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精简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精选13篇)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1篇

  1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0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七课《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但所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看课题质疑。学生围绕着拉萨、天空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有不少是值得研究的,例如:为什么不写西藏的其他地方,而只写拉萨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为什么那么美呢,我们的天也很蓝,为什么不像拉萨的天那么透亮呢?从这些提问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直指美的核心所在。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聊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查找资料,自己试着解决想了解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初读过后,我期待着第二天的语文课。

  课文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拉萨天空独特的“蓝”。第二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建构文本的意义。

  一、情境中体验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它的天空蓝得如何独特,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在低回的音乐背景下用自己饱含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我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凭借多媒体画面与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的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而到位的体验。

  二、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都在对话中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但对话的中心始终必须是学生。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课上我没有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天空蓝的句子,仔仔细细读一读,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在这里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适时点拨、激励,有效地煽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中,不断实践着思维的碰撞,不断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认识。

  本堂课还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引读、自读、范读、齐读等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悟,以读抒情。

  最后又一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拉萨不一样的天空,让学生在充分领悟了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进行了表达,在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中,感受到了学生对拉萨的向往和热爱,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转载自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论坛

  提供 张英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圣洁;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凝练,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纵观这第二单元3篇课文,都是写景美文,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思想感情,写法也相似。而《拉萨的天空》位于本单元三篇课文中的末篇,它已从学习知识转化为学习方法,因此教学此文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本课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预习时:让孩子根据预习导航要求充分地读课文;另外布置学生上网浏览、搜集有关拉萨的资料。第一课时首先揭题质疑:板书(拉萨),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于拉萨有了哪些了解呢?让我们先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出示一段拉萨的视频)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天空(课题补充完整)。接着初步感知: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教师范读课文,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生字词的读音及指名读课文反馈初读效果。然后整体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特点的词语,再与同桌交流感受。着重品读“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结合图理解“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最后指导写字。下面我主要就第二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篇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自己对美好的事物有热爱向往之情,善于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第二学段要求,我把“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学重点。另外本文的教学更多的地方重在感受、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所传递的情感。就感受而言,本文比较容易借助图片完成,难的是想象,是让学生做角色转换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尤其是第二小节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将“用不同形式地朗读来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作为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因此,我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感悟体验,拓展思维,突破重难点。

  2、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拉萨美,读中生情,激发学生对拉萨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等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一)、回忆“蓝”天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来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有名的“日光城”拉萨,看见了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湛蓝、透亮)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开始我就用优美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美妙的音乐声、精美的图画、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过渡:是呀,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那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这一环节,我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赏读“蓝”天

  【全国第八届语文教学年会上,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实践必须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在赏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再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文中的“不定点”、“空白”都具有开放性,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可以进行富有个性的开放性阅读训练。】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①声音真的能碰到蓝天,伸手真的能摸到蓝天吗?在拉萨,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可以碰到蓝天,伸手可以摸到蓝天呢? 这使我想起了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想起了寇准《咏华山》中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②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好像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好像能摸到蓝天。”

  a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b小结:(结合照片)我们南京的平均海拔是8.9米而拉萨位于海拔3658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这里的一切都被湛蓝所包容、所浸润。人们总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从海拔高度上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没有污染,没有噪音,生活在拉萨,生活在西藏,就是生活在天堂。谁能把这种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这一环节先让孩子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拉萨的天空很近,同时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通过练习学过的古诗加深体验,最后通过数字比较进一步感受到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

  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引导理解“掬” ——“掬”是什么动作?我们总是掬水洗脸,拉萨人真的每天掬蓝天洗脸吗?既然不是真的,那“这话”妙在哪儿?【可以理解为两点:第一,写出了拉萨的海拔很高,天离人们很近;第二,蓝天如水。】

  b【由此看来,拉萨的天空可不单单是美,而且还很奇妙】难怪人们要说这话真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

  【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一环节通过对“掬”字的讨论,感悟“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妙”的真谛。只有把握标准,将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语文学习,立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问才有“效”可言。】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①比较“纯净”“明洁”带给你哪两种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看图体会这对近义词,类似的近义词在这句话中你还能找到哪些?通过近义词理解“映衬”“越发”】

  ②通过男女生对读,体会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过渡:多么美的色彩呀——蓝、白、绿,相互映衬,蓝的更蓝,白的更白,绿的更绿,谁能把这独特的美丽画卷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③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把它存在自己的脑海中呢?试着背一背。

