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最大的麦穗》课件(精简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最大的麦穗》说课(精选17篇)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篇

  一、教材解读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在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子们 ;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的人生哲理。

  大学者苏格拉底是西方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总是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他的这种谈话教学形式被后人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这篇课文中,苏格拉底创设的麦地课堂是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成为经典,富有生命力。

  二、学情分析

  対“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词:麦垄,理解词义。体会文中两处分号的用法。

  3、联系实际,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并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品味课文中的苏格拉底的言行,感受大学者苏格拉底的教育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品析语言文字,结合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揭示的深刻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感悟苏格拉底注重实践、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学风格。

  五、设计理念

  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相关细读品味,运用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理解道理、感悟道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教学合一,使学生自主畅游在《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家园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

  六、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课始,展示一幅金灿灿的麦田的图片,满眼是饱满的麦穗,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丰收的麦田,你想到了哪些词?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这时,老师话锋一转:这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你能找出一株最大的麦穗吗?随即引出课题,指导读好“最大的”,题目中的“穗”比较难写,让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惠山的惠”书空,强化记忆。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字词

  出示: 麦垄

  沉甸甸 挑挑拣拣

  不失时机 错失良机

  第一行是生词,在读准“垄”的第三声的同时,重点理解词义,借助图片理解什么是麦垄。这样的讲解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第二行与叠词有关,提醒学生“沉甸甸”的“甸”读时要变调;第三组词语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怍好铺垫。

  2、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随机纠音,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第三环节:细读文本,感悟哲理

  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给予学生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让所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或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引导学生自由轻读课文,解决以下三个填空题:出示

  (1)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开始认为“最大的麦穗”是( )。

  (2)后来知道了“最大的麦穗”指( )。

  (3)最后感悟到“最大的麦穗”是( )。

  以这三个问题为突破口,紧扣课题,理清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即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开始认为“最大的麦穗”是麦地里最大的一穗。后来知道了“最大的麦穗”指摘在手里后来又扔掉的一穗 。最后感悟到“最大的麦穗”是不失时机地把握住眼前的机会,并牢牢抓在手中。感悟弟子们对“最大的麦穗”含义的理解上逐层推进。

  在讨论问题的同时,随机对苏格拉底意味深长的一段话进行剖析。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理解两个“最大”的含义,第一个“最大”是指麦地里最大的一穗,第二个“最大”是指刚刚摘下又扔掉的一穗。“刚刚摘下是最大的”原因有几个?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说,一方面,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训练;另一方面, 渗透对分号作用的体会。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对“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能这样比呢?联系上文说说——引出并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强调人生如同在麦地里行走——“只许进不许退”,要把握眼前的机会,并结合例子来说说。

  句中用了一个分号,向我们展示了对待机遇两种不同的态度,结果截然不同。随后,在此基础上,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的事例阐述深刻的哲理,

  第四环节:再读文本,品析人物

  1、围绕“苏格拉底是怎样的老师?子弟们是怎样的学生?”这两个话题讨论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和弟子们的人物形象。

  2、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圈圈划划,在书上做好批注,重点关注3、4自然段,探究弟子们怎么错失良机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文、批注、小组讨论等形式,激活思维、抒发感受、展示个性,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做了有效的铺垫。通过找出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随机指导朗读,感悟弟子们态度认真、犹豫不决或优柔寡断、目光短浅等特点明白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在麦地里找了半天最大的麦穗,却两手空空,其实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后来听了老师的点拨,顿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看出弟子们的善学。

  3、通过学生的解读和朗读,引导学生来到大师的面前,看看他的表情,听听他的呼吸声,触摸他的心脏,倾听他的心声,回归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从苏格拉底的一言一行中感悟到他的善教,展示苏格拉底的大家风范。最后(出示苏格拉底的图片)了解苏格拉底的简介,对苏格拉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我们布置了以下作业:

  (出示)1、搜集苏格拉底的故事读一读,领略大哲学家的风采。

  2、读后感:《把握手中的“麦穗”》(本册书习作3就是写读后感)

  这一环节旨在创设让学生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 注重实践

  麦地里最大的一穗 善教 {

  ↓ 循循善诱

  摘在手中的一穗 态度认真

  ↓ 善学{

  把握眼前的机遇 自觉感悟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们安排了两大块,第一块紧扣“最大的麦穗”,围绕三个填空题展开,从三个层面,以推进式呈现,第二块是注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苏格拉底和弟子的人物形象。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2篇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阅读文本,我们不禁会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一、目标多元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目标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允许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虽然这是一篇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但是高年级学生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苏格拉底的资料。让学生收集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不仅让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苏格拉底的智慧,为师生展开深层次的阅读对话做了有益的奠基。

