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娲造人》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女娲造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习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
《女娲造人》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加以理解并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3)阅读课文有所感受,并相互交流。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条理,了解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3)个性理解,互动交流,畅谈读文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女娲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2)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感悟世界因人而精彩,因人而充满生气,懂得要珍惜生命。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读懂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
2、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3、关键:自学为主,自读自悟,整体把握,品析细节。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体会女蜗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摘录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教师导言: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提出文巾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的景象。
神通广大:指本领特别高明,有着无所不能的力量。
生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充满勃勃生机。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3)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造人?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么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三个句子,了解女娲造人的原因)
②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结合学生的介绍,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14、17自然段内容,了解女蜗造人的过程)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了解女娲所造之人的特点)
(4)动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5~17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过程。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5~13自然段):写女娲用黄泥揉捏成人。
第二层(第14~15自然段):写女娲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
第三层(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将人分为男女,自创后代。
(5)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没有人类,女娲为了大地生气蓬勃起来,决定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她先是用黄泥掺水揉捏成人,由于工作太久,她疲倦不堪。后来她想出好办法,用枯藤搅泥浆向四处挥洒,泥点都变成了人,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最后,为了让人类绵延不绝,女娲将他们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世代延续)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序交流)
(1)对女娲的认识——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2)对写法的体会——想象丰富,刻画细致。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启发学生深入品析语言。而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材处理上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取舍,长文短教,抓住文中重、难点之处,集中力量,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在思维的碰撞中,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提升认识,了解作品的内容与写法,从中受到熏陶,并可学得表达方法,为创作奠基)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交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5*女娲造人
用黄泥掺和水揉捏成人
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聪明仁爱富有智慧
《女娲造人》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女娲.澄清.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1、激发和训练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方法】
1、复述法。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其视野,收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三.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四、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
《女娲造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4)
清晨,我们踏着满地的金黄,在瑟瑟的晨风中来到这里,开始我们又一个崭新的一天;傍晚,我们迎着醉人的晚霞,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在这无数个来来往往的的路途中,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能不能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呢,让我们来相互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资料)好,今天就让我们到《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中去看看女娲是怎样把人造出来的。(书写标题)
二、文本对话
1、个别朗读:(5)
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请同学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我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好,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请同学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1)
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们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将采取智力竞赛的形式,来一场超级小组的选拔,具体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⑴ 首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大组,在答题之前由每组为对方选择答题的符号,然后各组选一名同学来揭开题目答题。
⑵ 当该名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感到有困难时,他将有三种求助方式:从课堂上任意一个人那里获得少许提示;指定本组的一名同学替他回答问题;和组员讨论两分钟然后做答。每种求助方式只能用一次,用完为止。
⑶ 每组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本足不扣分但给对方组加100分。
规则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在进行超级小组的选拔之前,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仔细研读课文,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针对你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5)
三、问题探究
1、第一组问题:
好,时间到。在比赛之前,我希望听到同学们用充满自信的声音来回答我:你准备好了吗?好,超级小组选拔赛正式开始。首先请A组位B组选题。
(1)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人类诞生之前的世界的?可以借助这幅图片结合文中的语句来描述。(天上有太阳、月亮和行星,地上有山川草木,还有鸟兽虫鱼。)
(2)类: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是的,女娲造人的喜悦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无一不说明了,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充满了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能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共:女娲造人共用了几种方法?(两种:用黄泥揉团成泥人;用枯藤挥洒泥点,甩出小人。)
(4)创:女娲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创造人的?请结合课文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世间呢?)
2、第二组问题:
(1)风俗:将本文和课后所给的《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进行对比,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情节?首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两则短文。(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2)丰富: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请侧重任意一方面来具体谈一谈、(言之有理即可,但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示例: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3)特殊:课文中多次提到人类诞生之后称女娲为妈妈,作者这样写什么特殊含义吗?(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所以作者要将女娲塑造成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的形象来歌颂。)
(4)生存:女娲是如何解决使人类继续生存下去这个难题的? (把人分为男女,让人类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已延续下去。)
3、第三组问题:
(1)有人说:想像是人类最美的花朵。作家袁珂就采撷了想象这朵花,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使神具备了非凡的创造力,也表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同时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从中,我们明白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下面,通过这组必答题,来看一看哪一组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在此之前,先来总结一下分数。
(2)小猪: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和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3)眼镜蛇:在两分钟之内,根据大屏幕上所给出的图案说出你由此联想到的事物,每说出一种事物加50分。
四、总结(1)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无论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或是从猿人进化而来,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生命本身的就是个奇迹,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奇迹变为永恒。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慈爱、辛劳
女娲 母性 爱
勤劳、智慧
《女娲造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理解神话丰富奇特的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型及教学思路】
课内自读课文。
文章浅显易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文中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通过适当的拓展,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你们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你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走进前人奇特瑰丽的想象世界。
二、了解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1、比较阅读:
思考: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明确:
⑴ 造人的具体过程;
⑵ 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场面;
⑶ 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⑷ 作者的评述;
教师评价: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2、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喜悦感的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
教师提示: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又表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个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这篇神话描写的重点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悄悄进入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听听大神女娲的心声,想像她造人的辛劳与执着,听听人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欢呼,感受我们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⑴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⑵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⑶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想象力的训练:
从对女娲形象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高超的想象力。可见,想像和幻想是神话创作的灵魂。
借助想像和幻想,对女娲造人的情景做另一番合理的推测。
贴近生活,合情合理,不能胡思乱想。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及古人比一比。
分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7、你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吗?
学生议一议。
教师展示: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老师提供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短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五、感悟小结
同学们,无论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人类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女娲造人》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2)理解词语意思: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①女娲的智慧。
②女娲的仁爱。
四、课堂小结:
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女娲造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 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投影: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阅读、圈画、思考、归纳,做书间笔记。
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全班交流与讨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小结发言:借助想像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像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像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和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六、想象力训练
教师: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编的课文比一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准备发言,一人补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七、拓展延伸
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进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如上帝造人、古猿说、海像说、外星人说)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学生活动(略)
八、布置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再收集一些,作上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女娲造人》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探究女娲形象的意义。
3、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4、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
教学重、难点: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
教学建议:
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复述故事,并与课后练习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得对于联想、想象方法的启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具体分析女娲的人物形象及造人后的喜悦,来了解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温暖,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整体把握: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三、合作探究
思考: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2、分析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明确: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五、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板书设计:女娲造人、袁珂、非常孤独、池水照影、抟土成人
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1、女娲造人的情节是虚构想象的,因为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对人类起源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但又想探究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而奇特大胆的想象恰好是神话故事的一个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3、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女娲造人》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正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
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4、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5、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生: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
6、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生:男女结合
7、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①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②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③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口吻非常孩子气)
④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还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8、比较阅读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②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③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9、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生: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如:《夸父逐日》 夸父与逐日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