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桥》美术教案设计(精拣17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桥》美术教案设计(通用17篇)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篇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

  生:我见过天桥。

  师:天桥,过街天桥。

  生:夷陵长江大桥。

  生:我见过吊桥。

  师:架在……

  生:下面有水,在两岸拉起来的吊桥。

  师: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桥,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想想看我们在哪里见过,那里所说的桥不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生:在公园里的桥,它用来美化的,很精致的,也可以用来行走。

  师:你所说的是像桥一样的建筑物。

  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捐献骨髓。

  师:这个桥就不是我们常说的桥了,而是指便于沟通的人或者事物了。桥的意思是多种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桥》,(板书课题)这篇课文中的“桥”又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们来读课文。

  师:大家先不急。读课文就好像爬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需要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请同学们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解决。请同学们放开声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的认真,许多同学借助我们的小老师──字典来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法很好,希望能坚持下去。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我想请一位班上平时在朗读这方面锻炼比较少的同学来读文章的1~6自然段,你们说谁来?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

  师:他读的时候,大家听一听,他的第一个台阶上可没有,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要去帮助他,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一生读课文1~6自然段。

  师:不错。(学生齐鼓掌)同学们听了他读的,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他有一个字读错了。“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倒”是个多音字,它既读dào,也读dǎo。

  师:(板书“倒”)那你觉得该读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读dào。

  师:为什么?

  生:因为“像泼。”就是像泼水,不仅像泼水,而且像倒下来,

  师:应该读成“像泼。像倒(dào)。”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像泼。像倒(dào)。

  师:你再读一遍。

  生:像泼。像倒(dào)。

  师:还有吗?

  生:他把第四自然段的“有座窄窄的木桥。”读成了“肥肥的木桥”。

  师:应该读什么?

  生:应该读“窄zhǎi”狭窄的“窄”。

  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北面有座……”

  生齐读:窄窄的木桥。

  师: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还有吗?

  生:他在第六自然段掉了一个字。“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他把“地”读掉了。

  师:你来读一次。

  生读。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把文章读通了。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文章的7-14自然段。

  一生读7~14自然段。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生:第七自然段“木桥前,没(méi)腿深的水里……”他加了个“没有”。

  师:哦!这里有个“没(méi)腿深的水里……”读对了没有?

  生:没有。

  师:应该读什么?

  生:应该读“mò”。

  师:告诉他们,为什么读“mò”。

  生:“没(méi)”就是没有腿深,“没mò”就是刚刚到了腿那里。要是“没(méi)”就不能说明水的大,不能表现人们的惊慌。

  师:说得好,表扬他!

  生鼓掌。

  师:这个字也和“倒”一样是多音字,在这里读──

  生:“mò”。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遍。“木桥前──”

  生齐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还有问题吗?

  生:还是第七自然段,“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中的“站着”应该都是翘舌音。

  师:好,你来把第七自然段再读一遍。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读15~23自然段。

  一生读15~23自然段。

  师:一片白茫茫的……

  生:世(sì)界。

  师:世(sì)界?

  生:世(shì)界。

  师:你再来──

  生读23自然段。师重点正音“世(shì)界”。

  生:第15自然段的“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他把“得”掉了。

  师示意刚才朗读的同学再读一遍,生再读一遍。

  生:19自然段的“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他把“推”读成“拉”了。

  生:22自然段的“猛然间”他读成了“突然间”。

  生:他应该注意一下平舌音和翘舌音,比如……

  师:下次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别。其他同学也要注意。最后还有一部分,24~27自然段,谁来读。

  指名读。

  师:好,来看老师写这个字──(写“祭奠”)。我已经听到了这个字(指“奠”)的几个读音了。谁来告诉我们,正确的应该读什么?

  生:我认为它应该读。

  师:不是你认为,而是它应该读什么?

  生:它应该读diàn。

  师:“奠”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死了以后,有的人来祭祀他。

  师:祭祀他,祭拜他,就是“祭奠”。提示一下,“祭奠”的“奠”的这个里面有一小横。写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写掉了。

  师:“祭奠”的“祭”它上面的这个头要和谁的头分开?想想看我们见过哪个字的头和这个字的头很像的?

  生:观察的“察”,不要宝盖头,和它一模一样。

  师:还有没有和它很像的?

  生:登山的“登”。

  师:登山的“登”的头是怎么写的?(师板书“登”)是不是一样的?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在一起来把它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个同学读的情况?

  师:开来同学们读通课文这一台阶都做的很不错。在这篇文章里还有几个字要注意的,你们看老师写一下。

  师板书“狞”,生齐读。

  师:注意它是鼻音“n”,还是后鼻音。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有没有同学在读的时候,查了字典的,“狞”是什么意思?

  生:“狞”就是揪人的揪的意思。

  师:他把这个“狞”和“拧”弄混了。(板书“拧”)大家看看,这个字是──

  生:提手旁。

  师:对!要揪人肯定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而“狞”是反犬旁。它是什么意思?

  生:“狞”就是凶恶。

  师:那什么是“狞笑”?

  生:“狞笑”就是凶恶的笑。

  师:我们什么时候看见过狞笑?在电影里什么人狞笑?

  生:坏人狞笑。

  生:就是笑里藏刀一样的!

  师:你真会用词!就是笑里藏刀一样,坏坏的笑。看了就让人觉得害怕。我们古人觉得这种笑不是人该有的,是动物才有的,所以它是什么旁?

  生:反犬旁。

  师:在读课文的时候,还有一些字一定注意它的字音,如果遇到不懂的字词的时候,要记得查字典。

  师:刚才同学们通读了课文。这个时候请你在一次的读课文。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我们要流利的读课文了。在流利的读课文时,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第一,第二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开始!

  生读课文,找句子,做记号。

  师:刚才我们同学又一次的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下大雨了,老汉让别人先走,他死了。

  师:她把事情说了,前面是不是还要补充一点。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黎明的时候下着大雨,有一个乐于助人的老汉,站在木桥上指挥着他们安全走过去,最后他牺牲了。

  师: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篇长长的课文变成一句话,谁来试一试?

  生:他们那里发洪水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自己救了一百多号人。

  师:真棒!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汉,谁来告诉我,写老汉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七自然段到第二十二自然段。

  师:第七自然段到第二十二自然段是写老汉的。那么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的?

  生:七自然段以前的是写洪水爆发和人们逃难的。

  生:二十二自然段后是写,老汉为这一百号人牺牲了,洪水也退了。五天以后,有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一段简短的话说出来?

  生:第二十三至二十七自然段是写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后,他们来祭(zhàng)奠他。

  师:什么?什么?这个字(指“祭”)读什么?

  生:祭(jì)奠。

  师:这几段主要是向我们交代什么的?

  生:主要是交代那个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

  师:对在这里主要是交代那个小伙子和老汉是父子关系。至于文章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们下节课来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第二十自然段: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就是说明老汉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这个小伙子离开。

  师:你感到老汉很怎么样?

  生:这个老汉他很伟大。

  师:他舍己为人。你为他的行为感到──

  生:骄傲。

  师:那你就带着骄傲的语气读读看。

  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抓住了“用力”两个字,表示了老汉急切的希望小伙子能安全。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应该读重一点,突出老汉的心理。再来!

  生再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觉得读出了想表达的意思没有?

  生:读出了!

  师:好,再来一遍!

  生再一次读第二十自然段。

  再请一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他们比较一下,谁读的好?

  师:那我们就像他一样来读这一段,读出情况紧急,老汉急切的希望小伙子安全的心情。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还有第十五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师:等等,这个字(板书“揪”)读什么?

  学生自读。

  师:再来!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kǒng)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个字(板书“吼”)读什么?

