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作品欣赏(精拣1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作品欣赏(通用12篇)

作品欣赏 第1篇

  美术教案设计-作品欣赏外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古文明之旅

  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课在教材中的欣赏课中属于外国美术作品欣赏的第一课,学生对外国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难度较大。但本又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节课,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兴趣。

  课业类型:欣赏课

  授 课 人:龙 江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2、 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3、 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教学重点: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措 施:用“旅行”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欣赏。

  措 施:通过系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学会用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来分析艺术作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教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i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听讲情绪。

  ii 、板书课题(多媒体):

  古文明之旅

  iii 、板书目标(多媒体):

  (略)

  iv 、导入新课:

  师问: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生答:知道。

  师问:那大家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生答: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

  师: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也有非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就到印度、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去看一看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果。

  (用多媒体展示课程大纲)

  一、 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福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胡福金字塔相邻近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高达6米的头部据说是法老哈夫拉的容貌。建造这尊巨像的目的,是为了护卫哈夫拉金字塔前祭殿的大门。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所以,狮身人面像实际上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老权力的象征。(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出于和建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同样的目的,古埃及统治者十分重视自己雕像的制作。他们常将自己的雕像放置在自己墓室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通体着色,人物形象安详、庄重,公主的形象尤其生动、优美。用宝石嵌成的人的眼珠,使雕像显得更加栩栩如生。(用多媒体展示)

  与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在美术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纪的著名浮雕《受伤的母狮》,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数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身子的后半部已瘫倒在地,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着想从地上站立起来。那昂头怒吼的神态,极其悲壮。像这样极其真实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在那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二、 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头后有精致华丽的光环,表现了一种庄严静穆之美。(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十分流行,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是莫卧儿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由来自波斯、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国杰出的工匠共同设计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陵墓的艺术形象既有肃穆的纪念性,又具有开朗的亲切感。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既讲究对比,又十分统一和谐,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建筑物。(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三、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在雕刻、建筑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奠定了西方美术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米隆⒂的《掷铁饼者》,抓住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完美地表现了运动员健美的身体和强劲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古希腊美术家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用多媒体展示)

  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著名雕刻《拉奥孔》⒃,以它精心的构思和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理解,在保持人的形体美的前提下,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身遭巨蛇袭击时痛苦挣扎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

  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列柱围廊式,造型庄重宏伟,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配以大量精美的浮雕,从而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典范。(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古罗马的美术是古希腊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华丽的《奥古斯都像》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公元前27-后14)的肖像。奥古斯都⒄的形象像一个被神化了的英雄,赤着双脚,脚旁的小爱神丘比特,暗示出他受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庇护。雕像的写实风格使人联想到传统的古希腊雕塑。(用多媒体展示)

  罗马大角斗场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数万名奴隶和战俘于公元70-82年建造的。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88米、短轴直径约156米,可容纳45000人,建筑立面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采用“券柱式”,十分华丽。它的完善的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用多媒体展示)

  v 、课堂小结:(用多媒体展示)

  vi 、布置预习:

作品欣赏 第2篇

  欣赏作品:《卡门序曲》(管弦乐)

  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探索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网络使学生能独立获得所需的音乐知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更方便更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时代接轨,使严肃音乐成为学生可以学习的一部分。)

  二、依据曲式图听辨作品《卡门序曲》,把握作品各主题,从作品的结构深入认识音乐作品。

  三、以当堂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掌握作品的情况。

  四、欣赏歌剧《卡门》中的著名唱段。直观性地了解──歌剧,定义: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

  [教学重点]

  运用曲式图听辨《卡门序曲》,正确认识每个主题的发展变化并记忆音乐作品片断。

  [教具]录音机、录音资料、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有关歌剧《卡门》的资料,

  请两位同学来讲解或介绍,在课下收集有关歌剧《卡门》的资料。(由学生亲自演示)。

  二、欣赏管弦乐作品《卡门序曲》

  《卡门》是世界著名歌剧之一,在这部歌剧中最具代表性及流传最广的器乐作品就是管弦乐作品《卡门序曲》又称《卡门前奏曲》,经常被一些交响乐团作为音乐会曲目来演奏。欣赏作品,在音乐会演出中作品就演奏到这里结束。这段音乐描写欢乐的节日气氛和剧中斗牛士的英雄形象。而在歌剧中作品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欣赏,提问:这段音乐留给你的印象?

  一、首先来欣赏作品《卡门序曲》(录像)——欣赏到第一大段落结束,(在一般的音乐会演奏时,我们所欣赏到的《卡门序曲》就结束了,而在歌剧中的序曲乐曲没有完,让我们来继续欣赏。(磁带)学生的感受

  1、引出——曲式图

  卡门序曲

  并置曲式

  三部曲式

  A

  aba

  8881088

  B

  引cc1

  4816814

  A

  a

  812

  展开性段落

  引dd1d2

  2444410

  全曲共分两个部分,采用并置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为三部曲式,(ABA)气氛热烈;第二部分在一般的音乐会演奏时,大多不演奏,这段旋律具有悲剧气氛与第一部分形成反差。

  2、按曲式图听全曲。(第一遍)

  要求全体学生看板书,由教师指图欣赏,使全体学生熟悉这部作品的曲式图。

  掌握、分辨出曲式图中二个大的段落(三部曲式、展开性段落)。

  3、按曲式图听全曲。(第二遍)

  要求学生听辩出各主题,(看教材P97页)找到

  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三主题、第四主题

  (在曲式图中)的旋律,并和曲式图相对应,在曲式图中标出这四个主题。

  4、按曲式图听辨全曲。(第三遍)

  要求学生随音乐的发展在自己的曲式图上作记录。(可用各种符号标出旋律、力度、速度等的变化,也可用文字说明或记谱,其中特别注意每个主题的区别更包括重复部分的变化。)

  5、按曲式图听辨作品片断

  要求在图上完成,在小节下面用方括号标明音乐从哪小节到哪小节,并写清楚序号。

  6、公布正确答案(师生共同完成)

  二、观看录像片欣赏歌剧《卡门》中的著名唱段(根据教学进度完成的情况,欣赏一段或二段)

  1、女主人公卡门的唱段《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

  卡门在第一幕中挑逗霍塞时所唱的哈巴涅拉舞曲,唱词是卡门的爱情观念的自我表白。作为一个倔强的吉卜赛人,卡门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让她的爱情自由受到任何约束。(观看录像片)