  【有效的问应该把握最佳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学生比较“纯净”“明洁”两种不同的感受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并根据近义词的相互性去体会,同法理解“映衬”“越发”,同时以对读的形式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再有感情朗读中形成整体的色彩美,最后诵读于心,加强积累,因为对于这样的美文,能否读好背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①在这片蓝天下你最想做什么呢?结合理解“神往”

  ②创设情境,引导读好“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

  a是呀,看着、想着,想着、看着,忘了时间,忘了周围的一切,这因为——(男生)“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b别人叫你,回答一声“来了”,双脚却不曾移动半分,这也因为——(女生)“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c来了,来了,脚步终于挪动了,双眼却仍然注视着蓝天,这还是因为——(齐读)“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避开琐碎的分析,教师创设情境体验“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的韵味。】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①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设想,怎么办?可以考虑:从“总是”这个词你读懂了怎样的信息?】这种蓝是不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的,春、夏、秋、冬都是如此,这就太难得了,太神奇了。如果你留意过南京的天空,你会发现它总是灰蒙蒙的,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表达向往,不满,希望皆可)“蓝晶晶”是蓝得发亮的样子,要读出那种感觉来!

  ②因为“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欣赏布达拉宫图片,瞧,(图)这就是布达拉宫,坐落在玛布日山上,他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叫——“依山而建”。【处理图面,将蓝色的背景去掉以体会句子意境】谁愿意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读出来?

  ③写话训练:

  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有了这蓝天,雪山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湖泊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草地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 。

  【教师有效设问,应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展开,将指导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提升的练习上,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拉萨天空是美的,在它的映衬下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然后通过写话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蓝天下拉萨的各种景色,从而进一步感悟拉萨天空的美。】

  (三)、呵护“蓝”天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面对湛蓝透亮的天空和蓝天下一切,你最想说什么呀?    

  (2)出示句子“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指名读。

  (4)讨论: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老师根据视频描述)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都把能来圣地看看布达拉宫作为一生最大的向往。他们常常走很远的路,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拉萨,表达他们的恭敬与虔诚。谁能带着这份恭敬与虔诚读好这一小节?

  2、拉萨犹如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我们轻轻拉开天空这窗帘,便可以欣赏到蓝天映衬下拉萨的迷人风光了。让我们一起,带着作者的情怀,带着圣洁的感动,把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读入心中,珍藏在心中。(配乐诵读全文)

  3、总结:拉萨的天空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我们不仅要赞美它,更要呵护它,让美永恒。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圣地的窗帘”的内涵,先了解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唤醒学生的认知。老师根据视频描述——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唤醒学生对语言的积淀,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和谐统一,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四)、捕捉“蓝”天(自主选择)

  ☆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做一份拉萨知识小报。

  ☆仿写家乡的一景(一棵树、一片草、一条小河……)

  【通过这一环节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真所谓是三分受益于课内,七分受益于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湛蓝 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 明洁 圣地的窗帘

  蓝晶晶

  【板书是微型教案,注重实和趣,帮助学生梳理整篇课文学习的知识点,升华情感。】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拉萨天空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的蓝和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和壮丽,从而产生对拉萨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拉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湛蓝、透亮、蓝晶晶、明净、纯洁

  3、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拉萨,感受拉萨天空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结合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学习其中夸张的修辞,体会人们距离天空之近。

  3、演一演“掬一捧蓝天洗脸”的动作,理解“掬”的动作以及蓝天的干净,强调用了比喻的修辞。

  4、解释“映衬”和“对照”,通过出示图片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这么美的地方同学们来了以后舍得离开吗?作者来了以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2、重点理解“神往”、“仅仅吸引”、“久久不忍移开”

  3、理解作者通过写看到天空以后的感受来衬托天空的美丽。侧面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拉萨的天空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三)学习第四段

  1、介绍布达拉宫,出示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蓝天下的布达拉宫更加雄伟壮丽。

  2、学会用“不管……总是……”造句。

  (四)学习第五段

  1、讲解: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是大家都来朝拜的地方,所以神圣。

  2、理解段落中的比喻句。

  三、小结

  说一说,你喜欢拉萨的天空吗?为什么喜欢?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词语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

  技能:学会“先总后分”结构的课文的学习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凭借课文语言、图片等体会美、感受美的能力。

  情意: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拉萨的天空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拉萨天空的美。

  对策: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

  教学难点:学会“先总后分”的学习方法。

  对策:先让学生找概括性的词语“湛蓝”“透亮”,再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学习,通过三方面来体会拉萨天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闯关游戏,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要和智慧鸟一起去拉萨看看,你们想去吗?(媒体显示智慧鸟。)

  2.智慧鸟喜欢聪明认真的小朋友,它为了来考考大家上节课学得是否扎实,准备了三道关,闯过了,就能去了,而且它还为大家准备了三份礼物呢!