  生:读(hǒu)。

  师:再读一遍。

  生:“吼(hǒu)”。

  师:什么叫吼?

  生:孔叫。

  师:孔叫?这个字到底读什么?

  生再次读“吼”。

  师:“吼”就是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叫。你能不能大声的叫一遍看!

  生大声的读老汉的话。

  师:这个叫不叫“吼”?那谁来“吼”?

  指多名学生读老汉的话。比较什么叫吼。

  师:这才叫“吼”。这一段看出老汉的什么?

  生:因为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他把儿子揪出来让大家平安的过去,这时候他要儿子先走。

  师:你很感动,是吧?觉得老汉很伟大!(板书:伟大)

  生:……

  师:可能这篇课文里还有许多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让你感动的句子。那么我们在下节可分析的时候来看。那么通过这节可的读,你对老汉是不是也有了印象?你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生:老汉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很伟大,为了让别人走,宁愿自己和家人在后面走。

  师:老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下课。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用心触摸文句,在品词析句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内心的感动表达出来。

  3、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4、 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朗读检查,随即学习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想课文哪里最令你感动,想想从中感受到什么——交流,指导朗读——学习故事的开端(1——6小节)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7——22自然段,老汉哪些言行举止最令你感动,划划圈圈,在感触很深的句子旁作作批注。

  顺学而导:

  1、 外貌:清瘦的脸——对比插图: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家?——那为什么作者却把他比做一座大山?

  2、 语言:

  (1)从老汉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

  (2)吼——老汉的语言为什么如此简洁?——对比读——是呀,形势危急,用一个词来形容,真可谓是“十万火急、迫在眉睫”——老汉就站在滔滔的洪水之中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文字,想象老汉就站在这样的洪流之中——个别读、示范读、配乐齐读

  (4)总结:看来作文时,人物的语言描写是要结合特定的环境的,不能一味说具体生动的。

  (5)板书:环境

  3、动作:

  (1)还有哪里也令你深深地感动?——揪

  (2)你能给“揪”换一个词吗?——可以换成“叫”吗?可以换成“拉”吗?可以换成“扯”吗?

  (3)结合当时的环境:此时洪水已经齐腰了,死亡正一步步逼近——朗读

  (4)是呀,这一揪,揪出的是——

  (5)这一揪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些不轻易被发觉的东西呢?请大家再读读下文,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另一个词,结合起来想一想。

  (6)这一揪,是果断的一揪,是坚定的一揪,同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揪呀?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老汉,那位青年的父亲,在灾难随时都要降临之际,你忍心让孩子留下吗?——这是人之常情啊!骨肉连心,怎能痛心呢?

  (7)此时,你再读这个句子,你觉得这还是怎样的一揪呢?(痛心的一揪、万不得已的一揪)假如还有第二种选择,你会如此选择吗?那可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骨肉啊!

  (8)孩子们,既然骨肉情深,老汉那么爱自己的儿子,那为什么前面又要把他从人群里揪出来呢?别急,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联系当时的情形,好好在揪字旁边写写批注。

  (9)孩子们,假如说“揪”字是描写老汉的“形”,那这简单的动作背后蕴涵的是老汉怎样的心呢?

  4、这一盯,一喊,一揪,让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呢?——板书:人物

  师:的确,作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秀、临危不惧、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共产党员。

  5、就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就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

  音乐声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几个小节。

  (1)出示课文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2)当你第一次读到课文的最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但,同学们,老师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直到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呢?如果第十五自然段,就交代老汉从队伍里揪出的就是他的儿子;最后一段直接写“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汉的妻子,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他的丈夫和儿子。”你觉得怎么样?不急着回答,自己体会一下,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3)交流: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的确让人揪心,让人震撼,板书:情节

  三、写话——写作

  1、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其实现实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只要你留心关注,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见。老师从今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一位,请大家看大屏幕:

  人物通讯: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的密集的村庄和人群,依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幸殉难。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周围的群众深深地为这个优秀的河南儿女而感动,他们自发地到烈士殉难的地方为烈士祭奠。事故发生后,空军党委给李剑英追记一等功,并追授他为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这是空军党委对一名飞行员的最高褒奖。

  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2、朗读颁奖词。

  3、假如让你给文中的老汉写一份简短的颁奖词,你会怎么撰写呢?老师这提供几个关键词,供你参考:共产党员 丰碑 永垂不朽

  4、写话交流

  5、诗人原野写的一首小诗叫《人生》,曾以优美的文字赞美人生的这种献生的精神: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6、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这篇文章,你能否运用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试着将李剑英的事迹写成一篇感人的文章呢?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3篇

  一、教案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会认,会读写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故事

  3)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课文的各种表达方式。

  教育方面

  1.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感受人物的情坏,学习文中人物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 。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从课文中抽出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自主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促进学生深入感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鼓励学生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汇报交流,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表达方法,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

  回忆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什么内容?如《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线》。

  1)认识各种桥,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百度搜索:

  2)板书课题《桥》,读题。

  3)对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仅用一个“桥”字做题目,作者会写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读生字,正音,组词。

  理解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理解)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洪水,体会情境。

  1、自由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是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由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让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声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本篇课文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感人至深的党员形象——老汉。默读课文,与同桌交流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看谁的发现多,师适时指导)

  如:1、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文中在描写大雨和洪水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语句有什么特点?

  .......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又让想起了刚刚过去的5.12大地震,让我们随着祖海的歌声再一次来感受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生活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交流交流

  百度5.12感人事件:

  百度5.12感人瞬间图片:

  汶川大地震感人图片

  五,布置作业。

  1.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搜集身边感人的事情,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身边的感人事迹。

  六,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而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感染。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偏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与事并不认同。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充满怀疑,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弄虚作假的形式,所以他们报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冷眼旁观,嘻皮笑脸、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突出,人与人的关系处处和利益挂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穷的漠视,对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4篇

  时间:2009年3月17日上午第一节(8:35——9:15)

  地点:福州台三小多媒体教室

  记录人:洪月玲项永锋 陈金敏 杨丽娟 倪慕新 叶伟彬 徐卫玉 杨德民 方福平 张玉凤 陈云勇 林小玲

  组长: 杨丽娟 杨德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不是很熟悉,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生321:《为了谁》。

  师:这首歌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今天学的课文里也有一个不平凡的人,他是谁呢?

  生121:老汉。

  师:课题却叫“桥”(生读题),再读!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悟老汉的形象:

  (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师:谢谢五(四)班的同学,让我听到了最美妙的声音,同学们,课后有这样一道学习提示,谁来读读(课件出示课后习题)

  (生读)

  师:声音非常好听!的确,课文一次次写到暴雨和山洪。

  (板书:山洪)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它划下来。(生认真划)

  师:都找到了吗?我看到好多同学认真划,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概括这场山洪暴雨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生221:猛烈(师提示用一个字)

  生222:猛。

  生331:凶。

  生431:野。(这个“野”用得太好了。)

  师:作者到底怎么表达才让你们有这种感觉?(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师:作者用了三种表达方式,自己先读读。(自己读自己的)

  师:读清楚了吗?

  生151:读清楚了。

  师:那我要问了,哪一组有最简短的句子。(一起告诉我)

  (生齐答第一组。)

  师:在哪,几个字。

  生262:两个字。

  师:过去见过没有?

  生451:没有。

  师:自己读读看,有什么感觉?

  (生自读)

  师:这场暴雨有什么感觉?