  小节:这首哈巴涅拉舞曲源于当时还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比才采用了哈巴涅拉舞曲的形式写了这首歌,而歌曲的音调却带着浓厚的西班牙民间风格。卡门边舞边歌,旋律跳跃而有生气,节奏强烈而有特性,整个音乐充分表现了卡门的精神面貌:热情奔放,明朗大胆而又无拘无束。

  2、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唱段《斗牛士之歌》

  第二幕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上场时,唱起了这首著名的唱段。音乐鲜活,

  课后学习:同学们如果想欣赏到更多歌剧《卡门》,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此MP3的作品。如可去洪恩在线等去欣赏和学习

作品欣赏 第3篇

  冯其庸为人宽厚,但爱憎分明,富有兴情。他以“宽堂”为号可能也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下面是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不灭求学求真之心》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灭求学求真之心》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

  对于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汇聚了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1700万字、35卷册的《瓜饭楼丛稿》付梓出版,皇皇巨著,厚重博雅;5月,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诗文与书画共美,花卉与山水竞秀;十月,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荣誉是表彰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此时此刻,家乡无锡为冯先生筹备了3年之久的“冯其庸学术馆”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12月9日,这个收藏着冯先生最为珍贵的手稿、书画、文物的学术馆将与世人见面。

  求道之路,腹有书诗气自馥。

  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的小学、中学,读读停停,靠的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自学。其间,又经历了八年抗战,饱尝黍离之悲。“那时我的读书环境,就是种地,放羊,躲日本鬼子。”冯老回忆道。小学5年级失学后,在战乱的苦难中,他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在种地之余,沉醉其中。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不论小说戏曲、唐诗宋词,或论、孟、左、史,只要能借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天天读到深夜,早晨下田地前也要读,从地里回来,泥腿没洗净就进屋看书”,冯先生忆道。如此3年自学下来,他竟读了许多书,有的甚至能背诵。“《浮生六记》对我后来写文章影响很深,它的文笔太漂亮了,还有晚明小品,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琅嬛文集》,史震林《西青笔记》《西青散记》《华阳散稿》,我的文章力求清通、潇洒,就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

  他忆起20岁那年在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时,拜识了山水画家诸健秋,诸先生特许他入画室观其作画,还说“看就是学”。自此,冯其庸在诸先生画室观摩半年,由此略知山水画之门径。

  1946年春,他考入无锡国专。冯先生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得遇许多名师指点,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童书业讲授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朱东润讲《史记》、《杜诗》,刘诗荪讲《红楼梦》,冯振心讲授文字学等,这一切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多年后他主编的《历代文选》广为人知,并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潜心红学,平生可许是知音。

  “文革”时,冯其庸遭到批判,他钟爱的《红楼梦》也被抄家抄走了,还当作黄色书籍公开展览,他担忧这部巨著将遭致毁灭,于是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却使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抄完之日,他掷笔徘徊,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在对早期抄本的研究中,最令他兴奋的是他与吴恩裕先生一起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这一确证也间接证明了己卯本留下了曹雪芹《石头记》原本的款式,大大增加了己卯本《石头记》的珍贵性。

  随后,冯其庸先生在仔细研究庚辰本《石头记》时,又有了意外发现,这就是发现了庚辰本是照己卯本抄的。“庚辰本的行款等等都与己卯本一模一样,连己卯本的空行、衍文、错别字等,庚辰本都与之相同。在七十八回,还留下了一个避讳的‘祥’字,与己卯本的避讳一模一样。”冯先生语气中难掩这一发现带给他的兴奋。

  1977年6月,冯先生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庚辰本》,在书中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不能有第二个标准”。巧的是,这番话恰好是写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一年,与中央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吻合。

  实证求真,看尽龟兹十万峰。

  冯其庸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历史文献典籍到、地下考古发掘文物到、地理实地考察到。“实地调查和读书一样重要。”冯其庸先生一有机会就到全国各地游历,自称这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大书”。

  自1986年至20xx年的20xx年间,冯先生以古稀之年陆续完成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壮举,实地踏看了玄奘取经在中国境内西行和东归的全部路线,拍了近万幅照片。

  冯先生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他一生坚持践行。从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玄奘精神在今天的复兴。

《不灭求学求真之心》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冯先生儿时家境贫寒,全靠自学打下做学问的基础。他的文章清通、潇洒,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而其中清初沈复的《浮生六记》对冯先生写文章影响很深。

  B、在无锡国专的学习对冯先生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在这里冯先生遇到周谷城等许多名师指点,使他的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C、在红学研究领域冯先生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要用小楷狼毫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抄了整整一年,在仔细研究时又有意外可贵的发现。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书,书中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竟比中央所提早了一年,可见冯先生有先见之明。

  D、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并身体力行,他曾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壮举的完成表明冯先生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书”读得最好的人。

  E、20xx年是冯先生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皇皇巨著《瓜饭楼丛稿》出版;5月,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0月喜获终身成就奖;1 2月“冯其庸学术馆”在家乡落成。这四件事是对冯先生“虽万劫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最好褒奖,最充分的肯定。

  2、冯其庸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传记文本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6分)

  3、试归纳冯先生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并分点表述。(6分)

  4、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你认为这“三到”在做学问时是否很有必要?请发表你自己的看法。(8分)

《不灭求学求真之心》文学作品类阅读答案

  2、答:①冯先生的专著都体现在《瓜饭楼丛稿》中,35卷册,1700万字,皇皇巨著,厚重博雅;

  ②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诗文与书画共美;③冯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3、答:①冯先生儿时家境贫寒,一边种地,一边自学,靠自学打下了扎实的做学问的基础;②在无锡国专得遇周谷城等众多名师的指点,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③冯先生为做学问、搞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诚如先生所说“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4、冯先生是研究历史的,因此我认为“三到”很有必要。(或没有必要)(2分)

  ①在历史方面学问要做深,必须广泛阅读历史文献,力争全面地了解史实记载,力争使自己的研究不片面;

  ②在研究历史时,要使自己的研究确凿、科学,必须找到相应的考古发掘,以此来作为自己研究的证明或支撑;

  ③在研究历史时,实地考察、实地调查有重要的作用,即“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书”,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作品欣赏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

  2、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征;

  3、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

  重难点:

  理论的概括和对其本质内涵的分析。

  教学工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格尔尼卡》,学生回答体会?这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的一个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

  他在这一作品当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和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极力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据说,当时有位法西斯军官看到这幅作品,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回答说:"no,这是你们造出来的杰作"。

