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精简15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精选15篇)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

  【教学实录】

  一、学法引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两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和《学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教师板书)

  生1:读正确、读流利;(板书)

  生2:结合注释读懂;(板书)

  生3:明白文中道理。(板书)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矛与盾》(生随师书空写“矛”和“盾”)

  师:大家齐读课题。

  生:矛与盾。(齐读)

  二、初读文本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你读不准的字音。(多媒体出示课文,配古筝曲范读。)

  师:请大家抓紧时间,自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读?(教师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是第一个站起来读课文的人,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

  师:很好。大家既能说出不足,又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希望下一个同学再读的时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谁想读?(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真好!尤其是“……何如?”一句,读得有古文的韵味。谁还想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三、读懂文本

  师: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谁能用书中的话说?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板书:矛之利,于物无不陷;盾之坚,物莫能陷。)

  师:真好,看来你读书时用心思考了。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呀?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东西教能穿透;我的盾非常坚硬,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他说得对吗?

  生:对了。(七嘴八舌)

  师:这里的“陷”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生:是穿透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下注释写着呢。

  师:好,就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一句一句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学生自学)

  师:学完了吗?

  生:学完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指名说)

  生:从前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师:真了不起,自己说能读懂文言文。谁还想说?(再指名)

  四、动画配音,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不但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读懂,真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齐)

  师:播放动画片。

  师: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这个动画片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矛与盾的故事。

  师:是的,遗憾的是这个动画片没有声音。你们愿意弥补这个不足吗?

  生:愿意。(齐说)

  师:好,请大家对照画面,试着给动画片配音。同学们可以独立配音,也可以找你喜欢的同学合作配音。(动画循环播放,学生练习配音。)

  师:谁愿意给动画片配音?(指一名学生)

  生:从前,有一个大汉到市场去卖矛和盾。这市场可真热闹,一会就围上来好多人。他对大伙说:“你们看看,这个盾多结实呀!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盾,什么东西都穿不透它!快来买呀!我这儿还有一支矛,你们看这支矛多锋利,还发光呢,再结实的东西它都能刺破,不信,你试试。”这时候,一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什么也说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

  师:怎么样?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他配得挺好的,说明白上故事的意思,还能加上自己的话。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

  生:我觉他配得不够好,有的时候画面和声音没合上。

  师:是有一点。希望下一位同学注意这一点。谁还愿意配音?(请合作的学生配音)

  师:先介绍一下你们的角色。

  生1:我是楚人。

  生2:我扮演观众和提问题的人。

  生3:我是旁白。

  师:好,开始吧。

  生3:一天,一位彪形大汗来到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对着围上来的人说。

  生1:你们看,这是世界上最结实的盾,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把它刺破。我这儿还有一支矛呢,看多锋利呀,再结实的东西都能刺破!

  生2:真有那么利厉害吗?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生1:啊……这……(扮有掌声)

  师:有的同学已经为你们的表现鼓掌了,真好。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是用自己的话给动画片配音,我们再用课文给它配音,好不好?

  生:好。

  师:请大家先再下边读读读课文,争取把它背下来。

  师:谁愿意用课文配音?(指名)

  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了不起,虽然不熟练,但你是第一个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学。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学请起立,人们一起给动画配音。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说“其人弗能应也。”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用那支矛去刺那个盾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1:盾被刺破了,说明矛锋利。

  生2:矛的尖弯了,说明盾结实。

  生3:盾和矛都坏了,说明个都不好。

  师: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情况了?

  生4:盾和矛都完好无损,这说明矛不利。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两个都完好无损,说明两个都不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好的矛能刺破盾,好的盾能挡住矛面,而这两个现象都没出现,所以说明两个都不好。

  师:有道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下节课,我们就这个问题开一个小辩论会。

  五、写中明理

  师:通过讨论这个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这件事有更深的感悟,你可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也可能有一些话想对楚人说,还可能有一些话想对自己说,现在就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写话。)

  师:写完的同学,请你大声地读出来。

  生1:我想对楚人说:请你以后说话的时候有点分寸,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师:你是让他吸取教训,是吗?

  生1:是的。

  师:老师想代他问问你,他犯的是什么错误?