  生362:这场暴雨来得没有规律。

  生421:这场暴雨十分凶猛。

  师:这场暴雨来得十分凶猛、可怕。

  生231:这场雨非常大。

  师:太大了。

  生232:这场雨就像一个大盆装满了水往下倒。

  师:想起一个词叫“倾盆大雨”

  师:你们的感觉绝对是对的,肯定是对的,但却不仅仅是这些,再读读还会有什么新的感觉。我请一个同学读。

  生读:像泼,像倒。

  师:用力点。

  生再读(有感情地,读出味道)

  师:大家一起来!

  (全班齐读这两句)

  师总结:短句才会有力,简短才能有力,这样写才能写出雨的力度。

  师:第二句我们换一种方式读。(指名三个学生读)

  师:三个孩子读前三个语句,第四句全班一起读。

  师:开始。

  (生读)

  师:满意吗?有什么感觉?

  生431:我感觉不到山洪那种很凶猛的气势。

  生452:我觉得没有感觉到山洪的那种速度。

  师:你们的感觉真对,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到底怎么读呢?洪老师给大家两个符号。(板书:“<”“ >”)

  师:这是什么符号?

  生351:大于号,小于号。

  师:数学学得不错。

  生121:音乐中的渐强,渐弱符号。

  师:你音乐学得好。

  师:现在,我要从这两个符号中选一个用到这一句的朗读中,你想选哪一个?

  生齐答:渐强。

  师:异口同声,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262:因为,山洪是比较猛的。

  师:是越来越猛,危险是越来越近的,就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句子,三个读前三句,全班读第四句。)

  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这么一读,就把山洪的气势读出来了,这叫一连串的渲染。

  师:第三种,你们自己来发现,发现什么?

  生352:拟人。

  师:哪个词?

  生451:跳舞。

  师:跳的是优美的舞蹈吗?是给你一种美好的感觉吗?

  生132:不是。

  师:它这种凶猛让我们感觉到害怕、恐惧。

  师:从“跳舞”中读出了洪水的凶猛,还有吗?

  生151:我觉得它是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张牙舞爪。

  生352:我认为是死亡之舞。

  师:好一个死亡之舞,舞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美好,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找。

  (生找句子)

  生11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注意读好“狞笑”,再来一遍,你注意到哪个词?

  生112:狞笑。

  师:这句被人找到,还有没有?

  生321:“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你注意到哪个字?

  生321:舔、放肆。

  师:还有吗?

  生44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你注意到了哪个词?

  生441:爬。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同学们,你们再来看看,(师出示句子)

  看这些红色的词,让我们觉得洪水跟我们很亲近,而实际上你们觉得呢?而实际上,给我们的感觉是……

  生齐说:恐惧、可怕。

  师:除了这些词,你还想到了什么?让人……

  生431:让人非常受惊。

  师:你还可以用一个什么词?

  生431:心惊胆战。

  师:同学们,这些表达方式就是用美好来写恐怖。现在,能不能读出感觉来?

  生读句子:“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我要送给她4个字的评价,叫——

  生齐说“声情并茂”。

  师:朗读就得这样,不仅声音好,还得把表情表现出来,像她这样继续读。

  生231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太棒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个建议,在逼近前面做个停顿,咱们试试看,有什么感觉?

  (师范读)

  师:咱们重来一下。(生再读)

  师:感觉到什么?

  生231:我感觉到死亡的气息。

  师:我已经闻到了死亡的气息,这就是读书的味道,接下来,谁来读?

  生312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听出来,你心里充满了对老汉的担心,对人们的担心。还有最后一句。

  生151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他的一个处理非常好,“爬”字的读法,用轻声来强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技巧,咱们学着她也来一遍,好吗?

  (师领读,生齐读)

  师:你们五(四)班的同学朗读读得真好。是啊,这种山洪给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可怕,简直就是一场恶梦。恐惧笼罩着这个山村,在这场可怕的洪魔面前,村民的表现怎样呢?刚才我们是读中体会洪水的可怕,现在请你们读三到十自然段,拿起笔划出来表现村民的关键词。

  (生读书划词)

  指名说。

  生231:你拥我挤。

  生362:疯了似的。

  生452:跌跌撞撞。

  生341:惊慌。

  生132:乱哄哄。

  师:都被你们发现了,我找了几个(师出示词: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疯了似的 乱哄哄)读一读。

  (生读)

  师:同样在山洪面前,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齐说:老汉。

  (板书:老汉)

  师:这边空白处就留给老汉(词的右边空白处),请你也找出在山洪面前老汉的表现,抓出关键词。

  生421汇报:喊了一嗓子。

  生342:盯着。

  生441:揪出。

  生351:像一座山。

  生221:不说话。

  (师出示词: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师:发现什么?现在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我看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勇气。

  生121:这位老汉临危不惧的表现值得学习。

  师:在对比中发现了他的临危不惧。‘

  生231:老汉沉着冷静。

  师:这都还只读到一层,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说过一句话,他也是我的师傅。他说“要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读的是这个词,另一只眼睛要读透这个词,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这两组词语中选择一组读进去,读出你的思考。动脑筋,你怎么读出他的冷静?

  师:看着你们举手,我感到特别的欣慰。

  生321:我选最后一组,村民的表现是乱哄哄,老汉却像一座山,我在这里可以体会出在危险的环境中老汉与村民的表现的差别。

  村民们非常的惊慌,而老汉却非常的冷静。

  师:为什么把他比作一座山?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432:一座威严的山。

  生451: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山。

  生331:一座高大的山。

  师:一座高大能阻拦灾难的山。(对生321说)如果把这种意识再加到你刚才的理解中去,你再说一遍。

  生321:我觉得村民们是乱哄哄的一盘散沙的样子,而老汉却是一座威严的峰,这座山给人们一种安全感。

  师:是一种希望,你再接。

  生352:就是一座靠山。

  师:对了,读书就得这么读。不能光说看出老汉的镇定,看出老汉的沉着,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就像这样谁再选择词语来说。

  生442:我选“不说话”,人们都惊慌失措了,爬上木桥,老汉却在想着办法怎么组织人们逃离。

  师:他从老汉不说话中看出了老汉在想办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352:我选“盯”着,当人们都在那边像疯了似的想逃跑的时候,老汉却盯着他们。

  师:仿佛在说什么,交代什么?

  生352:告诉人们不要惊慌。

  师:惊慌了就会怎样?

  生451:就会反而走向了死亡。

  师:反而带来的是桥毁人亡。把这个意思加进你刚才的理解,再说一遍。

  生352:人们都疯了似的,而老汉却盯着他们,目光中仿佛告诉人们不要惊慌,如果惊慌了反而就会走向死亡。

  师:所以这种目光里透出的是一种坚定,更是一种书记的威严。那么,我们刚才是学习了一种方法,在对比中思考;还学习了一种方法,咱们不仅要读字面上的意思,还得读字面背后的意思,这才叫会读书。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在对比中读一读这一组词语,把老汉的那种镇定果敢、冷静智慧读出来的,咱们这样读。(指着左)这一组同学读村民。(指着右)这一组同学读老汉。准备好了吗?老师先读“山洪来了”。

  生读:村民你拥我挤(师评:很有秩序)

  师:再来一遍,山洪来了,村民——

  生齐读:你拥我挤。

  师:老汉站着(师提醒:稳一点)

  生齐读:村民跌跌撞撞

  师读:老汉不说话,村民——

  生齐读:疯了似的。(师评:不够疯,还有点理智)再来,

  生再读:疯了似的。

  师:老汉——

  生齐读: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村民——

  生齐读:乱哄哄

  师:老汉——

  生齐读:像一座山。

  师:老汉像一座靠山,一座坚定的山,再读。

  生再读:像一座山。

  师:在镇定自若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了。

  (播放“山洪来了的画面。”)

  师:只有洪水声,让我们静静地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人们停住脚步,望着老汉。”

  师: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那是充满希望的望,你能救我吗?你能救我们吗?这种希望,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说: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谁来读一读这种声音?