  2、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有一定的能力,不一定要放在课堂上去解决,再加上这篇课文只有一个生字,我觉得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解决。

  二、激趣导入。

  借事叙理,这类课文的教学,创设适当情境引领学生从事例走向哲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教学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课始请学生上讲台做游戏,教师将十张牌叠在一起,反放在讲台上,请做游戏的学生按顺序逐一翻开,挑选出点数最大的那一张,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回头!这样设计,创设了和课文故事相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

  三、检查预习情况。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1、上课时师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初步认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这里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整理,避免学生拿着资料整段地读,一方面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达不到内化整合的目的。

  2、检查读书。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结合读书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在课堂上,“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必要的学习方式和需要我们认真训练的一种学习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

  3、有目的地听写相关词语。 大熟的季节 沉甸甸的麦穗 颗粒饱满 实实在在

  挑挑拣拣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错失良机

  在学生自主批阅所听写的词语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节课上,我们老师都不会忘记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一项语文能力。但不管是从课堂,还是从考试的卷面上来看,学生的回答要么啰嗦,要么抓不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法的指导。如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指导学生列小标题;抓住重点词语等。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抓一些关键字词来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有了方法指导,学生的表达、语言思维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

  四、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把书读正确、流利,这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更上一层楼,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要把书读懂,读出感情。让学生再读课文。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

  2、展示。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既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五、批注读书,抓住主线。

  1、现在让我们跟随苏格拉底的弟子一起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读懂他的话语。请同学们自己细细的默读课文,听听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了些什么?画出苏格拉底的话语,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片静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以后的复习、巩固都有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3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4篇

  说教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说教法学法: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是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所以教学时应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发人深省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文章最后一段话,要让学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最大”的“追求”又指什么?为什么拿在手中的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时采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来正反印证。

  对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义。

  课文最后一小节要求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生主要是采用读书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举例说明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简介苏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自学效果,正音,理解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为什么?

  2、指名分节读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神态的句子。

  探究、交流:

  从“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中体会到什么?从“埋头”、“低着头”中体会到什么?从“摇了摇头”、“又……摇”、“摘了……扔掉”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因何不愿过早地“定夺”,不下决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点品读,感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

  3、全班齐读第三段(第7自然段)。

  划分层次,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抓关键词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注: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进行。

  我的感悟: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主追求“‘读’占鳌头”而努力!

  本课的教学步骤比较简约,但始终把握三个原则: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并打上鲜明的印记。

  2、放飞个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乐!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5篇

  一、备课资料: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但其终生未认字,其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为其弟子记录。他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的题目。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1]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的雕塑和艺术作品(10张)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故事: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的名言: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the best person is yourself.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二、预习方案:

  1.读熟课文,学会生字:麦垄

  2.思考:这篇课文所讲的事实在哪里?请画出来。

  对事实的解释在哪里?请画出来。

  从这个事实的解释中抽出来的道理在哪里?请画出来。

  3.认真读苏格拉底的要求,你觉得这个要求好在什么地方?(请写上批注)

  4.苏格拉底知道事实的结果吗?为什么?

  5.这篇课文对你的人生道路有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6.你能对一个事实进行解释,然后抽出道理来吗?

  7.你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吗?为什么?

  二、导学方案:

  1.指名读课文。

  2.这篇课文所讲的事实在哪里?请说说弟子们为什么最终会一无所获?哪些地方决定了他们会一无所获?请注意分号的用法,好在什么地方?

  3.读苏格拉底的话,这段话的分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最大的一穗是刚刚摘下的,请用自己的了解表述。

  4.从这个事实抽象出的道理是什么?好好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的理解?(1)第一个“最大的一穗”指的是什么?“颗粒饱满的一穗”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指的是什么?“颗粒饱满的一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样的联系?(2)这个道理对你现在的生活有没有产生启发?请试着说一说。

  5.回到课文:苏格拉底知道事实的结果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提出自己的理由。

  6.两个问题选择一个回答:(1)你从班上的一个具体事实的解释中抽象出道理来吗?试试看。(2)你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吗?(教师举例这种教学方法。)

  7.认识苏格拉底,读一读他的名言。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6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3: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生5: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三、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更加更加自信。 今天,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四、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要抓住机遇)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7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再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二、哲人声音,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逐一出示读]