  生1:他说大话,自相矛盾了。

  师:你的看法真准确,老师替楚人谢谢你。(板书:夸大其辞 自相矛盾)

  生2:我想对楚人说:卖东西要讲信用,你的矛和盾不可能都是最好的,你骗了顾客,就算你的买卖成功了,也不光彩。

  师:你不虽小,可是你的话却很有分量,你在告戒那些商人要讲诚信。

  生:……

  师:老师也有话要说,同学们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引用两句名人名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齐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把好和坏协调起来是一件最难办的事——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它们却常常结合在一起——那里面有忧伤也有快乐——在看见恶的地方,我们也应看到善

  ——泰戈尔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自相矛盾 言过其辞

  盾之坚,物莫能陷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总目标中对文言文作出说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鉴于此,张老师本课的教学中主要关注两点:第一,关注兴趣:第二,关注学法(尤其是读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让他们喜欢文言文比什么都重要。培养兴趣,张老师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故事,给动画片配音等,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文言文,也就是说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其次,把学习文言文由外在的引导转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主要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本身内在的价值:文言文句式上和音调上的独特的韵律美是现代文所不具备的;文言文中有趣的故事发人深醒的道理令人回味无穷。只要让学生认识、理解、体会这些,学习文言文就会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在《矛与盾》的教学中给动画片配音这一环节主要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设计的,学生因为喜欢为动画片配音,所以积极的读书,主动地背诵,在活动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新课程标中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小学阶段我主要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这一目标主要是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张老师注重设计学生的读书活动。读书分层次,每一次读书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三、读写结合,巧示寓意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而张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写话活动,学生选择的范围广了,可以说明白的道理,也可以写想对楚人或自己说的话。 学生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本课在“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上做教学观摩,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审核,本课被确定为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课程)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2篇

  一、【课题】《矛与盾》(九年义务制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 能借住注释读懂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能说出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那里

  2、 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学会“鬻、盾、誉、吾”等生字

  四、【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五、【教学课型】开放性、启发性

  六、【教法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提问法,启发法 学法:语言品味法、感悟法

  七、【教具】

  模拟道具:矛和盾

  ppt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寓言故事啊?

  同学:有。

  老师:有哪些?

  同学: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老师:看来大家以前都学得不错,那通过以前学得寓言可以看到寓言有哪些特点?

  同学:寓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那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矛与盾》看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二) 默读课文,并注意文中的注释和注音

  矛(máo) 盾(dùn ) 鬻(yù) 誉(yù) 吾(wù)

  (三)闭上课文,回忆课文中的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四)理解课文意思

  先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4、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五)整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六)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个现代版的《矛与盾》

  老师旁白:楚国有一个人,拿着他的矛与盾到集市上卖

  同学甲(表演楚人):举着道具(盾)吆喝,说:我的盾是世界最坚固的,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 它。举着自己的矛说:“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同学已(表演路人):用你的矛去穿你的盾,会怎样?

  老师旁白:那个人不能回答。

  (七)评价学生的表演:表演的惟妙惟肖。

  (八)通过学生的表演,同学觉不觉得那个买矛和盾的人很可笑,为什么可笑?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九)道理: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十)根据老师对文章的划法,大家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正确停顿,再体会一下文章的内容。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写一篇小日记

  九、【板书】

  盾: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矛:利,与无物不陷也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种故事内容虽然短小,但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这是什么故事?(寓言故事)同学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看图说故事名称。说说其他故事的名字。(生抢答。)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矛与盾》。

  2、老师板书课题。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师: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25课,自由读课文《矛与盾》,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 没 有?

  师: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听别人读,好吗?

  4.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5.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交流。)

  5、师:文中有两个同音字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指名板书:鬻、誉

  6、楚人是怎样誉他的盾和矛的?我们也来当当楚人。先誉誉你的盾。(指名读。)

  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7、师: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试着读读这句话。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8、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9、用古文夸完了,我们再用白话文夸夸吧。(指名回答。)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到底是买矛还是买盾呀?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5、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16、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

  、四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请你给他讲讲道理。大家走散以后,这个楚国人会怎样?