  (生举手,教师指名431读:桥窄!排成一队……)

  师评:这样小的声音人们能听见吗?在山洪声中——

  生431再读(有点力度)

  师:咱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老汉就说了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大家要读出它的重要来。

  (师范读。)

  师: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312:老汉心中一定想着党和人民。

  师:不要一下子就戴上了高帽子。要思考,为什么要强调桥窄,一定要排成一队?

  生132:因为桥窄,如果挤的话很可能桥就会断

  师评:这是在警告人们,桥窄不要挤,挤的话桥会毁,人会死啊。因为前面课文已经说了人们已经疯了似的。再来说一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因为桥窄,所以,联系一下。

  生132:因为桥窄,所以要排成一队,才能保证安全。

  师:为什么还要有最后一句话。

  生152:因为党员是为了人民,所以要让人民先走。

  师:这时候党员要起——

  生152:带头作用。

  师:就像我们班干部要有带头作用,只有党员排在后面,才能让更多的群众脱离危险。

  虽然是挤着,但是实际他已经在思考,刚才洪老师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是联系思考,你们看…………

  师:为了保证排成一队,

  生:所以党员要排成后面,桥窄是警告,排成一队是唯一的方法。党员排在后面这是命令,所以说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这三句话无疑是救人们的一道活命符。

  师:是这冷静的老汉,在他的指挥之下,人们脱离了危险,一个个登上了桥,离开了危险之地。

  师:在课文当中,有这样一幅图,穿黄色衣服的是谁?

  生齐说:是老汉的儿子。

  师:老汉不认识他的儿子吗?板书:儿子

  生231读:老汉在揪他的儿子,

  师问:你怎么知道?你是怎么看出来?

  师:那就是和他的儿子没有感情。

  生齐说: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52:在最后只剩下老汉和他儿子时,老汉让他的儿子先走。

  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情节。谁来读。

  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生齐读。

  师:你们还说老汉对儿子有感情,这么凶,吼他,还推他。

  生432:因为儿子想让老汉先走,老汉想让自己的孩子活着,所以才推他,吼他。

  师:那老汉可以好好地跟儿子说:“走啊,快点走。”

  生111:可是时间来不及了。

  生322:因为如果再拖的话,来不及了。

  师:前面课文告诉我们,桥已经开始呻吟了,桥开始痛苦地呻吟了。读书就要这样,联系上下文。是啊,同学们,此刻水已经爬上老汉胸膛了。

  生齐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不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呻吟——

  (生再读一遍。)

  师:那么这一推,一吼,我们读出的是什么?

  生441:读出老汉的父爱,对儿子的一份爱。

  师:拳拳爱子之心。救子心切,可是我觉得奇怪,我们都知道自己含辛茹苦抚养的孩子谁能不疼,谁能不爱。可是这么疼,这么爱,老汉他怎就这样做呢?

  师: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段话中,哪个字深深地扎疼了你的心呢?一齐说。

  生齐读:揪。

  师:这毫不留情的揪,这一小小的细节,老汉无情还是有情,我们静静地思考。

  生311:有情。

  生311:因为老汉不想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失去了全村村民的生命。

  师:失去的是儿子,爱的是大家。

  生432: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和儿子。

  师:老汉心想的是全村的村民。

  生142:从这里看出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那么危急的关头,他能够不顾家人的生命,而保证全村的,老汉是个伟大的人。

  师:做出的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生与死之间,在公与私之间,老汉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老汉把希望留给了村民们,同学们,要是用一句话做结论的话,那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揪”这个字,揪疼的是一个父亲的心,成全了一个书记的责任。(播放音乐《为了谁》)

  三、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五天过后,山洪过后,那个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在这场山洪中牺牲了。(教师擦去板书“老汉”)

  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也被洪水吞没了。(教师擦去板书“儿子”)

  还有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在山洪中摧毁了,那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

  (生摇头。)

  师:为什么?

  生211:不能。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

  师:这是一座生命桥。

  生321:这是一座伟大的桥。

  生451:这是一座不朽的桥。

  师:这是一座永远摧不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生齐读课题“桥”。

  师: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学习了感人的故事,而且学习了很多表达方法,比如说写景写环境,比如说细节描写,比如说短句。

  四、布置作业

  师:用今天学到的表达方式,选择抗震救灾的画面,写一个感人的故事。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5篇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画面)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桥),理解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洪水的迅猛。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再次感受人们所面临的危急情势。

  (点击,在画面上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齐读句子。

  2、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板书:村民),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板书:老汉)。让我们继续与文本对话(示意学生拿起书),去感受老人的人格魅力,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把你感动的原因写在句子旁边。

  2、学生自主研读,写批注。教师巡视。

  3、交流感悟,指导朗读。(课件分别出示句子)

  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读7、8、9自然段)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齐读句子后,学生再举手发言,继续谈下面的句子。)

  ⑵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学生读10、11、12、13自然段)

  说话简单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在这里相机板书:党员、群众)

  (指导有感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学生读14、15、16自然段)

  从“冲、揪、吼”这几个动作,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老汉却一定要他排到队伍最后去,老汉此时想到的是什么?(群众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

  师:文章当中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学生继续发言)

  ⑷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学生读17~24自然段)

  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可以感受到老汉爱子情深。

  师:你的心思真细,说得真好!

  ⑸ 读15~21自然段,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读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读一读。(课件出示改过的句子,教师适量引读。)

  ⑹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没有喊出来的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情感?(齐答:深沉的父爱、父亲对儿子的爱。)

  4、句段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舔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5、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目?(课件出示画面)

  (学生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板书:死、生。)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板书:生命之桥)。

  三、领悟写法

  1、教师启发: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示句子,引导学生):

  如:大雨和山洪的具体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人物表情、动作、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在山洪面前,村里人与老人不同表现的对比;课文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所引起的震撼效果等等;使用了短句渲染气氛。

  【板书设计】

  16、桥

  党员       群众

  老汉       村民

  死        生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6篇

  《桥》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上海路新村小学 喻 琴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课文上完,自己还有些遗憾,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首先是结尾写法的好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指导的作用,其次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桥》教学反思

  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曲中学校 郑发展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魏延芳老师先在五⑴班讲了这课,他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桥》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艺朦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由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 “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说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体验,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桥》课例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王 军

  在《桥》的第一轮课例研究课中,赵老师和曾老师两位老师教学都很辛苦,这次课例研究备课多次修改,自己还要带一个班级的语文课,确实很辛苦。赵老师所授的《桥》。整个程序非常清晰,教师能够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课堂上教学气愤也较好,学生发言积极。不过我个人的一点意见如下:

  1、首先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倒”,教师心中是清楚读什么的,当学生读错以后,教师反复追问读什么读什么,有的学生说读第三声,有的学生说读第四声,教师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到底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教师可能以为学生已经明白读什么了,那雪糊涂的学生可能还是没明白到底读什么。

  2、课文中描写洪水的气势,用了“跳舞”一次词,条的什么舞?是优美的幽缓的舞呢?还是什么舞蹈?启发学生明白此时洪水象在跳发狂发风的那种劲舞,来渲染洪水凶猛的气势。

  3、逃生是人的本能,当书记到了桥头以后却并没有上桥,这是为什么?他完全可以第一个上桥先逃命的,可他为什么留了下来?我觉得这里深挖,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书记的优秀品质。