  (一)品读第一句话

  1、读第一句话。

  师:读得真流利,谁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生再读。师:你知道了什么?(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时间、人生)

  师:谈到时间、人生,我们会感慨万千,此时,你会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读一读)

  2. 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

  3.再来读这一段。

  (二)品读第二句话

  1、谁来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这声音像什么?(像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

  师:再去读一读这句话,你又能读出什么话外之音?(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麦地到头了。时间到头了。)

  2. 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

  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划出弟子们的表现。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仔细抓住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低着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两手空空的:他们总认为……)

  7、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苏格拉底用麦地在模拟人生,麦穗模拟机会的。)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三、循循善诱,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小结语: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四、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尔扎克)

  五、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8篇

  之一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9篇

  作者:凭栏聆雨转贴自:凤凰语文点击数:501

  《最大的麦穗》

  常熟实小薄俊生

  一、课题导入

  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

  2.指名说,读读

  3.课文读了几遍?

  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

  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

  二、新授

  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谢谢你

  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

  3.指名读

  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

  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

  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

  学生点评

  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

  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

  (1)

  (2)

  (3)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

  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

  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

  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

  再指名读

  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

  (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

  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

  (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

  (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

  第一个问题:

  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

  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

  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

  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

  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

  (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

  (2)指导朗读

  (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

  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

  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

  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

  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

  (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

  (2)指名读--指导朗读

  (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

  (4)学生朗读

  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

  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

  还有什么例子?

  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

  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

  (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

  (2)两个也……

  (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

  (4)学生齐背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

  2.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

  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

  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

  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下课!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背诵最后一节。

  2.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麦地,明确要求

  1.(出示课文插图)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还记得面对满地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吗?

  课件出示: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齐读。)

  2.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3. “只许进不许退” 意味着什么?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暗示弟子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珍惜这个机会,摘取“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4.你来读读这句话。(如学生读得不够理想,可启发: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弟子们回头重选的机会或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

  (苏格拉斯提出要求时的语气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读中批注,总结原因

  1.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

  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时间到。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两手空空)

  3.忙了大半天竟然是——两手空空。难道是找得不认真吗?(不是)

  4.你怎么知道的?(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5.老师很好奇,既然找得这么认真,怎么还两手空空?如果现在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要问问你了。

  (1)采访学生甲:

  你是怎么找的?(我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再看看那一株)

  看你刚才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你在想什么呢?(我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看来你以后做事要当机立断啊。

  (2)采访学生乙:

  问问这个弟子,你刚才好像摘了几穗,怎么又扔掉了?(我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抓住现在。

  (3)采访学生丙:

  再来问问你,你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也是两手空空啊?(先前摘的我不太满意,认为前面还有更大的)

  你一直低着头,所见有限哪!

  (4)采访全体:

  你们都是两手空空,知道原因了吗?(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

  6.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懊悔、失落、遗憾、羞愧……)为什么?(已经到头了,可我还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我们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真可惜。)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的角色中,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理解下面重要的语句打下了基础。】

  7. 课件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引读: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是啊,就连那无数株小麦也——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8. 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苏格拉底也感到十分惋惜。

  课件出示: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引读:他用那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9.意思就是说——(直接点名答)(时间到了,你们也已走到了麦地的尽头,失去了机会)

  (三)、读中比较,感知“最大”

  1. 面对弟子们疑惑的神情,苏格拉底会怎样说?谁能加上提示语读一读。(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课件出示: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 这句话你能理解吗?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点击变色)——“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它们是同一个麦穗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指弟子们刚刚在麦地里见到的、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心目中认为最大的,是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板书:手中的一穗

  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是啊,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所以,苏格拉底告诫弟子说:“——(齐读这句话)

  (四)、结合实际,感悟哲理

  1.你看,到底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点就通,他们听了这番话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课件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读完同桌讨论讨论,看从中能读懂什么?有什么疑问?