  3.闯关游戏:

  (1)读准词语:湛蓝 映衬 纯净 雄伟

  透亮 对照 明洁 壮丽

  (读准词语后,取得第一份礼物:中国地图。)

  (2)在词语中找近义词:蔚蓝( ) 纯洁( )

  (找准后取得第二份礼物:飞机票。)

  (3)选词填空: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 )、(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填对后取得第三份礼物:照相机。)

  4.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就让我们先打开地图,找找拉萨在哪里吧。

  (媒体显示地图,找到拉萨。)

  5.我们就要坐飞机到拉萨了,请大家打起精神,准备起程喽。

  (媒体显示从上海飞往拉萨。点击拉萨,进入录象欣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闯关游戏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着好奇与兴趣,激发他们想学的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样“玩中学”的方式多方位地巩固旧知,将学生带入新的教学情景中,无疑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品读课文,品味“蓝”天。

  (一)把握总体,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刚才我们一起去拉萨游览了一番,拉萨的天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语最能概括描述拉萨的天空。

  2.学生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拉萨天空的蓝。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湛蓝 透亮

  4.读读句子,体会天空的蓝,天空的美。

  理解:比喻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把“天空”比作“蓝宝石”。

  6.指导学生朗读,读好“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让学生“游览拉萨”后,直接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概括描述拉萨的天空的词语,抓住“湛蓝”“透亮”这两个关键词语,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从整体上把握天空的特点。)

  (二)细赏“蓝”天,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真蓝啊,真美啊!老师刚才用智慧鸟送的照相机拍下了许多照片,我选了其中的三张请小朋友欣赏一下。请你们边读课二至四自然段,边欣赏照片,想想每张照片分别展现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绘的内容?

  2.学生自学,图文配对。

  媒体显示三张图片:

  3.相机交流:

  图片1——第二自然段。

  (1)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对拉萨的天空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a:“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感受到拉萨的天空很蓝,蓝得好象离人们很近,整个世界都被这蓝天包围了。

  指导读好“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b:“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感受到蓝天如水,纯净透亮。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感受到蓝天、白云、草地交相辉映,天空更加纯净明洁。

  指导看图理解“映衬”和“对照”的异同。

  指导读好“越发纯净”“更加明洁”。

  (2)美文诵读欣赏:请学生起来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上优美的音乐,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体味。

  图片二——第三自然段。

  (1)理解“神往”。

  (2)说说自己被这蓝天吸引的感受。

  (3)指导读好“让人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

  图片三——第四自然段。

  (1)看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完成填空: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 )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 )、( )。

  (4)简单说说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进一步体会这雄壮的布达拉宫有了这蓝天更加雄伟壮丽。

  (5)指导朗读,读好“蓝晶晶”“雄伟、壮丽”。

  4.拉萨的天空太美了,因为有了这独特的蓝天,拉萨才更是风光秀丽,令人神往。让我们放声朗读,将拉萨的天空的蓝传递到每位同学的心里!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在教学时,就是让学生看看图,读读相对应的文章段落,谈谈感受,理解好课文中的词句。与此同时,还有美文诵读欣赏,有自由介绍布达拉宫,放声朗读,抒发内心的体验,从多角度渗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由衷赞美,余韵袅袅。

  1.师引读: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

  2.理解:把“天空”比作“窗帘”。

  3.欣赏一组拉萨的天空的图片,让学生赞美这圣地的“窗帘”。

  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可以用歌声来赞美;可以选择朗读或背诵课文中的一段,用朗诵来赞美……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我就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将情感体验推到高潮,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内心体验。可以朗读或背诵课文中的段落,其实也是一种积累的训练,还可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就是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语言材料,融会贯通,最后达到学习并运用语言的能力。)

  板书:

  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评析与反思: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拉萨天空图”。