  4、课文中学生没有把比喻、拟人区分开,更不明白什么是夸张。学生的感念模糊,既然学生已经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那么老师此时就应该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喻,什么是夸张,什么是拟人,不然以后这个学生可能还会继续错下去。曾老师所授的《桥》,另有特点。首先用记录片来渲染开课的气氛,让学生看后的谈感受。然后来引出《桥》一课的教学,形式比较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兴趣。这一点我比较欣赏的。在后面学完课文后,教师又以哀伤的音乐,引出教师的朗读,以教师的朗读又引出学生的朗读,激起了教师和学的情感,有的学生刚动哭了,有的教师眼睛湿润了。和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那就是缅怀具有优秀品质的老书记的情感。我觉得这一步曾老师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在《桥》的第二轮课例研究课中,从整体上讲,《桥》一课的2位授课老师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得以培养和开发,让学生理解了桥本身具有建筑物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了老书记自己本身在村民中就是一座具有威信的桥。又反映了老书记架起的是一座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之间的生命之桥。从整个课堂看,联系语境,激活想象,切己体察这几种感悟策略对学生体会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启发想象,体会当时的雨大,洪水的迅猛,以及人们的燥动及老汉的沉稳的语句,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真正植入学生的心中。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老汉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在赵老师的授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实”字,她的课中并没有什么花架子,教师把教学落实到了实处。第一课时就应该这么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老师和学生完成得很好。曾老师所授的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衔接比较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读中去体会,用心去感悟。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人物老汉的体验,感悟到了老汉的优秀品质。曾老师恰当运用激活想象,比较品读,诵读体味的感悟策略。在指导学生感悟时,在感受到“情”之后,对于文章的表达方式,对于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典型语例,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揭示了其中的语言现象,学习了其中的语言技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7篇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重点语句,感受洪水肆无忌惮、死神来临的危险情景,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词句,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感受感受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危险情景。

  [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复述课文,理清层次,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词语读写,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品味重点语句,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画面,唤起记忆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词语,回顾洪水肆无忌惮、人们惊慌失措的画面,感受大难将至的危险情景。

  二、走进画面,感受情景

  1、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找出直接描写洪水的句子,观察洪水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抓重点语句,联系画面,品味语言,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幻灯片出示,齐读句子。

  ②联系“窜”、“舔”、“放肆”等词语深入体会,感受洪水来得迅猛、洪水的肆无忌惮。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3、播放洪水来临视频,设身处地联想,齐读语句,感受洪水的凶猛无情。

  三、定格画面,升华情感

  1、谈话过渡,结合课文,感知老汉“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形象。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老汉是怎样指挥村民们渡过木桥、脱离险境的。

  3、研读文段,指导朗读,从老汉的语言、动作中感受老汉临危不乱、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①点生找出并朗读老汉指挥村民过桥的语句,体会老汉的意图,感受老汉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已、顾全大局。

  ②通过修改标点,对比分析,揣摩老汉说话的语气,感受老汉的坚定果敢。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读文体会,从老汉一“揪”一“推”的动作中,从老汉前后语言的矛盾中,感受老汉的正直刚硬,而在父子间却显现出深沉的父爱。

  4、转换角色,将“老汉”改为“父亲”,将“小伙子”改为“儿子”,师生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5、文本延伸,通过猜想在生命最后一刻,父亲想对儿子喊些什么,触及学生内心。

  四、铭记画面,寄托哀思

  1、配音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故事结局,渲染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2、读写结合,直抒胸臆,让学生写出内心感受。

  3、师生交流,寄托哀思,分享感悟。

  4、回顾全文,课堂总结。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

  《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赞美的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形象。

  【建议思考的问题】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而且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等。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三是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基于此,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我对下面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建议老师们加以关注,并结合本课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深入探讨。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本篇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求实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思维发展联系思考:

  ⑴ 知识的掌握:由不会──会的过程要清晰;

  ⑵ 学生的认识:展示要由浅入深,情感要由弱到强;

  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本课力求通过初读读通、再读读透、读读议议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课例描述】

  一、深情导入,初树形象

  1、同学们,几天来,我们一直被一些感人的故事而深深震撼着,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在历尽千辛万苦的长征途中,都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雪中送炭的大娘,刚强的小金花,失去双腿的大嫂,还有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走出草地而壮烈牺牲的老班长。无论哪一个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16、桥。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指名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有一个村庄,在黎明时山洪暴发,一位老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板书:

  一百多号人

  3、师: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觉得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

  (学生随意说,目的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个粗浅的认识。)

  二、深入研读,再现形象

  1、师导语:难道老支书和他的儿子跨不过去吗?这里又有怎样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2、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文中描写老支书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老支书

  生:7小节,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理解:拥戴──拥护爱戴(板书:拥戴)

  师:联系下文说一说,从哪儿能看出老支书受人们的拥戴?

  生: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停脚之前人们的表现什么样?

  生:你拥我挤。

  生:疯了似的。

  生:跌跌撞撞。

  板书: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幻灯片出示三句话,读,理解,对比说明人们对老汉的拥戴。

  生:没有人再作声,人们很快……说明人们听从老汉的指挥,不拥戴他决不会这么做。

  师: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支书过去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生:可能村里哪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请他帮忙。

  生:谁家有人生病了,需要捐款,他主动组织村民捐款

  生:哪里的庄稼长得好,哪里长得不好,心里都有数

  生:谁家的粮食减产需要帮助他会主动去做

  生:8小节,他像一座山(板书:像一座山)。

  师:“山”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生:高大挺拔的。

  生:稳固的。

  生:高耸的。

  生:巍峨的。

  生:有气势的。

  生:遮风挡雨的。

  生:为人类带来财富的。

  语言训练;师说:他像山一样高大挺拔。

  生:他像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生:他像山一样高耸。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遮风挡雨。

  生:他像山一样能为人带来财富。

  师:再读7、8小节,体会老支书受人拥戴。

  师:多么好的老支书啊!它是人民的──靠山。

  所以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他们所拥戴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100多号人中的一员,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老支书,快给我们拿主意吧!

  生:老支书,我们听你的!……

  生:看到了老支书,就像看见了救命的稻草,看见了老支书,人们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人们怎么能不拥戴他呢?

  3、10小节,老汉沙哑地喊着:“桥窄!……

  师:指名读,读出三个感叹句的语气,体会三个感叹号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桥窄──提醒人们当心啊!

  生:排成一队──提醒人们不要慌乱,要有秩序地撤离。

  生:党员排在后面──关键时刻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再读, 体会老支书的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的指挥着危难中的人们。

  4、师:抓外貌描写脸“清瘦、声音“沙哑”想象他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文。

  生:雨已经下了几天几夜了,也许他几天几夜没合眼了,在观察水情。

  生:也许他几顿没吃上饱饭了,他担心哪!担心人民的安全,担心整个村庄的安危,他的心里装着大家。

  5、师:12小节 老汉冷冷地说……你怎么理解?

  生:关键时刻他很冷静,对于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态度非常严肃

  师:这个个别人可不可以不写?写上有什么好处?

  生1、更突出老支书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生2、体现人民对老汉的拥戴。

  生3、更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6、师:看15小节,联系下文,小伙子是谁?是老汉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汉怎样对待的?

  板书:

  揪、吼、凶。

  生: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难道他不爱他的儿子吗?

  生: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儿子是党员。

  生:爱,只剩他们俩时,让儿子先走。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15~22小节,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7、师:在文章的18~20小节最后只剩两个人时,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生:儿子,快跑!