  【这一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让他们参与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通过阅读然后进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量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3.讨论,交流:

  (1)(第一句)比喻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人生哲理)

  (2)(第二句)这里的“麦穗”指的就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及时采摘;“有的人则东张西望”,“错失良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第三句)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①“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板书: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机遇)

  ②为什么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板书:追求 把握)

  ③ 谁来联系生活实际,举事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正、反两方面事例)

  【本课揭示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地积累起来,你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5.让我们大声对自己说——让我们记住这段话——让我们用这段话激励自己——(学生反复诵读文章蕴含的道理)

  (五)、延续中心,尽情书写

  1.关于机遇,老师这里有两则名言送给你们,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2. 我看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你们肯定也能创作许多有关机遇的名言,快把它写下来吧!(播放音乐,学生写)

  【凡人凡言,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创作有关机遇的名言,这是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的诠释,一种精神的提升,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经受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大洗礼,切切实实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3.交流,师生评价。

  4.大家都说得这么好,可见你们真聪明,个个都是最优秀的。苏格拉底临终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让我们去寻找心中那一颗——最大的麦穗,做最优秀的自己!

  5.课文已经学完,但我们对于机遇的思考仍在继续,请看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学习了《最大的麦穗》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将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我手写我心”。学完课文,相信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手中的一穗

  追求 把握

  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机遇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1篇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2篇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明白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苏格拉底是怎样要求他的学生摘麦穗的?

  二、 精读课文第二段:

  1、 他的学生们是如何去摘麦穗的呢?请你轻轻地读读课文第二段,然后静下来,细细地品一品,看看哪些句子比较有深意,你读懂了,用笔画画,再做做批注。

  2、 交流你画了些什么句子,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3、 结合学生发言,出示讨论以下的句子:

  ①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 指名读,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2) 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为什么两手空空?此时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3) 练习朗读这一句话。

  ②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 你有问题要问吗?

  (2) 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3) 那你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

  (4) 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5)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是他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呢?读一读,体会一下,在说的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词?理解之后再朗读。

  4、 再一次自己把课文第二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一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同时再次体会苏格拉底那意味深长的话!

  三、 精读课文的第三段:

  1、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

  2、交流你的心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

  4、师小结: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最后送大家两句名言,结束我们本课的学习。

  (1)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2)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查理 艮科尔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3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点击数:103

  案例评析:《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

  (江苏铜山 孙建锋)

  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我相信你们经过反复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约七八分钟后,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读书最棒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

  师:你就是咱们班读书最棒的?!

  生:是呀!(她摇动着两条羊角辫,显得信心十足。)

  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5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师:经过四遍读书的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些什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师: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师:体会得很准确。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孙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实践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三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佳!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些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评析: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3)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4篇

  最大的麦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3: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生5: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三、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更加更加自信。 今天,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四、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要抓住机遇)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5篇

  倪宗红(特级)《最大的麦穗》听课记录

  让哲理课充满“语文味”

  课题:《最大的麦穗》

  执教:倪宗红(特级)

  (说明:培训还安排有一项“跟一位特级进课堂”的内容(三天)。分成几个七八人的小组,安排到某位特级所在的学校(或单位)。我们分到的导师是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特级教师倪宗红。她原是学军小学的,师承唐淑华,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今年暑假刚到新岗位。按规定要听导师两节课,这一节是根据05年11月的录像整理的。觉得此设计对“说理性小品文”的教学有很大启示,尤其在“落实人文性,强化工具性,体现语文味”上更是一个超越,所以发于此,望能给予您启示。红色为听课时的即时感想。)

  一、课前活动。

  图片显示麦田

  1、一块麦田里有多少麦穗?猜,数字——你能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吗?(成语)

  2、一起走进麦地,仔细看一看麦穗(图片显示麦穗)。这一束一束的麦穗,看到最大的时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诉大家。图片:看一束束麦穗,认为找到最大的就站起来。

  3、你怎么没站过?站过了,怎么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选择及依据。

  一次也没站的,谈一谈想法。

  (即时感想:第一,学生手头没有文本,课前谈话环节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之意在于让学生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到“机遇”问题。其次,用“麦穗”作为活动的题材,有更贴近文本,降低难度,直观地理解麦田和麦穗渗透这一知识点等几个好处。)

  二、引题质疑

  1、介绍:带学生选择最大的麦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带学生做的。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故事,你想从中寻找什么答案。交流:为什么带学生找。记住“苏格拉底”。

  结果?