  从这里可以看出,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看其像不像,美术作品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们精神创造的产物。画家以鲜明的个性来表现生活本质和典型,这种典型不禁表现在人物画里,也表现在其他题材中。山水画、花鸟画、风景和静物等作品中也有。

  例如中国画《溪山行旅图》所表现的就是高度概括的秦陇以至中国北方山峰峻挺浑厚、雄伟壮观的共性而创造出的成功的山水画中的典型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二、讲授新课:

  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马克思说"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确如此。

  不过,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在空间上有着确定的(平面的、立体的、组合的)静态存在形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1、从美术创作方法的角度来了解美术形象有再现和表现:

  (1)有的美术家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可以叫作再现性的形象;美术形象的创造,还要求通过个别的具体感性形式来体现出生活的本质和普遍真理,达到个性和共性相统一。

  例如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仅容貌和神态酷似教皇本人,而且表现出教会最高统治者威严、高傲的外表和冷酷、贪婪的内心,因而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

  (2)而有一些美术家则更强调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念的表现而不拘泥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可以叫作表现性的形象。蒙克的《呐喊》。

  小结:许多美术形象都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相统一的形象。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然而,主观和客观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例如同是反映与战争题材有关的作品,具有再现特色的《流民图》,也表现出作者主观上对日军侵华战争的控诉与批判态度。

  而属于表现性作品的《格尔尼卡》,固然表现了画家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罪行的强烈忿慨,然而他的创作构思仍然是由德军对这座文化名城所进行的毁灭性轰炸这一客观事件所引起的。因此,许多美术形象都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相统一的形象。

  2、从美术创作的艺术手法来了解美术形象,还可区分为具象、意象和抽象:

  (1)具象性形象注重于对象视觉特征的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霍达的《静物》、中国画《玉兰黄鹂》,作者运用玉兰、黄鹂和蓝天的完美配合,并赋予它们特有的典雅、华贵的形式美感,从而创造出一种生机蓬勃、春光明媚的动人的艺术形象。

  (2)意象性形象是作者依靠直觉、想象乃至幻觉等所构成的表象而创作的;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着重表现的是形象的某种寓意,其形象往往具有虚幻和不合生活实际与思维逻辑的特点。

  (3)抽象是指视觉形态的抽象,它只是对自然形象的外观进行程度不等的省略与舍弃,在抽象形象中,有的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形象,只是从中抽取出某种适合的表现模式。在抽象形象中,有的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对象,只是从其中抽取出某种适合的表现模式,如克利的《奔流》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则是完全舍弃物象,去进行纯粹的形式构成,如完全受作者主观情绪支配任意挥洒而成的波洛克的《魔鬼》就是这一类的作品。抽象艺术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大部分现代主义美术流派都受到了这一运动的影响,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行动绘画等。

  小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概念。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3、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美术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他们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

  然而,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美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乃至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

  像中国古代美术刻画人物,就是运用以形写神的手法而使形象形神兼备、生动感人,如《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就体现出作者的这种精诣匠心。进而,中国画家又深入追求表现气韵,它既是对审美对象本质美的把握,又是美术家思想感情与创作心态的显示和升华,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并借助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语言,结构出形与神、情与理、物与我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

  像石涛的《翠壁长松图》不仅生动表现出庐山地区云雾迷漫的自然景观,而且在笔墨、意境中流露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就是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

  因此,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

  总起来说,美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而创造出的成果,各种美术形象,不仅以审美功能为主的绘画和雕塑形象,还包括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形象,都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都是人类意识和精神创造的产物。

作品欣赏 第5篇

  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形成的生活环境,不自觉地对主人公施加精神迫害;当时的种族歧视政策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失去生命。下面是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安道尔的犹太人》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安道尔的犹太人》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

  ①从前在安道尔住着一个年轻人,人们认为他是犹太人。

  ②讲起他来便是那些想当然的故事,说他出身如何,他日常怎样和把他视为犹太人的安道尔人交往,不论在哪儿等待着他的都是这种固定的成见。比如说人们对他的情感表示疑惑,安道尔人原本知道犹太人不会有他们这样的情感,可他们还是对他说,他有敏锐的智力,结果他的智力因此不由自主地敏锐起来。或者他与钱的关系,钱在安道尔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知道,他感觉到大家心里那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他检验自己,是否他真的总是惦记着钱。他检验自己直到发现没有错,是这样,他确实总是惦记着钱。

  ③他承认了,他认可了,安道尔人也相视无言,几乎嘴角都没有动一动。

  ④在对待祖国的事情上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要他嘴里说出这个词来,他们就会像对待一个掉在了脏污上的钢镚儿一样不去理睬。因为安道尔人知道犹太人的祖国可以是多数,他们挑选、购买祖国,不像我们只有一个,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逢谈起安道尔,不管他怎样说好话,他的话也都像进入了海绵一样,不会引起任何反应。后来他明白了,他说话办事不讲究策略,有一回当他由于他们的态度而沮丧,控制不住自己大发脾气时,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他的这个缺点。祖国属于其他人,这是无法变更的事情了,没有人期望他会爱这个祖国,相反,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只能招致他们的蔑视,促使他与他们之间产生鸿沟;他追求他们的恩惠和善意,竭力讨好他们,可是人家即使看不到他可能怀有某种目的,也觉得他这样做不过是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⑤这样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以他那无时无处不在的、将一切都透析的敏锐感觉发现,他确实不爱祖国,连这个词都不爱听,每逢使用它都让他感到尴尬。显然他们是对的。显然他根本不能去爱,不能以安道尔人那种意义的爱去爱;他只有炽烈的激情,当然也具有理智的冷静,而后者被人们认为是他随时准备满足他的报复嗜好而运用的秘密武器;他缺少联系他人的情感,显而易见他缺少实施信任的热情。

  ⑥同他打交道使人活跃,但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安适。他无法做到像其他人一样。当他徒劳地试图使自己不惹人注目时,甚至于在内心里便怀着对抗、傲慢和潜伏着敌意的情况下来忍受他的这种异样。由于怀有敌意使他自己感到不快,便又反过来用生意场上的客套来加以缓解。可是即使他鞠躬行礼也是一种责难,仿佛他是犹大人是周围环境的过错——大多数安道尔人对他并没有什么伤害。

  ⑦可对他也没有做什么好事。

  ⑧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具有进步和自由思想的安道尔人,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感觉到对人道负有的责任:他们敬重这个犹太人,如他们强调指出的,恰恰因为他所具有的犹太人特性,诸如敏锐的智力等等。他们支持他直到他死去,死得非常残酷,其残酷和令人恶心的程度让那些能够为整个人生的残酷无动于衷的人也感到恐怖。就是说,他们原本不是为他悲叹,或者坦白地说:他们不是想念他——他们只是对那些个杀死他的人感到愤怒,因为那杀人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那方式。