  生: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老汉是个无私无畏的人。

  生:老汉是个不徇私情的人。

  生:老汉是个英勇献身的人。

  板书: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英勇献身

  三、再度研读,突显形象

  1、师:说他无私无畏,文中更有铁一样的事实,再找找,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种特定环境中呢?(洪水肆虐)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看课件,我们刚才看到录像,原文中确实能从声势,气势把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生谈谈感受。

  生:形势逼人,十分险恶。

  生:随时都有葬身的危险。

  师:把比喻去掉说说发现了什么?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生:生动、感人、有气势。水势大、情况危急、令人心惊胆寒(体会语言的魅力。)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

  生: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容易造成混乱,老汉明确目标,第一个冲到木桥前,那么冷静,那么沉着。

  生:说明老汉有机会走,他是第一个逃生的人。

  师: 水在不断上涨,可老汉却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读幻灯片)

  2、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 师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生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师读“老汉却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了自己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4、生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师读:“老汉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四、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师:五天后,洪水退了,人们搀扶着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假如你就站在老支书的墓碑前,如果让你在墓碑上题字的话,你会写些什么?

  (生动笔写在书上。)

  师: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全村的人将永远怀念他,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课后反思】

  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那么,教师就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环节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线索明晰,收效很大,为后面的充分品读做好了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综观整堂课,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学生读得并不充分,对于“洪水的肆虐”分析不到位,特别是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做得不够,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照顾到,今后在提高阅读效率方面还要下功夫。

  【评析】

  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贯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主题时,创设了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在这一氛围中学生才思敏捷,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尊重、爱护学生:

  整节课,邱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课堂上,一些礼貌用语使学生易接受,“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让课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2、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桥》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3、语文智慧走向课堂:

  ⑴ 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智慧和提问技巧来影响学生。

  ⑵ 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既注重品读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又注重分析老汉──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形象,让学生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的人格与精神。老汉的高大形象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帽子”,而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来使人物形象逐渐在头脑中丰满起来。

  ⑶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点邱老师做得很到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9篇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0篇

  案例:

  师:齐读课文1~6自然段。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生1:这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洪水。

  生2:这是一场疯狂的洪水。

  师: 板书(洪水 如魔)

  一生读7~2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老汉很镇定,有威信、负责任、舍己为人。

  生:全村人都得救了,惟独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再读读,找到令你感到的地方,写出感动的理由。

  交流。

  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中的“站着”应该都是翘舌音。

  师:好,你来把第七自然段再读一遍。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读15~23自然段。

  一生读15~23自然段。

  生:第二十自然段: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就是说明老汉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这个小伙子离开。

  师:你感到老汉很怎么样?

  生:这个老汉他很伟大。

  师:他舍己为人。你为他的行为感到──

  生:骄傲。

  师:那你就带着骄傲的语气读读看。

  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抓住了“用力”两个字,表示了老汉急切的希望小伙子能安全。你觉得哪些地方还应该读重一点,突出老汉的心理。再来!

  生再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你觉得读出了想表达的意思没有?

  生:读出了!

  师:好,再来一遍!

  生再一次读第二十自然段。

  再请一生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他们比较一下,谁读的好?

  师:那我们就像他一样来读这一段,读出情况紧急,老汉急切的望小伙子安全的心情。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还有第十五自然段: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师:等等,这个字(板书“揪”)读什么?

  学生自读。

  师:再来!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kǒng)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这个字(板书“吼”)读什么?

  生:读(hǒu)。

  师:再读一遍。

  生:“吼(hǒu)”。

  师:什么叫吼?

  生:吼叫。

  师:吼叫?这个字到底读什么?

  生再次读“吼”。

  师:“吼”就是大声的说话,大声的叫。你能不能大声的叫一遍看!

  生大声的读老汉的话。

  师:这个叫不叫“吼”?那谁来“吼”?

  指多名学生读老汉的话。比较什么叫吼。

  师:这才叫“吼”。这一段看出老汉的什么?

  生:因为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他把儿子揪出来让大家平安的过去,这时候他要儿子先走。

  师:你很感动,是吧?觉得老汉很伟大!(板书:伟大)

  生:……

  师:可能这篇课文里还有许多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让你感动的句子。你对老汉是不是也有了印象?你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生:老汉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生:我觉得老汉很伟大,为了让别人走,宁愿自己和家人在后面走。

  师: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

  生: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谁让你是我老汉的儿子呢!生:我对不起你,儿子。

  分析:

  王燕老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党员要把群众的利益放第一”。教学时,以老汉的形象“一座山”为主线展开教学。

  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别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1篇

  作为五年级语文老师的你还在为撰写教学反思而坐不住吗?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3秀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一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课时,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灾,2019年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这一课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赞可夫就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课堂上肯定还有许多不足,大到教材处理,目标定位,各环节设计,小到各细节,这堂课我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交流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反思三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生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老支部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临危不惧,为了拯救全村人,英勇牺牲的故事。

  生2:我还知道了课文里的句段都很短小。

  师:同学们抓住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那么老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潜心会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7~22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在文章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认真批划,教师巡视辅导。

  三、品味积累

  1、全班交流。

  2、生1:老汉是个勇敢的人(7~8自然段) :

  ⑴ 师引导学生抓住“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理解人物形象。

  思考:老汉如此清瘦,为什么会像一座山?

  生甲:老汉沉着冷静,像一座山(与前文中洪水来临时人们的表现进行对比)

  生乙:老汉先人后己,人格、威信像一座山,前文说老汉是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

  生丙:拥戴就是拥护爱戴,也说明了老汉的威信很高。

  师:联系想象老汉以前可能做过些什么,这样受人尊敬?

  生丁:老汉可能在老百姓家里遇到困难时出手想助,比如:一户老百姓家里有人生病了,老汉带着自己的家人给生病的农户帮忙做农活。

  生戊:也可能有农户家里贫穷,孩子上不起大学,老汉主动捐款并号召大家给予帮助……

  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一部分描写环境的部分音带学生体会环境的急迫。相机指导朗读。

  ⑵ 播放课件,大瓢泼雨,把学生带入情境,体会情势的紧急,指导学生朗读:

  师抓住“像泼、像倒。”引导体会比较语言特点。出示幻灯片:学生比较品味句子: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师点拨:短句的表达,简洁、精练,突出句子所描绘气氛。

  ⑶ 抓住“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引导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而引出文章其他类似的表达特点的句子。

  3、生2:老汉是个先人后己的人(10~12自然段):

  ⑴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引导学生品句:

  ①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②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生甲:文中作者所用到的“冲、揪、吼、像只豹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汉在紧急的情况下,动作很迅速,更能表现情势紧急。

  生乙: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

  ⑵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指导点拨:抓住文中两处吼那个小伙子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

  (第一次吼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心中想到的是大家,群众高于党员;第二次吼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在生死攸关之时,儿子的生命高于自己,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了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4、文章到最后才写出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试着改一改,把他们的关系放在前面,比较一下,这样写的好处。(生:略)

  师:你觉得老汉爱他的儿子吗?

  师:是啊,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师生再读一读课文的7、8两个自然段。

  师: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像山一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5、师配乐朗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师:一瞬间,汹涌的洪水让老太太一下子失去了两个亲人,让我们满怀着悲痛,满怀着崇敬之情和老太太一起祭奠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吧。

  师生齐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师:肆掠的洪水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是这座桥永远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在这窄窄的木桥上,她失去了两个最亲爱的人;这座桥永远架在每一位乡亲的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甲:因为这座桥挽救了一百多位乡亲的性命,是一座生命桥,所以乡亲们不会忘记。

  生乙:因为这座桥象征着老汉和他的儿子,象征着一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师点拨: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是一座生命的桥,这是一座优秀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们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永远照亮我们,这也是课文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四、升华情感

  选做下列题目中的一题:

  1、文章运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肆掠时的危急。请你试着写一些这样的句子,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形象。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站在河边,桥已经没有了,望着流淌的河水,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喃地说……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居地位。

  根据

  ⑴“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1、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2、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3、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4、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毅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提问: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总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将小黑板(或投影)上的字、词记入字词积累本。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教学过程:

  一、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河更宽的大河。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教师归纳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三、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同学齐读第10段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四、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例如练习八绘的两段文字。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同学们看,介绍卢沟桥时,有没有类似情况?