  怎么找?大?(板书学生的问题)

  2、自由读文,自己带着疑问读课文。大声读,反复读,读到老师喊停的时候。发教材。

  读完的站起来。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继续站着。

  3、梳理问题:通过读,明白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给学生的问题标上序号。产生争议。根据课文内容先解决怎么找,再解决为什么找?道理是最后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清晰了。

  (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未接触文本,不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导质疑,再发下文本,这种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阅读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梳理问题的同时也梳理了文本的顺序,按文本的顺序解决问题,体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三、研读理解

  1、苏格拉底要弟子们找的句子,读。

  2、弟子们怎么找?你找哪句。交流,正确定向。齐读。

  3、提问:弟子们看了又看,等了又等,找了又找,你说是为什么?(找最大的麦穗)

  4、找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错了吗?结果怎样?请同学读课文。

  5、你认为哪几句写出了事情的结果?读。告诉我们找的结果了吗?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推断有理)特别是哪个词告诉我们弟子们没找到(嘲笑),麦穗会嘲笑人?其实说什么?与其说麦穗嘲笑不如说自己嘲笑自己,这叫自嘲。

  6、练读,读出自嘲意味来。比他读得自嘲意味更浓的。(为他喝彩)

  上课时,老师也让大家选麦穗。当老师说放完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1:后悔。你能把这种后悔加到句子中读出来吗?(我听出你的后悔来了)

  生2:惊讶。放完了的时候,就如同苏格拉底洪钟般的声音。把这种“惊讶”的体验读出来。

  生3:遗憾。

  7、洪钟般的声音。意思。为什么?读出当头棒喝和感觉来。(齐读)

  (利用课前的情境,指导个性化朗读。并请注意老师提的要求是“读出体验来,而非“感情”,这一要求很有内涵。因为这是哲理性文章,语句难以读出“感情”来,老师就不提这一要求,从虽可见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二)体会哲理

  1、苏格拉底真的带他们找麦穗吗?是应该想干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2、他的话意蕴深刻,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多少?

  生1:要抓住时机。你的话中有一个“时机”

  3、组织交流:课文中没有“时机”。你从哪儿读出苏是在跟学生谈“时机”

  交流,小结板书:借麦穗跟学生谈时机问题。

  4、苏格拉底的话不但看哲学思想,还要看语言魅力。“两个未必”你读懂了吗?

  交流:第一个: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第二个:机会碰到也不能准确判断。

  5、老师明知如此,却要求“只许进不许退”,这个老师太苛刻了。是吗?

  生:不是,想告诉弟子,行进麦地就如行进人生。(为他喝彩)板书。

  6、领悟这个意思吗?把领悟到的东西读出来。是在让弟子们找麦穗吗?(是告诉哲理)

  7、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领悟到的东西。(用比喻的方法)

  8、交流点滴感悟

  关注抓住机会,机不可失。(巧妙利用评价,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本课主题——“机会”上)

  9、你有捡到最大的麦穗吗?你认为捡到的请起立?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捡麦穗吗?你认为手中握着最大的麦穗请起立。出示,引导读课文结尾。文章的哲理(二度呈现)。(目的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个性化理解机会。)

  小结:机会垂青于有追求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次读意味深长启示的机会。如果没有,思考生活中还有还有哪些可以争取的机会。评价: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你能不能去创造机会。

  四、结课,介绍苏格拉底。

  (1、一节课,将“机会的选择”这一主题深刻地进行了揭示。让学生体验到对机会不但要等待、把握、利用,还要自己去创造机会,课堂节奏快,密度高,目标达到成有深度。

  2、哲理性文章本身人文性(道理)就强,如何体现工具性,让学生在文本中有所收获,如何更有“语文味”,成为一堂不失语文味的哲理课,而不上成“思品课”?本课的设计具有示范性,听后觉得体现于以下几处。其一,用语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说,体现语文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其二,让学生梳理问题,体现对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其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时始终要求用文中的语言读给大家听,就是学文本的语言。其四,词句的解读落实上也有两处精心预设体现。“嘲笑”一点。自嘲与多元体验结合。读出体验与感受来,不要求读出感情,借文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不需要声情并茂。两个“未必”一点也是如此。其五,引导用比喻的方法写自己独特的体验,渗透于“写”这一“语文”的方式中。其六,教师在点评时注意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6篇

  教学目标:

  在潜心、感情读文的过程中寻找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真正原因,从而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名人简介,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问大学者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告诉我们做人应懂得谦虚!

  多么平常的对话,多么深刻的哲理,就是他,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诱,征服了无数年轻人.人们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苏格拉底的学生为荣。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智慧大师的学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整体把握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

  出示:

  麦垄 饱满沉甸甸

  挑挑拣拣 东张西望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错失良机

  指名读词

  2.你能用上上面的词语,将这个故事简单地说说吗?