  拉萨是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地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地理位置,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设计了“闯关游戏”,让学生富有兴趣地巩固旧知,在通过三道关以后,就可以“乘飞机”飞往拉萨,去看看拉萨的天空。这里其实也是让学生进入课文,主动地学习课文。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总起,因此,我就让学生在自己读课文后,找到关键的词语“湛蓝”“透亮”,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拉萨天空的特点。接着再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通过三方面来分述,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我采取“图文配对”的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游览拉萨”的情景之中,带着一种欣赏照片的心情来品读课文,放手让他们自己和文本对话,积累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解“映衬”和“对照”的异同点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我采取的是结合图片,让学生从距离上来区分,天空和白云紧紧相依,相互衬托,用“映衬”;天空和草地两两相对,相互照应,用“对照”,这样学生就比较清楚的理解了,更能体会天空的美。

  新课程指出:三年级的学生要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还设计了“美文诵读”、“介绍布达拉宫”“自主合作朗读”,这些环节,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加强表达能力。

  这是一篇美文,所以从课开始到结束都应该是沉浸在美感之中,一开始的录象将我们带进一个美的世界,最后让学生赞美拉萨的天空就是对美的抒发和延伸。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抒情,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体验。课结束后,孩子们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受:“老师,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拉萨看看那里的天空!”“老师,你为我们配的音乐真让人感动,我觉得好象真的站在拉萨的天空下!……”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5篇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5

  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七课《拉萨的天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第二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地映照下越发纯净、明洁;第三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第四自然段写一年四季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也把布达拉宫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像圣地拉萨的窗帘。

  课文的语文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因此,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读好“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设计理念】

  细翻了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发觉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一共10条,其中1、2、3、4、5、8条是这样描述的: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2、3、4、5、8条,我发现: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画以及音像资料营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因此,我对《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作出下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轻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www.jing-luo.com)

  本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2.提供一些关于拉萨的资料,让学生办一个拉萨专题展。

  3.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www.jing-luo.com)

  本文转载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6篇

  教学目的:

  1、通过课下自己查寻资料,让学生对拉萨有一个初步了解。

  2、通过课上朗读,感悟拉萨的天空的自然美和朝拜者的形象美。

  3、通过课上分析,学习作者融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4、通过课上讨论,体会朝拜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拉萨天空以及朝拜者的描写,体会文本蕴含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朝拜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同学交流课下查寻的拉萨的资料,加强对拉萨的更多的了解。

  二、默读、速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全文主要描写了拉萨的天空和朝拜者。

  三、朗读课文分析感悟作者是怎样描写拉萨的天空和朝拜者的?

  (一)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

  1、多个形容词。如:湛蓝、深邃、鲜活……

  2、多种修辞。如:比喻、夸张、引用。

  3、利用通感。如:蓝得可以发出声音,蓝得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4、直接具体描写。蓝得纯粹,蓝得淋漓尽致,蓝得无拘无束。

  5、间接衬托。白云、草地、布达拉宫。

  (二)对朝拜者的描写:

  1、行动描写。如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

  2、神情描写。如满脸的沧桑。

  3、服饰描写。如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

  4、细节描写。如衣褶里雪霜搅和着的沙土。

  5、语言描写。拉萨!我的亲娘。

  (三)景物有什么特点:

  拉萨的天空湛蓝、清澈,能净化人的灵魂;天空下的朝拜者,虔诚、质朴,震撼人的灵魂。对藏族少年的描写,体现了文成公主在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体现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团结。人与景交相辉映。

  四、讨论为什么这样写?

  融情于物·借物抒怀

  自然环境衬托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的美好的心灵的和谐统一

  五、学生自主留作业:

  学完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学写两个比喻句;把课文背下来;做一份拉萨小报;仿写家乡的天空。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7篇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把握作者对拉萨的天空的蓝的描写以及对朝圣者的描写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拉萨的天空的蓝以及朝圣者的描写体会

  本文蕴涵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朝拜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内涵即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所带来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类型

  自读教学方法讨论,点拨主要教具

  1直接描写拉萨天空“蓝”

  2景物衬托朝拜少年:象征汉、藏友好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拉萨的天空》,拉萨那种独特的高原之美让美一个藏族儿女为之眷恋,也让没到过那里的人为之魂牵梦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王宗仁的〈拉萨的天空〉,看看这位在青藏高原生活多年的作家怎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拉萨。二学生朗读、思考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怎样描写的?讨论明确:主要描写了拉萨的天空,突出了它的蓝直接描写:

  1象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比喻)