  2、师:我代表那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五、作业

  1、背诵《矛与盾》。

  2、自由结组,演一演《矛与盾》。

  八、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自相矛盾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4篇

  《矛与盾》评课稿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孙静的《矛与盾》

  今天上午听了孙静老师的一节课,同样是《矛与盾》。

  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出人意料的,孙老师把课堂设计成了一个大集市,通过让学生表演卖矛与盾的过程,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表现得很出色,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给听课老师的震动非常大。自己也颇受启发。

  不过课后的评课对这节课却产生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错,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这样上行吗?”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最大的争议就是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文本,学生是用白话演的这则寓言,所以开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没有看课本,感知文本。我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这样解决: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演。中间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演绎,提炼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我是非常欣赏着节课的,孙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中尝试让很多人不高兴,虽然这中尝试不符合现在学校统一的要求,虽然这种尝试受到大家的质疑,但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那时,我想所有人都回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5篇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想通过多读、多背、多说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寓言意思,水到渠成地得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既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又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在读中明理,又能联系实际,从中懂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古文朗读方法,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想问同学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学过那些寓言?

  生:(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2、师:你能就其中的一则寓言,告诉同学们它蕴含的道理吗?

  引出:(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3、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再学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25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

  师:板书课题:矛与盾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引出:(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矛和盾都是干什么的?)

  教师介绍,强调这是作用相反的两件兵器(为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打下埋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领读。(注意:语气、语调及节奏)

  3、熟读成诵:大声自读、展示读、学生领读、齐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读通,读熟,熟读成诵。

  三、自主学习,细读感悟。

  1、 自主读:小组内理解寓言意思(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寓意。)

  2、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提出不懂和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4、结合注释理解寓言的意思,感知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耀说:“我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物体也不能穿透。”)

  这时老师拿起板擦说:“如果老师手中的板擦,就是这个楚国人卖的盾。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右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盾,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夸他的盾非常坚固···········(出示板书:盾--------坚固)

  (2)、好!他的盾这样坚固,他的矛又如何呢?我们一起看第二句: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物体都能穿透。”)

  这时老师又拿起粉笔说:“如果老师手中的粉笔,就是这楚国人卖的矛,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左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矛,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的矛非常的锋利··············(出示板书:矛---------锋利)

  (3)、这时有人说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穿你的盾,怎么样?”)

  (4)、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人无话可说了。)

  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共同总结: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包括他锋利的矛)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包括他坚固的盾)”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5、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6、我们已经理解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从中领悟了蕴含的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吗?

  好!这就是老师作业超市其中的一道题,请同学到老师的作业超市去逛逛吧!

  四、作业超市

  1、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或写在日记本上。

  2、用规范钢笔字,在练习本上背写这则寓言。

  3、跟据这则寓言画一幅漫画

  4、写一写,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或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5、课下积累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 坚固

  ?自相矛盾

  矛锋利

  实事求是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6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动画导入课文学习。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轻松一下,看一个flash。(播放课件中的flash,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生观看课件。

  2、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你们知道它讲的什么意思吗?

  自由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3、师:这个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自相矛盾”。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

  根据课前预习,介绍韩非子的资料和他的论著:韩非子:(公元前280——前233)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4、师:你们觉得要学习古代的文言文寓言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谈谈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

  师归纳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读通课文——弄懂文意——反复朗读——理解寓意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从同学们的表现中老师感觉到了你们学习课文的急迫心情,现在我们就去读一读“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的原文吧。

  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谁想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生2、3名读课文。

  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谁能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进行评价:从朗读的流利程度、断句是否恰当、停顿是否合适、重音读出来没有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文章的节奏。

  师:你们觉得这篇文言文在朗读时它的停顿和重音应该怎样处理呢?自己画一画。

  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铅笔在书上画出相应的停顿和重音。

  师引导学生汇报:(1)谁来说说读课文时你是怎么停顿的?(生自由汇报,师归纳,并出示相应的课件。)

  (2)这篇短文中,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字的重音呢?(生自由汇报,师归纳,并出示相应的课件。)

  4、师播放朗读课件:课文的停顿和重音大家都掌握了,咱们来听听怎么读会更好。

  师鼓励学生读:还想读吗?你自己再好好多读两遍。

  三、质疑问难,重点点拨。

  1、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师:同学们,文章我们读过很多遍了,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把理解的内容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2、师引导学生汇报关于课文的理解,恰当归纳。

  生2、3名回答补充: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3、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重点句子: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引导:谁能读出他卖矛和盾时说的话?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语调读?