  归纳: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练习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练习。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除练习中的句子,同学们还能再举些例子吗?

  归纳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同学讨论练习四,教师归纳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文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在完成练习四和后面的语法练习时可注意体会。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我们先看一下练习五,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畅抒己见。教师归纳

  第1小题,作者做了回答:“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体现着一个合理的顺序,不能删掉,它联结的内容次序也不能颠倒。

  第2小题也体现着一种合理的顺序,即由主到次,肩上小拱是赵州桥首创的主要特点,最能说明赵州桥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见于其他拱桥,比起肩上小拱相对是次要的。类似体现顺序周密合理的,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吗?

  归纳:例如先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再分四点具体说明,先总后分,给人清晰印象。又如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分项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顺序合理,标示清晰。

  五、总结、作业。

  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的崇高精神。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师板书课题16 桥)。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篇课文到底在写什么?自由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2、汇报阅读收获。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并简单交流村党支部书记相关知识。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边读边把生字词或自己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词语可请教同学或工具书。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抽读、齐读生字词。注意正音。

  (2)你觉得这些生字书写时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3)分节指名读课文。注意纠错。

  3、学生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

  4.小组过关,人人能读通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感受山洪的凶猛

  1、播放录音(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倾泻的声响音效。)

  2、导语: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个可怕的黎明。(放暴风骤雨,山洪咆哮的录象。)

  3、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

  4、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天灾的,翻开书78页《桥》,找出有关的语句。(板书:16 桥)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表达特点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情况怎样?

  2、找出描写雨和洪水的句子,读读看看它给你什么印象?句子中哪些词或短语最能说明你的感受?

  3、谁来读读你找的语句?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抓住“像泼”“像倒”“一群受惊的野马”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雨的大,洪水的凶猛,并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你们看洪水在狞笑。(指画面)

  洪水的狞笑声越响,死亡离村民们就越近!

  此时,村民们怎能坐以待毙,他们纷纷逃出了家门。拿起书,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三、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导语:(学生读完)可是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指课题)这座窄窄的的木桥,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走过它就有生的 -----希望,留在这头就有死的----危险。现在全村一百多号人一齐拥向这窄窄的木桥,木桥怎能承受得了呢?正在这危急的关头,人们看到了谁?(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自读自悟,感受老汉的形象

  (1)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接着往下读课文,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老汉,(打出课件)边读边画出有关老汉的语句,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书的空白处。

  我看到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老汉。

  (2)你认为这横线上要填一个什么词?把你的想法跟小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请同学上台写出答案。(写在黑板的左边,回位后再将自己所写的词写在发给的小卡片上备用)

  (拥戴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办事果断无私无畏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爱民胜子心系群众等)

  2、依学情,顺学而导

  预设一:沉着镇定、威严、临危不惧的老汉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老汉的沉着镇定?

  (随学生提出,相机出示描写老汉的语句。)

  δ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2)(第二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师:他当时用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果断)从哪看出?(三个“!”)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齐读。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老汉——(指黑板)临危不乱、沉着镇定、果断地指挥大家转移。

  (3)我们知道言由心出。老汉这么说,在这之前一定有所想,除了这句,再找找,他还有没有沉着镇定的表现?

  δ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他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这么乱哄哄的会出事的。桥窄,大家一直拥上去,万一有人掉下桥去怎么得了!木桥能承受得了吗?)

  (5)想到这些,他表情严肃地站在那,就像一座山。一座山?山是非常高大的,可是从图上看,他并不显得高大?

  (6)老汉真是这样威严,这样有威信的人吗?你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小结: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位(指黑板----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的老汉。

  预设二: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老汉

  (1)老汉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你从哪怎么感受到的?

  (出示句子)δ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学生点出了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噢!是他儿子。你怎么知道的?(生:)表扬学生会读书,同时也提醒其他同学读书就要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①自己把这句段读读,边读边想像,看看此时的老汉给你什么印象?(凶)说他凶可要有根有据啊,你从哪看出?(冲、揪、吼、像一只豹子)

  ②是啊,他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让我们感到他此时凶得真像一只豹子。那么你认为该怎样读?

  ③他为什么这么凶?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④而此时的洪水————?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放肆”什么意思?(毫无顾忌)“放肆地舔”是说洪水-------?

  小结: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是村民的安危,还他把儿子从队伍中揪了出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儿子。你们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关心群众的老汉!(指黑板)

  (2)多么令人敬佩的老汉!拿起书,我们再好好读读这句话。(指课件)

  (3)在危在旦夕的时刻,老汉把他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你从哪看出?

  (出示句子)δ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他在什么情况下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分别指什么?

  小结:在洪水爬上胸膛,木桥就要断裂的时候,他把儿子“推”上木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因为他——(生:爱他的儿子)。但就在刚才,我们看见,当儿子和群众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把儿子揪出来。他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他真是一个

  -----(指黑板)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老汉!

  3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短暂的沉默后)五天后,洪水退了。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升华精神

  1、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的老汉!(指课件读)

  2、(指着学生的板书)同学们,你们给了老汉这么多美丽的光环,其实这些美丽的光环可以归为两个大光环,这些(指学生的板书)就像是这两个大光环中一颗颗美丽的明珠。请刚才上来板书的同学再上台来把你手中的这些明珠(词语)分别送入这两个光环中。/你们可注意看第一个同学他手上的明珠放在哪个光环中。

  (沉着冷静、威严、临危不惧、果断)(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3、正因为老汉有这么多美丽的光环,所以他受到了人们的——拥戴。(板书:拥戴)

  4、让我们来赞一赞这位了不起的老汉。

  他沉着冷静、无私无畏,是一位受人拥戴的老汉。

  师:你会学着老师赞美一下老汉吗?

  师:你还能换种说法吗?

  感叹句:---------------------!

  反问句:---------------------?

  如:他不徇私情、沉着冷静,真是一位受人拥戴的老汉!

  他舍己为公、临危不惧,难道不是一位受人拥戴的老汉?

  师小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桥上发生的可歌可泣故事,记住这位了不起的老汉!

  五、课后延拓,引发后续读写

  1、洪水无情,人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老汉,决定在河边为老汉立一块碑,请同学们课后帮助村民们写一篇碑文。

  2、收集像老汉一样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勇于献身的人的故事。

  附板书:        16 桥

  山-----桥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1、板书课题: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也学过不少有关“桥”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目是什么?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3、过渡:我们今天这篇课文写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公开内容,简述程序,明确任务

  刚才,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

  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读书指导: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只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几句话(出示:眼中有文、脑中有形、心中有情、口中有声),这几点大家能做到吗?

  再让学生练读。

  对照任务、相互交流。

  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 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节、4~7节、8~13节、14~16节、17~23节、24~27节。

  课文的小节比较多,为了读书方便,我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小节来读。每位同学读完后,对照我们刚才提出的四句话的标准,我们一起用“优、良、中”来给他做个简单的评价好不好?