  2纯粹的淋漓尽致、无拘无束3净蓝净蓝的发亮

  4可以发出声音(听觉),把你的视线凝结景物衬托:1白云2草地3布达拉宫4拉萨城三

  作者在描写蓝天时,提到了拉萨著名的景观——布达拉宫,两者互相映衬,(展示图片),说一说有关布达拉宫或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信仰的方式,藏族人民怎样表达自己的虔诚呢?——朝拜展示朝拜的图片(简介朝拜的过程)讨论:文章由描写天空笔锋一转,找出文章中对朝拜路上虔诚的信徒的描写,并说说这群朝拜者中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第四段的描写,是一个少年,表现不同,目的不同。含义:他心中想着汉藏民族友好的神圣使者——文成公主,按时着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永远藏在藏族人民心中,文章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8篇

  一、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凝练,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篇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第二学段要求,我把“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学重点。另外本文的教学更多的地方重在感受、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所传递的情感。就感受而言,本文比较容易借助图片完成,难的是想象,是让学生做角色转换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尤其是第二小节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将“用不同形式地朗读来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作为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因此,我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感悟体验,拓展思维,突破重难点。

  2、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拉萨美,读中生情,激发学生对拉萨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等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一)回顾生字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二)、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文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拉萨天空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四)仔细感悟文本,赏读“蓝”天

  过渡: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之外还有许多迷人之处。请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我感觉到拉萨的天空很清,“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师:引导学生做洗脸的动作,感受蓝天如水,洗脸舒服。生2:我感到拉萨的天空离我们很近,:“我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师:从“碰”和“摸”字让我们想起了一首古诗《夜宿山寺》;。齐背古诗。生3:我感到拉萨的天空很美“在贴着山顶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在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师:是啊,拉萨的天空如果只有蓝色那将是多么单调,可是拉萨的天空一点也不孤单,在白色的云朵和绿茵茵草地的对照、映衬下显得更加的美,更加纯净、明洁。找近义词。

  过渡:多么美的色彩呀——蓝、白、绿,相互映衬,蓝的更蓝,白的更白,绿的更绿,谁能把这独特的美丽画卷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指名读。

  同桌对读。

  男女生读。

  师生合作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过渡:这湛蓝、纯净、明洁的天空使美丽的拉萨更加迷人。

  出示拉萨美丽景色的图片。

  师: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布达拉宫,还是多姿多彩的布达拉宫在蓝晶晶天空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过渡:这湛蓝的天空作者对他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生读。

  指名读。

  学生汇报作者把什么比作窗帘了。

  过渡:这宽大无垠的蓝天就像一扇巨大的窗帘,拉开她就是美丽的拉萨了。(演示幻灯片)

  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读。

  拉萨天空的蓝,拉萨天空的美,把我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肯移开,相信此时的你们,学了本文后也有新的感受,生交流感受。

  总结: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圣的地方,多么令人神往的土地,拉萨的天空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我们不仅要赞美它,更要呵护它,让美永恒。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朗读全文。

  写字。(欣赏了这么美丽的天空,接着我们享受写字的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7 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圣地的窗帘

  (板书是微型教案,注重实和趣,帮助学生梳理整篇课文学习的知识点,升华情感。)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9篇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16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www.jing-luo.com)

  本文转载

  江苏省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 张林

  [教材解读]

  拉萨在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拉萨全年无雾,日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本文既没有写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没有写精美的建筑,而是写“天空”,可见拉萨的天空一定有神奇之处。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如:对天空的蓝,用“湛蓝”、“透亮”、“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描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拉萨天空之蓝再现在人们的眼前。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拉萨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西藏。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拉萨所在的位置)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一下子将学生的心带到了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7、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拉萨的天空------------)

  二、精读课文,感悟拉萨天空之美。

  1、过渡:拉萨的天空究竟是怎样的湛蓝、透亮?让我们闭上眼睛,乘坐飞机前往遥远的拉萨——

  (1)拉萨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让我们尽情欣赏拉萨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一组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拉萨天空的美景。学生边看边赞叹——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太美了!可谓触景生情,情不自禁。)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导想象:小游客们,站在这湛蓝透亮的天空下,你最想做什么呀?

  (2)出示第三自然段:快速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你这样的心情?(板书:让人神往)

  (3)指名读:谁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告诉大家?师评议:啊,这天空可真蓝!把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呀!你都不忍心移开你的目光了!)