  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模仿朗读。

  师板书,课件出示(1)(2)句,引导学生对该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并再找同学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在感悟朗读的同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这是这个楚人在夸耀自己矛和盾的话,所以应该读得骄傲一些、夸张一点。

  师: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楚人吹嘘自己的矛和盾说的话,那么如果你是街上的围观者,你会如何反驳他呢?

  生:如果我是围观者,我会说:“……………………。”(1、2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书中的围观者是怎么反驳他的呢?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板书,出示第(3)句话,引导:刚才这位同学把这句话的语气、节奏都读出来了,大家看看文中的插图,猜猜他刚才可能是模仿哪一位围观者说的话?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说出来的话也不会一样的,你们能试着体会朗读吗?

  生练习模仿不同的人物语气读,并说说的自己的见解,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读。

  4、师:很好,大家在自己的朗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悟,读得很精彩,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一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短文。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

  1、师;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他可笑在哪里?帮他总结一下教训好吗?

  生自由交流对寓言的理解。汇报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2、师归纳学生的理解,点拨、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板书:实事求是)

  3、师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内容演出来:今天我们合作很成功,同学们在课堂中也表现得很棒。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愿结组表演,同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进自己的一些其他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更丰富。

  生自由组合小组,练习表演,表演时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师巡视指导。

  选择生1、2组表演。表演完毕后点评。

  4、师相机总结并鼓励学生多积累:这个愚蠢的楚国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笑话,也留下了一个人生哲理,我们说话、做事可不能自相矛盾呦。像这样的的寓言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刺

  ?

  利 坚

  实 事 求 是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7篇

  信息技术是推进现代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远程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有效整合资源,应用于教与学中,能优化教学过程,显化教学效果,现就《矛与盾》一课为例进行课堂设计说明:

  《矛与盾》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二十六课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在教学这一故事时,我旨在研究如何充分地整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 博采众长

  初备这一课,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参阅了几篇不同的教学案例,博采众长,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计划。为了教学的需要,我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了“媒体播放”、幻灯片、flash等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环节。

  我首先在ip接收资源上(路径为:专题教育——文学修养——儿童故事大观)下载了《自相矛盾》一故事,然后我又下载了《矛与盾》演示课件(含ppt演示文稿、flash书写示范、flash动画配音范读),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最后自己动手用纸板做了矛和盾的模型。

  二、利用资源 优化过程

  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语文课堂,定是一个兴趣盎然、学玩结合、轻松活泼的课堂。

  (一)、复习导入 揭题设问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寓言故事,你能给大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吗?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谁能总结一下寓言的特点?(小结:借助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让人们获得教训。)

  3、(课件1):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矛与盾》跟以往所学的不太一样,它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矛与盾,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指图说明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简单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4、矛与盾又各是拿来干什么的?这则语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习 心中有数

  师:《矛与盾》这则寓言是文言文,语言文字深奥难懂,谁能快速浏览预习部分,找出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课件2: 读读(课文)

  看看(注释)

  想想(意思)

  (三)以读打擂 掌握梗概

  师:(课件3)下面我们首先来读读课文,听老师范读一次等会儿请你们评价。

  小结:初读课文应该做到什么?(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指名朗读,师:谁来读读全文,超越老师好吗?评价:读书真认真,读得这么好,是因为平时功夫下得深啊!

  (四)班级互动 提疑合解

  1、小组自学全文,提出疑问,合作解决。要求: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看看注释或者结合课外资料,想想每句意思的方法,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地方,可在书上做好批注。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1)师:学懂了哪句就汇报哪句,还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2)着力解决:物指什么?“其人弗能应也”是指什么?

  动脑筋,想一想:可能是谁,他可能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

  3、想象说话

  (3)师:你会怎样劝解楚人?

