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实录(精选2篇)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 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的这一次上课经历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作家孙有田童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幅画面,那是怎样的?
生:夜晚,一位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听童谣。
师:幸福已写在你的脸上了。
生:我看见那个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听童谣,猜谜语。
师: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月光下,一位母亲在教着一个孩子知识。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师:月光下一对母子多么令人羡慕啊!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幅画面。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真深情啊!在你眼里美吗?美在哪里?
生:那么圆,把大地照得亮堂堂的。
师:清爽的美。
生:温馨的美。
生:幸福的美。
生:亲切的美。
生:自豪的美。
师:在这样的夜晚,有我们同学们说的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
师:在这样的夏夜里,作者又想起了他妈妈为她唱的歌谣、童谣,又一次想起了母亲为他讲故事,说谜语。就让我们听听动人的歌谣
二、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歌谣部分。
师:自己读读这两首歌谣。
师:谁为大家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亮堂堂”也可以读成“亮tāngtāng ”。
生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
生读“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用慧眼发现了这一段,说说母亲是怎么唱的?
生:深情地唱。
生:轻轻地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温馨的。
生:甜甜的。
师:和风——
生:凉爽的。
生:柔和的。
师:溪水——
生:流畅的。
生:清清的。
生:清凉的。
师:潺潺的。
师:轻轻的,柔柔的,充满深情,这深情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深情就是一个动作,你发现了吗?
生:“搂”。
师:这深情就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生读“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原来,母亲在唱歌谣中还包含着浓浓的爱意,暖暖的柔情啊!
生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从“芳香的音韵”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母亲唱歌非常动听。
生:美妙的歌声。
生:声音十分悦耳。
师:一起读这段话。
师:你一定能像母亲这样吟唱了。
生读两首童谣。
师:真动听啊,不仅带来听觉的感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自己再读读,肯定也拨动了你的心弦。
师:这动听的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生:母亲对孩子的爱。
师:你感受到了吗?
生:唱出了母亲天晚了还要洗衣裳。
师:唱出了母亲的勤劳,希望儿子也像自己一样勤劳。
生:唱出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
师:老师发现桐乡地图上画了高大的梧桐树,这也是桐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 第2篇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好听。
生:让人感觉很美妙。
生:能让人产生疑问。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课文,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送到段落中读读看。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lào)、“混”(hùn)的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
师:记忆力不错。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明白,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会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生:其实就是恍然大悟。
师: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
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我想问的问题是:母亲为什么唱歌谣?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
师在课题旁打“?”)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认真看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样启蒙“我”的?
生:母亲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我”的第一种启蒙方式。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提示“亮堂堂”后两个字在这里读成“阴平”更有味道。)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的吗?
生:想!
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乐曲《空》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学生陶醉其中)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生:我仿佛看到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听到了母亲那甜甜的歌谣声在耳边响起,整个院子都飘满了这美妙的歌声。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生:非常宁静,非常温馨。
师: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第一自然段)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那甜甜的嗓音。
生:更美的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感觉。
师:是啊,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师: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这里写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非常的动听。
生:母亲的歌谣,给整个小院带来了芳香的音韵。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么?
生:“芳香”一般说的是花草,而这里是说母亲的嗓音非常美,仿佛让我们都陶醉了。
师:你的理解真好!课前是哪个同学提的这个疑问,现在明白了吗?(生点头)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好吗?
(一女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入作者童年那温馨的月夜。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妙的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的童年生活更加美妙。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