  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⑶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老师进行方法提示。

  四、再读课文,走进文本,感知人物

  1、谈话导入所学的问题:

  我们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现在老师和大家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

  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边思考:你觉得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书思考的时候注意在文中做好批注。大家可用3分钟的时间自己先独立思考,再用3分钟的时间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读书思考,老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

  通过刚才的读书思考,你觉得的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舍已为人、沉着冷静、威信极高。

  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位可敬的老汉,老汉是个舍已为人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品质,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

  (你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谁让你是我老汉的儿子呢。儿子,我对不起你。)

  (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别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老汉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把整篇课文读一遍。

  五、全课小结,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沉着冷静、威望极高、舍已为人的老汉。下节课请你们老师带着你们学习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老汉的沉着冷静和极高威望。

  2、指导书写:

  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书后有14个要求会写生字,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3、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这几项作业:

  ⑴ 书写课后的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⑶ 预习课后练习第三题,想一想,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理念】

  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

  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

  ⑴ 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⑵ 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⑶ 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⑷ 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 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

  ② 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⑵ 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① “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② 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③ 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④ 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⑤ 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_____。

  ⑥ 让我们看看老汉:

  (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

  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⑶ 第八自然段:

  ① 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② 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③ 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

  (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④ 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⑤ 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

  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⑷ 第十二自然段:

  ① 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② 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烈的念头是 。

  ③ 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容不得多想,

  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 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⑴ 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

  (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⑵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

  (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① 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

  ② 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

  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

  ③ 随意指学生回答:

  a、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b、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c、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

  d、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

  e、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④ 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⑴ 师配乐朗诵。

  ⑵ 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⑶ 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

  (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⑷ 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⑸ (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qing导语:

  ⑴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⑵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⑶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桥》美术教案设计 第17篇

  一、联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桥》。

  谁能说说咱们都学过哪些有关桥的文章?

  生:我们学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我们还学过《兰兰过桥》

  二、初读质疑:

  师:那读到今天的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生: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

  生:在这座桥上发生了什么事?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一会我们试着答一答这些问题。

  生: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人们在老汉的指挥下,通过这座桥顺利逃生。最后老汉和一个小伙子牺牲了。

  师: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因为这座桥救了人们的命,所以以桥命题。

  生:这是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窄木桥)

  师:(课件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齐读。)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座桥很窄,又是木头做的,会很不结实。

  师:这样的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 逃生桥 (板书:逃生桥)

  因为:(课件出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齐读

  三、精读感悟

  师:同学们,没有这一座窄木桥,一百多号人将难以死里逃生。但是,光有这一座木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就能够非常顺利地逃生吗?自由读文,看看当时是什么情况,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师:请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从这看出雨下得特别大。师:俩句话,四个字,却字字千钧。齐读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写山洪来势凶猛,无法阻挡。

  师: 同学们,什么叫“咆哮”?

  生:怒吼。

  师:那你读一读。

  生读。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话写出来洪水的猖狂。

  师:喜欢这个舞蹈么?

  生:不喜欢。

  师: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

  生:狞笑。

  师: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课件出示:

  你感觉到什么?

  生:害怕、惊慌。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句话写出了洪水的疯狂。

  师:(课件出示5句话)这就是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句子。

  第一句话是比喻句,一看就知道。那么后面四句话呢?

  生:拟人句

  师:就是把洪水当作人去写。可是老师读着读着,觉得它更像什么?想一想。

  生:魔鬼。

  师:那说洪水在跳舞,你就会想到哪个词?

  生:群魔乱舞。

  师:它在张牙舞爪地向人们逼近,这分明就是野兽,这分明就是魔鬼,这分明就是死神啊!课件出示录像

  师:读了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慢慢地——上升(生),灾情在不断地——加重(生)师: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念头(生),都会有逃生的欲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逃生中的村民。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来形容内心的那种逃生的情形?用一个成语来说。

  生:惊慌失措、心急如焚、心惊胆战、心惊肉跳、蒙头转向。

  师:咱们正在逃亡之中,咱们每一个人都手忙脚乱了,咱们每一个人都想逃出这一座窄木桥。来,咱们一起胆战心惊地读读这句话。

  师: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这种情况下这座桥就又变成了(生:危桥)

  师:这个时候急需什么?

  生: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师: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你们知道他的名字吗?(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他的身份,你知道吗?(他是全村人的党支部书记。)

  老汉长相如何?课文中只用了一个词语。(清瘦)课件出示:齐读

  师: 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壮、魁梧,他是那样的清瘦,可是这里却说——“他像一座山”!(板书:一座山)

  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

  生:盯!

  师: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

  生:严肃的目光,威严的目光,冷静的目光,沉着的目光,镇定的目光。

  师:这样的目光就像大山一样沉着镇定!我们沉着地、镇定地来读读这段话。

  师: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目光沉着镇定,咱们还得深读课文。请你默读课文的第7到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细心体会。

  生: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第一个来到木桥前,既没有逃,也没有跑,而是稳稳地站在木桥前,他像大山一样挡在木桥前。

  师: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走了之,他想到的是全村人的生死安危。

  而人们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他是人们的靠山。

  齐读:(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像一座山。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

  师:那请你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地读读。

  师: “桥窄!”是说这里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面?

  生:因为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师:对,此时此刻,党员要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像一座山啊!

  课件出示:他像一座山。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决不允许有人破坏纪律,他坚定得像一座山。

  师:如果这种加塞的情况不制止,结果会怎样?

  生:人们就会蜂拥而上,木桥就会坍塌,大多数人性命不保。

  师:所以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老师也找了一句话,想和这句话对比着学,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发现了什么?

  生:虽然老汉开始对小伙子那么凶,但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却让小伙子先走。

  师:再看看小伙子的表现。

  生:小伙子让老汉先走。

  师:急于逃命的小伙子在生死关头却让老汉先走,和他前面的表现截然不同,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读了文章的结尾,你就会明白的。

  课件出示:文章结尾。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是啊,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竟然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儿子。明白了这一切,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两段话。

  师:老汉的这一“揪”,很可能会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一“揪”丝毫没有犹豫,就像大山一样果断!

  这个时候老汉眼里看到了儿子么?

  生:没有,他看到的是一个党员。

  师:是党员就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学生读)老汉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决,他绝不容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我们一起坚决果断地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如果说,这个吼是一个党支书对党员的严格要求,那这个吼又是什么呢?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对,大家看,这用力一推,推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有个词语叫做“父爱如山”,老汉的这一“推”,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他像一座山!

  师:文中有个细节,在木桥坍塌的那一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他会喊什么呢?

  生:儿子!儿子!

  师:言有尽,而爱无穷,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亲情的字眼放回到课文中,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灾难面前,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只有这样的党员,才是群众真正的靠山!也只有这样的党员,才像一座山,一座巍峨的高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所有的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丰碑。板书:丰碑

  师:我们再回到课前那个问题: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位光辉的老汉形象,为什么却以桥为题呢?

  生:是桥救了人们所命。

  生:是老汉的作用相当于一座桥,因为如果没有老汉的指挥,人们也不可能都死里逃生。

  师:老汉用他那共产党员的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怀铸造了一座延续生命的桥。这是一座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是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四、拓展延伸

  师:洪水退去了,村庄恢复了平静,一座新的桥建起来了。人们为了祭奠这对父子,在桥头立了一座碑,如果在碑上只刻一句话,你准备刻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对老汉的无限敬意齐读。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雕萝卜(精拣10篇)

雕萝卜(通用10篇)雕萝卜 第1篇  第21课  雕萝卜(二)  (一)综合分析雕萝卜(苏教版)  生活中许多平常的自然

《机器人》教案设计(精简12篇)

《机器人》教案设计(精选12篇)《机器人》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探索纸盒的多种玩法,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设计(精拣15篇)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设计(通用15篇)中国民间美术教案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特有的信仰民俗氛

《有趣的手影》教案设计(精拣3篇)

《有趣的手影》教案设计(通用3篇)《有趣的手影》教案设计 第1篇  一:大目标。这是一个综合了多领域教育因素的活动。我之

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和漆器教案设计(精简2篇)

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和漆器教案设计(精选2篇)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和漆器教案设计 第1篇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  一、教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