生改变,这就是地球公转的第二个特征,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师):
地球的自转,是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1.17
我们刚刚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图1.17在一年中选取了比较特殊的四天,现在大家观察一下,在这四个特殊的位置上,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画图):
略
(师):
春分 3月20日或21日--赤道
夏至 6月21日或22日--23.5°n
秋分 9月22日或23日--赤道
冬至 12月22日或23日--23.5°s
(师):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23.5°s--23.5°n之间移动的,它移动的规律就如上表。
(提问):
谁能告诉我在一年中,地球上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两次,哪些地方能被太阳直射一次,哪些地方一次也不能被太阳直射?
(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和北回归线以北(师):
可以看出南北回归线是两条比较特殊的纬线。
四:总结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演示自转公转)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知道了地球一方面在绕着地轴进行着自西向东的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的时候,面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白天,我们称它为昼半球,而背向太阳光的一面,处于黑夜,所以我们称它为夜半球。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中,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并且它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太阳为中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进行着公转运动。在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的,在一月初离太阳比较近,我们称它为近日点,在七月初离太阳比较远,我们称为远日点。这样的话,地球的轨道就不是圆形,而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轨道。这个椭圆轨道就在这个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上,地球就沿着这个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不会时高时低。
地球的公转有两个特征:一是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也就是说地轴的指向是不变的。二是,地轴总是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成66.5°。(记住图1.16)
我们接下来看看地球的公转会引起那些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
(看书p11-13)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变化 (北半球)
2.四季的更替
北寒带
北温带
四.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画图1):
(补全)
(师):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有它的平面,它的平面总是与地球这一点的球面相切。
看图1,在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的时候,我在北回归线上做出它的平面,可以看出,太阳光与切面成90 °的角,也就是说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在12月22日或23日(冬至日),我们发现太阳光与北回归线的平面不成90°的夹角了,却是与南回归线的平面成90°,也就是说这时太阳光是直射于南回归线。
在3月20日或21日(春分日),以及在9月22日或23日(秋分日),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光却都是直射赤道了,它与赤道的平面相垂直。
可以看出,太阳的直射点始终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
(师):
那么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有什么不同呢?
(读书p12 阳光的直射与斜射)
(画图2)
(师):
我们可以看出,阳光直射和斜射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不同的。直射地区,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温度较高;斜射地区,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温度较低。
(过渡):
我们看图1.18,发现太阳在直射的时候,对地面的仰角是90°,而在斜射的时候,却是小于90°的。我们把太阳对于地平面的仰角叫做太阳的高度。
(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每天太阳总是从地平面上升起,到了中午达到最高点,到了傍晚又渐渐在地平面上落下消失。这是一个地点一天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
但是,同一地点每日中午的太阳高度都一样吗?
(画图3)
略
(师):
我们来看图1.19"北纬40°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40°n地区在冬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只有26.5°;在夏至日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达到73.5°;春、秋分日则介于二者之间,50°。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计算一下40°n地区的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有什么不同。
在冬至日,太阳7点半从地平面上升起,到十六点半又落下,整个白天只有9个小时;在夏至日,太阳4点半就从地平面上升起,直到十七点半才落下,整个白昼有15小时;而春分、秋分日,它的白昼时间则是介于二至日之间,12个小时。
(演示图1)
(师):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因而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地面获得热量最多;春分、秋分日的昼夜等长,太阳高度介于两者之间。
(提问):
请同学讲述一下家乡的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情况。
(师):
北半球一般是把包括夏至日的6、7、8月划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2月划为冬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月划为春季;包括秋分日的9、10、11月划为秋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师):
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地面获得热量最少;夏季,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地面获得热量多;春秋两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地面获得热量比冬季多,比夏季少。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处于中纬度地区,可以明显感觉到四季的变化。
(想一想):p11
(回答):
略
三.五带的划分
(师):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很大的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提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多少?