  ⑨人们长久地谈论此事。直到有一天弄清楚了他本人,即那死者已经无法再知道的情况:他是人家抱养的孩子,他的父母,这是后来发现的,是像我们一样的安道尔人。

  ⑩人们不再谈论此事。可是安道尔人,每当他们照镜子,都惊骇地看到,他们自己脸上有着犹太人的表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安道尔的犹太人》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目

  1.说说第一第二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认为”“想当然”的作用(4分)

  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3.“具有自由和进步思想的安道尔人”对主人公持怎样的态度?(3分)

  4.结合小说,分析主人公的死因。(4分)

  5.小说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安道尔的犹太人》文学作品类阅读答案

  1、认为:暗示安道尔人对主人公身份的断定是一种主观臆断。(2分)

  想当然:说明安道尔人关于主人公的那些故事纯属子虚乌有。(2分)

  2、在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的歧视迫害下,主人公的心灵扭曲了,他妥协了,也认为自己是不爱国的,表现了社会环境对主人公施加的精神迫害之残酷。(3分)

  3、表面上是敬重,而实际上他们同其他的安道尔人没有区别,也一样歧视和迫害着主人公。(3分)

  4、个人原因:主人公缺乏年轻人应该具有的独立人格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最终性格和心灵严重扭曲,这是导致悲剧的性格因素。(2分)

  社会原因:安道尔人的种族成见形成的生活环境,不自觉地对主人公施加精神迫害;当时的种族歧视政策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失去生命。这是主人公悲剧的环境因素。(2分)

  5、①与开头呼应,点明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3分)②揭示了安道尔人在长期的以固有成见支配他人生活的过程中,自身心灵也被严重扭曲,使小说更具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3分)

作品欣赏 第6篇

  研读本我 剖析自我 实现超我

  -------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让现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科学、有效、扎实地绽放出绚丽的奇葩?清人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治学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窃以为现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也应体现出三个层次:研读本我---剖析自我----实现超我。在课堂上,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剖析及超越,实现现代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语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怎样理解这三个层次呢?具体分析如下:

  一、研读本我。《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第四条中,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请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研读本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文本,解读文本,本我即文本。既然是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那么,现代文学作品的具体文本就是阅读之源,教学之本。只有把研读文本抓好,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阅读教学的飞跃。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在尊重文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本,让陌生的文本变得熟识,成为学生的朋友。那么,具体关注文本中的那些内容呢?从宏观的角度讲,要弄清作品的结构层次,段意层意,风格特色,艺术手法,写作意图,思想倾向,感情基调等等,能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第一印象;从中观的角度讲,要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主要情节,重点段落,形象分析,语言积累等等,能够对文本的了解更全面更细致;从微观的角度讲,要弄清字词的行音义,词语的使用,要品味语言,要琢磨典型片段的内涵等等,多多益善地积累语言。通过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个阶段,本身没有生命的文本,通过有计划的阅读,让学生去体味其中妙不可言的美趣,为进一步揭示其蕴涵的生命价值作好铺垫。换言之,就是在研读中赋予文本以生命。学生也只有读熟、读透文章,甚至对一些重点的句段达到成诵般深刻的印象后,才能真正比较详细的了解文本,才能透过文字的表面直达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到作品所蕴涵的深意。同时,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玩味与品读,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文本语言本身的文辞之美。总之,只有精心研读文本,无言的文本,才能为渴望的眼睛敞开她那比海天还要宽广的胸怀。

  鉴于此,我上《信客》时,在这个层次设计了七个环节,约27分钟来解读文本。这几个环节是:1、引入新课后,析“信客”中的“客”字;2、简介作者;3、检查字词;4理结构,明段意;5、明确信客的工作;6、明确信客的生活景况;7语言特点等。目的就是让学生熟习文本,了解信客,走近信客,为后面揭示信客的精神品质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剖析本我。这个阶段可以说仍然是研读文本,但已由文本本身的研读而进入对作者内心的剖析。文学作品皆是借助鲜明的形象、或委婉或直白的情感示意来表达作者的意志,所以,所谓剖析本我,就是通过对文本中塑造的形象、流露的情感剖析后,沉淀出作者在文中想要示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沉淀出作者在文本中期望彰显的真善美,本我就是作者。尽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身上所绽放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一千个人的眼中是一样的。因此,这个层面的教学,就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借助文本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让学生触摸到其中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华,因为这不但是作者理想的精神向往,更是浸润读者、教化读者、帮助读者获取人性美的特质和载体,是作者期望和读者归依的共同的精神家园。无论多么华美的辞章,缺少了这些人性中真善美的内核,还有什么意义呢?剖析自我,就是要剖析出自我(作者“我”)在文本中赋予的人性真善美之光。如果读不出文本的人文精华,如果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即使“读书破万卷”又有何益呢?在这个阶段,授之以渔远胜授之以鱼。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内核时,更要启发他们弄清挖掘文本中的精神内核方法。

  为此,我在教授《信客》时,用了约10分钟时间,来揭示信客诚信为本的精神品质。前面通过对信客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等方面的文本解读,学生已经明白信客不仅工作辛苦,而且收入低,多病痛,遭误解等等,但他仍然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实无私的奔走于城乡之间。他那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背影,在天地间定格成一幅苍凉却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画面。宽厚善良的信客,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呢?正是通过这一看似矛盾形象的剖析,学生逐渐明白了,那时因为信客始终有一个做人的基本理念----诚信为本。正是这种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芒,照亮了信客的胸膛,让饱经沧桑的他能始终平静的面对每一天。而在诚信日渐缺失的今天,秋雨先生给我们塑造这个形象目的何在呢?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文学作品中正是通过赋予形象的这些精神价值来彰显作者的内心世界。不过,有时,读者结合自己的实情,对文本的理解常常会远远大于作者的期望。学生明白了人生于世,诚信为本的道理后,我趁此引导他们明白,《信客》主要是从诚信的角度谈人性之美,其他文学作品可能要换从另外的角度去推崇一种精神品质,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人性中的真善美,阅读文学作品,就要读出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要读出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意象)是关键,是开启作者心灵之门的钥匙。从课堂上来看,解读文本到位了,学生是完全能够纵深理解的。