  (4)相机评价:你的见解真是与众不同。你真会动脑筋,合作学习真有效。

  (五)动画配音,训练思维

  师: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记住这个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进行一个故事大王比赛的活动。老师给大家看一个《矛与盾》的动画版,可惜没有声音,看谁讲得既生动有趣,又惟妙惟肖。

  (六)练习小结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知晓寓意。

  故事教会了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课后广泛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

  2、读进去,又想开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组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三、实践反思 认识提高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或许缺乏创新意识。我的初衷是让大家明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很轻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远教资源,不是简单地直接就将资源搬上课堂,这中间还应该有一个整合和创新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的重难点问题。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8篇

  说教材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25课的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课文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困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课文用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课文的语言为文言文,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是一篇工具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文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理解故事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寓意是本课时的难点。

  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读、议、写、演、观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我从图片引入,首先让学生认识与今天学习密切相关的两种古代兵器,由此导入课题。随之告之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语言。

  3、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句子意思。同时借助课件,通过自己表演,使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说揭示的深刻道理。

  4、最后,对《韩非子》和韩非子作简要介绍,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拓展。

  三、说板书

  板书两种兵器名称,卖矛和盾的人介绍的它们的特点,以及揭示的深刻道理。这样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9篇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0篇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矛与盾,出示图片。询问:有谁知道矛、盾分别是什么吗?来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这两种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试读,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3、组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句子教师指导读通读顺。

  三、精当讲解,读懂课文,明白寓意

  1、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了解大意。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当学生汇报到哪句,说出意思后就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列举生活中类似现象。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2、课外延展。

  《矛与盾》说课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晴之笔蕴含寓意。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重点是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首先创设情境,借用插图,将学生带到两千多年的集市上,教师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组织学生采取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读顺。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寓意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最后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积累,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本次教学,我还注重了以下两方面教学方法:

  一、尝试情境引领,感情朗读的特色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本来要读懂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又要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就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次课,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注重情境教学。入课时,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到那一群人当中看个究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启发学生以一个小商贩的口吻模拟现场。为了卖掉自己的矛与盾,想想楚人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在集市上吆喝吸引买主,吹虚产品的,然后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说到集市,孩子们都很熟悉,商贩们的嘴脸,更是活灵活现,创设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情境,让他们尽情发挥,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学生轻而易举地读懂了文言文,读懂了也就明白了寓意,能背诵了这样重点也就突出了,难点也攻破了。

  二、展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成功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走进课堂以来,我校一直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模式,颇有成效。本次课,我就向各位老师展示了这一成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就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较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本次课,无论是初读课文还是精读课文,就连积累语言这一步,我都力图创造自主学习平台,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充分对话,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2篇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一、导入:

  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看来,同学们有关寓言方面的真不少。今天啊,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寓言。

  说起文言文,同学们可能马上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两篇文章《两小儿辩日》、《学弈》。其实,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像《出师表》,《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等等,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矛与盾》就向我们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板书:题目

  二、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谁知道什么是矛?盾呢?

  矛和盾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手势),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呢?

  请大家打开书125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决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生读)字音咬得很准,谁还想读?不错。

  古时候呀,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在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古人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呀,往往会摇头晃脑,沉浸在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再试着读读,注意读出韵味来。

  请同学再读。

  3、我们学习文言文 ,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还要读懂,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谁能来总结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上下文

  (强调自读自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再去寻找帮助)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综合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三、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全文一共几句话?(四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生先读再释义)

  噢,我明白了,这个人在夸他的盾。

  重点解释“者”

  那,现在就请你来做一回卖盾的,夸一夸自己的盾吧!读第一句,师评价,这么夸,你买吗?(再读)一起夸?夸得好。“古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今有六二班同学卖盾,与王婆也不相上下,我看这盾啊,不愁没人买了。

  2、那楚国人又是如何夸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谁读懂了?(生读,释义)

  谁再来夸?