(回答):
南、北回归线之间。
(师):
热带就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或者说是太阳能够直射的地区是热带,它获得的太阳光最多,终年气候炎热,气温高。
(演示图1):
在地球公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在两极地区有的地方在某个时期内,太阳光总是在地平线上照射(这种现象叫做极昼),而相反的另一极地区却在这一时期太阳总是升不出地平线(这种现象叫做极夜)。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能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是66.5°,因此,把66.5°的纬线称为极圈。66.5°n叫北极圈,66.5°s叫南极圈。
寒带就是能发生极昼、极夜的地方,它受太阳斜射厉害,故终年气候寒冷,温度低。我们把北极圈以北叫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叫南寒带。
(读书p13 温带)
(师):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叫做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的,叫做南温带。
(看图册p4)
四、总结
略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太阳高度
教学过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图4-9】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图4-10】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思考P128】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讨论P128】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二、地球的公转
1、棋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PS】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1】
【PS】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南………。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PS】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月21日—9月23日昼长>夜长夏半年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昼长<夜长冬半年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这一天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五、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圣诞:欧美大部分国家的人……;澳洲人……。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2、【读图,思考P135】
(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获得太阳能超过北半球,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
【作业】P137——①②③④⑤⑥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3篇
课程标准:
1.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利用图表说明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用地球仪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通过游戏活动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意义。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3 五带的界线及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五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根据文字图片资料分析,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参与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明确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自转】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
教师:出示资料,提出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学生演示地球仪,观察在下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1)利用光源和地球仪,学生演示:当前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分布。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要求学生观察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思考并总结昼夜更替的原因。
(4)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3 让学生看图片“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结果展示:
(边演示)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2)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4)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越往东的地区,时间越早。
活动二 拓展延伸:猜想
(1 )地球如果不自转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2 )地球是透明的会怎样?
(3) 地球自东向西转情况会怎样?
(4)中国国土辽阔,当最东部洒满阳光的时候,最西部还是繁星满天,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与补充纠正。
课堂小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
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巩固运用略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4篇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 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 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 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 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
板书 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 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板书 昼夜更替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 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8点钟。
练习 (见备课资料,教师可根据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关键。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1.自转--绕轴旋转--自西向东--一天
2.公转--绕日旋转--自西向东--一年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设计2
●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 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 演示比较表
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 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着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半球北半球
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
时间12月22日前后3.219.23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纬度南回归线(23.5°s)赤道北回归线(23.5°n)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过渡最高
白昼时间最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最长(昼长夜短)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最少,气温最低过渡最多,气温最高
季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月份12、1、23、4、59、10、116、7、8
半球南半球相反
●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这是什么原因?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方法2 复习提问四季的形成后提出: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讲授新课]
读图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讨论解答 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评价点拨 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
画图标线 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
角色扮演 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
交流评价 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3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
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1.投影展示本节知识要点总结与检测,师生边回忆复述,边归纳要点,强调重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五带形成等,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决定的。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活动与探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南?什么时候朝北?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时候吗?为什么?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7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投影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出示投影5】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根据供图软件制作)。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出示投影7】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出示复合投影片8】
教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请同学回答一些提问。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投影9】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投影10】做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自转的周期是______,昼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肯定正确的,指出不对的,并给予纠正。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8篇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关于四季的产生,我们结合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来详细具体地解释一下。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反问,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大约是6月22日前后,请大家想,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是否是一年中最多的?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③当太阳直射点两次在赤道上时,分别在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与南半球相等,昼夜长短也相等,即昼夜平分,因此把这两个节气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人们习惯上规定3、4、5月为春季,6、7、8月为秋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生就刚才的解释填表,进行总结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
日期阳光直射的地点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及时对难点加以巩固。
为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学生用实际感受来验证所学。
我们当地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如何变化?(不一样。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承转: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回答:
读图析图,学会从五带图上获取基本的地理信息。
①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分别是什么?(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是怎样的?(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极圈)
③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
④五带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气候现象?(热带终年炎热;寒带终年寒冷;温带冬季冷,夏季热,四季分明。)
为巩固学生的记忆,教师在黑板上板图,然后找学生到黑板上就以上问题填图:
绘图、填图,进一步理解五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
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
-- 66.5°n 北极圈
北温带
-- 23.5°n 北回归线
热带
-- 23.5°s 南回归线
南温带
-- 66.5°s 南极圈
南寒带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橡皮泥等。
教师演示:地球仪,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在讲台前摆放一只地球仪)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在这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像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的确如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揭题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变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我们见过吗?