  三、实现超我。前两个部分谈了研读本我(文本),剖析自我(作者),这些我个人觉得仍然还停留在文本的范畴。古人说:文章经国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告戒我们:“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第七条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所谓实现超我,就是通过阅读,学生在其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增张才干,提升品位。超我指读者获得精神的升华。也只有个体的不断超越,才有群体的不断超越。

  在这个层面,至少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第一,语言方面。即吸收文本中的语言精华,如佳词妙句,语言风格,特色语言形式等,提高自己语言的驾驭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第二,阅读方面。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开阔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逐渐视阅读为一种生活需要,达到“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目的。第三,精神方面。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借助文学作品中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抨击,熏陶、感染、打动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其明是辨非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能逐渐自觉弘扬人性之美,鞭笞人性之丑。能正视假恶丑,珍视真善美,从而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品质。我很重视这个环节。我坚信,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美的光芒,一定能照亮那些寻求真善美的眼睛。我们热爱人性中美的东西,但也无法回避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我们用什么来扬美抑丑呢?多阅读一点经典的文学作品吧,让经典文学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在《信客》的教学中,我花了约10分钟来做这件事。设计了三个环节。1、阅读两则诚信小故事,再联系课文,让学生明白诚信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2、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把诚信落实。3、小结语言特色。并学习这种语言风格课上给信客说一句话;课下,为信客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墓志铭。

  当然,“研读本我----剖析自我----实现超我”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有所渗透。比如,品味语言时,自然会涉及情感等因素;而对形象的分析,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决不能空穴来风。

  现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而课堂上学生所接触的那点东西较之学生能对现代文学真正热爱,尤沧海之一粟。我们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现代文学的世界,但愿我们能引领他们,一生快乐的徜徉在博大精深的文学殿堂。

作品欣赏 第7篇

  设计说明:

  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剪纸,犹如开在农家门楣,窗棂上的山花,无声而美丽.它们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欣赏着它们,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命形态;欣赏着它们,犹如在触摸着一个个非文字的灵光符号.他们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可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已远离了剪纸,他们被动漫吸引,被网络迷惑,他们似乎已无暇顾及剪纸艺术之美!"画中若有戏,百看也不腻",这是不少民间剪纸艺术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文化的传承者,我为何不能找几幅"有戏"的剪纸作品,让他们也与民族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 况且很多的剪纸作品本身就是看图习作的绝佳素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剪纸作品,看清作品上的事物,领会作者创作意图,驱遣想象填补作品空白,并编写出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来.

  2.在指导学生欣赏剪纸作品,领悟其艺术内涵,在剪纸作品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中,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剪纸作品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与浸染,从而激发他们欣赏剪纸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一幅"红双喜" 和几幅非常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剪纸作品,做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双喜"导入,激趣授法.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请看——(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在一些婚庆场合大家一定见过它.今天,我们就再一次仔细地端详端详,看哪位同学看得最清楚.(教师板书:看清楚)谁能说一说这幅剪纸作品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说)

  师: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对充满喜气的"红双喜",可是艺术家们为何还要以喜鹊和梅花作点缀呢 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欣赏剪纸作品,不仅要看清上面的事物,还要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板书:想明白)

  教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点出其中所包含的"喜上眉梢"之意.

  师:同学们,结婚为什么要贴"双喜"(强调双喜二字)呢 (指名说)

  师:其实啊,这个"双喜"的背后啊,还有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教师板书: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啊

  教师讲述故事:

  明代书生方明秋,赴京赶考经过苏州,见一大户人家悬联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方一时对不出,便去京城赶考.进了考场,一看主考官出了一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方不假思索,用路上看到的招亲联为对.主考官惊其才华,取为进士.回经苏州时,见招亲联仍在,于是又以考官出的联相对,被招为快婿.就这样一副对联成就了方明秋人生两桩美事,一是"洞房花烛"二是"金榜题名".结婚那天,他并排写了两个大大的"喜"字贴在自家门前.据说,结婚时贴双喜,就从他这儿开始.

  二,展示作品,丰富素材.

  师:同学们,没想到这幅看似简单的"红双喜"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其实啊,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一个生动的艺术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作品,请同学们边看边想,用心体会,看其中的哪一幅作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能吸引你的目光.(课件逐一出示以下剪纸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最后形成下面的浓缩图)

  三,重点指导,打开思路.

  师:同学们,你对刚才的哪幅剪纸作品最感兴趣 (指名说)

  (接下来,教师以学生关注比较集中的作品作为重点指导对象.下面仅以"小老鼠上灯台"这一剪纸作品为例,具体说明指导过程.)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老鼠上灯台"这幅作品!(课件出示)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清楚这幅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 要看,就看个清楚.

  (指名说)

  师:一篇文章会有中心,剪纸作品也一样,自然也会有个主题.同学们都再来看看这幅作品,想一想它传达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想明白了,才算是真领会.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指名说,学生可能谈到团结合作,非常有趣,鬼鬼祟祟等,教师给予积极回应)

  师:同学们,这七只偷油喝的小老鼠,它们是和葫芦娃一样的七兄弟,还是老鼠家族的一次集体行动 如果是七兄弟,那个冲在最前面的是谁 如果说是一个家族的话,其中哪一个是爸爸,哪一个是家族里最小的一个 那个落在最后的是谁 他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集体行动 故事的结果又如何呢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四,自主选材,快速成文.

  师:同学们,剪纸作品是静止的,可是我们的想象却是灵动的.这里的每一幅剪纸作品里都隐藏着一个生动而又精彩的故事.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幅,驱遣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故事来.(教师板书:编,写在"故事"二字之前)剪纸作品只是一个凝固了的瞬间,只是这个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幕罢了,它一定有起因,经过和结果,相信大家的想象一定会让它变得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下面,就请大家从以上的作品中任选一幅编写故事.希望同学们先列个提纲,将文章的结构想清楚,然后争取一气呵成.开始写作吧!(生自由习作,完成后生生交流,师生评议,然后学生修改完善,誊清上交)

  板书设计:

  看清楚

  想明白

  编故事

  附:学生习作

  皮皮和白白

  从前,一家主人养了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和一匹可爱的小白马.小猴子名叫皮皮,小白马因为那身雪似是毛被主人唤作白白.

  皮皮因为它的顽皮而深得主人的喜爱,每天吃香的喝辣的,有时候甚至跳到主人的肩膀上去玩耍.而白白呢,虽然整天驮着主人东奔西走,得到的却只是些粗粮杂食.皮皮看在眼里,心里渐渐地骄傲起来.