  生回答(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到麦垄边,让学生摘一束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学生们一路上挑挑拣拣,结果是两手空空,这时他们才如梦初醒,原来错失良机.)

  三、精读课文,明白哲理

  1. 是呀,机会在哪儿呢,弟子们一定苦苦思索.在这个麦子丰收的季节里,他们一无所获,竟然没有一个人摘到一株最大的麦穗,这是什么原因,是地里本来就没有最大的麦穗吗?(不是)哦,有最大的麦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师生交流探讨, 读书分析

  ① 地里不是没有最大的麦穗

  l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扣住“大熟”,“沉甸甸”,理解)

  长得多好呀,个个都颗粒饱满,这其中怎么会没有一个最大的呢?你是一个聪明的弟子, 一眼就看出来了,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让我们感受一下麦子丰收的景象吗?

  (生感悟,再读)

  你真好,仿佛看了到满眼的金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l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生理解,师圈出“到处”,“大”)

  一望无垠,密密层层,一颗颗鼓胀的麦穗晃着脑袋像是在说:“我是最大的,你们怎么没有看到我呢?你很会读书,找得很准.

  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l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为地里的麦穗是一个比一个饱满,一个比一个大,弟子们才会在麦田里挑得眼花缭乱。)

  还有吗?

  l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你读书多仔细呀,能从另一个角度,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找到麦田里是绝对有一个是最大的。

  过渡: 地里有这么多大麦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们没有找到.是他们找得不认真?(不) 从哪里看出他们在很认真地找,再去好好读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② 学生们不是找得不认真

  l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采得很认真,还在作比较。这是一群认真的学生。你还从哪些句子中看出他们是在认真地摘麦穗呢?

  l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也来用心地读一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现出学生认真的词语

  还有吗?能看出这群学生在找麦穗时其实很专注的!

  l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他们完全沉浸在摘麦穗的过程中,已走到尽头都不知道,他们是多投入啊!

  过渡:这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学生又是如此认真用心,投入地寻找,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请你仔细研读课文,用心去思考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可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③ 充分交流:

  随机出示,引读:(齐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这段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能读懂吗?联系学生是怎样摘麦穗,他们的想法说说你的理解(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l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开头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不在你经过的路上,不在你的眼前出现。正如狄更斯所说,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l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联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理解)

  l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虽然也在认真地挑选麦穗,但由于眼界不开阔,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会面前,缺乏敏锐的判断力,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因此,最后两手空空。)

  你理解的很好,还有谁想来说说苏格拉底的这段话非常有哲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 联系实际,揭示道理

  苏格拉底把学生带进麦地,并不是要他们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而是去收获一个人生道理。齐读最后一小节.

  这里,把“人的一生”比作在麦地中行走,“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之处?

  (相似处:麦地里有许多麦穗,就像人的一生中处处有机遇;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从不会出现两次,进入麦地,只许进,不许退,错过了颗粒饱满的一穗,就再也摘不到了;麦地是有尽头的人的生命也是有尽头的。)

  (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

  你想的很深,老师也有同感.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最大的一穗”指人生的理想或目标。)

  l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引导:你听说过这样的人和事吗?(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引读: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小结:是啊!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有时,一句名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名言佳句,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四、小结全文

  1.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苏格拉底一样对机遇发出这样的感叹,课前,

  老师请大家做个有心人收集一下.

  交流: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 ----托马思·莫尔

  2.总结:让我们记住哲人的话:握在自己手中的,才是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说课 第17篇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定夺”的意思是。(1%)

  ①决定取舍;②决定夺取;③一定夺取。

  2.为短文中的词语找意思相近的成语。(4%)

  两手空空—— 东张西望——

  不失时机—— 如梦初醒——

  3.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5%)

  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2%)

  5.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线画出来,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精简1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精选15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第1篇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f&aacut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简8篇)

锡林郭勒大草原(精选8篇)锡林郭勒大草原 第1篇  教学内容16 第 2课时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

《回顾·拓展二》教案(精简4篇)

《回顾·拓展二》教案(精选4篇)《回顾·拓展二》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善于和同学分享读书学文的感受,提高表

《姥姥的剪纸》课件(精简17篇)

《姥姥的剪纸》说课(通用17篇)《姥姥的剪纸》说课 第1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第

随文识花,因文爱花——《广玉兰》谈(精简14篇)

随文识花,因文爱花——《广玉兰》谈(精选14篇)随文识花,因文爱花——《广玉兰》谈 第1篇  随文识花,因文爱花——《广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