师,是的,我们谁都没有看见过。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请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谁来说说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火山)(板书:火山)从哪里看出来?(海水汹涌,有浓烟产生)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了小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火山,你决定用哪个词?(猛烈)(板书:猛烈)为什么?
小结:如此可见,火山带给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是多么猛烈啊!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发。
2、地震改变地形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做一些大概的描述: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两边是高山,在高山的峡谷间是城镇与村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结:一句话,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哪儿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县)同学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猛烈吧?(板书:地震)(课件:细节)
这次地震不但伤亡惨重,而且使当地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如:(课件出示)20__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再来介绍一次地震:1920年,在宁夏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剧烈地震,地面出现了许多长达几米到几十米的裂缝(课件出示:裂缝),从山上崩塌下来的泥土、石块把长约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湖泊(课件出示:湖泊),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结。
由此可见,每次强震过后,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补充课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锥、断层)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师解释:科学家们对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踪调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课件出示)。地壳是有岩石组成。它包括岩层上面所有的陆地和海洋。我们人类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生活在地壳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我们看到的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就是从地幔喷射而来。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课件出示: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及我们国家所在的亚欧板块。)这些板块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很慢,我们不易察觉。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开始很多人质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板书:大陆漂移说)
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学家们在这作座高山上发现了什么?(出示:喜马拉雅上上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的确,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你们推测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请让我们关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图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处在哪儿?(出示:地形图)
它正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师:注意这交界处。我们刚才知这两个板块是运动着,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挤压两本书做实验,发现两本书中间隆起了。)联系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两个板块碰撞,交界处就会抬升,隆起。(板书:碰撞高山)其实这个抬升过程是很缓慢的。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伟岸的高山。同学们相对于地震、火山改变地形的猛烈,这样的板块碰撞改变地形要来得(缓慢)。(在碰撞前加上缓慢一词)
根据科学家测定伟岸的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还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印度洋板块还在撞击亚欧板块。)
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们一起到非洲大陆随同科学家预测这块神奇大陆的未来。
科学家们在卫星传来的非洲大陆照片惊讶的发现了一条大裂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读图及相关文字)在非洲大陆的卫星照片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有一条大裂缝。纵穿非洲东部。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__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长超过8000公里。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地球的大伤疤。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裂谷呢?(原来大陆板块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会在岩石圈脆弱的地方产生分离。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那么预测一下,几百万年之后,非洲大陆会出怎样的情境?
(裂谷会更大。非洲大陆分成两块。)
师;老师告诉你们,你们很很能干,你们的预测和科学家预测几乎相同。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预测。(屏幕出示)
小结:大陆板块分离产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处板块分离会产生?(海沟)
(板书:分离裂谷、海沟)。这样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缓慢)的。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教案设计。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为辅
教学媒体
课件、地球仪
教学设计
导入:
情境: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爸爸笑着说:"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太阳转50圈啦,我还准备再转几十圈呢!
1)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可信吗?
2)你知道这位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考点梳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昼夜交替现象
3、四季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考点解读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中心方向周期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教案设计《地球运动教案设计》。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情景导入:在同一时刻,家住中国福州的明明和远居美国纽约的姑姑打电话互致问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为什么打招呼会有时间的差异呢?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课件展示图片及思考内容,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造成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一:四季的变化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意义)之二:五带的划分
课件展示自测内容,指导学生完成。
释疑"导入"情景。
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知识的理解。该内容属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过于宏观,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收集来的复习自测等图片资料等的展示,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仪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14篇
一、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