  一天上午,主人有事情,出门了.小猴闲得无聊,便到院子里溜达.这时,它无意中看到了墙角的白白.想到主人平日里骑马时的那股威风劲,小猴忍不住也想过把骑马的瘾.但它又担心白白不听它的使唤,于是它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屋里,从墙上摘下主人的小马鞭.它想:平日里主人只要一扬鞭子,白白就会服服帖贴的.有了这"尚方宝剑",想它白白也不敢与我作对.

  可事情并不像皮皮想得那么简单. 白白见它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手里还拿着鞭子,就满心的不高兴.所以,还没等皮皮到它跟前,就打起了响鼻.小皮皮可没注意到这些,只见它来到白白跟前,一个弹跳跃到白白的后背上.白白可不愿意了,用力猛地一甩,只听"啪"的一声,把皮皮重重地摔在地上,痛得它龇牙咧嘴,"吱吱"直叫.皮皮不愿善罢甘休,又一次翻身上马.这一次,它可学精了,上去后立即牢牢地抓住了白白脖子上的鬃毛不放.白白先是故技重演,但没见效.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只见白白突然两条前腿高高抬起,身体都快要垂直地立起来了.皮皮早有防备,双手抓得更紧了.嘴里还幸灾乐祸地嚷着:"今天我皮皮骑定你了!看你能拿我怎么着!"

  这下白白可真生气了,他撒开四蹄狂奔起来.皮皮还以为白白被收服了呢,竟然扬起马鞭照着白白的屁股猛抽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架!架!"这时,它们来到了一个池塘边,白白乘其不备突然来了个急刹车.皮皮防不胜防,一头栽进了池水里.

  这小猴子平常都是在树上爬高上低,可是个典型的"旱鸭子".看,它在水中一浮一沉,眼见就要没命了.白白见状,连忙跳进水中将其救上岸来.

  皮皮将白白如此深名大义,不和自己一般见识,再想想自己刚才的行为,不禁羞愧地低下了头. (肖绮)

  小老鼠上灯台

  一天晚上,一只饥饿的小老鼠被大王派出来觅食.它东寻西找了好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丁点可以吃的.此时的它已饿得头晕烟花,四肢无力.正当它无计可施之时,突然它那灵敏的鼻子嗅到了一股香味.对!那应该是油的香味!它抬头一看,只见客厅中间的八仙桌上一盏玲珑剔透的双层油灯正在默默地燃烧着,那浓郁的香气便从这儿弥漫开来.看到这儿,小老鼠心中不禁窃喜,他恨不得现在就爬上去喝个够,但一想到大王的命令,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赶忙回去报喜讯.

  鼠大王听后欣喜若狂,赶忙召集家庭成员偷油工作动员会.他拍着那个立了大功的小老鼠的肩膀说:"他为我们找到了最好的食物——灯油!那可是上好的补品.下面就让我们去尽情享受,好不好 "众老鼠齐声叫好.鼠队浩浩荡荡朝目的地进发了.

  来到灯台前,小老鼠们一个个必恭必敬地列好了队,其中一只老鼠走出队列,诚恳地说:"大王,您为我们老鼠家族费尽了心思,熬白了头发,这次您一定先来品尝,这是大伙的意见,您千万不要推辞!"众小鼠也随声附和.鼠大王一听正中下怀,便虚情假意地说:"既然大伙儿这么盛情,我也就不推辞了.不过我只尝一小口,大家就按现在的队列一个接着一个,千万不可乱了秩序……"话没说完,它已爬到了灯台的第一层上.

  只见鼠大王三下两下就爬到了灯台的最顶层.它不喝倒没什么,这一喝起来还真没完没了,完全忘记了那些排在自己身后的子民们.也难怪,那油也实在太香了,再说它也好久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美味了.下面的老鼠一个挨着一个扒在灯柱上,一个个敢怒不敢言,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大王喝.也不知是它们心中担心那点油被喝完了,还是埋怨大王言而无信,又或是它们累得难以忍受,这些老鼠们都不约而同"吱吱"地叫出声来.

  老鼠们的叫声把正在沉睡的主人惊醒了.他透过门缝看清了眼前的一切.他连忙学着小猫"喵喵"地叫了两声.众鼠一听,忘记了喝油,一个个吓得腿脚酥软,动弹不得.正因为有了这一幕,才有了后来的民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只狸猫来哄你." (许慧)

  总评:

  本课教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本次习作课的设计灵感源于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4,但教者没有把教材当成"法定文件"惟命是从,没有把教材当成圣经顶礼膜拜,而是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与重构.应该说,教材中的四幅剪纸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刀法都颇见功力,堪称精品.从反映的对象来看,它们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各民族的多彩生活;从表现主题上说,也都是积极向上的,或反映了蒙古少年的刻苦,或体现了汉藏情深.但遗憾的是这些生活与学生相去甚远,作品中是事物对学生来说知之甚少.笔者以为,艺术作品只有贴近欣赏对象,才能进行有效地转化,才能实现到其本身应有之价值.教材上的这几幅剪纸作品,不仅是几件艺术品,它们一走进教材,便成了教学的内容——学生看图习作的素材.而看图习作所提供的图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生命律动合拍,才利于他们表达倾吐.重组后的教材变得怎么样了呢 它们的面孔不再陌生冰冷,而显得非常具有亲和力;它们与学生不再有距离,而是非常的贴近,与学生的文化背景贴得近了,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更熨贴了.

  二,体现了看图习作的教学特点.本课教学,教者为落实教学目标,分这样四步循序渐进地落实了教学,那就是:观察,领悟,想象,行文.

  观察,旨在引导学生对剪纸作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此,教者强调了两点:一是突出重点,二是观察有序.

  领悟,在弄懂了图画展示的内容后,教者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画面,主要时间,主要角色,认真地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思索,体会角色的内心,精神,品质,使学生对图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领悟中心,明白事理.

  想象,如果把看图作文比做一只鸟的话,那么想象就是鸟的翅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可以使静止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在本次看图作文中,想象贯穿了观察的全过程,教者努力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通过想象沟通画面上形象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想象补充画面内的必要情节;三是通过想象拓展画面外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形象;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

  行文,通过上面的观察,领悟和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学生定会对剪纸作品反映的内容有丰富而深刻的了解.此时图中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已实现"声像化".学生自然会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也一定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三,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剪纸作品虽美,可她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如何引导孩子们欣赏这些他们并不熟悉,甚至陌生的剪纸作品呢 教者在课伊始没有直接揭示本次习作的内容,而是从学生熟知的"红双喜"入手,教给学生欣赏剪纸作品的方法,而后又出示了若干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剪纸作品,引导孩子重点观察其中一幅,在老师的搀扶下经历一次剪纸作品欣赏的过程.最后教者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与创作实践.既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才是卓有成效的教学,这样的学习也才会是卓有成效的学习.