  3、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神奇的天空啊,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久久不忍移开,可是,让我们移不开目光的又何止这些呢?拉萨的天空那么美丽,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四自然段,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b学生交流。

  c出示图片,小结:你们看,天空多蓝啊,好象眼前的一切都被这蓝色包围着,浸润着,蓝天离我们显得那么近。

  d指名读。

  ☆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这话”是什么话?从“这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蓝天真能洗脸吗?“这话”妙在哪儿?

  b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你有什么感觉呀?

  c是呀,但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话这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谁来和他比一比!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b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会有些什么呀?

  c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习,指名读。

  d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三自然段)。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

  b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指名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c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出示卡片)你们看,它耸立在山顶之上,头顶着蓝天,你有什么感觉呀?

  d朗读指导: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4)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小游客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

  (3)齐读。

  (4)讨论:你知道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齐读。

  三、诵读课文,传达拉萨天空之美

  1、创设情境,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拉萨,欣赏并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游客要去拉萨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拉萨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呢?你可以选择一部分向游客做介绍。先自己准备一下。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

  (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对听课教师(游客)做介绍,这实际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但这远比单纯的背诵课文要生动得多。同时,这也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安排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课后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仿写家乡的一景……)

  (自主选择作业,是为了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大家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目的。)

  【板书设计】

  湛蓝

  7、拉萨的天空  透亮

  让人神往

  [自我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课始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

  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www.jing-luo.com)

  本文转载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10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

  1.昨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来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了美丽的拉萨。(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拉萨的天空怎样?(蓝)

  2.今天,让我们再离他近一些,好好的感受这片蓝天。

  二、赏读

  1.打开书本到36页,自读课文1、2两个小节,什么地方特喜欢,你就多读读。(生自读)

  2.交流,你喜欢哪儿?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1)那里的天空总是湛蓝、通亮,好像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a.出示这一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很美?点出通亮、蓝宝石。

  b.湛蓝的意思:怎么样的蓝叫湛蓝,课前查过“湛”的意思吗,

  你们看(出示宝石图),这是一块湛蓝的宝石。那湛蓝就是——

  (水淋淋的、通明的,亮晶晶的,蓝得特别深,特别通,它把天空比作蓝宝石,天空就像蓝宝石一样美,而且还是洗过的蓝宝石呢)

  指导朗读“湛蓝”“通亮”。

  c.看,现在你们看到了湛蓝的天空(出示天空图)谁来读读这小节。

  指导读这一小节。

  齐读。

  还喜欢哪儿?

  (2)“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说说理由。

  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这两个词中包含着哪些意思呢?(没有杂质,干净,通亮)

  女生读,读出纯净明洁的美。(出示图片)

  慢慢的欣赏,读得慢一些,男生读。一边读一边慢慢的欣赏。

  (3)“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一起读读这句话,图(云雾缭绕),我们站在拉萨的草原上,你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人与天很近)

  (想对着高喊一声;只要我们喊一声,我们的声音一定也很纯净;传的很远,声音会很空旷,清悠悠,四面传;想到了李白的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拉萨很高天与人近,闭上眼睛,伸出手来,摸摸看。好像——

  (4)“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让我们试试,什么感觉?来,掬一捧蓝天洗个脸吧,什么感觉?难怪人们说:这话真是太秒了,这样的蓝天还有很多妙处:你能来说一说吗?

  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摘一朵云儿——

  渴了,——

  困了,——

  3.这样的蓝天你喜欢吗?谁来把刚才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指导读1、2自然段。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像。说你现在最想干什么?

  5.出示:拉萨的天空蓝的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神往这个词读得特别好,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呢?(不能到达却又另人向往,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指名读

  什么是久久不忍移开(联系课文内容)

  神往:是啊,在拉萨,见到如此明洁的蓝天,人的心情不自禁的的想要飞往那,灵魂向往着能接近那片圣洁的地方,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

  6.在这湛蓝通亮的蓝天下,还有一座令无数人神往的宫殿,那就是——(图)

  看着这幅图,你想说什么?(高耸入云、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文中是怎么写的?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

  在藏语中,布达拉宫的意思是菩萨居住的地方,它在拉萨人们心中是什么地位?正因为有了它,这片土地才被称为“圣地”

  许多人看不到布达拉宫,但布达拉宫头上那湛蓝通亮的天空是他们常常能够仰望到的,如果蓝天是一幅巨大的窗帘,当你拨开它,就能看到——看到——

  小朋友,此时,拉萨的天空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神圣的,圣洁无比的,令人神往的,神秘的,里面藏着无尽的秘密)

  三、延伸。

  一首歌动情的演唱着蓝天下这片圣洁的土地,歌中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播放歌曲)

  拿起书,那我们一起,带着歌者的情怀,带着圣洁的感动,把这湛蓝的天空读入心中——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11篇