  夸得真不错。来,咱们再来给楚国人壮壮声势,请男生夸盾,请女生来夸矛,看谁吹牛吹得好!师读前面部分。

  3、同学们真会夸,现在呀,我已经被你们夸晕了,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买,我是买盾还是买矛呢?干脆,咱也动个心眼儿,先买了盾回去试试,如果真像他夸的那样好,我就再把矛也买回去,行,就这么定了。我可真要买了啊,我可掏钱了啊!(生谈观点)

  唉呀!说的太好了!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经过同学们这一咬文嚼字儿,一下子就看出了破绽。这个楚国人呀,太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了,夸着夸着,夸大发劲儿了,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这时候啊,他还不知道自己出丑了呢!让我们质问质问他,让他清醒清醒吧!来看第三句。(不同同学读)

  4、这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看第四句。谁读懂了?

  我们再来看看图,瞧瞧这位楚国人的样子,仅仅是“弗能应“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窘态吗?

  5、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第一句话的意思,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完整地叙述一遍?

  楚国人哑口无言,在声的人都笑了,同学们听了以后也都笑了,当然,这个笑呀,可不是认同的笑,而是什么笑呀?(嘲笑)。那我倒要问问你,大家在笑什么呢?(总结道理)

  (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自相矛盾,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在说话的野外应多斟酌,多注意咬文嚼字,这样才能避免尴尬的发生)说说学习收获。

  四、背诵小结

  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仅反这则寓言读通了,弄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却向我们展示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佩服文言文 的凝炼之美。(板书)

  同学们,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反复诵读,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最后,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教授的《心得全集》。在这部书里,介绍了于丹读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浅显易懂,相信同学们读后会有所收获。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3篇

  一、教学内容

  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5课《古代语言两则》之一《矛与盾》。(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以借助学习,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加上在第九册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然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尽量地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地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必要求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三、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有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面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面讲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寓言中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教学中,除了继续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是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四、教学方式的构建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明确学习方法

  1、师播放flash课件,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就此引入到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说说对于这个成语的出处和作者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这样的古代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即“读通课文、弄懂文意、反复朗读、理解寓意”的方法,并通过课件演示出来。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就此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体会理解怎样去处理这样的文言文的朗读的重音和停顿,在学生自读、自悟、自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并勇于汇报,师通过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节奏,加深学生的理解。之后,通过录音的范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阅朗读、展示朗读。

  2、在学生对于课文已经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先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再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使得学生的感悟会更广泛,在汇报的时候也更能够准确一些。重点理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三句话,使学生明确句子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较好地明白课文的内容,再结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抓住三句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物说话时的态度、语气、语调,模仿不同人物说话的口气来读,在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三)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相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进行评论,说说卖矛和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师相机点拨寓意: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2、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结成兴趣小组分角色表演,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4篇

  教材分析

  《寓言二则》是北师大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括《矛与盾》和《鹬蚌相争》两篇文言文。《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不是很活跃,北师大版以前也学过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强,乐于表演的学生不是很多,上课发言不是很积极。

  教学思路

  教材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凝练、精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去领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要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贪心的人,他从人家的门口走过,看到人家门前很好看,又有用的东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结果他没有摘下来,就被这家的主人发现了,逮个正着.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你还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带大家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与盾》。

  (学生以前虽然学过寓言,但是,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且进一步回忆寓言故事的特点。)

  二、板书课题 揭题激读

  1、板书:矛与盾

  2、齐读、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来干什么的 (刺),盾用来干什么的 (挡)。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简介:本文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师:好,现在我们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矛与盾》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读通读准

  1、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师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3、通读课文,畅谈读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觉。文言文读起来和咱们现在的文章比起来怎么样?(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4、师谈感觉:我其实和大家一样,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等我读了十几遍之后,已经熟能成诵了.现在我就把这篇文言文读给大家听。(老师朗读)

  5、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评)

  6、现在老师已经懂得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认为老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

  7、教师强调指出:不但多读,而且要结合文中的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请大家也试一试。

  8、学生再读文。

  四、自我探究,资源共享

  根据课后译文,揣摩句子的意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研讨,若在研讨时有问题或分歧,可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质疑。

  五,汇报交流,读中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时夸耀过什么没有 (没有)听别人夸耀过什么没有 (有能学一学他是怎么夸耀的吗?寓言故事中这个人在夸耀自己的什么 (盾),那现在就请你替他夸一夸可以吗?指名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矛,可惜口袋里的钞票不够,买什么好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我出出主意?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 子:你; 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 弗:不 ;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24、试背原文。