  作者:李争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铜山镇驿城小学

  邮编:221100

  手机:13852007198

  信箱:

  字数:4931

  个 人 简 介

  李争,小学高级教师,现执教于铜山县铜山镇驿城小学,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曾获得徐州市课堂教学语文学科一等奖,所执教的习作课在全国魏书生教育思想研讨会暨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7年暑假参加了江苏省优质教育资源送教下乡活动,曾在省,市,县上公开课20余节.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五项,近两年有十余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作品欣赏 第8篇

  中国绘画作品欣赏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的人物神态和艺术表现形式。

  2、使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益的同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准备:

  1、课件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人课题:

  教师: 中国绘画作品分类就题材而言,有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等等。这节课我们来欣赏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人物画。(板书课题)

  二、欣赏作品:

  (一)油画 《贫农的儿子》 作者:蔡亮(板书)

  1、介绍作品内容: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贫农”吗? (学生回答)

  “贫农”是指在旧中国被地主、官僚压迫剥削的贫穷的农民。

  教师:从画面上人物的衣着特点看,同学们知道作品表现的年代吗?(学生欣赏投影画面,回答问题)

  教师:作品表现的是1934年至1936年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代。

  那是1933年10月,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进攻。当时的领导人是王明(板书),硬要红军跟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死伤很多,为了保存红军实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队伍到了贵州省的遵义城,党中央开了一个大会,取消了王明的领导资格,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所以画面上表现的是毛泽东和两个贫农的儿子以及红军队伍。

  学生通过课件看图片,对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举手发言)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幅作品美在哪里吗?

  (1)、人物神情、动态刻画细腻真切:贫农的儿子神态恳切,体现了要求参军的迫切心情;毛泽东笑容满面,流露出爱护和欢迎的神,清;红军队伍由近到远步伐整齐,精神抖擞。

  (2)、色彩沉着、协调:作品色彩的蓝灰色为主。身穿蓝灰色军装的红军队伍,蓝灰色的天空显得阴沉,说明长征路上会有很多风险。

  (3)、仰视构图:画面上的地平线位置较低,人物形象高大。中间是毛泽东和贫农的儿子,左边是红军队伍,画面重点突出。

  (二)中国画 《童年》 作者 王盛烈

  1、作品表现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

  2、作品表现的内容: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学生。

  3、师生分析作品风格与特色(服饰、神态、动作、构图等)。

  (三)中国画 (悄悄话》 作者:王有政

  1、作品内容分析: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中的环境背景、人物穿着,说明爷孙俩是哪个地方的人?作品中的爷孙俩在干什么?你能说说他们在说什么吗? (学生回答)

  教师:作品表现了陕北农家的生活小景,从背景上的窑洞、枣树和老大爷头上系的白毛巾上可以看出陕北农民的生活特征。

  老大爷在编筐,系着红领巾的小孙女背着书包,手上拿着成绩通知书,兴冲冲地靠在爷爷身上,对着爷爷的耳朵,告诉爷爷她考试得了多少分。从她和爷爷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一定是好成绩,作品充满朴实、温馨、甜蜜的气氛。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1)、通过对比产生美:

  一老一小,老的慈祥可亲,小的天真可爱。

  画人物用墨浓,用线具体仔细,特别是人物面部线条生动自然,越看越觉得美。

  画背景用墨淡,用笔用线简洁,衬托了人物形象,而且有立体感。

  (2)、人物神态美:

  爷爷停下手中的活,身子偏向孙女,侧耳细听。小孙女偏头伸颈对着爷爷的耳朵高兴地说什么。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搭在爷爷的肩膀上,胸脯靠着爷爷的背侧,重心都落在爷爷身上。另一只手拿着通知书背在后面像飞起来的小鸟翅膀。

  (四)水印木刻 《蒲公英》 作者:吴凡

  1、介绍作品内容:

  学生欣赏作品,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作品通过一个割草的小女孩吹蒲公英这一生活小景,引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联想。

  蒲公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种子藏在绒絮里,飞到哪就在哪里生根。割草的小女孩吹着蒲公英,看着它们随风飘向远方,心中也许有着一种向往吧!

  2、介绍作品表现形式:

  作者用水印木刻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国画的趣味,有一种淡雅的美。

  水印木刻:在特制的木板上用木刻刀刻出画面形象后,再用水调和颜料拓印在宣纸上的作品。

  3.分析作品构图特点:

  以大片的空白衬托朴实可爱的小女孩,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五)水印木刻 《和平》 作者 方国雄

  (六)中国工笔画 《小伙伴》 作者 陈白一

  1、作品内容:《和平》、《小伙伴》都是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的儿童题材作品。

  2、作品的表现形式。

  3、作者介绍。

  三、小结:

  1、作品的表现形式:

  写意画粗犷、豪放,又称泼墨画;工笔画整洁、细腻;兼工带写的中国画,比写意画法工,比工笔画法粗放。

  2、分析作品的形式。

  3、下课。

作品欣赏 第9篇

  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下面是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宁静》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宁静》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11)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12)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宁静》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目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2、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3、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4、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5、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6、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宁静》文学作品类阅读答案

  1、【答案】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用海绵吸水来喻湖泊吸音,海绵“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解析】注意找出本体和喻体,并把比喻的作用解释清楚。

  2、【答案】本段采用由上及下,由远及近的手法描写日落的美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黄昏的落日描写的生动形象。

  【解析】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

  3、【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解析】结合上下文,解释清楚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木。

  【解析】读懂此段,结合下文能找到答案。

  5、【答案】B

  【解析】考察概括能力

  6、【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作者通过描写这两大类声音,表达了宁静无价的主旨,和作者对宁静的赞美与向往。

作品欣赏 第10篇

  课题: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具:电脑、背投彩电、音响、钢琴等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并体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二、复习“五声音阶”、“五声调式”知识。

  三、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对“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蒙古人》,提问导入、并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a、蒙古民歌

  1、听《赞歌》,要求学生注意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结构、情绪等的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介绍蒙古民歌的体裁分类

  (1)、长调民歌(举例《牧歌》)“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长调范畴。“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狩猎歌、短歌、叙事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短调”范畴。“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

  (2)、短调民歌(举例《嘎达梅林》)