  佚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七课《拉萨的天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第二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地映照下越发纯净、明洁;第三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蓝得令人神往;第四自然段写一年四季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也把布达拉宫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像圣地拉萨的窗帘。

  课文的语文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因此,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重点读好“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纯净”、“明洁”等词语,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设计理念】

  细翻了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发觉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一共10条,其中1、2、3、4、5、8条是这样描述的: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2、3、4、5、8条,我发现: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画以及音像资料营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因此,我对《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作出下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轻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老师游览过许多地方,去过秀美的江南,到过豪情的塞北,(边说边指地图上的位置)然而有一个地方,令我神往,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指到拉萨所在地)——它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我心中的圣地——拉萨。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用心去感受拉萨的天空。

  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齐读)

  2、拉萨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等我读完后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配音乐读)

  3、学生自由交流。

  4、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是擅于欣赏美的小行家,听一遍优美的语言就能带给你无限的遐想,读一读优美的文字一定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10分)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老师请同学来读,哪一组举手多就请哪一组。指名小组读,评价。

  3、大家喜欢拉萨的天空吗?那老师请你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读,体会体会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喜欢各自然段的分别举一下手。

  三、交流反馈。(这是全课的重点所在)

  (一)第一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2、这小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板书:湛蓝透亮)

  什么是湛蓝、透亮?(深蓝透明发亮)

  3、发现没有,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比作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洗过的蓝宝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是湛蓝透亮的)。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蓝宝石和拉萨天空的图)瞧,两者都是那么湛蓝透亮,美吗?

  4、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课件: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蓝宝石,但还不够湛蓝、不够透亮,这宝石是用清水洗过的吗?(重读“清水洗过的”)再指名读。

  5、为什么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呢?告诉大家,这和拉萨的日照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呢,因为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谁来读好第一个句子?(课件: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6、正因为如此,拉萨的天空才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谁再来读第二句,让我们看到总是湛蓝透亮的天空。(重读“总是”)。我们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自然段

  1、请喜欢第二节的读给大家听。

  2、谁来说说,这一节,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纯净、明洁

  1)书上哪个句子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是纯净、明洁的?生读。

  (课件: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2)(课件演示有了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的天空,有了河畔草地对照的天空)师略加讲解:在白、绿的映照下,显得完美无暇。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3)谁来读好这个句子?让人感觉到天空的纯净、明洁。

  3、这一小节,拉萨的天空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离天空很近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课件: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2)我们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在拉萨,我们现在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们伸出手,哇,能碰到蓝天了,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了,感觉怎样?指名说。是啊,多近哪,而那蓝天就像一池碧水,真是太美了,密老师带大家去掬蓝天洗脸,好吗?闭上眼睛,师范读。

  3)谁带大家掬一捧蓝天洗脸?指名读。

  4、喜欢这样的天空吗?是呀,这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

  (三)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第三节的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蓝得让人神往)

  3、我们一起看看这蓝得让人神往的天空。(课件出示拉萨天空的图片)

  4、刚才不少同学在看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画面,还不时发出了“啊”的赞叹声,你想说什么呀?指名说。你被深深吸引住了,从心底里向往那拉萨的天空,这就叫“神往”。

  5、所以,书上说——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6、来这里的游客回去之后,肯定在心里要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在向往着它。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四)第四自然段

  1、请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2、这一节告诉我们拉萨的天空总是——蓝晶晶的。

  3、见过布达拉宫吗?学生介绍,师给予补充。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古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宫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

  (课件出示有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的图,让学生感受一下,然后擦去蓝天,让学生比较)没有了蓝天映衬的布达拉宫怎样?(再恢复)所以说,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没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布达拉宫定会失去一半的美。

  4、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第五自然段

  1、喜欢第五小节的读一下。

  2、谁发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湛蓝的天比作圣地的窗帘。)

  窗帘有什么作用?(装饰美化房间)

  3、那这湛蓝的天空就是装饰美化圣地——拉萨的咯,多形象、贴切的比喻哪!我们一起来读读。

  四、进行审美欣赏,陶冶审美情趣。

  1.奖励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配音乐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闭眼睛欣赏。

  2.创设情境,配解说。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天空无与伦比的蓝,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

  刚才“拉萨的天空”是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想象的,现在老师让你们睁开眼,亲自去看一看——(教师课件出示美丽的图片和音乐,并伴着动人的屏幕解说,学生欣赏)

  过渡: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大家特别想说些什么,我把机会留给大家吧!