  六,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刚才大家背的这个故事,引出一个成语叫什么?(自相矛盾)后人呀,一提起这个故事就想起那个被问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的人。(示图),今天,这个人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里。

  2、角色对话,引导喻理:各位秀才,你们好,我就是当年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想当初,就因为我在市场上那一声吆喝,被人一笑就是几千年。害,这盾与矛,不卖也罢。可我怎么也想不通,我给自己的商品做广告,我错在哪啦?聪明的你们能告诉我吗?(生发言,谈卖矛与盾的人的错处)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做买卖就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夸大其词,还要注意点头策略呢。谢谢你们解开了我的心结。

  别怪我多事,我还想知道,在你们现代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人也做过像我这样的蠢事的呢?(生议论后逐个谈事例)

  卖矛人:呵呵呵,老朽我今天可没白走一遭啊,原来你们现代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人呢。同学们,你们可千万别重蹈我的覆辙,而遗笑万年啊。时间不早了,老朽我就此别过,请同学们好自为之呀。后会有期。

  3、师:听了刚才的对话,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谈收获,即明白的道理。并指名上台写。

  4.、总结。(师指板书)那么,生活中就让我们将这些付诸行动吧,让我们做一个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人。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编一个自相矛盾的课本剧,演一演。

  2、画一幅现代自相矛盾的漫画。

  3、背一背这则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一听。

  八、板书设计

  矛与盾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15篇

  一、说教材

  《古代寓言两则》是北师大版小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今天讲的是第一则寓言《矛与盾》。《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课文以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课文的语言为文言文,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是一篇工具性、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是教学的重点。弄懂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以及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指导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对寓言故事的特点有所了解,也初步接触过了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由于在上学期接触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且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本则寓言所讲的道理有了感性基础。本则寓言文字简练、生动,所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随班就读学生因其智力因素,对白话文的阅读都有一定的困难,对文言文就更加难以掌握,要求帮扶小组的同学和教师一起使其弄懂课文意思,对寓意有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定标——自学——导学——训练” 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力图体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朗读则是训练的主要形式。”初读——感知课文;细读——读思结合;精读——品评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以读为主线惯穿课始终,采取多种读的形式。教学中以读代讲、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寓意,感悟出寓言所托寓的道理。教法中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者。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间的双边互动式活动,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教学采用“读、明、思、讲、联”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适当讲解。:

  1、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力求在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2、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再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并在班中汇报。尤其是随班就读学生,他的理解能力受思维的限制比较有限,这时就需要帮扶小组的同学和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以达到读通课文,基本理解寓意的程度。

  五、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板书“寓言”,在学生齐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复习了解寓言的特点,然后水到渠成地导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明确课题之后,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分别是:矛与盾各是什么,干什么的?(出示图片,让随班就读学生理解指认这两样古代兵器)。这则寓言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安排学生分四步走:读通、读懂、明理、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读通:采用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相结合,务必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对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断句是否正确,因此,我为学生范读,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读画出节奏,掌握重音,而克服困难。读懂: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早已为学生熟悉,文后注释又特别清楚,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自学的方式来读懂课文。我安排学生先自学,找出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在小组里交流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及课文理解的重点,我安排了三个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体现对文中语言的理解。然后要求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第二个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明理: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通过插图上人物的表情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寓言的道理也就出来了,然后我告诉学生,“自相矛盾”也比喻语言与行动相抵触,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事例,让课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从而指导学生的言行。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这则寓言故事要求学生要会背诵,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我让学生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通过读、背、讲、演来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帮扶小组的同学和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引导,以达到读通课文,基本理解寓意的程度。

  (三)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成语,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伯牙绝弦课件稿(精简16篇)

伯牙绝弦说课稿(精选16篇)伯牙绝弦说课稿 第1篇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小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精简17篇)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精选17篇)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第1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

《三打白骨精》教案(精简13篇)

《三打白骨精》教案(精选13篇)《三打白骨精》教案 第1篇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  

《如梦令》教学反思(精简9篇)

《如梦令》教学反思(精选9篇)《如梦令》教学反思 第1篇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简12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2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