  4、分析促使蒙古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蒙古族先民长居额尔古纳河流域,8世纪迁徙至蒙古高原。由狩猎生产方式随迁徙改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生活。

  (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b、藏族民歌

  1、 听《酒歌》,简介藏族民歌的体裁,引导学生分析该曲的乐音的构成并介绍、复习民族五声音阶,介绍其构成的音响色彩(即兴举例)

  藏族民歌包括山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酒歌和箭歌的曲调简洁而婉转,热情明快具有较明显的藏族音乐风格。

  “酒歌”是在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可以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酒歌的曲目丰富,内容包括祝福、祈祷、喜庆、爱情等。《年轻的朋友》是一首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传的藏族酒歌,宫调式,句法独特,四个乐句并不对称,但唱起来却感到自然流畅、热情洋溢、风格浓郁并具有鲜明的舞蹈性。

  2、听《北京的金山上》,要求学生分析调式、节奏特点

  c、维吾尔族民歌

  1、听一组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阪城的姑娘》,要求学生注意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的特点及情绪。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提出为什么。

  3、 分析维族民歌特点:

  对照谱例,再听《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音乐特点(典型的节奏型、节奏的重复、旋律的重复等)

  4、 析促使维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5、 知识总结

  回顾新课内容,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什么是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在音乐表现中,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构成了民族风格。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思想感情,所以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本课仅从少数民族四首民歌的听赏中来感受体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的民族风格。

  四、内容扩展

  听器乐曲二胡独奏曲《赛马》和一首日本歌曲《樱花》简要提及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

  五、课堂小结。

作品欣赏 第11篇

  一、单元总目标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认识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视觉传达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设计作品。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认识视觉传达设计所包含的范围和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理性评价作品和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美及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在认知、理解等各方面都正趋于成熟,有较为巩固的道德倾向,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正在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对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给予学生慢慢理解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探知兴趣。

  四、教材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由于这些设计都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的,因此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五、教学建议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需启发学生运用已知的美术知识,欣赏并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分析,多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及近几年内的学生能够感兴趣的优秀设计作品。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六、教学重点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范围和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及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进行修改或设计。

  八、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几块小展示版,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围坐。

  学生准备:纸、笔。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两张图片

  请学生比较这两张图片的区别以及自己对它们的理解。

  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三、讲授新课

  活动(一):了解新知 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

  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活动(二):观察讨论 视觉传达设计所包含的范围

  先出示几张不同类型的图片:麦当劳的标志,饮料包装,sony广告招贴画。

  请学生说出它们所代表的设计种类。并分组讨论: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它的设计种类?

  教师总结: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像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等二维空间(平面)的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三维和四维空间的设计。

  活动(三):欣赏体验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教师通过作品实物和课件出示的方式请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其中有与常州地域文化有关的木梳包装)。请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并以xx年首届中国少年儿童艺术节vi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学生不是太了解的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

  活动(四):分析探究 各类视觉传达设计的涵义和特点

  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综合出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特点。再通过一个连线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课前准备的几块小展示版,学生连好后,摆在黑板前。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快又准。

  标志设计 人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并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观念

  和生活方式。分为政治性、公益性、文化性、商业性。

  包装设计 对书籍的封面及排版等进行艺术化的设计,提高读者的阅读

  兴趣,从而加深对其思想性、文化性和知识性的认识。

  字体设计 以特定的图形象征或代表某一国家、机构、团体、企业或产

  品的符号。简明、直观、易识别。

  图像设计 指运用视觉设计手段,通过标志的造型和特定的色彩等表现

  手法,使企业的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管理特色、产品包装

  风格、营销准则与策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

  书籍设计 为达到有效传达企业特定信息的目的,对文字的笔画、结构、

  造型、色彩以及编排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其形成

  鲜明的个性,使人易认易记。

  广告设计 运用各种手工或电脑的绘画手段或影像技术,以及利用复合

  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图像设计,构思巧妙,表现独特。

  视觉形象识别 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着保护商品、介绍商品、美化商

  系统设计 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 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属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并于下节课带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旧知

  请学生回顾并简要概括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活动(一):看一看、评一评

  介绍并评价作品

  先请学生分组讨论本组同学所带来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然后推荐代表介绍自己带来的作品类型及其特点,并说出作品的优缺点。请其他同学对介绍进行评价。

  四、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对生活的影响

  请学生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说一说对生活的影响。

  五、活动(三):改一改、写一写

  修改或自己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作品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欣赏与寻找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进行修改或重新设计。

  方式:通过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的修改或设计。

  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请修改或设计较好的同学讲述自己的观点。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和四维形式;传达方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发展。在未来更高级的信息社会,视觉传达设计将有更大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七、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喜欢的产品、单位进行视觉传达设计。

作品欣赏 第12篇

  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下面是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最佳配偶》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最佳配偶》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31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扎“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9年了,已经有3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最佳配偶》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目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最佳配偶》文学作品类阅读答案

  1.答案:答C项3分;答E项2分;答A项,1分

  解析:A项,“完美”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异峰突起,也谈不上“跌宕起伏”;B项,“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表述不当。小说主体写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项,“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错误。

  2.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和“一致”,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②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差,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 ②爱好广泛,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毫无两样”,可推知“我”的性格爱好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共6分。每个要点及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答案: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或欧•亨利式的结尾)。(2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1分)

  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非常相像”,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2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2分)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2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1分)

  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2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少生活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2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谐调也会产生美,是失之偏颇的。(2分)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美丽的蝴蝶(精简13篇)

美丽的蝴蝶(精选13篇)美丽的蝴蝶 第1篇  小班艺术活动:美丽的蝴蝶  活动目标:1、感知蝴蝶的外形特征,并对蝴蝶产生

外国近现代雕塑(精简3篇)

外国近现代雕塑(精选3篇)外国近现代雕塑 第1篇  外国雕塑艺术欣赏  课时结构: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外国古

美术教案设计-美丽的花布(精简2篇)

美术教案设计-美丽的花布(精选2篇)美术教案设计-美丽的花布 第1篇  教学目的:   1、发幼儿染纸的兴趣。   2、

《神奇的口袋》教学设计(精简14篇)

《神奇的口袋》教学设计(精选14篇)《神奇的口袋》教学设计 第1篇  课题:神奇的口袋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工具

大班音乐:歌曲(精拣9篇)

大班音乐:歌曲(通用9篇)大班音乐:歌曲 第1篇  一、 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拉拉钩"。这是一首活泼富有童趣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