  3.请学生再说说感受,师相机评价并作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2.提供一些关于拉萨的资料,让学生办一个拉萨专题展。

  3.把这篇课文读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12篇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18

  巴城中心校 王家福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这篇文章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我们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全文作者是在写拉萨天空的特点——蓝。只是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其中1、2自然段是直接写天空的蓝,3、4节则是通过人们对天空神往,在蓝天映照下的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的描写突出了天空的蓝。面对这样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我该如何来引领学生揣摩其中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感受拉萨天空的那份蓝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道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画以及音像资料营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领悟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鉴赏、赞颂美的能力。

  课文第二自然中1、2两句话,可以说是全文最难理解之处,这两句学生理解了,教学下文就会水到渠成了。“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两句有着前后的因果关系,不能分开。正是由于“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让人感受到人离天似乎近了,而产生这一感觉的正是由于天空的蓝,由于蓝而产生近的感觉,作者才会产生那种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耳恭听脸的奇妙感受。于是在教授第二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拉萨的天空是那样的湛蓝、透亮,那让我们走进拉萨,去读一读作者笔下拉萨的天空吧!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这样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自己去寻找,喜欢就会有原因,于是再让学生讲理由。虽然学生讲出的理由仅仅局限于文字表面,比如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第一句话的理由是由于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只是简单的把这句话重复了一下。讲理由确实很难,有一位学生这样答道:“因为它太神奇了,所以我喜欢它。”这是一个契机,可惜当时我没有抓住。如果学生答到这,我趁势进行引导“同学们,想想看,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都能摸到蓝天。哎,你知道了什么?”(边做伸出手快要摸到的姿势边说)学生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天离我们是那么近。有了这近的感觉就好,此时此刻再出示一幅图片(一大片碧绿的草地被湛蓝、湛蓝的天空所包围),看了图片再来读,那份蓝,那份近也就自然的从学生的饱含激情的朗读中流露了出来。此时我再说:“哎呀!天离我们这么近啊!所以有人说(生)——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谁来把这句话读好呢?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全文最难理解的地方也就解决了。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心情入手。当学生学完了第二自然段后,有感情的朗读后,会有一种想迫切去看看拉萨天空的愿望。我这样问道:“拉萨的天空是那样的纯净、明洁,同学们,你们现在心里最想做什么啊?”课堂上反映很热烈,“我真想到拉萨去看看”,“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以后一定会去那儿旅游的”……我接着说:“你和人们有相同的感受,读读第三节,哪些词写出了人们的感受呢?”这样就很自然的把学生从课外又引进了课堂内,带近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让人神往、紧紧吸引、不忍离开”很快就被大家找到了,词找到了,再让学生来读好它们。为了回归到拉萨天空的蓝,我马上追问:“同学们,让人神往的是( )紧紧吸引你的视线的是( )不忍离开的又是什么啊?( )”孩子们连续三次齐声回答道:“是拉萨天空的蓝”。感受到这点后,那就要通过朗读,读出那份蓝。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环节“作小导游”,让同学们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听课的老师介绍拉萨天空的蓝。这是一个互动的环节,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用上了书上的优美句子,还有的结合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介绍的是那么的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对课文已经理解了。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www.jing-luo.com)

  本文转载

《拉萨的天空》教后记 第13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入种字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⑴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⑵品读比喻句。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⑶怎样读好这句话?

  ⑷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⑴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⑵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⑶全班交流品味,学生读句,谈体会。

  ⑷图片展示

  3、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三、品读模拟,拓展眼界。

  1、齐读课文,让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再次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蓝天。

  2、模拟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拉萨当地的导游,今天你要接待一批游客,请你着重带领大家欣赏拉萨的蓝天,并有机地介绍有关拉萨的其他内容。

  四、指导背诵。

  1、可提供关键词语,理清层次,逐步背诵。

  2、可借助各种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以境助诵。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

  圣

  地

  的

  窗

  帘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精简2篇)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通用2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第1篇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rd

《绝招》教学设计(精简17篇)

《绝招》教学设计(通用17篇)《绝招》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

放飞蜻蜓 放飞爱心----《放飞蜻蜓》第二课时(精简14篇)

放飞蜻蜓 放飞爱心----《放飞蜻蜓》第二课时(精选14篇)放飞蜻蜓 放飞爱心----《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1篇  教

七颗钻石 教案(精简12篇)

七颗钻石 教案(精选12篇)七颗钻石 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想像的作用,并试着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像

动物的“睡眠”(精简2篇)

动物的“睡眠”(通用2篇)动物的“睡眠”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